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阻容模型的聚焦双频激电仪性能检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志民 刘希高 +3 位作者 张金涛 周游 吕一鸣 吴淼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1,共3页
为验证聚焦双频激电仪试验样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其发展成为工程样机并开展煤矿井下工业性试验,创成聚焦双频激电法煤巷综掘探测技术。论文根据煤巷围岩介质激发极化特性,设计了可靠的阻容模型RC测试网络。通过分析聚焦双频激电仪激... 为验证聚焦双频激电仪试验样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其发展成为工程样机并开展煤矿井下工业性试验,创成聚焦双频激电法煤巷综掘探测技术。论文根据煤巷围岩介质激发极化特性,设计了可靠的阻容模型RC测试网络。通过分析聚焦双频激电仪激电参量数据采集处理与模型理论计算方法,对比模型视幅频率和相对相位差试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准确、快速地完成聚焦双频激电仪时频域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样机测量相位比测量幅值具有更高的精度,在幅值测量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双频激电法 阻容模型 性能检测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煤层复电阻正交裂隙阻容模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晨光 雷东记 张玉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41-3547,共7页
针对复电阻率法应用广泛的Cole-Cole模型存在模型参数多、与物性参数关联弱等缺点,研究含水煤层复电阻导电机理及阻容模型,旨在发展适应于评价煤层含水性与水压致裂效果的复电阻率法理论与技术。依据电介质理论,在外加交变电场下,煤层... 针对复电阻率法应用广泛的Cole-Cole模型存在模型参数多、与物性参数关联弱等缺点,研究含水煤层复电阻导电机理及阻容模型,旨在发展适应于评价煤层含水性与水压致裂效果的复电阻率法理论与技术。依据电介质理论,在外加交变电场下,煤层含水裂隙既具有离子自由移动产生的电阻性,也具有离子界面堆积产生的电容性;基于激发极化和煤双重介质理论,借鉴岩石毛细管模型,将煤层含水孔裂隙等效成正交裂隙,即将含水孔裂隙的电阻性等效为与外加电场方向平行的裂隙,其电阻值为Rw,将含水孔裂隙的电容性等效为与外加电场方向垂直的裂隙,电容值为Cw;煤层本身电阻为Rc,电容为Cc;构建正交裂隙与煤层组成的含水煤层复电阻模型,由等效水平裂隙Rw、煤层Rc、等效垂直裂隙Cw及煤层Cc的一路串联,组成的3路并联等效电路。实验选取肥煤和无烟煤2种变质程度煤样,测量其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复电阻实部Rs和虚部X,使用模型拟合,获取相关的电阻电容参数,并计算煤样孔隙率。结果表明:阻容模型对不同含水饱和度煤样复电阻参数拟合良好,模型参数电阻R与电容C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含水饱和度虚部X曲线极值向右偏移,与模型物理意义相同;阻容模型参数可计算孔隙率,与密度法、核磁共振法实测孔隙率匹配较好。基于激发极化理论和双重介质理论建立的复电阻正交裂隙阻容模型物理意义明确,数学计算简单,模型参数可预测煤样孔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容模型 等效正交裂隙 复电阻 含水煤层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电池二阶可变阻容的模型研究
3
作者 王维强 蔡凡昌 严运兵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7,共5页
精确的电池模型是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的基础,提高模型精度可从电池内部特性出发。提出二阶阻容可变参数等效电路模型,能够反映电池内部双极化效应,同时用可变的参数描述电池内部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锂离子电池... 精确的电池模型是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的基础,提高模型精度可从电池内部特性出发。提出二阶阻容可变参数等效电路模型,能够反映电池内部双极化效应,同时用可变的参数描述电池内部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实验和HPPC测试,结合MATLAB拟合工具,辨识出不同SOC下各参数的值,基于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比仿真结果,所建立模型的端电压平均误差为12.36mV,相比于固定参数传统模型的31.50mV,精度提高了60.76%,更能准确描述锂离子电池内部的静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二阶阻容模型 可变参数 参数辨识 SIMULINK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分数阶可变阻容建模与荷电状态估计
4
作者 吴胜利 郭琪 邢文婷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99-3306,共8页
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计对于保障新能源电动汽车稳定、安全地运行至关重要,而高精度的电池模型是SOC估计的基础,但常用的锂离子电池阻容(RC)模型中,存在高阶模型结构复杂、低阶模型近似程度低,以及电池状态突变导致SOC难以精确... 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计对于保障新能源电动汽车稳定、安全地运行至关重要,而高精度的电池模型是SOC估计的基础,但常用的锂离子电池阻容(RC)模型中,存在高阶模型结构复杂、低阶模型近似程度低,以及电池状态突变导致SOC难以精确估计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数微积分理论的锂离子电池分数阶可变阻容(FVOM)模型,通过利用赤池信息量(AIC)准则识别不同SOC时分数阶阻容模型的最优阶数,构建适应不同SOC时的时变阻容电池模型;同时引入衰减因子构建强跟踪分数阶扩展卡尔曼滤波(STF-FEKF)算法,实现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克服历史数据对当前估计值的影响。