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浩文 柴营营 +3 位作者 陈寒昱 郑啸 郝海平 陈晓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6-503,共8页
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在临床上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仍然常会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被学术界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以COX-1依赖和COX-1非依赖角度阐述AR机制为基础,近年来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AR的研究取... 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在临床上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仍然常会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被学术界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以COX-1依赖和COX-1非依赖角度阐述AR机制为基础,近年来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AR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本文分别从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机制角度对生理、病理状态下AR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R的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干预策略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机制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生理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实验方法调查431例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患病率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晓利 范利 +6 位作者 曹剑 王强 刘霖 胡国梁 胡亦新 王亚真 武若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评价常用的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科学性及一致性;调查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在老年患者中的患病率。方法:入选了北京万寿路地区431例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1个月),具有... 目的:评价常用的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科学性及一致性;调查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在老年患者中的患病率。方法:入选了北京万寿路地区431例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1个月),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筛查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计算其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的发生率。AR诊断标准:1)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2)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70%。符合2项为AR;两项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3)AA作诱导剂,血栓弹力图法检测AA聚集率≥50%为AR。结果:AA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为13.69%。ADP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30.16%。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23.67%。采用单一方法诊断AR一致性差(Kappa〈0.4)。采用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分别为8.35%和8.82%,二者诊断AR一致性较好(Kappa=0.793)。结论: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AR时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可能能够代表真实AR的发生率。在北京万寿路地区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实验室AR的患病率为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光比浊法 血小板聚集率 血栓弹力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苏微微 易兴阳 +2 位作者 池丽芬 林静 李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339-33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配对方法,对5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11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入院当天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200mg,每晚顿服,连续服用7~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配对方法,对5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11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入院当天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200mg,每晚顿服,连续服用7~10d,复测血小板聚集率,并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结果:入院时复发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初发组患者,服用拜阿司匹林7~10d后复发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治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活化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及血栓烷A2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许晶晶 唐晓芳 +5 位作者 姚懿 徐娜 张佳慧 马元良 宋莹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血栓烷A2受体(TBXA2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大于7天的冠心病患者2 881例,选择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标准的患者...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血栓烷A2受体(TBXA2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大于7天的冠心病患者2 881例,选择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标准的患者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共166例;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PCR-RFLP)检测COX1、COX2、TBXA2R的基因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约为5.76%(166/2 881)。三个基因共8个tag SNPs位点[COX1(rs3842788、rs4273915、rs7866582);、COX2(rs3218625);TBXA2R(rs2238630、rs2238631、rs2238633、rs3786989)]野生型、杂合子及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服药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不高。COX1、COX2以及TBXA2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启动子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老年人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毅盟 倪培华 +2 位作者 杨蓉 吴洁敏 吴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765G>C、1195G>A和1290A>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老年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以16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血小板聚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组并分...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765G>C、1195G>A和1290A>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老年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以16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血小板聚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组并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COX-2基因启动子765G>C、1195G>A和1290A>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血小板聚集检测结果,阿司匹林敏感组108例,非阿司匹林敏感组54例。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765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765GG纯合基因携带者相比,-765GC杂合基因携带者对阿司匹林药效不敏感的OR值为3.872(95%CI 1.081~13.870,P=0.038)。两组间-1195G>A 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其A、G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两组间-1290A>G 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其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阿司匹林非敏感组等位基因-765G>C、-1195G>A和-1290A>G呈单倍型C-G-G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5)。结论 -765G>C、-1195G>A和-1290A>G呈单倍型C-G-G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765G>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老年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遗传性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阿司匹林抵抗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建华 叶玲丽 +2 位作者 赵玮 陈晓曙 陈达开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436-144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56例CHD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血浆血栓素B_2(TXB...