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太原市绿道选线研究
1
作者 王珊 颜祯 +2 位作者 徐敏 俞诗音 王美仙 《园林》 2025年第3期73-82,共10页
合理的绿道线路布局是关乎绿道规划能否付诸实践并发挥有效功能的关键。以太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对太原市绿道建设的生态适宜性和可达性进行评价,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判别绿道建设的关键区域与潜在线路,实现参数... 合理的绿道线路布局是关乎绿道规划能否付诸实践并发挥有效功能的关键。以太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对太原市绿道建设的生态适宜性和可达性进行评价,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判别绿道建设的关键区域与潜在线路,实现参数化的绿道选线结果,并结合实地情况对绿道选线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太原市市级绿道与社区级绿道的结构布局。结果表明:(1)市级绿道呈现“一横两纵三环”的分布格局,社区级绿道呈现“一环一脉两横”的分布格局。(2)初步确定6条市级绿道(共计695.2 km)和4条社区级绿道(共计130 km)。(3)结合绿道选线的实地可实施情况,6条市级绿道中除汾河东西景观绿道部分路段因经过隧道而不具备可行性外,其余5条绿道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4条社区级绿道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旨在为今后的太原绿道选线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 选线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GIS空间分析技术 太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江华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2
作者 赵斯源 姚磊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受城市化影响,面临文化衰败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工作重心。本研究针对潇贺古道江华段开展遗产廊道研究。遗产廊道作为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线...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受城市化影响,面临文化衰败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工作重心。本研究针对潇贺古道江华段开展遗产廊道研究。遗产廊道作为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线性景观,能强化遗产点间的连通性与整体性。本文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步骤包括识别文化遗产、划定生态敏感等级、获得适宜性分区、模拟空间可达性以确定廊道路线。研究发现:江华文化遗产点分布相对集中,且交通可达性高;适宜建设开发区域面积较大,敏感性高的区域能维持较好的生态健康发展;基于MCR得到的廊道潜在线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保护与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最小阻力模型 潇贺古道 适宜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价淮河流域氮肥面源污染风险 被引量:1
3
作者 喻丹 董晓华 +4 位作者 高松 江宇扬 魏冲 彭涛 刘冀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26-235,共10页
农业施肥氮素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识别和评价氮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是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源-汇”理论,提出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一方面根... 农业施肥氮素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识别和评价氮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是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源-汇”理论,提出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一方面根据氮肥施用强度采用化肥污染风险指数来评价研究区氮肥面源污染的源风险;另一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地形湿润指数、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作为影响面源污染迁移的关键阻力因子来构建综合阻力基面,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坡面汇流路径构建氮肥面源污染的汇风险;最后结合源风险和汇风险构成氮肥面源污染的综合风险指标,划分了研究区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氮肥面源污染的源风险值为0~0.81,平均值为0.55,普遍存在着过度施肥的情况,尤其是研究流域所辖的河南省内的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及信阳市;2)在各阻力因子空间共同作用下,综合阻力基面值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的空间趋势,汇风险围绕着淮河干流向外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且淮河干流以北由于汇流路径更长其汇风险要明显低于南部区域;3)综合风险显示中等风险及以上的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71.16%,整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氮肥面源污染风险;4)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上游的信阳市和驻马店市的南部,淮河干流以北的周口市、商丘市、阜阳市、宿州市和亳州市都有着较大面积的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于淮河干支流的河源山区地带。该研究依据不同等级的氮肥面源污染综合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能够为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防范和有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面源污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风险 化肥污染风险指数 汇流路径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以广西贺州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婷 龚健 +1 位作者 高静 潘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3,共7页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扩张阻力评价 贺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情景模拟法的滇池流域最小生态用地量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桐 雷冬梅 +2 位作者 刘林 包广静 付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135-9145,共11页
