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广高铁隧道防灾救援疏散预案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志强 李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110,共6页
随着隧道及隧道群的规模逐渐增大,隧道防灾救援成为铁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长大铁路隧道建设有2种模式,即双洞单线[1]模式和单洞双线[2]模式,车站之间区间隧道有单体隧道和隧道群,其防灾救援策略及对策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单体隧... 随着隧道及隧道群的规模逐渐增大,隧道防灾救援成为铁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长大铁路隧道建设有2种模式,即双洞单线[1]模式和单洞双线[2]模式,车站之间区间隧道有单体隧道和隧道群,其防灾救援策略及对策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单体隧道和隧道群的防灾救援模式有定点停车救援和随机停车救援2种情况。结合铁路现有管理体制,以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为例,提出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制定定点停车和随机停车救援疏散预案执行顺序,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建立各系统的联动机制,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隧道群 定点停车 随机停车 防灾救援疏散 预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群防灾救援疏散设计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颜志伟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2,共6页
研究目的: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群由三座隧道、两座桥梁组成,其中最长的隧道为大瑶山一号隧道,长度为10.081 km,因此采用了单洞双线隧道方案。然而,该隧道群总长度达24.702 km,与双洞双线隧道相比,其运营期间的防灾救援疏散条件存在... 研究目的: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群由三座隧道、两座桥梁组成,其中最长的隧道为大瑶山一号隧道,长度为10.081 km,因此采用了单洞双线隧道方案。然而,该隧道群总长度达24.702 km,与双洞双线隧道相比,其运营期间的防灾救援疏散条件存在先天不足。为了合理设置大瑶山隧道群防灾救援疏散设施,保证旅客运输安全,需对该隧道群的防灾救援疏散方案进行专门研究。研究结论:通过对国内外长大隧道运营期间防灾救援疏散设计的分析研究,结合大瑶山隧道群所处地形条件及外部道路情况,提出了大瑶山隧道群利用施工辅助坑道作为隧道紧急出口、在大瑶山一号隧道出口与二号隧道进口之间的黄土湾大桥露天场地设置紧急救援站的设计思路。该设计方案可确保长度20 km以上的单洞双线隧道群满足运营期间的防灾救援疏散要求;与双洞双线隧道相比,还可降低工程造价、节省工程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运专线 隧道群 防灾救援疏散 辅助坑道 紧急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呼客运专线桥隧密集段防灾救援疏散设计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晨昀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2-44,共3页
拟建的张呼客运专线大尖山桥隧密集段桥隧比93.76%,卓资中低山区桥隧密集段桥隧比93.29%。为了合理设置两处桥隧密集段的防灾救援疏散设施,保证旅客运输安全,需对其防灾救援疏散方案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长大隧道运营期间防灾救... 拟建的张呼客运专线大尖山桥隧密集段桥隧比93.76%,卓资中低山区桥隧密集段桥隧比93.29%。为了合理设置两处桥隧密集段的防灾救援疏散设施,保证旅客运输安全,需对其防灾救援疏散方案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长大隧道运营期间防灾救援疏散设计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依次按疏散定点疏散、洞外疏散、洞内疏散的优先级秩序进行有组织疏散的原则。结合张呼客运专线桥隧密集段所处地形条件及外部道路条件,提出了在桥隧密集段的隧道、桥梁、路基上设置贯通的救援疏散通道,在满足铁路行车组织安全、地形条件合适的铁路路基上设置疏散定点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防灾救援疏散 设计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对比
4
作者 霍建勋 赵思光 +1 位作者 林传年 王明年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42-2450,共9页
为综合评估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水平,基于大量国内外标准和调研资料,从防灾疏散救援设计理念、技术体系、技术标准3个层面由浅及深地对国内外铁... 为综合评估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水平,基于大量国内外标准和调研资料,从防灾疏散救援设计理念、技术体系、技术标准3个层面由浅及深地对国内外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析发现:1)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理念科学、先进,和国外基本相同。设计技术体系完善、科学,和国外基本相符。我国技术标准与国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已发展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技术水平;同时,我国技术标准具有中国特色,与现阶段的铁路运营体制、隧道规模、管理模式相适应。2)经大量工程实践验证,我国目前形成的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技术体系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未来我国的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可以从优化隧道内紧急救援站疏散设计、细化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和完善应急预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和应急处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防灾疏散救援系统 技术标准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超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天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4,共7页
