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力方程n^(3/2)X=n_b^(3/2)X_b+n_w^(3/2)X_w在数学领域内的合理性
1
作者 许光祥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81-84,共4页
本文将数学中解的存在条件和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导出了爱因斯坦处理河道横断面综合阻力与河床、河岸阻力之间的关系,为该公式的合理性提供了数学领域内的证明.
关键词 合理性 河流动力学 阻力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盖帽模型的混凝土动态球型空腔膨胀模型和侵彻阻力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志林 孙巍巍 +1 位作者 王晓鸣 冯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09-2216,共8页
为了获得弹丸高速侵彻混凝土介质的阻力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凝土盖帽模型的球形动态空腔膨胀模型。利用一般形式的状态方程和屈服准则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获得了通用混凝土球形空腔膨胀模型的动态响应表达式。通过引入Drack... 为了获得弹丸高速侵彻混凝土介质的阻力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凝土盖帽模型的球形动态空腔膨胀模型。利用一般形式的状态方程和屈服准则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获得了通用混凝土球形空腔膨胀模型的动态响应表达式。通过引入Dracker-Prager Cap屈服模型,在新的空腔膨胀模型中考虑了混凝土高压下的屈服软化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带剪切饱和的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与Tresca屈服准则推导出的阻力方程在高速阶段与盖帽模型差别较大。实验结果证明:基于盖帽模型的球形空腔膨胀模型因考虑混凝土高压屈服软化特性与实验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侵彻力学 球形空腔膨胀 混凝土 盖帽模型 阻力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矿化度超支化聚合物滑溜水压裂液减阻与流变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俞路遥 田珍瑞 +4 位作者 方波 卢拥军 许可 邱晓惠 李柯晶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745-2750,2755,共7页
滑溜水压裂液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藏开采的重要材料,为明确高矿化度下聚合物滑溜水压裂液流变性与减阻性能关系,研究了超支化聚合物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矿化度下的流变性能,同时在大型摩擦阻力测试装置中测试其压差数据和摩擦阻力性能,在2... 滑溜水压裂液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藏开采的重要材料,为明确高矿化度下聚合物滑溜水压裂液流变性与减阻性能关系,研究了超支化聚合物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矿化度下的流变性能,同时在大型摩擦阻力测试装置中测试其压差数据和摩擦阻力性能,在20万矿化度下减阻率可以达到70%左右。分析了聚合物的浓度、高矿化度对超支化聚合物流变性与减阻率的影响。并将计算得到的超支化聚合物在管路中流动的摩擦阻力系数(f)、广义雷诺数(Re)与聚合物溶液流变学参数(n)相关联,建立了表征高矿化度条件下超支化聚合物溶液摩擦阻力系数新方程,并获得了高矿化度下滑溜水摩阻系数与Re的幂律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流变性 高矿化度 滑溜水压裂液 减阻性能 摩擦阻力系数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光滑管路中HPAM溶液减阻与流变性关系研究
4
作者 田珍瑞 俞路遥 +4 位作者 高航 方波 卢拥军 许可 邱晓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73-179,186,共8页
通过研究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的流变性能,并测试其在大型摩擦阻力测试装置中的压差,探究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量等因素对HPAM溶液在非光滑管路中减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聚合物分... 通过研究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的流变性能,并测试其在大型摩擦阻力测试装置中的压差,探究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量等因素对HPAM溶液在非光滑管路中减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聚合物分子量增大,溶液的减阻率先降低后升高;聚合物的浓度增大,溶液的减阻率降低。通过计算得到了HPAM溶液在内径为0.46 cm非光滑管路中流动时的摩擦阻力系数f和广义雷诺数Re并与HPAM溶液流型参数n相关联,建立了表征非光滑管路中聚合物溶液摩擦阻力系数新方程,同时建立了聚合物溶液摩擦阻力系数f与广义雷诺数Re、减阻率DR与广义雷诺数Re的经验关系,便于HPAM溶液的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AM 滑溜水 流变性 减阻性能 摩擦阻力系数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dynamic drag analysis of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5
作者 李燕飞 田红旗 杨明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311-1315,共5页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new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one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k-e turbulence model. The results ...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new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one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k-e turbulen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on the front surface of vehicle is positive, and others are negative. The maximum negative one appears as a "gate" shape on front surfaces. The pressure on vehicle increases with train speed, and pressure on vehicles with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smaller than that without it. The airflow around vehicles is symmetrical about train vertical axis, and the flow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along the axis to ground. Airflow around vehicles with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weaker than that without the structure. The aerodynamic drag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train speed, and it is minimum for the mid-vehicle. The linear coefficient for mid-vehicle without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29.75, nearly one time larger than that with the structure valued as 15.425. So, from the view-point of aerodynamic drag, the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more reasonable for the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loading form aerodynamic drag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