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中NF-κB/IκB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林林 王朝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与其抑制因子IκB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对NF-κB/IκB信号途径、ICAM-1和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应用W est...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与其抑制因子IκB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对NF-κB/IκB信号途径、ICAM-1和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应用W estern b lot方法检测动脉中胞核NF-κB p65亚基和胞浆IκBα表达变化;免疫放射法检测血清P选择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壁ICAM-1的表达。结果高胆固醇组与对照组比较胞核NF-κB p65和血管壁ICAM-1表达明显增强、血P选择素明显升高(P<0.05),胞浆中IκBα表达明显减弱(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高胆固醇组比较NF-κB p65和血管壁ICAM-1明显表达较弱、血P选择素明显减少(P<0.05),胞浆IκBα的表达增强(P<0.05)。结论NF-κB/IκB信号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P选择素、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他汀 核因子ΚB 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壁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斌 邓玉莲 +3 位作者 郭薇 俞玲 林亚洲 吴志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5期310-312,共3页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壁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 2 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 (n=7)、模型组 (n=7)、用药 5周组 (n=7)及用药 9周组 (n=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 C反应蛋白 (CRP) ,采用兔抗人抗胰蛋白酶(AAT)多克隆抗体标记血管...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壁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 2 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 (n=7)、模型组 (n=7)、用药 5周组 (n=7)及用药 9周组 (n=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 C反应蛋白 (CRP) ,采用兔抗人抗胰蛋白酶(AAT)多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膜炎症细胞。结果 用药 9周组、用药 5周组与正常组相比 ,血 CRP水平明显降低 ,用药 9周组与模型组相比 ,内膜 AAT阳性指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他汀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血管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略 朱飞奇 +1 位作者 刘纯钢 朱瑾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n=28)、B组(n=11)、C组(n=16),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4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黄连素0...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n=28)、B组(n=11)、C组(n=16),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4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黄连素0.4g(3次/d)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3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total plaque ar-ea,TPA)、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Crouse积分)、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不稳定性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的TC、TG、LDL-C均有下降,且TC和LDL-C 3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3);比较3组LDL-C的达标率,C组(75.0%)明显高于A组(32.1%)和B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A、C两组均可显著降低Crouse积分(P<0.05),治疗后C组的Crouse积分明显低于A组,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Crouse积分出现升高。结论黄连素显著提高阿托伐他汀降低脑梗死患者LDL-C的幅度和达标率,并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降脂 盐酸小檗碱 阿托他汀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松岩 张晓君 +3 位作者 才华 杨丽亚 丁晓娜 常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7,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的、适合中国人群应用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的、适合中国人群应用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在1990—2011年关于阿托伐他汀在脑卒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章,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及SPSS 13.0计算相关指标绘制图表,并针对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国人群普遍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为10和20mg,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比研究资料尚不充分。Meta分析显示,20 mg阿托伐他汀组IMT变化优于10mg组,MD=-0.21,95%CI[-0.25,-0.17];20 mg组LDL-C值低于10 mg组,MD=0.52,95%CI[0.44,0.61];2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预防脑卒中时,在IMT变化和降低LDL-C方面,阿托伐他汀20mg优于10mg,且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薛庆华 武能坤 +3 位作者 李鹏 王莹莹 许瑞卿 李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存在粥样斑块,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名患者。均给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额外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口服,1次/晚;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栓通450 mg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疗程,在半年内完成5~6个疗程。随访跟踪半年。在治疗开始前及随访至半年时,记录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频率、时间变化,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抽血检查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流变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TIA发作平均(0.70±0.79)次/d,发作时间为(5.60±3.78)min/次,对照组平均(1.40±0.77)次/d,(7.83±4.69)min/次;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为:胆固醇(4.81±1.18)mmol/L,甘油三酯(2.19±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8±0.59)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8±0.37)mmol/L,对照组分别为(5.64±1.25)mmol/L、(2.64±0.42)mmol/L、(3.70±0.68)mmol/L、(1.20±0.30)mmol/L;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13±0.23)mm,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5.21±6.95)mm 2,对照组分别为(1.28±0.34)mm,(18.90±6.37)mm 2;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为(41.74±3.92),血小板计数(×10 9/L)为(254.80±85.27),纤维蛋白原(g/L)为(3.26±0.52),对照组分别为(44.46±5.02)、(293.73±58.16)、(3.61±0.76)。