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
6
1
作者
崔子健
陈章立
+1 位作者
王勤彩
李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9,I0001,共12页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应力场
区域
应力
张量
阻尼
反演
法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
19
2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
应力场
CAP方
法
线性
阻尼
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
5
3
作者
苏珊
韩立波
郭祥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2-411,418,共11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近震数字波形记录,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地动位移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溪洛渡水库近场区2009年1月-2018年12月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近震数字波形记录,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地动位移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溪洛渡水库近场区2009年1月-2018年12月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图像;基于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水库蓄水对当地应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前地震类型以过渡型为主,走滑和逆冲型地震次之,正断型最少;蓄水后,过渡型地震明显减少,其它类型地震均不同程度增多,逆冲型地震数量与蓄水前相比增加近一倍。蓄水前后区域应力场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最小压应力轴的仰角增大,变化非常显著。这可能表明,蓄水造成的应力加载与地壳中应力量级可以比拟,对当地的应力环境提供了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洛渡水库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HASH方
法
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使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山东地区背景应力场
被引量:
41
4
作者
郑建常
王鹏
+2 位作者
李冬梅
赵金花
徐长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3-784,共12页
基于山东地区1970—2012年5月387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使用Gephart和Forsyth的FMSI方法计算了该区的平均构造应力方向;使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结合共轭梯度法求解了应力张量的阻尼最小二乘最优化问题,并根据Lund和Townend...
基于山东地区1970—2012年5月387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使用Gephart和Forsyth的FMSI方法计算了该区的平均构造应力方向;使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结合共轭梯度法求解了应力张量的阻尼最小二乘最优化问题,并根据Lund和Townend推导给出的由构造应力张量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公式,反演计算了山东地区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水平主
应力
郯庐带
应力
张量
阻尼
反演
区域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
14
5
作者
张致伟
龙锋
+1 位作者
赵小艳
王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87,共18页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但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空间上形成倒“V”形;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震源机制解
区域
应力场
阻尼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
6
1
作者
崔子健
陈章立
王勤彩
李君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9,I0001,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7IES0201
2018IEF010203)资助
文摘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应力场
区域
应力
张量
阻尼
反演
法
震源机制
Keywords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stress field
regional stress tensor
damping inversion method
focal mechanism
分类号
P315.727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
19
2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金
2016年度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2016010104)
"川滇地区运动学模型和重点构造部位动力学模型构建"(20150115)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马边-永善地震带及邻区现今地震活动性质研究"(LY1609)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
应力场
CAP方
法
线性
阻尼
法
Keywords
Daliangshan sub-block
focal mechanism
regional stress field
Cut-And-Paste method (CAP)
Damp regional-scale stress inversion (DRSSI)
分类号
P315.727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
5
3
作者
苏珊
韩立波
郭祥云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2-411,418,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坝址地震动输入研究(2017YFC0404901)资助.
文摘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近震数字波形记录,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地动位移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溪洛渡水库近场区2009年1月-2018年12月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图像;基于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水库蓄水对当地应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前地震类型以过渡型为主,走滑和逆冲型地震次之,正断型最少;蓄水后,过渡型地震明显减少,其它类型地震均不同程度增多,逆冲型地震数量与蓄水前相比增加近一倍。蓄水前后区域应力场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最小压应力轴的仰角增大,变化非常显著。这可能表明,蓄水造成的应力加载与地壳中应力量级可以比拟,对当地的应力环境提供了重要约束。
关键词
溪洛渡水库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HASH方
法
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法
Keywords
Xiluodu Reservoir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tress field
HASH method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ess inversion(SATSI)
分类号
P315.7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使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山东地区背景应力场
被引量:
41
4
作者
郑建常
王鹏
李冬梅
赵金花
徐长朋
机构
山东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3-784,共12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2012BAK19B04-01-05)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DQ006)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11020502)联合资助
文摘
基于山东地区1970—2012年5月387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使用Gephart和Forsyth的FMSI方法计算了该区的平均构造应力方向;使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结合共轭梯度法求解了应力张量的阻尼最小二乘最优化问题,并根据Lund和Townend推导给出的由构造应力张量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公式,反演计算了山东地区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关键词
最大水平主
应力
郯庐带
应力
张量
阻尼
反演
区域
应力场
Keywords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stress tensor
damped inversion
regional stress field
分类号
P315.727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
14
5
作者
张致伟
龙锋
赵小艳
王迪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理工大学
云南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87,共18页
基金
四川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20ZYD0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705-07)
+1 种基金
“川滇地区运动学模型和重点构造部位动力学模型构建”(20150115)
“地震紧急信息服务”创新团队经费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但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空间上形成倒“V”形;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震源机制解
区域
应力场
阻尼
反演
Keywords
Sichuan and Yunnan area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regional stress field
damped inversion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
崔子健
陈章立
王勤彩
李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祁玉萍
张致伟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研究
苏珊
韩立波
郭祥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使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山东地区背景应力场
郑建常
王鹏
李冬梅
赵金花
徐长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张致伟
龙锋
赵小艳
王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