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56例CHD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血浆血栓素B_2(TXB_2)浓度。抽血后CHD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d,1周后复查PAG和TXB_2。AA诱导的平均PAG≥20%,同时ADP诱导的平均PAG≥70%者为阿司匹林抵抗(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加用氯吡格雷前,CHD组AA诱导的PAG、AR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D组AR或ASR患者ADP诱导的PAG、lg(AA诱导的PAG)、lg (TXB_2浓度)显著高于AS患者(P<0.05);CHD患者血浆TXB_2浓度与ADP诱导的PAG呈正相关(r= 0.497,P<0.01),与AA诱导的PAG呈正相关(r= 0.391,P<0.01)。加用氯吡格雷后,CHD患者AA和ADP诱导的PAG、AR和ASR发生率、血浆TXB_2浓度明显低于加用前(P<0.01)。结论:CHD患者阿司匹林疗效降低,AR发生率升高;CHD病人AR或ASR者血浆TXB_2浓度较高;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可用于防治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血栓素B2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学忠 龚晓璇 +2 位作者 朱甜甜 李春坚 杨志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502,共8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力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接受OPCAB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n=30)与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n...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力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接受OPCAB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n=30)与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n=30),检测术前、服药后的第1—6、8、10天血小板聚集力的变化,比较两组阿司匹林抵抗(An)发生率,观察术后两组出血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用阿司匹林组术后1例第2天并发肠梗阻,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术后出现1例输注血小板、1例粒细胞缺乏而退出试验。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阿司匹林组服药后AR发生率为62.1%,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为3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聚集力在服药后第1、2天分别为(24.2±31.9)%和(49.6±32.6)%,(13.8±27.2)%和(37.6±3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两组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服用氯吡格雷与AR独立相关,OR值为0.09(P=0.044)。结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能减少OPCAB术后AR的发生率,OPCAB术后早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抵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昊 朱语眉 +3 位作者 郝海平 郑啸 马思静 王广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33-240,共8页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金标准",在预防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临床上,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被称...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金标准",在预防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临床上,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糖尿病患者。尽管很多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但获益很低。对于非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降低41%的心血管事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仅降低了10%。虽然研究显示糖尿病同阿司匹林抵抗高度相关,然而糖尿病患者中高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原因还不清楚。本文拟就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及其逆转方法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214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9
作者 孙根义 张颖 +1 位作者 吴畏 刘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筛选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患者214例,其中AR44例,ASR170例。入选冠心病患者共828例,男448例,女380例,年...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筛选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患者214例,其中AR44例,ASR170例。入选冠心病患者共828例,男448例,女380例,年龄40~89(61±11.18)岁,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粒。检测服药前和服药2周后AA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R组、ASR组及AR+AS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组。214例AR或ASR患者中,103例血小板聚集率达到AS水平(48.13%),42例血小板聚集率下降≥20%,但未达到AS标准。有效率为67.76%,联合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机制可能为多靶点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冠心病/中医药疗法 复方丹参滴丸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1、P2Y1、GPⅠa及GPⅢa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林 黄永高 +2 位作者 张意仲 汤永华 赵小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32-1835,共4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1(COX-1)(A842G、C50T)、P2Y1(A1622G、C893T)、GPⅠa(C807T、G873A)及GPⅢa(T1565C)4个基因中7个位点的多态性与阿司匹林(ASP)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内科住院的动...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1(COX-1)(A842G、C50T)、P2Y1(A1622G、C893T)、GPⅠa(C807T、G873A)及GPⅢa(T1565C)4个基因中7个位点的多态性与阿司匹林(ASP)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内科住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3例,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PA)率,并将患者分为AR组,ASP半抵抗(ASR)组,ASP敏感(AS)组。测定各组COX-1、P2Y1、GPⅠa及GPⅢa基因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COX-1、P2Y1、GPⅠa、GPⅢa基因多态性。结果 AR组28例,ASR组71例,AS组144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低于AR组(P<0.05)。3组间COX-1(842 A>G)、COX-1(50 C>T)、P2Y1(1622 A>G)、GPⅠa(873 G>A)、GPⅢa(1565 T>C)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P2Y1(893 C>T)和GPⅠa(807 C>T)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和ASR组P2Y1(893 C>T)、GPⅠa(807 C>T)频率高于AS组(P<0.01)。结论 P2Y1(C893T)、GPⅠa(C807T)等位基因的变异与AR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伟斌 唐灵芝 +3 位作者 刘晓霞 刘姗 彭海莹 彭玲玲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2期1618-1622,共5页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试验显示5%~65%的脑卒中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不敏感,即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阿司匹林抵抗存在许多潜在因素,现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影响因素及防治途径进行综述,为日后探讨阿司匹林抵...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试验显示5%~65%的脑卒中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不敏感,即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阿司匹林抵抗存在许多潜在因素,现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影响因素及防治途径进行综述,为日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制,建立评估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个体风险获益体系,实现阿司匹林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 个体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干预随访 被引量:6
12
