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阐释逻辑的正当意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77,共5页
阐释逻辑是生成与展开正当阐释的必要条件。一切科学,包括各类精神科学,都必须以完备的逻辑基础为支撑,都必须服从理性的逻辑要求。千百年来,围绕诸多有关阐释生成与展开的元问题,如阐释的确定性和相对性有无可靠的公理基础;阐释的开放... 阐释逻辑是生成与展开正当阐释的必要条件。一切科学,包括各类精神科学,都必须以完备的逻辑基础为支撑,都必须服从理性的逻辑要求。千百年来,围绕诸多有关阐释生成与展开的元问题,如阐释的确定性和相对性有无可靠的公理基础;阐释的开放与收敛何以为据;收敛是不是规范为一,开放是不是无限多元且无边界约束;多种阐释视角及结果,是连续还是离散;阐释的标准立足于真假还是可接受性,如此等等,阐释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阐释逻辑上的考辨与追究,无公理可依据,无规则可约束,无标准可衡定,使阐释学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建构陷入困境。从当下情况看,着重于阐释的确定性、开放性、收敛性、融贯性、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深度切入,努力解决阐释学理论建构上的核心关切,生成自洽完备的公理与规则系统,并构建区别于经典逻辑和现有非经典逻辑的阐释逻辑,是阐释学理论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今逻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逻辑 阐释 逻辑公理 范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解释学及其“阐释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桂起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5,177,共9页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从非经典逻辑来看待精神科学及其解释学方法,众多新型的推理模式(包括“阐释的推理”)都应当归入非经典逻辑的范畴。“科学解释学”的“阐释逻辑”是科学逻辑的自然延伸和推广,科学发现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而且需要理解的逻辑,即“阐释逻辑”。科学史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设身处地”是读经典文本基本的“阐释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关系 科学解释学 阐释逻辑 科学发现 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
3
作者 韩泊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3,共7页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话语 阐释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地流转响应:预期偏离与逻辑阐释 被引量:7
4
作者 武舜臣 曹丹丘 王兴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5,共12页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农地流转 阶段性偏离 产权制度改革 逻辑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制度型开放的逻辑阐释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平 杨雪 史亚茹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0,共1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途径,制度型开放源于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一切与跨境经贸合作相关的政策设计、制度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途径,制度型开放源于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一切与跨境经贸合作相关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国际协调都属于制度型开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型开放先后经历了基础准备、局部开展和全面铺开三个阶段,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步,二者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在国际、国内多重复杂环境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开展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迫在眉睫,但其在开放范围、开放领域和开放层次上仍存在一系列堵点。据此,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为指引,从制度型开放现有举措、参与高标准经贸协定与谈判、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三个层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制度型开放 逻辑阐释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变革:高等教育系统应对发展的逻辑阐释 被引量:2
6
作者 傅正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应对环境变革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容回避的客观事项,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协同适应发展”与“系统内部自组织优化”的有机统一。其在外部逻辑上蕴含着“预判—作为、刺激—反应、危机—应对”三种基本样态,意在“主动求变以保持系统的... 应对环境变革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容回避的客观事项,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协同适应发展”与“系统内部自组织优化”的有机统一。其在外部逻辑上蕴含着“预判—作为、刺激—反应、危机—应对”三种基本样态,意在“主动求变以保持系统的稳态运行、积极应变以重塑系统的发展生态、因势而变以促进系统的发展转化”。在内部逻辑上通过系统的“输入—生产—输出”联结,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于理想功能发挥和现实可支配资源间做出选择调和,进而达至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为更好应对急剧的外部环境变革,高等教育系统可从外部考量“认清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内涵并坚定保持战略定力”,从内部考量“因势利导应对多元环境变革并危中寻机谋划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革 高等教育系统 应对 逻辑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的逻辑辩误——兼论“中国阐释学的建构”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谷鹏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4,184,共10页
“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法,在晚近成为弥漫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普遍性阐释逻辑。张江教授从阐释对象的确定、阐释视野的误置、阐释原则的违拗、阐释语境的宰制四个方面对其作出辨析,分析了造成强制阐释的四个方面的原因:阐释的心理本... “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法,在晚近成为弥漫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普遍性阐释逻辑。张江教授从阐释对象的确定、阐释视野的误置、阐释原则的违拗、阐释语境的宰制四个方面对其作出辨析,分析了造成强制阐释的四个方面的原因:阐释的心理本能宰制、阐释的知识属性归属分歧、后现代以来理论整体境况的影响、不同文本意义边界的模糊。这种辨析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强制阐释的讹误,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中国阐释学”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构中国阐释学需要的三种方法论视野:继承业已形成的公共阐释传统、植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语境、汲取西方文学阐释学一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阐释逻辑 中国阐释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算改革:逻辑视角与现实困境 被引量:2
8
作者 靳继东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1-67,共7页