为确定隧道防灾疏散设计原则与防灾救援设计参数,以崇太长江隧道为背景,通过火灾工况下列车停靠位置进行分析,明确隧道防灾疏散原则,结合土建工程,提出3种防灾疏散方案:方案一,2号竖井作为紧急出口;方案二,2号与3号竖井作为紧急出口;方... 为确定隧道防灾疏散设计原则与防灾救援设计参数,以崇太长江隧道为背景,通过火灾工况下列车停靠位置进行分析,明确隧道防灾疏散原则,结合土建工程,提出3种防灾疏散方案:方案一,2号竖井作为紧急出口;方案二,2号与3号竖井作为紧急出口;方案三,1号、2号与3号竖井均作为紧急出口。采用疏散仿真模拟,以疏散时间作为对比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确定疏散口最优间距、合理疏散方案、避难所布设参数及救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当火灾列车在残余动力运行下不发生在隧道内停靠的情况时,防灾疏散救援仅针对列车故障工况;随疏散口间距增大,安全疏散时间与拥堵时间呈增长趋势,最优间距值为75 m,可避免人员拥堵;洞身紧急出口数量增加,可有效降低疏散控制时间,应结合土建工程,通过投资效果分析,确定推荐疏散方案;为确保疏散过程中的安全,利用轨下空间设置避难所作为待避空间,避难所参数为330 m×4.0 m×2.5 m(长×宽×高);隧道采用定点救援方式,疏散人员应按照就近原则选择避难所待避,并根据待避情况进行轨面救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水下盾构隧道 防灾疏散救援 疏散口间距 轨下避难所 疏散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机电设备及监控系统设计应用现状及提升方向
6
作者 王志伟 马伟斌 侯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19,共6页
长大铁路隧道远离城市区域,对灾害的控制和应急救援要求设置防灾疏散救援机电设备和监控系统。文章首先论述了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发展沿革及技术体系,介绍了所涵盖的机电设备与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了不同类型机电... 长大铁路隧道远离城市区域,对灾害的控制和应急救援要求设置防灾疏散救援机电设备和监控系统。文章首先论述了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发展沿革及技术体系,介绍了所涵盖的机电设备与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了不同类型机电设备和监控系统的实际需求与可靠性,针对监控系统设计给出了五方面建议,并指出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机电设备与监控系统的提升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防灾疏散救援 机电设备 监控系统 可靠性分析 提升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及周边隧道防灾救援管理体系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伟庚 周平 +2 位作者 吴仲伦 张晨妍 郭晓晗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70,共9页
城市铁路隧道多以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为中心,包含多条放射状铁路线路,因周围地面建筑物复杂、紧急出口设置困难、多交通方式汇集等特点,防灾疏散救援难度极大。因此,为满足复杂城市铁路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需求,基于城市铁路隧道结构、... 城市铁路隧道多以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为中心,包含多条放射状铁路线路,因周围地面建筑物复杂、紧急出口设置困难、多交通方式汇集等特点,防灾疏散救援难度极大。因此,为满足复杂城市铁路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需求,基于城市铁路隧道结构、灾害类型等特点,结合资料调研及理论分析,对城市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区段、事故等级、分区分级运营管理机制等内容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考虑结构型式、隧道连接的目标城市的方向及防灾疏散救援功能和特点等因素,建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及隧道区段划分方法;2)依据处置措施类型,可将城市铁路隧道事故划分为日常事故及紧急事故2类,紧急事故又可依据预计影响程度和实时灾情信息进一步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及一般事故,并进行分级管理;3)建立城市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分级分区运营管理机制,在综合交通枢纽站内特设综合交通枢纽站专职应急组织机构,以实现多交通方式联动救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 城市铁路隧道 灾害事故 防灾疏散救援 运营管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高海拔特长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备设施监控系统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文国 王鹏翔 +1 位作者 包存文 牛江中 《中国铁路》 2020年第12期173-180,共8页
高海拔复杂艰险长大铁路隧道日常困难的运维条件和灾害情况下对灾害控制的紧迫性,客观上要求设置智能、集约、简统的信息化防灾疏散救援设备设施管控平台。在分析新型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备设施监控系统架构、组成、功能、网络安全... 高海拔复杂艰险长大铁路隧道日常困难的运维条件和灾害情况下对灾害控制的紧迫性,客观上要求设置智能、集约、简统的信息化防灾疏散救援设备设施管控平台。在分析新型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备设施监控系统架构、组成、功能、网络安全的基础上,依托敦格铁路当金山隧道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局中心平台新型监控系统的实施,总结在隧道端和局中心平台的实施关键技术,详细阐述接入条件、实施步骤,创新性提出铁路线路防灾监控系统与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监控系统的统筹实施方案,并分析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为高海拔线路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铁路 特长隧道 高海拔 防灾疏散救援 设备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大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体系现状综述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23