作者 苏微微 饶世俊 +3 位作者 肖丽萍 孙志华 丁俊丽 易兴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797-379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情况,观察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及敏感者。将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情况,观察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及敏感者。将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者随机分为3组,A组改用氯吡格雷,B组加用氯吡格雷,C组及阿司匹林敏感组(D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3~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结果:A 组患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与换药前相比增高,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B组患者AA 诱导及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A 组、C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高于 B 组、D 组(P<0.05);而4组患者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减少缺血性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半反应 血小板聚集率 心血管事件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瑶 辛晓敏 +3 位作者 李晓阳 蒋丽鑫 李洁 金英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21-823,共3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选择11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d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阿司匹林半抵抗组10例,阿司匹林敏感组100例。另选择31例健康...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选择11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d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阿司匹林半抵抗组10例,阿司匹林敏感组100例。另选择31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在血小板聚集仪上测定3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用PCR扩增及电泳技术进行VNTR多态性分型。结果本组患者中阿司匹林半抵抗发生率为9.1%。VNTR基因多态性测定结果显示,CC基因型在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01,P=0.0421),BB、BC、BD、CD、DD基因型分布与阿司匹林抵抗无相关性,但是BC、BD基因型在阿司匹林抵抗组中的分布有增高趋势。结论VNTR中CC基因型的人群较少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抵抗 VNTR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菊 黄婷 梅群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半抵抗或抵抗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共7 d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聚合酶链...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半抵抗或抵抗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共7 d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PCR-RFLP)检测PLA2/PLA1基因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半抵抗发生率为22.5%,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6.5%,阿司匹林敏感发生率为61.0%。阿司匹林半抵抗和抵抗两组患者中PLA2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为11.54%,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的患者组PLA2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1.22%)(P<0.05)。结论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PLA2等位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相关联,可能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膜糖蛋白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建华 朱健华 +1 位作者 潘闽 石桂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4-1765,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186例冠心病患者,光学法检测分别由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或AS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组。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186例冠心病患者,光学法检测分别由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或AS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组。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因素与AR或ASR的相关性。结果:AR+ASR组与AS组中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8/58和39/128,糖尿病患者例数分别为23/58和26/1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3.01±0.72)mmol/L和(2.74±0.65)mmol/L,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AR+ASR组与AS组中高血压病患者例数分别为23/58和34/128,吸烟患者例数分别为17/58和25/1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LDL-C血症及糖尿病是AR或ASR的易患因素。结论:AR或ASR在女性冠心病患者及合并糖尿病或高LDL-C的冠心病患者中易于发生,其中高LDL-C血症及糖尿病与AR或ASR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黎艳华 李乐之 +3 位作者 欧美军 许雪峰 李明 陈晨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6-1191,共6页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136例T2DM患者选取68例AR患者,随机分成西格列汀组及二甲双胍组,入组前及治疗过程中检测空腹血糖(fastin...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136例T2DM患者选取68例AR患者,随机分成西格列汀组及二甲双胍组,入组前及治疗过程中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治疗的第1,3,6,12个月分别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G),评价西格列汀对AR的影响。结果:经降糖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FPG和Hb Alc基本达标,降糖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格列汀组患者hs-CRP,ADP及AA诱导的PAG明显下降,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氧化应激炎症状态及AR,且AR的改善可能不依赖于血糖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汀 2型糖尿病 阿司匹林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志军 柯元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33-735,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65例ACS患者、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6例对照者的AR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记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疾病、超声心动...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65例ACS患者、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6例对照者的AR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记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疾病、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介入治疗等。结果对照组AR发生率为12.5%,SAP组AR发生率为36.4%,ACS组AR发生率为54.5%,ACS组与SAP组和对照组AR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病变血管数、严重病变数及糖尿病率、介入治疗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与合并糖尿病、hs-CRP水平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相关。结论ACS患者AR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及SAP患者,合并糖尿病、hs-CRP和LDL水平升高是A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阿司匹林抵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斯晓燕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4-650,共7页
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阿司匹林抵抗是影响其疗效的常见原因。阿司匹林抵抗目前主要指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可通过血栓素A2测定,依赖血栓素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来诊断。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和临床血管事件相关。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钊 郭小梅 明章银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81-984,共4页
阿司匹林被临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AR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文综述AR的临床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等问题。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 血栓栓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方方 钱伟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跟踪至少6个月;根据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最后统计分析。结果 (1)复发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2)AR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P<0.05);(3)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时,年龄、糖尿病、TC、Hcy、Apo-a在两组之间有差异(P<0.05);(4)复发组中AR和AS之间,糖尿病、LDL-C和Hs-CRP在两组间分布不同(P<0.05);(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Hs-CRP、TC是AR的危险因素。结论 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等不良因素时AR更易发生,TEG能方便快速检测AR,这对及时预防脑梗死复发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复发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阿司匹林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