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活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张宴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25,共5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达到约325km,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在5Ma BP后表现为右旋走滑,说明沿红河断裂带的剪切运动是红河断裂带西端与印度-欧亚碰撞边界之间距离的函数,随时间而减小并控制了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活动性 有限差分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岩石圈热结构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江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研究中采用了非线性非稳态的二维热传导———平流方程 ,首次考虑了俯冲角度及地球物质材料的性质对摩擦生热率的影响 ,对拉萨地块中部 10 0~ 4 0Ma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 碰撞过程岩石圈热结构演化过程数值模拟进行了尝试 ,在模拟板... 研究中采用了非线性非稳态的二维热传导———平流方程 ,首次考虑了俯冲角度及地球物质材料的性质对摩擦生热率的影响 ,对拉萨地块中部 10 0~ 4 0Ma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 碰撞过程岩石圈热结构演化过程数值模拟进行了尝试 ,在模拟板块俯冲 碰撞过程中高原中部热结构的同时探讨了岩石圈的拆层作用对高原 (尤其是对拉萨地块 )热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结构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俯冲-碰撞过程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晓玉 罗旭聪 +5 位作者 高锐 徐啸 卢占武 黄兴富 李文辉 李春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共17页
印度板块自新生代早期开始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印度板块的深俯冲过程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垂向上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由深及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程度相对较弱,主要归咎于之前缺少全地壳尺度高分辨率数据资料,... 印度板块自新生代早期开始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印度板块的深俯冲过程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垂向上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由深及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程度相对较弱,主要归咎于之前缺少全地壳尺度高分辨率数据资料,从而也阻碍了对主碰撞带巨厚地壳成因机制及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基于横穿主碰撞带中部和东部的180 km及100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地球物理学分析,揭示了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由深及浅的相互作用关系:(1)横向上,印度板块下地壳存在北向俯冲,且俯冲前缘有限的存在于南拉萨地体南缘。上覆的南拉萨地体则出现透明反射结构和中拉萨地体统一北倾的反射结构。(2)垂向上,印度地壳主要表现下地壳俯冲、中上地壳双冲构造回返结构。南拉萨地体四分之三的地壳表现为透明反射。占据另外四分之一的上地壳顶部表现为统一的南倾结构形态;中拉萨地体则以下地壳北倾、上地壳上拱反射结构为主。三者皆在垂向上出现差异性变形。(3)主碰撞带上地壳顶部表现为统一的后展式顶板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系统可一直从南拉萨地体北边界的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向南越过南倾的雅江缝合带延伸至北喜马拉雅穹窿背斜北翼。结合大地电磁数据所揭示的南拉萨地体高熔体百分比区域沿俯冲印度下地壳顶边界发生的南移现象,研究结果揭示南拉萨地体巨厚地壳主要由新特提斯构造域幕式岩浆作用所形成的新生地壳物质易挤压变形引起。同时,南拉萨地体幕式岩浆作用在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热量的向南运移。该过程引发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深熔作用的同时减弱了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地壳机械强度,从而使中上地壳物质的双冲构造回返主要表现为短波长背型堆垛结构,并垂向增厚了俯冲印度地壳厚度。同时,背型堆垛构造形变过程所导致的北喜马拉雅穹窿带的加速出露给主碰撞带区域上地壳顶部带来北向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最终使主碰撞带区域在北喜马拉雅穹窿区域以北展现为统一的后展式顶板逆冲推覆结构构造。印度-欧亚板块主碰撞带的圈层相互关系是造成该区域巨厚地壳的关键,其上地壳顶板逆冲推覆过程亦降低了主碰撞区域的地形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碰撞 全地壳尺度结构 相互作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南海形成的影响研究: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2 位作者 张宴华 王喜臣 林洁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3,共7页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撞对南海形成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东-东南边界为自由边界和考虑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的支持应力边界条件两种情形下,均能引起构造物质或地幔流向南东、南逃逸,在南海地区产生足够的侧向挤出和南北向的剪切,从而在该地区导致广泛的南北向拉张,这些极有利于南海的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边缘海 数值模拟 有限差分法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2 位作者 刘杰 张雷 左嘉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24-340,共17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三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断块塑性变形 地震时间序列 强震迁移 地震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高原岩石圈三维密度结构及深部构造特征
6
作者 戴梦雪 裴军令 +1 位作者 赵斐宇 侯礼富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65-3179,共15页
受新特提斯洋俯冲以及随后阿拉伯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汇聚的影响,伊朗高原内活动构造广泛发育,且伴随有显著的陆内变形、大规模的岩浆事件以及强烈的地震活动。该区域是研究陆-陆碰撞早期阶段高原隆升演化的关键区域,构建其岩石圈精细三... 受新特提斯洋俯冲以及随后阿拉伯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汇聚的影响,伊朗高原内活动构造广泛发育,且伴随有显著的陆内变形、大规模的岩浆事件以及强烈的地震活动。该区域是研究陆-陆碰撞早期阶段高原隆升演化的关键区域,构建其岩石圈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及阿拉伯-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本文基于地震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和热流模型,通过重力和地形联合反演,构建了伊朗高原地壳-上地幔尺度的高精度三维密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伊朗高原岩石圈密度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萨南达季-锡尔詹变质带与乌鲁米耶-多赫塔尔岩浆弧在中上地壳存在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相关的高密度异常;南里海盆地、美索不达米亚前渊、阿拉伯板块北部、波斯湾北部和莫克兰俯冲带等区域地壳相对较薄;受阿拉伯板块向伊朗高原下方俯冲的影响,扎格罗斯造山带深部存在下插至萨南达季-锡尔詹变质带和乌鲁米耶-多赫塔尔岩浆弧下方的地壳根,且地壳向北东方向逐渐增厚。另外,阿拉伯俯冲板片断裂引起深部地幔低密度物质上涌,逐步改造了伊朗中部区域岩石圈的物质与组成,可能导致了伊朗中部区域的地壳减薄和上地幔顶部的低密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高原 联合反演 密度模型 岩石圈结构 阿拉伯-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滨海断裂的构造活动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来自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7