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的关键性生态用地,量化最小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生态用地的内涵解析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与... 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的关键性生态用地,量化最小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生态用地的内涵解析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与情景模拟法的最小生态用地量化的研究框架,并以滇池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研究区最小生态用地栅格数量为1275560,面积为1148.00km^(2),占流域生态用地面积50.68%,占流域总面积39.32%。(2)基于情景模拟法,比较占研究区总生态用地面积30%、40%、50%及60%的四种情景,识别出流域最小生态用地面积为1129.55km^(2),占流域生态用地面积50%,占流域总面积38.96%。(3)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而在流域尺度上,MCR模型和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中占比最高的均为林地,分别为78.17%和47.32%;情景模拟法量化的最小生态用地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蔓延度指数及聚合度指数均大于MCR模型的,分别为10.62、39.57和93.39,表明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的优势斑块连接度更好,景观集聚程度更高,景观破碎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生态用地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情景模拟法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卢氏县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7
作者 赵润哲 苏维 李彦克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90-96,共7页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例,选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作为土地扩张源,分别从土地固有生态属性因子、外延生态属性因子两个因子,8个方面建立阻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面积为932.14 km^(2),占县域面积的23.28%;适宜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3 071.87 km^(2),占县域面积的76.72%。运用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将卢氏县划分为生态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176.18、755.96、811.61、2 260.26 km^(2),分别占县域面积的4.40%、18.88%、20.27%、56.45%。适于建设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分区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扩张用地 建设扩张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漓江风景道选线研究
8
作者 梅骏翔 汤烨 +2 位作者 何莹洁 孙雅沄 郑文俊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8-1187,共10页
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 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风景资源点、矢量路网等多源数据,使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栅格运算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功能,综合构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模型。结果显示:①漓江风景资源点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分布格局,并形成了“大核—次核—小核”的空间分布结构;②使用栅格运算识别出象鼻山等65个漓江风景资源节点,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风景道选线的效率和科学性;③基于阻力评价模型、综合阻力面和适宜性分区结果,生成了总长为427 km的61条潜在风景道,经拓扑优化后最终形成“1主线9支线”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方案。本研究探索了融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线方法,并通过引入风景资源节点优化了选线的效率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同类型风景名胜区和生态保护地的风景道选线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道 漓江风景名胜区 多源数据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选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土地整治中生态连通性变化及其优化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谦 戴靓 +2 位作者 朱青 杨桂山 吴绍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3-739,共7页
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土地整治项目为实验区,基于格局-过程-效应的视角,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连通性的影响及生态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①从景观格局看,土地整治后生态景观破碎度降低,集聚度上升,较整治前更规整,... 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土地整治项目为实验区,基于格局-过程-效应的视角,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连通性的影响及生态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①从景观格局看,土地整治后生态景观破碎度降低,集聚度上升,较整治前更规整,但景观优势、空间连接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不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与可持续发展;②从景观过程看,土地整治后原有的生态廊道被侵占和阻断,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和强度均弱化。③从景观效应看,土地整治后生态功能连通性降低,生态流阻隔,形成明显的3个"生态孤岛"。因此,研究区在整治过程中需注意保护东-西方向生态流迁移关键通道和南-北方向、西南-东北方向辅助通道的畅通,努力优化整治区生态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用地 连通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 被引量:67
10
作者 张继平 乔青 +2 位作者 刘春兰 王海华 裴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313-6321,共9页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重要生态用地为"源",以土地覆被类型、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扩张过程,进而设置生态用地规划情景,并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保障度及与现状建设用地冲突情况等3个方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效能评价,最终提出北京市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和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总面积为987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0.20%;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12417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75.67%,其中,平原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2944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6.45%,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外围过渡地带;山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9473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三峡库区耕地面源污染源-汇风险识别 被引量:32
