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下颌抗阻力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
作者 韩雪 刘换 +6 位作者 娄晓乐 宋佳苧 张子昂 耿宗晓 王姗 张永卿 徐磊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625-3630,共6页
背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吞咽功能的恢复在患者摄取营养、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和下颌抗阻力训练(CTAR)已被证明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将iTBS联合C... 背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吞咽功能的恢复在患者摄取营养、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和下颌抗阻力训练(CTAR)已被证明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将iTBS联合CTAR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研究较少,其康复疗效有待进一步取证。目的观察iTBS联合CTAR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年3月—2024年7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CTAR组(n=30)和联合组(n=30)。常规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CTAR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CTAR,联合组在CTAR组的基础上接受大脑皮质iTBS刺激,5次/周,共4周。治疗前后选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表分级量表(FOIS)进行评估,表面肌电(sEMG)测量患者舌骨上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峰值,并且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最终纳入常规组30例、CTAR组30例和联合组30例。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较组内治疗前升高,吞咽时程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4周后,CTAR组、联合组患者的SSA评分低于常规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常规组,吞咽时程短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低于CTAR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CTAR组,吞咽时程短于CTAR组(P<0.05);且CTAR组、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17),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CTAR组(P<0.017)。结论iTBS联合CTAR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强化吞咽肌群肌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脑卒中 康复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 下颌抗阻力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力训练及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肌肉活性和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井兰香 刘宇 田石榴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93,126,共5页
目的:观察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后下肢肌肉力量变化,比较肌肉激活模式的不同。方法:将16名男性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8周下肢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采用3-D测力台测试训练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值,用表面肌电记录训练... 目的:观察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后下肢肌肉力量变化,比较肌肉激活模式的不同。方法:将16名男性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8周下肢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采用3-D测力台测试训练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值,用表面肌电记录训练前、后6次重复训练动作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的激活信号,计算积分肌电值和髋、膝、踝关节周围拮抗肌共激活。结果:两组下肢肌肉力量均显著提高,阻力训练组效果较明显。超等长阻力训练组肌肉活性显著高于阻力训练组。训练后超等长阻力训练组肌肉活性出现适应性变化,髋、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著升高,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训练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阻力训练组训练前、后肌肉活性及拮抗肌共激活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超等长阻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肌肉间协调性,可以优化肌肉动作的运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训练 超等长阻力训练 肌肉力量 肌肉活性 拮抗肌共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荷与收缩形式对肌肉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成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下离心与向心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变化特点。方法:招募男性大学生60人,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人。其中3组做单纯向心抗阻力训练,另外3组做单纯离心抗阻力训练,每种类型的抗阻力训练负荷均分别为65%1RM、80%1RM、95%1RM。...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下离心与向心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变化特点。方法:招募男性大学生60人,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人。其中3组做单纯向心抗阻力训练,另外3组做单纯离心抗阻力训练,每种类型的抗阻力训练负荷均分别为65%1RM、80%1RM、95%1RM。训练选用右侧肢体的肱二头肌,向心训练每次训练至力竭,各负荷离心训练次数与相同负荷向心训练次数相同,每周3次,每次3组,训练6周。训练前对受试者进行完成最大自主收缩(MVC)和其相应类别与负荷抗阻力训练动作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采集,训练结束后再进行同样动作与负荷的表面肌电信号采集。表面肌电信号采集采用型号为ME6000-16的表面肌电仪进行,采样频率设定为2000 Hz。结果:向心抗阻力训练各负荷平均肌电值(AEMG)显著高于相应负荷离心抗阻力训练(P<0.05)。与训练前相比,向心抗阻力训练80%1RM负荷、95%1RM负荷训练后AEMG显著增加(P<0.05),而离心训练只有95%1RM负荷组训练后AEMG出现明显增加(P<0.05)。向心抗阻力训练各负荷中位频率(MF)显著高于离心抗阻力训练(P<0.05,P<0.01)。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向心各负荷训练MF值增高(P<0.05,P<0.01),离心训练MF值降低(P<0.05,P<0.01)。结论:向心抗阻力训练比离心抗阻力训练更能增强运动单位放电的一致性与协同性适应。两种训练模式使肌肉放电频率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向心抗阻力训练导致肌肉MF值升高,而离心抗阻力训练则使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 向心抗阻力训练 离心抗阻力训练 神经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荷杠铃阻力训练过程中人体功率输出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耀荣 周里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8-503,共6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负荷的杠铃阻力练习过程中负荷强度与功率输出的相互关系。方法 12名男性受试着,在Kistler三维测力台上分别负30%1RM、70%1RM、90%1RM杠铃完成快速蹲起动作,高速摄影同步监测。结果随着负荷的变化,蹬地力值、荷重、做功... 目的探讨在不同负荷的杠铃阻力练习过程中负荷强度与功率输出的相互关系。方法 12名男性受试着,在Kistler三维测力台上分别负30%1RM、70%1RM、90%1RM杠铃完成快速蹲起动作,高速摄影同步监测。结果随着负荷的变化,蹬地力值、荷重、做功之间都有显著不同(P<0.01),蹬地力量逐渐增加;重心加速度和速度逐渐减小;但不同负荷间功率输出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果显示,3种不同强度的阻力训练对提高人体功率输出的作用基本一致,并不像通常认为的不同负荷强度发展不同力量能力。提示应从新的角度审视杠铃阻力训练中负荷强度与功率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 杠铃 阻力训练 力量 功率 爆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各关节角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井兰香 刘宇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144,共5页