作者 林弟 郑勇 +2 位作者 胡在龙 魏昌欣 袁勤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1-2283,共13页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滨海断裂两盘获得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23±2~40±2 Ma之间,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12.2~13.2μm,相对较小。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63±3~82±4 Ma之间,单颗粒年龄主要集中于82~78 Ma和72~69 Ma年龄组。冷却历史模拟结果显示了三阶段的冷却历史。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82~63 Ma),滨海断裂南北两盘整体快速抬升剥蚀可达3.3 km,这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引起NW向挤压和古南海洋中脊扩张推挤作用的联合影响,大规模挤压隆升变形导致白沙盆地西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白沙盆地西缘的抱伦金矿有较大的改造作用。早古新世至中中新世(63~13 Ma)阶段相对平静,其中滨海断裂北部地区,还记录了在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40~24 Ma)时期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归因于古南海向南加速俯冲的拖曳作用,滨海断裂复活导致两侧差异隆升,这一时期沉积的粗粒物源是周缘新生代盆地的关键储层。中中新世至今(13~0 Ma),断裂南北两盘又整体快速剥蚀达1.93 km,菲律宾海板块NNW向楔入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产生的挤压应力,使海南岛遭受强烈的挤压,导致快速隆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隆升剥蚀 冷却历史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构造带:结构与演化 被引量:77
8
作者 刘俊来 唐渊 +4 位作者 宋志杰 Tran My Dung 翟云峰 吴文彬 陈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5-1303,共19页
哀牢山构造带是藏东(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线性构造,它分隔了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并保存了多阶段复杂大地构造演化的记录。哀牢山构造带内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晚太古代—新元古代深变质岩系、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剪切带)、金... 哀牢山构造带是藏东(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线性构造,它分隔了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并保存了多阶段复杂大地构造演化的记录。哀牢山构造带内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晚太古代—新元古代深变质岩系、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剪切带)、金平—沱江晚二叠—早三叠世裂谷带残余和哀牢山早石炭世—早三叠世混杂岩带。具有不同特点的地质单元间被以新生代为主发育的断裂构造所间隔;而不同时期异地就位或混合岩化成因的花岗质岩石在构造带中普遍存在。哀牢山构造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多重大地构造属性,总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时期,主体部分(尤其是其东部带)具有亲扬子地块的属性,保留了自晚太古代到新元古代地壳演化的记录。一直到早古生代时期,哀牢山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与扬子—华南地区依然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自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打开之后,该带与华南-扬子板块之间分化成2个属性不同的构造域,始于早石炭世打开的哀牢山洋与始于早二叠世打开的金平—沱江洋依次消亡。特提斯洋的闭合,一方面形成了古哀牢山造山带,同时使得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回复到一个统一的陆内环境中;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这一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早新生代哀牢山造山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造山后区域性伸展与高钾碱性岩浆活动性和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印支地块的大规模南东向逃逸、哀牢山大型左行走滑剪切作用及伴生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特提斯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走滑剪切带 大地构造演化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知明 杨振宇 +1 位作者 杨天水 林爱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8-686,共9页
通过海原地区早白垩世 1 3个采点的古地磁研究 ,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 .在 95 %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 ,采样剖面获得的下白垩统李洼峡组和和尚铺组的磁性地层结果 ,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 ,与早白垩世早期的极性特征相似 ,说明这... 通过海原地区早白垩世 1 3个采点的古地磁研究 ,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 .在 95 %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 ,采样剖面获得的下白垩统李洼峡组和和尚铺组的磁性地层结果 ,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 ,与早白垩世早期的极性特征相似 ,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 ,其特征剩磁方向为 :偏角D =1 2 .7° ,倾角I=5 0 .2° ,α95=6 .3° ;相应的极位置为 :经度 φ =2 1 8.0°E ,纬度λ =78.2°N ,dp=5 .7°,dm=8.4° ,古纬度 ρ =3 1 .0° .通过对比华北地块鄂尔多斯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 ,表明采样地区自早白垩世以来相对于华北鄂尔多斯盆地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和纬度方向上的位移 .这说明海原断裂东南段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地区的影响已经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 早白垩世 古地磁 磁性地层 碰撞挤压作用 印度-欧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4
10
作者 闫义 夏斌 +3 位作者 林舸 刘宝明 阎贫 李忠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61,共9页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沉积 地球动力学背景 新生代 南海 北缘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演化 大地构造单元 顺时针旋转 相互作用 形成演化 沉积盆地 特征分析 早始新世 晚白垩世 板块俯冲 碰撞效应 欧亚板块 裂陷 旋转性 中生代 太平洋 活动 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