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高度阻沙栅栏蚀积过程及防沙效益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安志山 张克存 +1 位作者 谭立海 李建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1,共5页
通过对不同高度阻沙栅栏蚀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合同时期区域风况资料,分析了阻沙栅栏前后地表蚀积形态、蚀积量以及蚀积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沙源充足条件下,不同高度阻沙栅栏上风向表现为风沙堆积,下风向风蚀与堆积共存,且... 通过对不同高度阻沙栅栏蚀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合同时期区域风况资料,分析了阻沙栅栏前后地表蚀积形态、蚀积量以及蚀积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沙源充足条件下,不同高度阻沙栅栏上风向表现为风沙堆积,下风向风蚀与堆积共存,且程度与栅栏高度有关,栅栏总体蚀积量和蚀积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下风向变化趋势相近。其中,60和70cm高度阻沙栅栏风沙堆积量最大,防沙效果最佳,但二者积沙方向存在差别。70cm高度阻沙栅栏上风向积沙较多;60cm高度阻沙栅栏下风向积沙较多。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防护对象合理配置阻沙栅栏并适时加高,避免阻沙栅栏过低或过高,进而影响防沙效果。此外,依据断面形态、蚀积量和蚀积强度的变化,将栅栏前后分为风沙堆积区、风蚀区和蚀积平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沙栅栏 蚀积过程 防沙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S214省道防沙体系对近地表风沙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生宇 李文明 +5 位作者 孙熠 赵淳宇 俞祥祥 王海峰 王世杰 屈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3-1102,共10页
对新疆S214省道台特玛湖干涸湖盆段防沙体系内外的风沙流输沙和风速进行了同步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观测时防沙体系中阻固沙带已拦截了大量风沙,虽近地表风速被削弱程度不大,但风沙流输沙的43.26%仍可被防沙体系所拦截和固定,而剩余部分... 对新疆S214省道台特玛湖干涸湖盆段防沙体系内外的风沙流输沙和风速进行了同步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观测时防沙体系中阻固沙带已拦截了大量风沙,虽近地表风速被削弱程度不大,但风沙流输沙的43.26%仍可被防沙体系所拦截和固定,而剩余部分则可借助路侧输沙带的较大风力输移到公路下风侧,且不产生路面沙害,表明阻−固−输结合型防沙体系非常适宜单风向强风沙环境。S214省道防沙实践可为其他强风沙环境公路防沙提供重要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沙环境 防沙体系 输沙带 风沙流输沙 防沙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若羌铁路戈壁盐碱区高立式“Z”字形沙障配置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 宋彦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6,69,共8页
[目的]探究多排“Z”字形沙障的合理配置模式,为和田—若羌铁路沿线戈壁盐碱区的风沙防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风洞中模拟当地的风沙环境,对孔隙率为40%的多排“Z”字形高立式沙障的防沙效果进行试验。[结果]多排沙障的迎风面与风向... [目的]探究多排“Z”字形沙障的合理配置模式,为和田—若羌铁路沿线戈壁盐碱区的风沙防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风洞中模拟当地的风沙环境,对孔隙率为40%的多排“Z”字形高立式沙障的防沙效果进行试验。[结果]多排沙障的迎风面与风向的夹角为钝角时,沙障后积沙出现分离现象;沙障的迎风面与风向的夹角为锐角时,沙障后积沙出现聚集现象。防沙效率随着风速增加都有所下降,当风速为12 m/s(7级风)时,设置两道高立式沙障和三道高立式沙障的防沙效率分别为74.0%和100%,当风速增加至15 m/s(9级风)时,设置两道高立式沙障和三道高立式沙障的防沙效率分别为72.7%,88.9%。[结论]鉴于该研究区风沙条件,建议采用三道沙障,沙障的迎风面与风向尽量呈钝角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立式“Z”字形沙障 布置方式 防沙效益 风洞试验 和田—若羌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南山口段沙害防治措施的效果
4
作者 姜鑫贵 周金星 +2 位作者 刘玉国 董林水 崔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5-63,共9页
【目的】青藏铁路沙害段约占铁路全长的22.5%,是铁路安全运营的主要威胁。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不同沙害防护措施下的积沙量,分析其防护效益及空间布局影响,为合理布设防沙措施、有效降低铁路沙害、保障铁路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青藏铁路沙害段约占铁路全长的22.5%,是铁路安全运营的主要威胁。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不同沙害防护措施下的积沙量,分析其防护效益及空间布局影响,为合理布设防沙措施、有效降低铁路沙害、保障铁路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已部分布设沙害防治措施的青藏铁路南山口段,根据不同区段沙障的组合方式,设置无防护措施的对照区和4个不同措施组合防护区(Ⅰ区:无防护措施区;Ⅱ区:低立式聚乙烯(PE)网格沙障防护区;Ⅲ区:高立式栅栏沙障与低立式PE网格沙障共同防护区;Ⅳ区:高立式栅栏沙障防护区;Ⅴ区:高立式栅栏沙障与高立式PE阻沙网防护区),通过测定积沙体断面要素和平均深度,计算不同防护措施组合的年均单宽阻沙量,用于评价不同措施或措施组合的阻沙效果及空间布局的影响。【结果】1)在无防护措施的对照区对应铁路轨道没有积沙现象,同时目前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磨损,可见,南山口地区沙害程度较轻,在此处布设沙障必要性不大,积沙较多的沙障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沙源地,将沙引向铁路路基;2)在4个不同措施组合防护区中,Ⅲ区沙障内年均单宽阻沙量最大,为1.125 m^3·m^(-1),由此可推断,南山口段的年均单宽风沙流至少为1.125 m^3·m^(-1);3)Ⅳ区沙障内年均单宽阻沙量为0.978 m^3·m^(-1),约为Ⅲ区的87%,说明单个高立式栅栏沙障的拦沙效果也很好;4)Ⅴ区沙障内年均单宽阻沙量为0.782 m^3·m^(-1),仅为Ⅲ区的70%,说明高立式PE阻沙网的布设不仅没增强Ⅴ区沙障内的拦沙量,反而降低了同区内栅栏沙障的拦沙效益,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PE阻沙网的布设间距过小。5)结合阻沙效果与建设成本,本研究认为南山口段PE网格沙障的最优宽度为13 m,另外,在南山口设置一道栅栏沙障便可达到很好的防沙效果,还能使建设成本降低。【结论】南山口地区设置的沙障中:PE网格沙障宽度过大造成材料的浪费,布设宽度应以13 m为宜;PE阻沙网布设间距过小,使得拦沙作用很弱,且降低了同区内高立式栅栏沙障的拦沙效益;单个栅栏沙障在防护区中表现出很强的阻沙作用。研究认为南山口地区的沙害程度较轻,设置沙障必要性不大,如果设置沙障,可只设置1道栅栏沙障,既能达到很好的防沙效果,又能使建设成本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铁路轻度沙害地段科学、合理的布设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防沙措施 积沙量 防沙效益 单宽阻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