基于城市道路循环工况(UDDS)等三种不同工况对分数阶扩展卡尔曼滤波(FEKF)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脉冲放电工况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AAE)由0.0197 V降为0.0160 V,其电压误差均小于50 mV,预测精度相对提高了18.8%;同时,改进后的方法使A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有所减小,不仅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也为提高锂离子电池SOC状态估计精度和计算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池信息量准则 可变阻容模型 分数阶 强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工厂化菇房空调调控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邹宇航 王明飞 +3 位作者 张馨 王利春 魏晓明 郑文刚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5,共8页
针对菇房空调系统在传统控制模式下易出现温度波动较大、运行能耗较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食用菌工厂化菇房空调控制方法。首先基于等效电路法建立菇房阻容温度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ene... 针对菇房空调系统在传统控制模式下易出现温度波动较大、运行能耗较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食用菌工厂化菇房空调控制方法。首先基于等效电路法建立菇房阻容温度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辨识模型内未知参数,建立以温度控制精度及系统能耗为优化方向的目标函数,然后以预测模型输出作为目标函数输入,最后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求解该目标函数,得到空调系统控制时域内的最优控制量。结果表明:基于MPC的温度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在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基础上提高温度控制精度,相较于传统阈值控制在温度控制精度上,平均绝对误差降低77%;在运行时间上,MPC控制方法平均每日能够减少1.2 h的压缩机运行时间,可节省10.4 kWh的电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菇房 模型预测控制 阻容模型 遗传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纸宽频介电响应阻容等效模型及纤维极化特性提取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猛 牛铭康 +1 位作者 吕玉珍 齐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3-670,共8页
纤维的极化特性是决定绝缘纸介电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绝缘纸介电响应的计算模型,纤维在绝缘纸极化过程中的定量作用尚不明了,导致纤维的极化特性研究难以开展。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绝缘纸这种复合材料的宽频介电响应阻容... 纤维的极化特性是决定绝缘纸介电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绝缘纸介电响应的计算模型,纤维在绝缘纸极化过程中的定量作用尚不明了,导致纤维的极化特性研究难以开展。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绝缘纸这种复合材料的宽频介电响应阻容等效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准确性。然后通过测量纤维素绝缘纸在25~100℃下的频域介电谱和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出了纤维的介电特性。最后,利用修正Cole-Cole模型分析了纤维的介电频谱。结果表明,纤维的极化过程中存在3个弛豫过程,其中高频区以羟基转向极化为主,对应的活化能为0.176 eV;低频区源于电极极化,与纤维中自由离子的运动有关。该研究可为复合材料介电响应分析和合成绝缘纸改性提供关键参数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绝缘纸 阻容等效模型 频域介电谱 修正Cole-Cole模型 转向极化 电极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聚焦激电法煤巷超前探测阻容试验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志民 刘希高 +3 位作者 张金涛 吕一鸣 周游 吴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44-2151,共8页
频域激电法已经在地面及隧道探测中获得广泛应用,为能够用于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的超前探测,将其发展为动态电场激励法,根据面极化单元体激发极化机理,推导面极化单元模型等效网络与双电层电容器的等效性,由典型有害地质构造理想化物理模... 频域激电法已经在地面及隧道探测中获得广泛应用,为能够用于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的超前探测,将其发展为动态电场激励法,根据面极化单元体激发极化机理,推导面极化单元模型等效网络与双电层电容器的等效性,由典型有害地质构造理想化物理模型,搭建等效的阻容网络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给定参数的简易阻容模型激电效应测试与理论仿真结果的一致性,验证动态电场激励法原理样机测试装置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由电阻定义和面极化阻抗频率特性理论,确定煤巷围岩介质阻容模型参量,以超前探测仪原理样机发射双频调制方波电流信号为激励,经典型有害地质构造等效阻容网络,由高精度数据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得出激电效应特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地质构造 交流聚焦激电法 阻容模型 试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含水地质构造双频激电探测阻容模拟试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志民 刘希高 +3 位作者 张金涛 周游 吕一鸣 吴淼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为研究煤巷含水地质构造双频激电探测中的频域激发极化特性变化规律,指导动态电场激励法开展煤矿井下工业性试验。