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干预对肥胖小学生自我效能、自尊及体重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剑 季浏 +1 位作者 杨文礼 金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5-189,共5页
以阶段变化理论模型(TTM)为基础,采用类试验研究法对随机抽取的4-6年级34名肥胖小学生为试验对象,对其自我效能、自尊水平及BMI值运用变化阶段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自尊量表进行基线调查与评估(T0)并依据此结果实施基于体育锻炼的TT... 以阶段变化理论模型(TTM)为基础,采用类试验研究法对随机抽取的4-6年级34名肥胖小学生为试验对象,对其自我效能、自尊水平及BMI值运用变化阶段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自尊量表进行基线调查与评估(T0)并依据此结果实施基于体育锻炼的TTM模型干预,并在指导干预后的第1个月(T1)、第3个月(T3)及第6个月(T6)测量试验对象的自我效能、自尊及BMI值。结果:肥胖小学生从T0-T6时间点的自我效能及自尊在不断增加;自我效能除T1与T0相比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尊水平仅在T6与T0、T6与T1相比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对象随着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向前推进,其自我效能及自尊水平逐渐提升,且不同阶段多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时间点和不同阶段的BMI值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体育锻炼的TTM较长时间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肥胖儿童的自我效能及自尊水平,强化其锻炼动机,使其控制体重和心理健康朝向良心循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变化模型 肥胖小学生 自我效能 自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阶段变化模型分析社区糖尿病病人不同行为及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沈莹 朱小柔 +4 位作者 张幸 王陶陶 王冯彬 张勇 孙昕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目的]基于阶段变化模型探讨服药、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不同行为阶段对病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不同行为阶段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糖尿病病人护理研究提供干预线索。[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社区诊断(2017... [目的]基于阶段变化模型探讨服药、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不同行为阶段对病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不同行为阶段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糖尿病病人护理研究提供干预线索。[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社区诊断(2017)专项调查中的糖尿病病人,共53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基于阶段变化模型,以居民自我报告的形式划分行为阶段。采用方差分析探究行为阶段对病人HbA1c的影响,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行为阶段的影响因素。[结果]在530例病人中,有168例(31.7%)4种行为均处于维持期,111例(20.9%)均处于意向前期;服药行为处于维持期病人比例为58.6%,血糖监测为48.2%,运动为47.0%,饮食为49.6%。运动和血糖处于行动维持期病人的HbA1c显著低于意向前期病人[运动(-0.36±0.14)%(P=0.035);血糖监测(-0.55±0.14)%(P<0.001)],服药和饮食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入高、有医保病人服药行为整体好于收入低、自费病人,有家族史、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病人的服药行为较好。年龄、有糖尿病家族史对血糖监测行为有正向影响。与女性病人相比,男性在运动、饮食、服药方面均处于较低的行为阶段。[结论]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存在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运动和血糖监测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和糖尿病病人护理工作中,着重强化运动和血糖监测行为干预、纠正病人可能存在的误区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研究价值。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吸引男性病人改变其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阶段变化模型 服药 饮食 运动 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以听力残疾学生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司琦 陈红玉 +1 位作者 刘海群 Cardinal B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2-41,61,共11页
以150名听力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使用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对其进行了12周针对性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对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的锻炼行为水平未产生影响;接受... 以150名听力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使用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对其进行了12周针对性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对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的锻炼行为水平未产生影响;接受干预前后,实验组学生在不同锻炼阶段的人数分布发生了改变,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χ2=4.048,P=0.044<0.05),这一结果部分证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接受干预后,仅实验组学生的意识提高(t=-3.35,P=0.001<0.01)和刺激控制(t=-6.94,P=0.000<0.01)因素的均值相对于对照组学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此干预实验并未有效地影响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各心理决定因素的变化;锻炼收益、锻炼弊端和变化过程因素成功地预测了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从预期阶段向准备阶段的转换。通过12周基于TTM模型的干预研究,部分证明了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干预措施有效影响了听力残疾学生锻炼阶段变化的准备水平及心理决定因素,但完全没有影响到其锻炼行为水平。针对听力残疾学生这类特殊人群,有必要进行促进其锻炼行为水平的后续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残疾 学生 体育锻炼 阶段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