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辨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钰 徐锦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7-112,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的阶级阶层研究中并未失效 ,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同时 ,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丰富和发展阶级分析方法 ,用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当前中国阶级阶层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 阶级分析 阶层分析 阶级分析方法 阶层分析方法 阶级 阶层 马克思主义 职业 收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学术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专题讨论)——唐长孺师与吐鲁番文书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雷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2,共3页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献资料整理 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 文化史观中国化 唯物史观学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