均较接受治疗前明显下降(HDL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结果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比对照组下降(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效果更好。结论: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的降低TIA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 阿托他汀 TIA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膜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魏玉杰 刘惠亮 +1 位作者 何玉辉 宋冬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水平上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msis,AS)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4只6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高脂组16只,阿托伐他汀组16只,分别于2、6w... 目的探讨纳米水平上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msis,AS)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4只6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高脂组16只,阿托伐他汀组16只,分别于2、6wk末随机抽取6~8只处死.采血检测血脂,取胸主动脉制作标本,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结果AFM50μm大范围扫描可见对照组VEC呈梭形,大小约11.96μm×3.72μm。排列规则,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高脂组2、6wk末兔VE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大肿胀,变形,排列紊乱。500nm超微结构扫描正常组细胞膜蛋白由圆形、椭圆形的隆起构成,大小基本一致,隆起光滑饱满,隆起间界线分明;2、6wk高脂组内皮细胞膜蛋白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隆起构成,形态各异,隆起表面凹凸不平,隆起间有许多孔洞,隆起间界限模糊;阿托伐他汀组2、6wk末VEC超微结构明显改善,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同时比较了3组500nm水平下膜蛋白的平均粗糙度(meanroughness,Ra),发现在2、6wk高脂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细胞膜粗糙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FM可直观的观察到AS受损的VEC及细胞膜的超微结构改变,以及阿托伐他汀明显改善AS引起的VEC损伤,从而发挥其降脂外的抗AS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原子力显微镜 血管内皮细胞 阿托 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华扬 焦志欣 +2 位作者 贾凌云 段春 凌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83-587,共5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进程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首诊为一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率50%~69%)狭...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进程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首诊为一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率50%~69%)狭窄者52例。所有患者每6个月检测1次,至少连续观察2.5年。根据是否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将患者分为规律服药组(A组,21例)和非规律服药组(B组,31例),分别于0.5、1.0、1.5、2.0、2.5年比较两组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CCA-IMT)、狭窄处责任斑块厚度(RPT)变化的差异。结果①与初检时比较,两组IMT均有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厚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2.5年IMT平均增长0.062inln,B组平均增长0.113mm。与前一阶段比较,A组IMT增厚值在2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组无下降趋势。2.5年时两组I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RPT值均有逐渐增厚的趋势。与初检时比较,A组各阶段RPT增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各阶段RPT增厚值除与初检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与前一阶段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与1.5年,1.5与2.0年阶段除外),P〈0.05或P〈0.01。2.5年A组RPT共平均增厚0.560mm。B组平均增厚0.955mm。③以CCA-IMT变化〉0.1mm,RPT变化〉0.3mm定义CCA-IMT及RPT为增厚。2.5年时B组患者RPT增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87.1%(27/31)与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以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CCA-IMT、RPT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阿托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血清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敏 宁亚媛 +1 位作者 陈丽娟 王珺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24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分别给予普通饮食(空白对照组)、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高脂他汀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人工饲养8周后检测各组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24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分别给予普通饮食(空白对照组)、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高脂他汀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人工饲养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行小鼠主动脉弓HE染色。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主动脉内膜未见明显增厚,泡沫细胞含量极少;高脂饮食组小鼠主动脉弓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明显增厚,其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胞体大,胞浆呈空泡状,纤维帽薄;高脂他汀组主动脉亦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稍增厚,泡沫细胞含量极少,可见较厚纤维帽。(2)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他汀组血清NO分别为(56.104±16.104)、(29.881±12.009)、(53.713±16.430)μmol/L,TNF-α分别为(3.138±0.435)、(5.163±0.523)、(3.938±0.452)pg/mL(P<0.05)。结论:已知NO及TNF-α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阿托伐他汀能够调节小鼠血清NO、TNF-α的表达,提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调整炎性介质的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他汀 血清NO 血清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磊 王宏涛 +3 位作者 魏聪 张军芳 唐思文 肖维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与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一种优选方案。方法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S)、阿托伐他汀组(ATO)、阿司匹林组(ASP)、通心络组(TXL)、ATO联合ASP... 目的观察通心络与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一种优选方案。