11
作者 王金亮 谢德体 +2 位作者 邵景安 倪九派 雷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06-215,F0003,共11页
耕地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设置距离长江干流0~20、20~40、40~60和60~80 km的缓冲区,对库区耕地源景观划分4个等级,依据耕地面源污染过程,在获取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主要自... 耕地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设置距离长江干流0~20、20~40、40~60和60~80 km的缓冲区,对库区耕地源景观划分4个等级,依据耕地面源污染过程,在获取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主要自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影响耕地面源污染的阻力基面,借助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测算不同等级源景观阻力面,并通过自然断点法对阻力面进行5个等级的源-汇风险分级(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以此识别影响库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源-汇风险格局,结果表明:1库区一级源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越向外围延伸耕地分布空间越小,且重庆库区的分布多于湖北库区,旱地的分布多于水田;2在耕地源景观所处的缓冲区范围内,阻力面偏小,并围绕源景观向外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水田源景观阻力面大于旱地源景观;3受空间距离的影响,阻力面的空间特征表现为高值区空间范围明显小于低值区;4库区耕地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特征表现为高风险趋势,极高风险区(21 706.13 km^2)>中风险区(16 257.75 km^2)>极低风险区(10 311.6 km^2)>高风险区(7 464.65 km^2)>低风险区(2 221.61 km^2);5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库区平行岭谷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散在距离长江干流偏远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6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影响面源污染的阻力面角度评价由耕地所产生面源污染的风险程度及等级,为科学防范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农业 模型 三峡库区 阻力 源-汇风险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 被引量:208
12
作者 刘孝富 舒俭民 张林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1-428,共8页
将城市土地景观动态模拟为生态保护用地和城镇用地扩张两个过程,建立了以两个过程最小累积阻力差值为基础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可用公式MCR差值=MCR生态保护用地扩张-MCR城市用地扩张表示。当被评价单元的MCR差值<0时,应被... 将城市土地景观动态模拟为生态保护用地和城镇用地扩张两个过程,建立了以两个过程最小累积阻力差值为基础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可用公式MCR差值=MCR生态保护用地扩张-MCR城市用地扩张表示。当被评价单元的MCR差值<0时,应被划分为适宜生态的用地;当MCR差值>0,应被划分为适宜建设的用地;而当MCR差值=0时,为适宜建设用地和适宜生态用地之间的分界线。以厦门为例,选取已有的城镇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扩张源,分别从地形、景观类型、水文地质、生态价值、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6个方面建立了阻力因子评价体系,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法将厦门市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4个适宜性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525.3、455.0、340.8、243.9km2,生态适宜用地面积总和为980.3km2,建设适宜用地面积总和为584.7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 生态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例 被引量:75
13
作者 李晶 蒙吉军 毛熙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7-715,共9页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与模拟,判断各土地单元针对关键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度,据此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实施和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安全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农牧交错带 准格尔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74
14
作者 于成龙 刘丹 +2 位作者 冯锐 唐权 郭春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0-301,共12页
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 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等功能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划分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缓冲区、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战略节点,从而构建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6.50×10^(5)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5.02%,包括18个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西部草原的部分区域;划分了高、中、低3个水平缓冲区,关键生态廊道中心线总长11073.52km,生态战略节点29个,在东北地区形成以生态源地为中心的网状空间布局。结果可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淑慧 林忠钦 +2 位作者 包友霞 郭瑞泉 吴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58-561,共4页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客货箱右 /左后门柱内板连接板的拉延成形工序进行模具设计和毛坯几何形状的优化。结合改进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 ,采用非线性约束优化算法对拉延筋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客货箱右 /左后门柱内板连接板的拉延成形工序进行模具设计和毛坯几何形状的优化。结合改进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 ,采用非线性约束优化算法对拉延筋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结果进行实冲实验可得到质量良好的覆盖件产品 ,并且其典型截面的厚度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证明了改进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能准确反映板料通过拉延筋时的摩擦和弯曲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拉延筋 阻力模型 优化 汽车 车身 冲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MM5模式和阻力模型计算硫化物的干沉降速度 被引量:6
