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耐铅芽孢杆菌筛选及其对鸡毛菜吸收铅的阻控效应
1
作者 梁雪莲 陈伟 +5 位作者 张璐 廖洁 蒋文艳 陆玮璠 王海军 王天顺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5-663,共9页
【目的】筛选高耐重金属、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及高效阻控重金属向叶菜地上部转移的微生物,为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优质的微生物资源。【方法】以芽孢杆菌为供试菌株,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耐铅(Pb)菌株,采用稀释涂板法确定其最大... 【目的】筛选高耐重金属、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及高效阻控重金属向叶菜地上部转移的微生物,为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优质的微生物资源。【方法】以芽孢杆菌为供试菌株,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耐铅(Pb)菌株,采用稀释涂板法确定其最大耐Pb^(2+)浓度;设置不同浓度Pb2(+25、50、100、200、400 mg/L)水溶液,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菌株对Pb的吸附能力;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分析菌株对鸡毛菜的促生作用;采用不同浓度Pb^(2+)(+0.3、30 mg/L)溶液进行水培试验,研究菌株对鸡毛菜地上部吸收Pb的阻控作用。【结果】在Pb^(2+)浓度为1800 mg/L的LB固体培养基上,筛选得到1株能正常生长且产铁载体的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在水溶液中自然pH、Pb^(2+)初始浓度50 mg/L、湿菌体浓度16 g/L、温度30℃、转速150 r/min、吸附时间24 h的条件下,对Pb的吸附率最高达96.1%。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在有无Pb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均可明显增加鸡毛菜种子的胚芽长和胚根长。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Pb^(2+)浓度(30 mg/L)下,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鸡毛菜鲜重和干重分别极显著增加148.8%和125.0%(P<0.01);接种菌株处理(Pb^(2+)浓度0.3、30 mg/L)使鸡毛菜地上部Pb含量较未接菌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3.5%和38.9%(P<0.05,下同),Pb转移系数分别显著下降23.1%和20.5%。【结论】筛选得到1株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对Pb有高耐性和高吸附率,还具有显著的植物促生功能和阻控Pb向鸡毛菜地上部转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鸡毛菜 重金属 阻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饭石对复合污染土壤Cu、Cd的固持阻控 被引量:7
2
作者 丁园 张宝林 吴余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黑麦草为指示生物,探讨天然/改性麦饭石(NM和MM)对冶炼厂周边复合污染土壤Cu、Cd的固持阻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天然/改性麦饭石后,土壤弱酸提取态Cu含量向残渣态发生转化,由原来的37.36%分别下降至23.07%和10.37%。天然/改性麦饭... 采用黑麦草为指示生物,探讨天然/改性麦饭石(NM和MM)对冶炼厂周边复合污染土壤Cu、Cd的固持阻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天然/改性麦饭石后,土壤弱酸提取态Cu含量向残渣态发生转化,由原来的37.36%分别下降至23.07%和10.37%。天然/改性麦饭石对土壤Cd的固持阻控效果与土壤Cu一致。天然麦饭石经0.5 mol/L Na_2SO_4改性后,比表面积由0.515 cm^3/g增加至1.281 cm^3/g,因此改性麦饭石对土壤重金属的阻控效果更优。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变化。黑麦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均能准确地指示天然/改性麦饭石对土壤Cu、Cd活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饭石 改性材料 重金属 阻控作用 黑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戢正华 +4 位作者 蔡建波 夏文建 薛利红 余文畅 林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77-81,共5页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间作模式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白芷和玉米间作甘薯的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9%和20.37%,径流总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8%和18.40%,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9.18%和11.05%。玉米间作白芷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玉米间作甘薯,分别是玉米单作的4.24和2.73倍。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玉米间作白芷模式是丹江口库区较合理的生态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间作模式 坡耕地 阻控作用 经济效益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