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
1
作者 林嘉莹 钟国城 +4 位作者 刘凯星 邱柳基 麦婧雯 段坦炎 罗德兴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在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首次行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吸复...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在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首次行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组(SG组)和肋间神经联合静吸复合全麻组(IG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镇静药使用量、慢性疼痛发生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差异。结果 SG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术后镇痛药使用量低于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G组术后6、12、24 h安静状态时及术后6、12、24、48 h活动时VAS评分低于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G组QoR-40评分高于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安全可靠有效,显著减少围手术期镇静镇痛药的使用,降低患者术后6~24 h后静息和活动后疼痛程度,降低慢性疼痛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 前锯肌平面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丁君 夏海燕 +2 位作者 孙睿 张静 张立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腹直肌鞘阻滞(RSB)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分析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腹直肌鞘阻滞(RSB)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侧TAPB、RSB。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质量、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d,两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术后1 d(P<0.05);术后1、2d,观察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2、24、48h,两组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逐渐降低(P<0.05)。术后2、12、24h,观察组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5)。结论:TAPB复合RSB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恢复质量,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全身麻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对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研究
3
作者 杨纲华 王立勋 +3 位作者 李瑞钰 李欢 朱丹军 朱小兵 《安徽医学》 202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镇痛介导的抗交感效应对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断指再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镇痛介导的抗交感效应对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断指再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锁骨下缘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臂丛神经深度、阻滞维持时间、术后镇痛情况、术后血运情况、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短、臂丛神经深度浅、阻滞维持时间长、术后镇痛效果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SpO_(2)值高、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喙突旁锁骨下缘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镇痛介导的抗交感效应对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或许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 抗交感效应 断指再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与术后针刺镇痛在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4
作者 王岳峰 肖瑶 +1 位作者 姜长林 杨雪峰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6期49-54,共6页
目的对比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以及术后针刺镇痛用于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行胸腔镜治疗的肺结节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A组给予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镇痛,B组给予术后针刺镇... 目的对比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以及术后针刺镇痛用于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行胸腔镜治疗的肺结节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A组给予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镇痛,B组给予术后针刺镇痛。比较2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主观镇痛满意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炎症指标和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 h,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36、72 h时,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2组住院期间抢救镇痛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2.38±5.67)d]短于B组[(30.16±6.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A组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而术后第3天和第7天,A组满意度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第3天,B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2种镇痛方式在胸腔镜手术后均具有较好镇痛效果,早期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的疼痛控制效果优于针刺镇痛,随着时间推移针刺镇痛效果逐渐优于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2种方法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阻滞 术后针刺镇痛 胸腔镜检查 肺结节 疼痛 手术后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宫颈癌手术的效果
5
作者 方亮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宫颈癌手术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6例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对...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宫颈癌手术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6例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术中接受静吸全麻,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SGB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入室时(T_(0))、麻醉诱导后即刻(T_(1))、手术30 min时(T_(2))、术毕时(T_(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术后2、12、24、48 h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术后指标[苏醒时间、镇静程度(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泵(PCIA)按压次数];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T_(0)~T_(3)的HR、MA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HR、MAP组间、时点、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组间、时点、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GB静吸复合麻醉可稳定宫颈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镇痛效果良好,且能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比较