9
作者 马伟斌 王志伟 韩自力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3-1122,共10页
阐述长大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体系,其由土建结构设施、机电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及疏散模式组成。根据一般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防灾疏散救援工程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火灾燃烧特性与致灾机制、土建结构设计与优化、机电设备设施优化... 阐述长大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体系,其由土建结构设施、机电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及疏散模式组成。根据一般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防灾疏散救援工程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火灾燃烧特性与致灾机制、土建结构设计与优化、机电设备设施优化、监控系统的开发以及应急疏散救援5个方面关键问题或技术的研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高海拔隧道火灾蔓延与热释放速率、土建参数优化、设备设施适用性检验与耐久性保持、监控系统应用于智能疏散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同时着眼于隧道发展,提出针对特长城市地下区间隧道、深埋地下车站与水下(海底)铁路隧道在上述5个方面亟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铁路隧道 防灾疏散救援体系 高原高海拔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防灾疏散救援强化设计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嵘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9-214,共6页
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埋深达102 m,具有78个洞室,结构复杂,防灾疏散救援难度极大。为应对八达岭地下站突出的防灾、疏散、救援、指挥等问题,在常规防灾疏散救援设施设备基础上开展了强化设计,在不改变原有防灾救援疏散各系统运营维护体... 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埋深达102 m,具有78个洞室,结构复杂,防灾疏散救援难度极大。为应对八达岭地下站突出的防灾、疏散、救援、指挥等问题,在常规防灾疏散救援设施设备基础上开展了强化设计,在不改变原有防灾救援疏散各系统运营维护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一套防灾综合监控平台,运用理论研究、数值计算、软件开发等方法,将各类防灾信息进行综合、集中、三维可视化展示;综合监控平台能够针对各种防灾疏散救援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数据的分析、挖掘,并在平台中植入救援联动控制预案,提升了灾前感知,救灾联动控制,灾后评估分析的能力;建立八达岭长城站的三维仿真演练示范系统,利用BIM/VR等技术进行可视化的3D仿真培训演练。防灾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强化了八达岭长城站的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为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张高铁 八达岭长城站 防灾疏散救援 综合监控平台 集成 互联 界面集成 联动控制预案 仿真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铁路隧道防灾救援设计标准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伟 孙正兵 +1 位作者 赵万强 郑长青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133,共6页
为分析中外铁路设计标准差异,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研究现状及深入研究中国标准及国际标准,分析不同标准下铁路隧道合分修、紧急出口设置、救援通道、待避场坪等设计标准条目差异,并以B国DY高铁项目为依托,对同一隧道按... 为分析中外铁路设计标准差异,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研究现状及深入研究中国标准及国际标准,分析不同标准下铁路隧道合分修、紧急出口设置、救援通道、待避场坪等设计标准条目差异,并以B国DY高铁项目为依托,对同一隧道按不同标准开展防灾救援设计,得出差异较大的设计结果。较之中国标准,同等条件下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人员逃生路径短,疏散耗时少,获救概率更高,但国际标准对应更高的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通过中外标准规范条目对比及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对比研究,总结出了中外标准铁路隧道防灾救援设计异同,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隧道设计适应国际市场及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防灾救援疏散 隧道设计 紧急出口 疏散模式 标准对比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的长大铁路隧道疏散救援管理组织及方案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全亮 王志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8-52,共5页