为测试超等长阻力训练前后原地垂直纵跳动作下肢各关节角速度及角加速度,计算下肢各关节角刚度,观察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各关节角动力学的影响。将16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超等长阻力训练组和常规训练对照组。采用VICON和三维... 为测试超等长阻力训练前后原地垂直纵跳动作下肢各关节角速度及角加速度,计算下肢各关节角刚度,观察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各关节角动力学的影响。将16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超等长阻力训练组和常规训练对照组。采用VICON和三维测力台采集每个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计算下肢各关节角速度及角加速度,并经逆动力学方法计算下肢净关节力矩。结果可见,超等长阻力训练组髋、踝关节角速度和角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膝关节角速度及角刚度两组没有明显差异;超等长阻力训练组髋、膝、踝关节角加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超等长阻力训练可降低拉长-缩短周期支撑时间、缩短摊还期、增强肌肉-肌腱复合体能量转换能力、提高下肢肌肉爆发力。适于需要关节角速度、角加速度及爆发力的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超等长阻力训练 关节角速度 关节角加速度 关节角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与传统阻力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耀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目的:比较以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与传统阻力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名普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实验共进行10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实验组进行以瑞士球、平衡盘、悬吊等为中心的组... 目的:比较以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与传统阻力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名普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实验共进行10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实验组进行以瑞士球、平衡盘、悬吊等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以杠铃、哑铃、组合力量训练器为主的传统阻力训练。实验前后,运用BIODEX动态平衡系统分别测试并分析两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难度系数8级。结果:10周训练结束后,两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动态测试总体稳定指数(OSI)、前后方向稳定指数(API)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RLI)较实验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双脚OSI、API、RLI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分别为45.2%、48.2%、53.1%和65.8%、73.9%、58.5%;对照组实验后睁眼和闭眼状态下OSI、API、RLI较实验前也有所变化,降低幅度分别为27.0%、-5.6%、0%和2.3%、2.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实验后三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后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和闭眼状态下OSI、API、RLI三项指标分别为0.57±0.26、0.44±0.26、0.30±0.16和0.94±0.75、0.72±0.62、0.59±0.41;对照组分别为0.89±0.2、0.75±0.29、0.77±0.56和2.09±1.32、1.93±1.53、1.29±0.66,睁眼和闭眼状态下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以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对于增强人体平衡能力、提高不稳定状态下的姿态保持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士球 核心力量训练 传统阻力训练 视觉 稳定性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定支撑条件下阻力训练对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耀荣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阻力训练对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5名男性受试者为测试对象,通过ME6000肌电遥测系统,测试受试者在坚硬支撑面和平衡软踏(Pad balance)两种不同支撑条件下负重和不负重半蹲时左侧股直肌(RF)、股...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阻力训练对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5名男性受试者为测试对象,通过ME6000肌电遥测系统,测试受试者在坚硬支撑面和平衡软踏(Pad balance)两种不同支撑条件下负重和不负重半蹲时左侧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胫骨前肌(TA)、腓肠肌(MG)、竖脊肌(ES)和腹直肌(RA)收缩过程的表面肌电(iEMG)变化特征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稳定支撑状态下不负重半蹲时被测试肌群RF、BF、TA、MG、ES和RA的iEMG值分别为30.78±7.97、150.44±65.74、338.11±114.93、55.33±17.61、758.44±248.98和56.89±20.49?V.s;不稳定支撑状态下分别为36.78±9.31、170.78±58.84、418.22±96.71、85.89±42.79、1012.89±210.38和63.33±22.53?V.s。相对于稳定条件,不稳定条件下测试肌群的iEMG分别增加了20%、13.33%、23.67%、55.23%、33.51%和12.5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胫骨前肌iEMG显著大于其它测试肌群(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界面增大了神经系统活性和肌肉募集水平,支撑近端神经肌肉募集方式的调整是人体维持稳定和协调能力的基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支撑 阻力训练 力量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震式阻力训练在跆拳道选手爆发力训练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焦建余 冯云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0,共4页
通过对国内外弹震式阻力训练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系统阐述了弹震式阻力训练的原理、理论基础及与其特征相关的理论 ;提出弹震式阻力训练是目前跆拳道选手爆发力训练的最佳方式 ;并对跆拳道阻力训练提出了几点建议 ;旨在为跆拳... 通过对国内外弹震式阻力训练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系统阐述了弹震式阻力训练的原理、理论基础及与其特征相关的理论 ;提出弹震式阻力训练是目前跆拳道选手爆发力训练的最佳方式 ;并对跆拳道阻力训练提出了几点建议 ;旨在为跆拳道的实际训练、比赛 ,教学及科研提供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震式阻力训练 跆拳道 爆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对能量消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罗炯 欧阳一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82,共6页