据面极化体激发极化机理,分析煤巷围岩介质激电效应等效电路,搭建含水地质构造物理模型等效的阻容网络。根据给定参数的... 为研究煤巷含水地质构造双频激电探测中的频域激发极化特性变化规律,指导动态电场激励法开展煤矿井下工业性试验。据面极化体激发极化机理,分析煤巷围岩介质激电效应等效电路,搭建含水地质构造物理模型等效的阻容网络。根据给定参数的简易阻容模型激电效应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确定最佳探测模拟测试方案,模拟不同规模含水地质构造激电效应探测过程。结果表明:当测量电极靠近含水异常体时,视电阻率逐渐减小,而视幅频率逐渐变大;当异常体规模由大变小时,在相同测点处视幅频率减小,而视电阻率增大,当测点距异常体2 m处,测得的视幅频率由11.68%变为9.35%,而视电阻率由312.07Ω·m变为320.37Ω·m,即视幅频率对异常体规模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地质构造 双频激电效应 物理模型 阻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综合影响的氢镍电池改进模型研究
9
作者 胡京 李培强 李欣然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0-813,共4页
针对传统阻容等效电路模型不能直观反映电池内部的极化现象,提出一种带衰减因子的分段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温度、充放电速率、自放电、循环使用次数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温度和充放电速率是影响氢镍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 针对传统阻容等效电路模型不能直观反映电池内部的极化现象,提出一种带衰减因子的分段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温度、充放电速率、自放电、循环使用次数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温度和充放电速率是影响氢镍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模型参数的修正,建立了考虑综合影响因素的氢镍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给出了电池参数的辨识方法,在Simulink中分别建立充电和放电模块。对比仿真与实测结果,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并且适应性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镍电池 阻容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定量描述优势通道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德坡 冯其红 +3 位作者 王森 陈存良 宋玉龙 王延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85,共5页
油田开发中后期优势通道的普遍发育将导致大量注入水无效循环,从而影响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地对优势通道进行描述是中高含水期油藏开发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提出了采用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对优势通道进行定量描述的方... 油田开发中后期优势通道的普遍发育将导致大量注入水无效循环,从而影响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地对优势通道进行描述是中高含水期油藏开发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提出了采用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对优势通道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陔方法利用阻容模型反演得到的井问动态连通性系数将通过优势通道无效循环的水量劈分到各注采方向上,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定量计算出优势通道的参数,此外还考虑了优势通道发育级别较高时可能出现的非达西渗流特征。将该方法应用于胜利油田孤东七区西Ng63+4开发单元,描述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无需额外的测试数据,方便快速、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通道 井间动态连通性 阻容模型 非达西渗流 定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注采数据计算低渗透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宪文 郭方元 +1 位作者 徐春梅 朱家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2,9,共4页
为了定量评价低渗透油藏的注采井间动态连通程度,针对低渗透油藏流体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根据水电相似性原理和物质平衡原理,仅利用油田的注采开发数据建立了能够计算低渗透油藏注采井间动态连通性的阻容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 为了定量评价低渗透油藏的注采井间动态连通程度,针对低渗透油藏流体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根据水电相似性原理和物质平衡原理,仅利用油田的注采开发数据建立了能够计算低渗透油藏注采井间动态连通性的阻容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连通系数.现场结果表明:连通系数能够定量表征低渗透油藏的注采井间动态连通性大小,模型所得连通性结果与现场实际生产动态资料的分析结果非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连通性 低渗透油藏 注采数据 启动压力梯度 阻容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超前探测双频交流激电接收机系统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志民 刘希高 +4 位作者 张金涛 吕一鸣 周游 杜毅博 吴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8-973,共6页