16
作者 石春娥 王水 +1 位作者 黄美元 姚克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2-700,共9页
使用NCEP资料 ,由中尺度气象模式MM 5产生中国东部及附近地区详细的边界层气象场 ,使用类似于RADM中的阻力模型 ,计算了该地区 2 0 0 0年 3月 2 2~ 2 7日硫化物 (SO2 、SO2 -4 )的干沉降速度的区域分布 ,以及典型地区的干沉降速度随时... 使用NCEP资料 ,由中尺度气象模式MM 5产生中国东部及附近地区详细的边界层气象场 ,使用类似于RADM中的阻力模型 ,计算了该地区 2 0 0 0年 3月 2 2~ 2 7日硫化物 (SO2 、SO2 -4 )的干沉降速度的区域分布 ,以及典型地区的干沉降速度随时间的演变 ;讨论了不同阻力对硫化物干沉降速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下垫面类型和气象条件的不同 ,硫化物的干沉降速率有着明显的时空变化 ,尤其是当有天气系统(如锋面 )时 ,污染物的干沉降速率明显增大 .对SO2 来说 ,不同的下垫面条件、不同的气象条件下 ,三种阻力的相对重要性不同 ;对SO2 -4 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沉降速度 硫化物 污染物 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管线整体屈曲过程中土体水平向阻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润 刘文彬 +1 位作者 洪兆徽 王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33-2441,共9页
高温、高压作用下不埋或浅埋的海底管线较易发生水平向整体屈曲,土体对管线的阻力决定了管线的变形形态及变形后的应力状态,因此,确定管线受到的土体阻力对准确地分析管线的整体屈曲有重要意义。开展了基于渤海砂性土体的系列室内模型试... 高温、高压作用下不埋或浅埋的海底管线较易发生水平向整体屈曲,土体对管线的阻力决定了管线的变形形态及变形后的应力状态,因此,确定管线受到的土体阻力对准确地分析管线的整体屈曲有重要意义。开展了基于渤海砂性土体的系列室内模型试验,测定了不同埋深条件下管线受到的土体阻力,建立了随埋深条件而变化的土体动态阻力模型,揭示了埋深对土体阻力峰值和最终稳定值的影响。由于ABAQUS内置的罚函数接触模型无法实现管-土界面的动态摩擦特性,开发了子程序VFRIC,在管线温-压联合作用下的整体屈曲分析中成功引入了建立的土体动态阻力模型,实现了土体阻力大小与管线位移相关的动态接触特性模拟,从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管线整体屈曲过程中受到的土体阻力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不同土体阻力模型对管线整体屈曲分析结果影响显著,在动态阻力模型中由于土体阻力存在峰值和衰减过程,因此计算得到的管线整体屈曲临界轴力明显提高,管线屈曲变形更为集中,最大弯矩和应变也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线 水平向整体屈曲 土体阻力模型 ABAQUS二次开发 子程序VF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容量阻力模型的低效无效循环场定量识别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丽红 王海涛 +1 位作者 魏丽影 郭军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9-245,共7页
对处于特高含水期开发的油田,只有搞清低效无效循环场的分布,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无效注水治理,从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大庆长垣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强、层系井网复杂,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基于物质守恒原理和容量阻力模型,提出了改进的... 对处于特高含水期开发的油田,只有搞清低效无效循环场的分布,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无效注水治理,从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大庆长垣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强、层系井网复杂,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基于物质守恒原理和容量阻力模型,提出了改进的分阶段低效无效循环场定量评价方法。将注采井作为输入输出系统,建立基于单砂体注采关系评价的以井组为单元的分阶段容量阻力模型,运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通过单井液、油指标自动拟合,确定注采井间优势渗流方向;综合考虑渗透率分布、砂体连通质量等,建立非均质两相渗流阻力模型,定量评价各小层注采方向的注水量、产液量及含水率等指标;结合低效无效循环含水率界限,实现小层各方向上的低效无效循环场定量识别,并指导典型区块油水井措施调整。该识别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等特点,已编制成软件系统,现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对多层砂岩特高含水油田低效无效循环识别与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特高含水期 低效无效循环 容量阻力模型 定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西南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青萍 杨柳 焦洪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9-94,共6页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贵阳市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选取山区地形特征为阻力要素,对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结合研究区城镇发展与规划,对贵阳市最小累积阻力值进行时空分...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贵阳市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选取山区地形特征为阻力要素,对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结合研究区城镇发展与规划,对贵阳市最小累积阻力值进行时空分析,划分生态适宜区,构建在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最优路径.研究表明:2007年到2013年,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逐年减小;根据阻力值将研究区分为禁止、限制、可、优化建设区;模拟出5条最佳路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方向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城市土地扩展 最小阻力模型 生态适应性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试轮胎滚动阻力模型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建强 戴建国 高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8,共4页
为解决利用底盘测功机对汽车动力性评价时 ,因轮胎滚动阻力在滚筒上损耗功率未知 ,造成评价结果失准的问题 ,论文基于双滚筒上轮胎滚动阻力与速度、胎压、轴荷及底盘测功机滚筒直径和间距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汽车动力性检测模型。通过试... 为解决利用底盘测功机对汽车动力性评价时 ,因轮胎滚动阻力在滚筒上损耗功率未知 ,造成评价结果失准的问题 ,论文基于双滚筒上轮胎滚动阻力与速度、胎压、轴荷及底盘测功机滚筒直径和间距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汽车动力性检测模型。通过试验验证 ,利用该模型可提高汽车动力性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试轮胎滚动阻力模型 应用 车辆工程 动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