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拉善地块北缘雅干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制约 被引量:48
1
作者 郑荣国 吴泰然 +4 位作者 张文 冯继承 徐操 孟庆鹏 张昭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65-2675,共11页
位于阿拉善北部中蒙边境地区的雅干花岗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为283.2±2.2Ma(n=14,MSWD=0.016)。该花岗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含量(66.96%~70.71%),和较高的Al2O3(15.05%~16.05%)和(Na2O+K2O)含量(7.... 位于阿拉善北部中蒙边境地区的雅干花岗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为283.2±2.2Ma(n=14,MSWD=0.016)。该花岗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含量(66.96%~70.71%),和较高的Al2O3(15.05%~16.05%)和(Na2O+K2O)含量(7.24%~9.19%),且岩体钠含量稍高(Na2O/K2O>1)。雅干花岗岩体总体上表现为高钾钙碱性及偏铝质-过铝质的特征。岩体稀土元素总含量为101.9×10-6~133.1×10-6,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岩体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中等程度-强烈分异,同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59~0.77);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岩体表现为亏损Nb、Ta、P、Ti,富集Ba、Rb、Cs、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岩体同位素特征则表现为具有高的(87Sr/86Sr)i值(0.707654~0.710235)以及负εNd(t)值。根据雅干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关的沉积建造特征,可推断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表明古亚洲洋在阿拉善地块北缘北部地区的分支于早二叠世(283.2±2.2Ma)之前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北缘 锆石SIMSU-Pb 后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地区发现志留纪侵入体 被引量:21
2
作者 郑荣国 李锦轶 +2 位作者 肖文交 刘建峰 吴泰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25-1736,共12页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期间,特别是二叠期间,尚没有早古生代侵入岩的报道。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出露的一条重要蛇绿岩带,本次研究在该混杂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发现其时代为423±4.5 Ma和434±1Ma,代表了其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志留纪期间,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最早发现的早古生代侵入体之一。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表明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在带志留纪期间已经出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是研究、认识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重要对象,对于连接对比东、西相邻构造单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相邻白山组地层的碎屑锆石时代及晚泥盆世侵入岩的发现等研究成果推断,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在早古生代开始就存在岩浆活动,该地区可能并非是早古生代的稳定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阿拉善地块北缘 早古生代 侵入体 LA-ICP-MS U-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北缘乌兰敖包上三叠统地层的厘定——来自激光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制约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登超 赵省民 邓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8-270,共13页
运用ICP-MS技术,在阿拉善地块北缘东部乌兰敖包剖面原阿木山组下段中采集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共获取70个有效数据,其表面年龄分布范围为258.8±5~2622.7±41Ma,具多峰值性,主要峰值为258~308Ma(47个数据),... 运用ICP-MS技术,在阿拉善地块北缘东部乌兰敖包剖面原阿木山组下段中采集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共获取70个有效数据,其表面年龄分布范围为258.8±5~2622.7±41Ma,具多峰值性,主要峰值为258~308Ma(47个数据),次要峰值为401~443Ma(12个数据)、1652~1749Ma(7个数据)及2601~2623Ma(2个数据),此外还有731Ma及1237Ma的数据各1个。根据样品岩石学特征、碎屑锆石CL组构及U-Pb年代学特征,结合沉积学及区域构造演化等分析,初步认为:①乌兰敖包处原阿木山组下段可能为晚三叠世沉积,与研究区西部及北山地区晚三叠世珊瑚井组相当,应从晚石炭—早二叠世阿木山组中解体出来;②乌兰敖包剖面阿木山组逆冲推覆于上三叠统之上的构造形式,应该是内蒙古中西部及甘肃北山地区早中侏罗世晚期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的反映;③取样砂岩的物源主要为研究区东部海西期、加里东期侵入岩、早中二叠世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及太古宙与元古宙变质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北缘 阿木山组下段 上三叠统 碎屑锆石 ICP-MS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北缘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 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雷聪聪 李卫星 +2 位作者 张超 王文宝 马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0-872,共13页
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揭示岩浆源区、形成环境和构造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位于雅干断裂北侧的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体... 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揭示岩浆源区、形成环境和构造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位于雅干断裂北侧的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体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0.4±2.6)Ma和(303.6±2.5)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岩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57.27%~67.37%)和(K_(2)O+Na_(2)O)含量(4.74%~6.77%),整体相对富钠(Na_(2)O/K_(2)O>1),具有典型I型花岗岩特征;富集Rb、Th、K、Hf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Sr等高场强元素,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弧火山岩特点;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的[(87Sr/86Sr)_(i)=0.7051~0.7053],暗示其可能来源于年轻的地壳源区。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达伦乌苏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为古亚洲洋于晚石炭世在阿拉善地块北缘俯冲消减的产物。结合区域岩浆、地质和构造研究数据,本文认为阿拉善地块北缘在晚石炭世晚期仍处于俯冲消减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北缘 雅干构造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岛弧环境 晚石炭世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区晚二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正平 刘广 +2 位作者 徐翠 孟庆涛 郭超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3-909,共17页
塔木素地区晚二叠世花岗岩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南部。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其总体呈富硅、碱,贫铁、镁,属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具I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具弱负异常,稀土曲线右倾。微... 塔木素地区晚二叠世花岗岩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南部。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其总体呈富硅、碱,贫铁、镁,属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具I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具弱负异常,稀土曲线右倾。微量元素相对亏损Sr、Nb、Ta、Ti,富集Rb、Th、K、Hf等元素,显示其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的火山弧环境。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250±1.0Ma和250.5±0.8Ma两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阿拉善地块北缘塔木素地区在晚二叠世尚存在与弧物质有关的岩浆活动,古亚洲洋于晚二叠世在此尚未碰撞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LA-ICP-MS锆石 U-PB定年 晚二叠世花岗岩 塔木素地区 阿拉善地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