方法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S)、阿托伐他汀组(ATO)、阿司匹林组(ASP)、通心络组(TXL)、ATO联合ASP组(A+A)以及3药联用ATS低剂量组(ATS-L)、高剂量组(ATS-H),饲以高脂饲料同时灌胃给药,每组20只;另选20只同系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饲以普通饲料;12周末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形态变化,酶比色法、ELISA法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AS组动脉内皮剥脱,内皮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斑块形成明显。血清TC、TG、LDL、hs-CRP水平较CON组均明显升高(P<0.01),HDL明显降低(P<0.01);主动脉ICAM-1、VCAM-1及MCP-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TC、TG、LDL、hs-CRP水平(P<0.05或P<0.01),下调主动脉ICAM-1、VCAM-1及MCP-1蛋白表达(P<0.05或P<0.01),其中ATO、ASP、TXL 3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A及ATS-L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3药单用组(P<0.05或P<0.01),但均高于ATS-H组(P<0.05);ATS-H组血清HD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用药组(P<0.05或P<0.01)。且三药联用ATS干预后动脉内皮完整,内皮下泡沫细胞明显减少,脂质斑块明显消退。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不仅具有确切的调脂作用,而且能够协同抗炎,延缓AS脂质斑块的形成,其综合疗效明显优于三药单用及两西药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之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ApoE^- - 通心络 阿托他汀 阿司匹林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95
10
作者 骆黎 徐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4-526,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21例)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21例)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为B组(10 mg组,25例)和C组(20 mg组,22例),B、C组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脂、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B、C两组TC、TG、LDL-C、HDL-C、hs-CRP、MMP-9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C、TG、LDL-C、hs-CRP、MMP-9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一定程度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以20 mg剂量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他汀 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亲环素A/CD147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菊华 高小平 +1 位作者 赵志鸿 潘速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2-488,共7页
目的:探讨兔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表达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正常组(A组)8只,余16只给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和高胆固醇喂... 目的:探讨兔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表达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正常组(A组)8只,余16只给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和高胆固醇喂养12周,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B组,n=8,不接受药物处理)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C组,n=8,阿托伐他汀2.5 mg/(kg.d)],干预4周后给予鲁塞尔氏蛙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对粥样斑块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及CyPA和CD147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斑块内CyPA和CD147 mRNA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12周末B组和C组血清TC,HDL-C和LDL-C浓度显著增高(均P<0.01);与B组比较,干预4周后C组血清TC和LDL-C浓度显著降低(均P<0.01)。药物触发后B组存活的6只兔中有4只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C组存活的7只兔中有1只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B组比较,C组颈动脉斑块中CyPA,CD147及巨噬细胞含量均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CyPA/CD147可能参与了兔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形成,阿托伐他汀可能可以抑制CyPA/CD147的表达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亲环素A CD147 阿托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RPC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齐洁 徐芳 +2 位作者 马慧 崔建国 张清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7-462,共6页
目的:观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瞬时受体电位通道5(TRPC5)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对TRPC5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6周龄雄性Apo 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 目的:观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瞬时受体电位通道5(TRPC5)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对TRPC5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6周龄雄性Apo 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他汀干预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他汀干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0只同龄雄性野生型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喂养至20和30周龄,分别取10只取血并处死。取主动脉根部做石蜡切片行HE染色形态学观察,测量并计算斑块相对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TRPC5蛋白表达变化。取胸腹段主动脉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中TRPC5通道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的血脂明显下降,斑块总面积明显减小,TRPC5蛋白水平及mRNA含量明显下降;30周龄模型组的TRPC5蛋白表达稍高于20周龄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周干预组较20周干预组相比,TRPC5水平有降低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TRPC5蛋白表达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C5 载脂蛋白E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阿托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Bcl-2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录 侯建军 +3 位作者 邱荣荣 贾绍斌 丛广志 孙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Hcy)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阐明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HUVECs分别采用含有0、2、4、8、16和32mmol·L-1 Hcy的RPM...