长大铁路隧道疏散救援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从土建结构设施、机电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疏散模式和管理系统5个方面建立了疏散救援技术体系,根据该体系新型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的多功能与先进性,提出了长大铁路隧道疏散救... 长大铁路隧道疏散救援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从土建结构设施、机电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疏散模式和管理系统5个方面建立了疏散救援技术体系,根据该体系新型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的多功能与先进性,提出了长大铁路隧道疏散救援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救援模式,并给出了随机停车与定点停车疏散救援方案和执行顺序,可为长大铁路隧道或类似工程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铁路隧道 防灾疏散救援 监控系统 管理组织 疏散救援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特长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技术研究
13
作者 陈绍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1,86,共7页
研究目的:特长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技术是铁路隧道运营安全的关键保障技术,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是我国首座长度突破30 km的高海拔铁路隧道,轨面高程超过3 300 m,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海拔隧道。隧道内的烟气分布与扩散规律不同于... 研究目的:特长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技术是铁路隧道运营安全的关键保障技术,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是我国首座长度突破30 km的高海拔铁路隧道,轨面高程超过3 300 m,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海拔隧道。隧道内的烟气分布与扩散规律不同于低海拔地区,人员的逃生速度受到极大限制,属世界隧道工程中首次遇到,在关角隧道深入研究高海拔特长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技术,既是关角隧道工程建设的急需,也能为进一步规范、统一我国特长隧道建设防灾救援模式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论:(1)烟气分布规律:在隧道顶部形成了夹带火焰的烟气顶棚射流,火灾初期烟气在隧道内呈现较好的烟气分层,随后上层烟气逐渐下沉,隧道内的自然风或活塞风会加速烟气的下沉;(2)通过疏散模拟证实,在长550 m的紧急救援站范围内设置12条疏散通道,横通道设1.7 m宽的逃生门能够满足疏散要求;(3)采用射流风机自安全隧道加压,采用均衡的竖井排烟技术,能够良好地控制烟气扩散和下沉,保障疏散安全;(4)配套的应急预案和设备控制技术也是必要的保障技术;(5)关角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技术为我国特长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提供了一种经典的设计模式,可为类似的隧道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工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关角隧道 高海拔 通风排烟 紧急救援 防灾疏散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渝蓉高速铁路崇太长江隧道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志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共5页
拟建沪渝蓉高速铁路在江苏太仓七丫口入地,以隧道形式下穿宽约10.5 km的长江南支,在上海崇明岛万安村钻出地面。穿越长江南支的崇太长江隧道全长14.22 km,隧道在水下最大深度87 m,在地中最大深度为50.5 m,拟按单洞双线修建,设计最高行... 拟建沪渝蓉高速铁路在江苏太仓七丫口入地,以隧道形式下穿宽约10.5 km的长江南支,在上海崇明岛万安村钻出地面。穿越长江南支的崇太长江隧道全长14.22 km,隧道在水下最大深度87 m,在地中最大深度为50.5 m,拟按单洞双线修建,设计最高行车时速350 km,其中,盾构段长约13.12 km,盾构外径约15.2 m。工程接近长江口,河床地层松软,属于径流潮汐交织的沉积物;江面宽阔,水深及冲刷深度大;航道设施密集,航运繁忙;水陆自然生态保护要求严格。在如此复杂的工程条件下开展高速铁路越江隧道工程建设,重点对隧道结构纵向差异变形和横向变形、可靠的衬砌结构形式、超长距离独头施工和防灾疏散救援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指导设计、施工采取安全可靠、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为顺利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的工程目标起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长江隧道 关键技术 技术标准 结构变形控制 防灾疏散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关于隧道部分标准优化建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志富 杨昌贤 马伟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5-59,80,共6页
现行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标准是我国高标准铁路的标志,其中,隧道技术标准主要包括隧道净空有效面积、结构型式及耐久性、防排水、洞口缓冲结构、防灾疏散救援等。结合我国多山地形的条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隧... 现行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标准是我国高标准铁路的标志,其中,隧道技术标准主要包括隧道净空有效面积、结构型式及耐久性、防排水、洞口缓冲结构、防灾疏散救援等。结合我国多山地形的条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隧道标准的选择对建设项目决策作用日益明显。针对高速铁路设计等规范关于隧道的标准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现行隧道净空面积标准可进一步优化,时速400 km时可采用100 m^(2);(2)制定了建筑物距未设置缓冲结构洞口微气压波安全距离;(3)宜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隧道衬砌质量;(4)隧道防水宜采取分区设防和分区检验;(5)20 km以上隧道及隧道群内设置的2座紧急救援站间宜加强疏散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隧道标准 净空面积 防排水 缓冲结构 防灾疏散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