6
作者 段江锋 王健阁 +2 位作者 乾孝园 孙嘉豪 张雪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与全身麻醉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中的麻醉效果。方法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行284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其中椎旁阻滞麻醉78例(PVB组)、全身麻醉...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与全身麻醉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中的麻醉效果。方法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行284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其中椎旁阻滞麻醉78例(PVB组)、全身麻醉206例(全麻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2组各61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输液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术中均未出现明显心动过缓、呼吸抑制、低血压等麻醉并发症。2组手术开始前心率(heart rate,HR)[(66.5±10.4)次/min vs.(77.5±11.7)次/min,t=-5.471,P=0.000]、手术结束时HR[(60.5±8.4)次/min vs.(71.0±12.3)次/min,t=-5.472,P=0.000],手术开始前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97.2±11.9)mm Hg vs.(103.1±12.3)mm Hg,t=-2.694,P=0.008]、手术结束时MAP[(85.2±8.8)mm Hg vs.(94.3±11.6)mm Hg,t=-4.892,P=0.000],手术开始前SpO_(2)[(99.0±1.1)%vs.(99.6±0.6)%,t=-3.347,P=0.001]、手术结束时SpO_(2)[(99.2±1.1)%vs.(99.8±0.4)%,t=-4.122,P=0.000]差异有显著性,但均在正常范围内。PVB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全麻组[55.0(41.5,75.5)min vs.95.0(65.0,130.0)min,Z=-5.173,P=0.000]。PVB组术后血红蛋白变化[5(2,11)g/L vs.8(4,11)g/L,Z=-2.099,P=0.036]、术后疼痛VAS评分[1(1,1)分vs.1(1,2)分,Z=-3.342,P=0.001]、术后住院时间[3(2,3)d vs.4(3,6)d,Z=-6.016,P=0.000]、住院费用[(14499.4±2141.0)元vs.(19634.2±3846.8)元,t=-9.109,P=0.000]显著低于/短于全麻组。2组术中输液量[600(600,600)ml vs.600(600,1100)ml,Z=-1.800,P=0.072]、术后排气时间[1(1,1)d vs.1(1,1)d,Z=-1.045,P=0.296]、一期结石清除率[88.5%(54/61)vs.82.0%(50/61),χ^(2)=1.043,P=0.307]差异无显著性。PV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6.6%(4/61)vs.19.7%(12/61),χ^(2)=4.604,P=0.032]。结论超声引导下PVB能维持PCNL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经皮肾镜取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超声引导下颈2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翟楠楠 韩艳阳 侯立仁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超声引导下颈2(C2)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治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C2神经根阻...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超声引导下颈2(C2)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治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C2神经根阻滞治疗。治疗组在行C2神经根阻滞的同时复合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颈椎活动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NRS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NR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超声引导下C2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减轻头痛、改善睡眠质量及提升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针灸 颈2神经根阻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硬膜外与连续臂丛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师军永 侯玲莉 +1 位作者 付刚 孙文博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36-137,143,共3页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颈部硬膜外与连续臂丛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采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的80名患者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连续臂丛...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颈部硬膜外与连续臂丛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采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的80名患者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连续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进行麻醉,比较两组之间不同麻醉方法的优缺点。检测两组麻醉前、手术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血压指数(BP)、心律(HR)、心电图指数变化(ECG)的不良反应,并且测定的同时记录下患者的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完整程度、局部.性麻醉药以及辅助用药量。结果使用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法的观察组,麻醉感觉阻滞的完善实践与起效时间明显快于使用颈部硬膜外麻醉法的对照组(P<005)。而局部性麻醉用药量两组对比结果并无明显差异。结论为断指(肢)再植手术患者选用臂丛连续阻滞的麻醉法进行麻醉后,麻醉效果起效快、镇痛也相对较为完善,并且便于操作,可起到连续阻滞的作用,对身体机能循环、呼吸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且在临床治疗中并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全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硬膜外 连续臂丛阻滞 断指(肢)再植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作为佐剂行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彭文蕊 吴进 陆沁源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评估吗啡作为佐剂行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的... 目的评估吗啡作为佐剂行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的前路腰方肌阻滞,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和佐剂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佐剂吗啡)。比较两组麻醉前、切皮时、肌瘤剥除时、术毕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药量;比较两组术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离开恢复室,术后4、24、48 h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时间点组内及组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唤醒至睁眼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佐剂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4、24、48 h,佐剂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尿潴留。