探讨全身性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为体重控制及健身减肥者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性为对象,利用气体代谢分析仪及心率表对"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实验组,Resistance exerci... 探讨全身性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为体重控制及健身减肥者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性为对象,利用气体代谢分析仪及心率表对"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实验组,Resistance exercise+Vibration,REV)及单纯"抗阻力训练"(对照组,Resistance exercise,RE)模式下的摄氧及能量消耗等指标进行监测,并运用SPSS17.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REV组在训练中及训练后0-25分、25-50分的总每分钟能量消耗及每分钟最大摄氧显著高于RE组;2)抗阻力训练结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以脂肪消耗供能为主,表现为REV组脂肪供能比例明显高于RE组;3)抗阻力训练能显著提升训练中呼吸交换率及换气量,表现为REV组提升率高于RE组。结论:全身性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可比单纯抗阻力增加更多能量消耗,且在训练后恢复期能提升脂肪供能比例,故控体重运动员及健身减肥者将振动作为辅助训练手段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介入 阻力训练 摄氧量 能量消耗 运动生理 人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超等长阻力训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毅 刘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5,74,共5页
通过在现有的重量训练器材上加装位移传感器,并研发相应的数据实时采集与诊断分析系统,以监测训练过程中力量、位移、速度、功率等参数,实时反馈给使用者,为实时监控和评价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和强度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了超等长阻力训练... 通过在现有的重量训练器材上加装位移传感器,并研发相应的数据实时采集与诊断分析系统,以监测训练过程中力量、位移、速度、功率等参数,实时反馈给使用者,为实时监控和评价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和强度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了超等长阻力训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超等长阻力训练 传感器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关节角度肌肉等长最大自主收缩抗阻力训练的神经适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成军 马静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关节角度下肌肉等长最大自主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特点。方法将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别做肘关节角度在45°、90°、135°MVC等长收缩抗阻力训练,测量训... 目的研究不同关节角度下肌肉等长最大自主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特点。方法将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别做肘关节角度在45°、90°、135°MVC等长收缩抗阻力训练,测量训练前后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信号,并分析s EMG信号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结果肘关节45°、90°、135°训练前后肱二头肌s EMG的RMS标准化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训练后不同角度之间RMS相比,45°与90°、13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90°与135°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训练后各角度MF标准化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s EMG的RMS呈现角度特异性变化,而s EMG的MF不具有角度特异性。当肱二头肌处于中、大肘关节角度时,等长抗阻力训练产生的神经适应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角度 最大自主收缩 阻力训练 神经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健美操课程中开展杠铃操阻力训练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3-94,共2页
阻力训练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已被广泛证明在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中都具有显著强化意义。为此,通过在高校健美操课程开展杠铃操阻力训练的探讨,提出了实施杠铃操阻力训练的益处,旨在为改善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 阻力训练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已被广泛证明在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中都具有显著强化意义。为此,通过在高校健美操课程开展杠铃操阻力训练的探讨,提出了实施杠铃操阻力训练的益处,旨在为改善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健美操 杠铃操 阻力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式阻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
13
作者 陈小玲 童丽灵 +1 位作者 孙乐妹 王辉微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 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PRT组、肌内效贴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1例。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分别给予PRT组、肌内效贴组、联合组患者PRT、肌内效贴、PRT+肌内效贴治疗,持续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水肿程度、上肢功能和生存质量。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均显著轻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健康调查量表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显著轻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DASH量表总分显著低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SF-36总分显著高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结论PRT联合肌内效贴能显著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回流,缓解淋巴水肿,促进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式阻力训练 肌内效贴 淋巴水肿 乳腺癌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阻力训练的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下肢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石林 韩冬 +4 位作者 郭炜 陈贞祥 张宏杰 张铭鑫 马晓蔚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7,共10页
目的: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 目的: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 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 m冲刺的变化。结果:4周训练后,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②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vs+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③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vs+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 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阻力训练 弹力带 复合式训练 最大力量 爆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抗阻力训练对TKA病人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振芳 杨柳 +2 位作者 张雪美 韩琼 陈俏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抗阻力训练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病人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早期抗阻力训练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病人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阻力训练,比较两组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膝关节功能、血栓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阻力训练有助于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病人膝关节功能,减少下肢血栓的发生,加速病人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训练 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功能 疼痛程度 血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阻力训练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邱慧 刘均娥 韩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8-1181,共4页
