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基于“阳道实,阴道虚”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
1
作者 沈树超 周家敏 +1 位作者 欧邦权 赵云燕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305-2307,共3页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观点。消化病中的“阳道实”常因气、血、湿、痰、食、火“六郁”致病,“阴道虚”常因阳不化气或阴不敛阳出现虚寒及虚热之象;阳道实、阴道虚既...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观点。消化病中的“阳道实”常因气、血、湿、痰、食、火“六郁”致病,“阴道虚”常因阳不化气或阴不敛阳出现虚寒及虚热之象;阳道实、阴道虚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夹杂出现;并基于该理论提出治疗“阳道实”当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具体如辛开、苦降、淡渗通利等法;而治疗“阴道虚”则应补苴罅漏、固护正气。对于二者并存之人则应当首辨正邪多寡,定准病位,量体裁衣,攻补有度,做到袪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道实 阴道虚 消化病 因势利导 补苴罅漏 攻补应用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道实,阴道虚”理论与消化性溃疡 被引量:9
2
作者 孙静晶 赵晓丹 +3 位作者 廉艳红 王伟珍 赵兵 周斌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94-196,共3页
"阳道实,阴道虚"出自《内经》,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的见解,对其的理解延伸到阳明与太阴,阳腑之病与阴腑之病,胃病与脾病;并认为:阳明多实,太阴多虚;阳腑多为实证,阴腑多为虚证;胃病多实,脾病多虚。作者结合这一理论将对消化性... "阳道实,阴道虚"出自《内经》,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的见解,对其的理解延伸到阳明与太阴,阳腑之病与阴腑之病,胃病与脾病;并认为:阳明多实,太阴多虚;阳腑多为实证,阴腑多为虚证;胃病多实,脾病多虚。作者结合这一理论将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进行了临床发挥和延伸。消化性溃疡主要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本文根据溃疡部位(上下)、溃疡症状(疼痛部位、疼痛规律、舌诊规律)、医家经验评析及作者自身经验分析两者的不同,总结出溃疡的实虚之别:胃溃疡多为实证,十二指肠溃疡多为虚证;胃溃疡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十二指肠溃疡多为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符合"阳道实,阴道虚"理论。这一理论临床上可以为消化性溃疡的辨证施治提供理论基础,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道实 阴道虚 消化性溃疡 虚实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辨治儿童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志勇 王萍 +4 位作者 陈维文 刘昱旻 张广中 李媛丽 易言美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1177-1180,共4页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脾胃和心肾关系密切,依据《黄帝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诊断上首辨阴阳,执简驭繁,治疗上从阴阳两端入手,阳证须从心胃论治,阴阳失调从心脾论治,阴证应从脾或者脾肾论治。对于阳道实多见心火旺盛、胃经湿...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脾胃和心肾关系密切,依据《黄帝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诊断上首辨阴阳,执简驭繁,治疗上从阴阳两端入手,阳证须从心胃论治,阴阳失调从心脾论治,阴证应从脾或者脾肾论治。对于阳道实多见心火旺盛、胃经湿滞证患儿选用导赤散和小儿健肤合剂加减;对于阳道实,阴道虚并存多见心经有热、脾胃虚弱证患儿选用导赤散和八生汤;对于阴道虚多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证患儿可选用异功散、健脾润肤汤或小建中汤加减;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治疗当兼顾脾肾,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临床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以及病证结合的论治思想,也为提高儿童特异性皮炎等皮肤病论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道实 阴道虚 儿童特应性皮炎 异功散 小建中汤 六味地黄丸 整体辨证 病证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春援 《江西中医药》 2006年第12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阳道实阴道虚 儿科川盘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阳道实,阴道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敬敬 董筠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726-728,共3页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古今医家对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的论述,结合临床上基于此理论论治脾胃病的经验,表明中医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即脾胃生理病理功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阳道实 阴道虚 脾升胃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阳道实,阴道虚”谈脾胃分治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政山 沈福珍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067-2069,共3页
《黄帝内经》阐述了“阳道实,阴道虚”与脾胃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奠定了脾胃分治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提出了足阳明胃病属里实热,治宜清下,足太阴脾病属里虚寒,治宜温补的脾胃分治治疗法则。《温病学》中《湿热病篇》将湿热病概... 《黄帝内经》阐述了“阳道实,阴道虚”与脾胃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奠定了脾胃分治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提出了足阳明胃病属里实热,治宜清下,足太阴脾病属里虚寒,治宜温补的脾胃分治治疗法则。《温病学》中《湿热病篇》将湿热病概括为脾胃病,治疗上根据湿热交织中湿、热的盛衰,提出了清热重甘寒、治湿重淡渗的脾胃合治、合中分治的治疗方法。作者以经典为基,在脾胃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上对“阳道实,阴道虚”进行了发挥和延伸,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道实 阴道虚 脾胃分治 脾胃病 内经 湿热病 伤寒论 温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浅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温桂荣 邱明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62-263,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论》 脾胃病 病因病机 阳道实 阴道虚 脏腑相连 脾胃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