两组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中添加佐剂吗啡行前路腰方肌阻滞可增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后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腰方肌阻滞 佐剂 全麻 镇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滨 李斌龙 +1 位作者 徐懋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椎旁神经阻滞(pavavertebral nerve block,PVNB)在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58例老年患者接受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2组:单节... 目的探讨单节段椎旁神经阻滞(pavavertebral nerve block,PVNB)在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58例老年患者接受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2组:单节段PVNB组(P组)和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组(S组),每组29例。P组在超声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或单纯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L1单节段PVNB,给予0.4%罗哌卡因20 ml。S组在L3/4棘突间隙进行穿刺,给予0.5%布比卡因10 mg。记录患者麻醉前(T_(0))、手术切皮时(T_(1))、疝囊剥离时(T_(2))和关切口时(T_(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麻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芬太尼补救率、局麻药毒性反应、外周神经损伤、尿潴留、谵妄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麻醉阻滞平面差异有显著性(Z=-4.144,P=0.000),芬太尼补救率、麻醉效果和麻醉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9,P=0.604;Z=-1.430,P=0.153;Z=-1.395,P=0.163)。2组患者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0;F=0.260,P=0.612)。P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0.0%vs.24.1%,Fisher精确检验,P=0.010)。2组患者谵妄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外周神经损伤。结论单节段PVNB可以为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提供完善的麻醉与镇痛,有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稳定,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 腹股沟疝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方式用于腰方肌阻滞对结肠癌术后效果分析
11
作者 陈冬冬 闫书山 +2 位作者 李海锟 白法瑞 李怀磊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方式对结肠癌术后腰方肌阻滞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麻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静脉注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方式对结肠癌术后腰方肌阻滞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麻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静脉注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较3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程度、自控镇痛泵(PCA)使用情况(术后首次PCA使用时间、48 h内PCA总次数、羟考酮辅助镇痛例数)、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神经阻滞组和静脉注射组术后PCA首次使用时间延长,48 h内PCA总次数及羟考酮辅助镇痛例数减少,且神经阻滞组优于静脉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阻滞组和静脉注射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数字疼痛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组低于静脉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阻滞组和静脉注射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舒适度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组高于静脉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阻滞组和静脉注射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阻滞组与静脉注射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阻滞组和静脉注射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神经周围注射艾司氯胺酮对结肠癌术后腰方肌阻滞效果优于静脉注射,能更有效延长镇痛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提高患者舒适度且不增加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给药方式 腰方肌阻滞 应激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12
作者 王鹏 侯玥 +4 位作者 孙雪 邢龙 王娜 王红 何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21例,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20例,传统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21例,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20例,传统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腕管功能、疼痛程度评分、电生理参数、超声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腕管功能、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腕管功能评分(25.01±2.49)、(21.10±1.42)分和疼痛程度评分(2.17±0.42)、(0.81±0.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34±2.50)、(25.55±1.46)分和(2.87±0.46)、(1.95±0.36)分(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DML)、感觉传导速度(SCV)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DML(4.10±0.26)、(3.70±0.23)ms低于对照组的(4.36±0.28)、(4.01±0.25)ms,SCV(44.87±2.26)、(47.75±2.56)m/s大于对照组的(42.41±2.20)、(45.10±2.48)m/s(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正中神经最肿胀处横截面积(CSA)、正中神经扁平率(FR)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CSA(12.54±1.32)、(10.42±1.11)mm~2和FR(2.50±0.20)、(2.00±0.16)均小于对照组的(14.00±1.35)、(11.65±1.25)mm~2和(2.75±0.23)、(2.31±0.22)(P<0.05)。结论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腕管功能、疼痛程度、电生理指标、超声指标,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超声引导下针刀 神经阻滞 轻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舌咽神经阻滞对扁桃体切除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13