乳腺癌患者在抗阻力训练中可以通过肌肉训练促使肌肉泵引流淋巴液,从而减轻患肢肿胀。本文主要综述抗阻力训练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机制,抗阻力训练开始的时机,抗阻力训练在局部肌肉、全身肌肉以及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的具体... 乳腺癌患者在抗阻力训练中可以通过肌肉训练促使肌肉泵引流淋巴液,从而减轻患肢肿胀。本文主要综述抗阻力训练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机制,抗阻力训练开始的时机,抗阻力训练在局部肌肉、全身肌肉以及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的具体方案及其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阻力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阻力训练对力量表现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石林 韩冬 +2 位作者 蔡治东 郭炜 陈贞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0-104,共15页
目的系统评价可变阻力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表现的急性干预和训练干预效果,为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可变阻力训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等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Brughelli改进的质量评分表评价文... 目的系统评价可变阻力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表现的急性干预和训练干预效果,为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可变阻力训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等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Brughelli改进的质量评分表评价文献质量。应用Stata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异质性分析、meta回归、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急性干预共纳入8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SMD=0.37,95%CI:0.18~0.56,P<0.001),且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7 min间歇时间诱导的PAP趋向显著性(P=0.05),8~12 min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采用较大的可变阻力诱导的PAP可能更好(P=0.064)。训练干预共纳入12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表现(SMD=0.25,95%CI:0.05~0.45,P<0.05),且<7周的训练周期(P=0.04)以及使用铁链作为可变阻力设备(P=0.01)的训练效果更佳。可变阻力训练可能更有益于提高爆发力表现(SMD=0.26,95%CI:−0.03~0.55,P=0.08),且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作为可变阻力设备的训练效果可能更佳(P=0.08)。结论设计可变阻力训练方案时,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较大的可变阻力是诱导PAP的最佳策略,且在干预后4~12 min的效果最佳。<7周以及使用铁链的训练策略对最大力量表现的训练效果更好;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的训练策略对提升爆发力表现可能效果更佳,但可变阻力不宜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阻力训练 弹力带 铁链 最大力量 爆发力 激活后增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对膝关节伤病患者疼痛和肌肉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红波 荣湘江 +3 位作者 刘华 马婷婷 何艳 张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5,共6页
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resistance training,BFRT)是在四肢近端使用充气加压的血压袖带或止血带限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进行低负荷阻力运动的一种方法,也称“加压训练”[1]。血流限制动脉闭塞压力大小与袖带的宽度... 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resistance training,BFRT)是在四肢近端使用充气加压的血压袖带或止血带限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进行低负荷阻力运动的一种方法,也称“加压训练”[1]。血流限制动脉闭塞压力大小与袖带的宽度、肢体的围度、设定的血压等因素相关[2]。Bjornsen T等[3]对17例健康男性进行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阻力训练 肌肉功能 动脉闭塞 袖带 止血带 健康男性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aker训练与下颏抗阻力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9
19
作者 尤慧玲 龙耀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17-1320,共4页
目的比较Shaker训练与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Shaker组和CTAR组。对照组予常规吞咽训练,Shaker组加用Shaker训练法,CTAR组加... 目的比较Shaker训练与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Shaker组和CTAR组。对照组予常规吞咽训练,Shaker组加用Shaker训练法,CTAR组加用CTAR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周、4周和6周后,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定渗透-误吸程度。结果干预前三组间VFSS评级无显著性差异(F=0.551,P>0.05)。干预后,对照组评级无显著性变化(F=1.774,P>0.05),其余两组均显著下降(F>5.317,P<0.001);Shaker组和CTAR组在治疗4周和6周后,评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Shaker组和CTAR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TAR组(86.67%)和Shaker组(76.67%)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3.33%)(χ2>2.079,P<0.05),Shaker组和CTAR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CTAR训练能取得与Shaker训练相似的康复效果,但更易为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疗法 吞咽障碍 Shaker训练 下颏抗阻力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抗阻力训练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佳凤 朱渊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抗阻力训练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及运动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抗阻力训练,... 目的探讨早期抗阻力训练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及运动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抗阻力训练,抗阻力训练间隔48 h,共进行3次。比较两组术后第7天6 min步行距离、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首次下床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阻力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能力,缩短卧床时间,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阻力训练 运动康复 步行距离 运动能力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