为准确检测煤矿不同地质构造的激发极化信息,针对井下强电磁干扰环境和电器设备使用要求,提出一种适合煤矿井下超前探测的新型双频交流激电接收机。建立以嵌入式单片机为控制中心的硬件系统,研究微弱激电信号检测过程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为准确检测煤矿不同地质构造的激发极化信息,针对井下强电磁干扰环境和电器设备使用要求,提出一种适合煤矿井下超前探测的新型双频交流激电接收机。建立以嵌入式单片机为控制中心的硬件系统,研究微弱激电信号检测过程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利用C++语言编程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了激电信息多参量一次性检测,有效保证了微弱激电信号的检测精度。通过阻容模型激电效应试验与分析,观测数据稳定性控制在-1%~1%,视幅频率值最大相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0.16%,视相频率值最大相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频交流激电接收机 微弱激电信号 斩波放大 数字锁相放大 阻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蓄电池充电器的数字控制器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加智 王珂 +2 位作者 成燕 李勋 孙波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4,共6页
基于微电网中储能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蓄电池充电电路,介绍了蓄电池充电电路的特点及控制策略。详细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VRB)的工作原理,根据全钒液流电池的特性及全钒液流电池的一阶阻容模型,运用小信号模型分析法和状态空间平均法建... 基于微电网中储能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蓄电池充电电路,介绍了蓄电池充电电路的特点及控制策略。详细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VRB)的工作原理,根据全钒液流电池的特性及全钒液流电池的一阶阻容模型,运用小信号模型分析法和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蓄电池恒流充电时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蓄电池一阶阻容模型的DC-DC双向变换电路的建模方法,然后利用数字控制系统参数优化的方法,设计了DC-DC双向变换电路的数字控制器。最后,基于DC-DC双向变换器的电池充放电控制策略及全钒液流电池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搭建了系统的仿真电路,并搭建了2kW蓄电池充电电路的实验样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及其控制策略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电池充电电路 一阶阻容模型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热阻对核电站主控室热阱系统蓄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晓艳 张旭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5,共7页
以第三代核电站热阱复合墙体为研究对象,将阻容模型和有限差分法耦合,构建了包含界面接触热阻的热阱墙体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并用墙体蓄热实验进行了验证。模拟分析了不同接触热阻对热阱墙体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接触热阻取0.001... 以第三代核电站热阱复合墙体为研究对象,将阻容模型和有限差分法耦合,构建了包含界面接触热阻的热阱墙体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并用墙体蓄热实验进行了验证。模拟分析了不同接触热阻对热阱墙体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接触热阻取0.001 m 2℃/W时,整面墙蓄热量和放热量减少3%左右,当接触热阻增加至0.01 m 2℃/W时,蓄热量和放热量将减少8%左右。对比分析得出,热阱墙体的接触热阻数量级为10-3。因此,建议在对热阱墙体蓄热性能进行有效评估时,对于接触热阻的影响考虑5%的安全附加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容模型 有限差分法 接触热阻 蓄热性能 热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连通性计算及渗流通道的定量识别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晓慧 邓景夫 +2 位作者 陈晓明 刘学 王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针对阻容模型求解结果仅为注水贡献率的问题,运用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消除注采结构变化对注采连通性计算值的影响,推导出能够真实反映注采井间连通性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物理表征参数--无因次连通系数,实现井间渗流通... 针对阻容模型求解结果仅为注水贡献率的问题,运用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消除注采结构变化对注采连通性计算值的影响,推导出能够真实反映注采井间连通性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物理表征参数--无因次连通系数,实现井间渗流通道的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无因次连通系数大于1. 2时,注采井间已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无因次连通系数介于0. 8~1. 2时,为正常渗流;无因次连通系数小于0. 8时,注采井间储层存在堵塞。将研究成果应用在渤海南部油田,成功指导水井调剖5井次,油井酸化解堵4井次,合计日增油为214m^3/d。研究成果对注采连通性认识、优势渗流通道和储层堵塞的识别及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连通性 阻容模型 无因次连通系数 优势渗流通道 储层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