作者 阮文靓 韦鹏 《山东医药》 2025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舌咽神经阻滞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105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G组、S组、C组,每组35例,S组麻醉诱导时静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G组、C组静脉推注...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舌咽神经阻滞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105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G组、S组、C组,每组35例,S组麻醉诱导时静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G组、C组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后G组、S组行舌咽神经阻滞。三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均相同。分别于拔管时(T2)、拔管10 min(T3)、拔管20 min(T4)、拔管30 min(T5)用儿童苏醒期谵妄评价量表(PAED)评分评价苏醒期躁动程度,用Ramsay镇静量表(RSS)评分评价镇静程度,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评价疼痛程度;麻醉前(T0)、手术结束即刻(T1),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记录三组患儿T2、T3、T4、T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统计三组术后补救镇静、镇痛情况,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G组、S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51.43%(18/35)、22.86%(8/35)、5.71%(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三组PAED评分逐渐下降;与C组比较,G组、S组T2、T3、T4、T5时PAED评分低(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2、T3、T4、T5时PAED评分低(P均<0.05)。与C组比较,G组、S组T2、T3、T4、T5时Ramsay评分高(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2、T3、T4、T5时Ramsay评分高(P均<0.05)。T2、T3、T4、T5时,三组FLACC评分逐渐降低;与C组比较,G组、S组T2、T3、T4、T5时FLACC评分低(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2、T3、T4、T5时FLACC评分低(P均<0.05)。T0时,三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1时,三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本组T0时(P均<0.05)。与C组比较,G组、S组T1时血清IL-6、TNF-α水平低(P均<0.05);与G组比较,S组T1时血清IL-6、TNF-α水平低(P均<0.05)。T2、T3、T4、T5时三组HR、MAP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组、S组术后补救镇静率、补救镇痛率低于C组(P均<0.05),但G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术后24 h无出血、喉痉挛、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咽异物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舌咽神经阻滞能降低扁桃体切除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镇静、镇痛效果,减轻炎症反应,且未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醒期躁动 艾司氯胺酮 舌咽神经阻滞 扁桃体切除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椎旁神经阻滞-无阿片药麻醉
14
作者 陈永智 张玉姣 +3 位作者 史斌 王桂娟 李原 陈仁义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评估无阿片药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组)和无阿片药麻醉组(O组)。G组采用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O组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喉罩全... 目的:评估无阿片药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组)和无阿片药麻醉组(O组)。G组采用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O组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喉罩全麻。观测指标包括入室时(T_(0))、诱导时(T_(1))、手术开始时(T_(2))、腺体切除时(T_(3))、入复苏室时(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术后2 h(T_(5))、6 h(T_(6))、12 h(T_(7))的VAS评分和术前(T_(8))、术后6 h(T_(9))、术后12 h(T_(10))的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O组患者术中的MAP和HR较G组更平稳(P<0.05);O组苏醒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均早于G组(P<0.05);术后VAS、SII数值均明显低于G组(P<0.05);PONV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5);O组患者未发生气胸、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事件。结论:无阿片药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安全有效,能够缩短苏醒时间、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围术期循环波动,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椎旁神经阻滞 无阿片药麻醉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
15
作者 黄亚飞 陈桂丽 周伟亚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方法 严格执行纳排标准后前瞻性选取我院2021.02至2022.08期间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TAPB组45例采...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方法 严格执行纳排标准后前瞻性选取我院2021.02至2022.08期间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TAPB组45例采用经腹横肌平面阻滞,QLB-LSAL组46例采用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情况及术后恢复指标、疼痛及镇静程度、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QLB-LSAL组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离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TAPB组(P<0.05);QLB-LSAL组术后2h、8h、12h、24h VAS评分均低于TAPB组,术后2h TAPB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QLB-LSAL组(P<0.05),术后8h、12h、24h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LSAL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总次数均少于TAPB组,首次按压时间长于TAPB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超声引导下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不仅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镇痛效果,而且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子宫切除术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 镇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16
作者 庞昆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普安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普安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研究组行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升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器定位 颈椎旁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超声下椎旁阻滞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左明明 杨静 +2 位作者 路敏 孙婧婧 张琳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联合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超声下椎旁阻滞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3月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3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各154例。2组均行全身麻醉,且艾司氯胺酮组予... 目的探讨联合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超声下椎旁阻滞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3月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3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各154例。2组均行全身麻醉,且艾司氯胺酮组予艾司氯胺酮0.1 mg/kg静脉注射复合超声下椎旁阻滞,对照组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复合超声下椎旁阻滞。