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Hcy)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阐明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HUVECs分别采用含有0、2、4、8、16和32mmol·L-1 Hcy的RPMI 1640培养液作用48h,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结果将本实验分为对照组(0 mmol·L-1 Hcy)、Hcy组(9.00mmol·L-1 Hcy)、阿托伐他汀组(9.00mmol·L-1 Hcy+1×10-3 mmol·L-1阿托伐他汀)。各组细胞培养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PCR(MSP)联合巢式降落式PCR法检测Bcl-2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y组细胞凋亡率上升(P<0.01),Bcl-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P<0.01);与Hcy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内皮细胞凋亡率下降(P<0.01),Bcl-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调节Hcy作用下的HUVECs Bcl-2基因甲基化水平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Bcl2蛋白 DNA甲基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德志 葛颂 +4 位作者 周广怡 胡伟 徐格林 张仁良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59-363,共5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1只)、阿托伐他汀组(10只)。后两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至...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1只)、阿托伐他汀组(10只)。后两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至第9周始,高脂饮食组同时服用1.5mg.kg-1.d-1淀粉,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5mg.kg-1.d-1。处死兔后,对主动脉大体标本进行观察,发现内膜增生合并粥样斑块形成者视为模型建立成功。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近心端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率以及MMP-9的表达。结果①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可见新生内膜形成,内-中膜厚度比值分别为1.41±0.34、0.63±0.12。②斑块中巨噬细胞分布部位正是MMP-9阳性表达区域,均聚集于斑块近心端。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斑块近心端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6.5±4.3)%、(12.4±1.5)%,MMP-9吸光度(A值)分别为0.081±0.014、0.022±0.0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脂饮食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7.2±12.3)%、(50.4±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及MMP-9表达主要位于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此区域巨噬细胞聚集及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明胶酶B 动脉 阿托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296-1297,1300,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他汀 肠溶阿司匹林 动脉粥样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夏菁 周维智 刘晓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疾病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C反应蛋白 阿托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开颜 赵莉 陈苗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488-1491,共4页
目的:探讨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接受单倍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治疗的单倍剂量组、接受加倍剂... 目的:探讨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接受单倍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治疗的单倍剂量组、接受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次,1次/d)治疗的加倍剂量组各59例,均持续治疗3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TC、TG、FFA、LDL-C的含量低于对照组,HDL-C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胰岛素抵抗指标INS、HOMA-IR的水平低于对照组,HOMA-β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visfatin、OPG、CysC、HMGB1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更为有效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脂血症,减轻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阿托他汀 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路一平 邱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998-1000,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TFmRNA。结果:在阿托伐他汀...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TFmRNA。结果:在阿托伐他汀作用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主动脉TF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抑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组织因子 阿托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康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19
作者 周恩 汤叶华 +1 位作者 徐建欧 陈礼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脂康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青田县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单纯... 目的探讨血脂康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青田县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口服血脂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8、24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周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6.74±7.66)U/L vs(31.53±10.18)U/L,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中,血脂康胶囊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康胶囊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LDL 阿托他汀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祥妹 黄志红 +2 位作者 刘小菊 薛冰 蓝保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55-459,共5页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应用叶酸片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40例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应用叶酸片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40例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降压+阿托伐他汀钙片+叶酸片治疗,疗程均为10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压及心率水平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浆Hcy及L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PWV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叶酸片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降低Hcy及LDL水平,且临床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他汀 叶酸片 H型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