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PRT组、肌内效贴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1例。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分别给予PRT组、肌内效贴组、联合组患者PRT、肌内效贴、PRT+肌内效贴治疗,持续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水肿程度、上肢功能和生存质量。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均显著轻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健康调查量表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显著轻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DASH量表总分显著低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SF-36总分显著高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结论PRT联合肌内效贴能显著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回流,缓解淋巴水肿,促进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目的: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 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 m冲刺的变化。结果:4周训练后,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②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vs+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③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vs+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 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可变阻力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表现的急性干预和训练干预效果,为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可变阻力训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等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Brughelli改进的质量评分表评价文...目的系统评价可变阻力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表现的急性干预和训练干预效果,为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可变阻力训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等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Brughelli改进的质量评分表评价文献质量。应用Stata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异质性分析、meta回归、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急性干预共纳入8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SMD=0.37,95%CI:0.18~0.56,P<0.001),且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7 min间歇时间诱导的PAP趋向显著性(P=0.05),8~12 min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采用较大的可变阻力诱导的PAP可能更好(P=0.064)。训练干预共纳入12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表现(SMD=0.25,95%CI:0.05~0.45,P<0.05),且<7周的训练周期(P=0.04)以及使用铁链作为可变阻力设备(P=0.01)的训练效果更佳。可变阻力训练可能更有益于提高爆发力表现(SMD=0.26,95%CI:−0.03~0.55,P=0.08),且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作为可变阻力设备的训练效果可能更佳(P=0.08)。结论设计可变阻力训练方案时,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较大的可变阻力是诱导PAP的最佳策略,且在干预后4~12 min的效果最佳。<7周以及使用铁链的训练策略对最大力量表现的训练效果更好;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的训练策略对提升爆发力表现可能效果更佳,但可变阻力不宜过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PRT组、肌内效贴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1例。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分别给予PRT组、肌内效贴组、联合组患者PRT、肌内效贴、PRT+肌内效贴治疗,持续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水肿程度、上肢功能和生存质量。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均显著轻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健康调查量表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显著轻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DASH量表总分显著低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SF-36总分显著高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结论PRT联合肌内效贴能显著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回流,缓解淋巴水肿,促进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文摘目的: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 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 m冲刺的变化。结果:4周训练后,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②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vs+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③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vs+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 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