比较2组术后6、12、24、48、72 h静息与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前(T0)、给药后5 min(T1)、神经阻滞操作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30 min时(T4)、术后即刻(T5)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麻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组术后6、12、24、48、72 h静息时、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艾司氯胺酮组心率、MAP较对照组低(P<0.05);艾司氯胺酮组术后24、72 h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艾司氯胺酮组术后72 h舒芬太尼用量、曲马多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艾司氯胺酮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2组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超声下椎旁阻滞应用于胸腔镜手术可有效保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术后疼痛,减轻术后认知功能损伤,减少其他镇痛药使用,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超声下椎旁阻滞 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全身麻醉 认知功能 疼痛 手术后 平均动脉压 药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8
作者 毕路甲 杨利民 +2 位作者 朱建业 陈辉 闫军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920-3924,共5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PNGB)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行全髋节置换术治疗的FNF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PNGB)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行全髋节置换术治疗的FN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S-FICB组与PNGB组,每组40例。S-FICB组行S-FICB阻滞,PNGB组行PNGB阻滞。记录患者阻滞前(T_(0))和阻滞后5 min(T_(1))、10 min(T_(2))、15 min(T_(3))时的心率。记录患者T_(0)、T_(3)及阻滞后30 min(T_(4))、2 h(T_(5))、6 h(T_(6))、12 h(T_(7))、24 h(T_(8))静息、抬髋15°时的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记录患者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操作时间、超声成像清晰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_(0)~T_(3)时的心率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息时T_(0)、T_(3)~T_(8)时NRS评分的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PNGB组静息时T_(0)、T_(3)~T_(8)时NRS评分均低于S-FICB组(P<0.05)。两组抬髋15°时T_(0)、T_(3)~T_(8)的NRS评分的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GB组抬髋15°时T_(0)、T_(3)~T_(8)的NRS评分均低于S-FICB组(P<0.05)。PNGB组超声成像时间短于S-FICB组(P<0.05);术后,PNGB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S-FICB组(P<0.05);两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S-FICB和PNGB应用于FNF患者中,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但PNGB在缓解术后疼痛,缩短超声成像时间,促进术后恢复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IPACK神经阻滞联合ACB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何荣 郁娜 +2 位作者 高维龙 翟小猛 赵伟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神经阻滞联合收肌管神经阻滞(ACB)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CB组、IPACK组、IPACK+...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神经阻滞联合收肌管神经阻滞(ACB)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CB组、IPACK组、IPACK+ACB组各42例。三组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TKA,ACB组于术毕连接PCIA泵,并在超声引导下行ACB;IPACK组于椎管内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前在手术侧行IPACK阻滞,术毕连接PCIA泵;IPACK+ACB组于椎管内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前在超声引导下行IPACK阻滞,术毕连接PCIA泵,并在超声引导下行ACB。分别于术后8、12、24、48 h对患者膝关节静息、活动和膝关节后部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24、48 h时测量主动屈膝的最大角度,评价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记录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次数,计算补救性镇痛率。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神经损伤、神经阻滞穿刺部位感染出血等;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8 h和12 h时,ACB组、IPACK+ACB组静息及活动VAS均低于IPACK组,ACB组膝关节后部VAS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术后24 h和48 h时,三组静息、活动及膝关节后部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时IPACK+ACB组膝关节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大于其他两组(P均<0.01),术后48 h时三组膝关节主动屈膝最大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IPACK组相比,ACB组和IPACK+ACB组24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超声引导下ACB联合IPACK阻滞可减轻TKA术后膝关节后部疼痛,增加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老年TKA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神经阻滞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 收肌管阻滞 术后镇痛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术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对腹腔镜肝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朝生 余振卫 +1 位作者 林澄 蒋奕红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术(ESP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术(TAPB)对腹腔镜肝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ESPB组和TAPB组,分别行ESPB和TAPB。记录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术(ESP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术(TAPB)对腹腔镜肝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ESPB组和TAPB组,分别行ESPB和TAPB。记录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麻醉用药,术后2、6、12、24 h安静及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发生低血压及使用升血药情况,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 与TAPB组比较,ESPB组术中镇痛药瑞芬太尼用药总量减少,术后2 h静息时及咳嗽时的VAS降低,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均缩短(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 与TAPB比较,超声引导下ESPB能够为腹腔镜肝切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且其操作过程更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肝切手术 麻醉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