作为将财政资源转化为公共目标的制度手段,预算现象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在预算研究领域相应地存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研究向度,以及对预算改革的不同阐释逻辑和实践指向。关注和研究预算改革不同的理论向度、阐释逻辑,对于认识和理解当... 作为将财政资源转化为公共目标的制度手段,预算现象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在预算研究领域相应地存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研究向度,以及对预算改革的不同阐释逻辑和实践指向。关注和研究预算改革不同的理论向度、阐释逻辑,对于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预算改革遭遇的现实困境,转换和调整预算改革的宏观思路和政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改革 研究向度 阐释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生污名化:概念、成因及逻辑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景慧 李晓梅 +7 位作者 刘国栋 谢奉哲 刘明华 王可欣 时宇 樊立华 曹德品 孙涛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58,共3页
当前,中国医患关系日益恶化,极端暴力伤医事件不断涌现,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反而使得医生被贴上了黑化的"标签"。重塑医生职业形象,建立健康的医患关系已迫在眉睫。研究采用方便式抽样方法,在一家三甲医院抽取10余名医生以及... 当前,中国医患关系日益恶化,极端暴力伤医事件不断涌现,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反而使得医生被贴上了黑化的"标签"。重塑医生职业形象,建立健康的医患关系已迫在眉睫。研究采用方便式抽样方法,在一家三甲医院抽取10余名医生以及对社会公众进行面对面的非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医疗体制规制不健全、医院管理不科学、患者缺乏信任、医生人文缺失及社会媒体偏颇报道等可能会导致中国医生被污名化。投入不足与规制不全,此为体制之殇;公益缺失与管理粗放,此为医院之责;期望过高与缺乏理性,此为患者之过;忙于应对与人文缺失,此为医生之错;缺乏公正与操守失位,此为媒体之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中国医生 形成因素 逻辑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与中国经典阐释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春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8-171,192,共15页
朱熹是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他既有极为丰富的经典阐释实践,其《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在各自所属领域都有划时代的影响,而且他还有极为丰富的阐释思想和成熟的阐释模式。在他的阐释逻辑中,求道(... 朱熹是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他既有极为丰富的经典阐释实践,其《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在各自所属领域都有划时代的影响,而且他还有极为丰富的阐释思想和成熟的阐释模式。在他的阐释逻辑中,求道(理)而致用是起点,切己体察、虚心是基本方式,游动于“本意”与“己意”之间是阐释策略。其阐释思想自成体系,代表了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的最高水平,体现着不同于西方阐释学的学理逻辑与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经典阐释 阐释逻辑 阐释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的逻辑审视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杜尚荣 林鑫虹 游春蓉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84,共8页
五育融合是新时期践行五育并举的新样态,也是新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从五育融合角度重新审视教学逻辑,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提高育人质量。通过透视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的逻辑,存在着以整全发展为逻辑起点、以... 五育融合是新时期践行五育并举的新样态,也是新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从五育融合角度重新审视教学逻辑,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提高育人质量。通过透视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的逻辑,存在着以整全发展为逻辑起点、以核心素养为逻辑内核、以立德树人为逻辑旨归、以生命幸福为逻辑延展的基本意蕴。教学系统力量主要涉及源动力、外推力、内动力,由此构建起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的逻辑结构,其协同推进五育融合式的教学实践。实践中可通过唤醒教学主体自觉育人、交融教学要素、衔接全域式教学场域、创生教学文化等来实现五育融合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五育并举 教学逻辑 逻辑阐释 逻辑结构 逻辑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规则的分层与分殊——关于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宪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3,177,共7页
人文学科的阐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阐释逻辑的正当意义》为文学阐释学的知识建构提出了一个有效方案,对阐释规则的层级及其差异的讨论,可视为对这一方案的进一步延伸。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不只是阐释的一般逻辑学问题,而且应切入阐释实... 人文学科的阐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阐释逻辑的正当意义》为文学阐释学的知识建构提出了一个有效方案,对阐释规则的层级及其差异的讨论,可视为对这一方案的进一步延伸。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不只是阐释的一般逻辑学问题,而且应切入阐释实践的具体场域,尤其是阐释团体所建构的阐释惯例和惯习的分析,因为它最直接最有效地制约着阐释行为。所谓大规则、中规则和小规则的矛盾抵牾,归根到底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协商性问题。任何阐释规则最终都要服从于阐释的说服力、可交流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协商性是解决所有阐释规则冲突的最有效路径,这一点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阐释逻辑 阐释规则 人文学科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贯彻·落实 三重维度上全面研习“八个明确”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天民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8-20,共3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内蕴从总论到分述、从思想到行动、从任务到保障三重逻辑结构,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的话语优势、动员优势和实践优势,为我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内蕴从总论到分述、从思想到行动、从任务到保障三重逻辑结构,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的话语优势、动员优势和实践优势,为我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重要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个明确" 阐释逻辑 贯彻逻辑 落实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政党法治建设的核心要义与中国范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季冬晓 郑彬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政党法治已成为当前政党政治的研究主流和重大命题。政党法治的探讨应从逻辑阐释、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等三个基本面着手。政党法治逻辑是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逻辑这一根本逻辑,将法治精神融入、内嵌到政治逻辑之中,实现法治的政党化... 政党法治已成为当前政党政治的研究主流和重大命题。政党法治的探讨应从逻辑阐释、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等三个基本面着手。政党法治逻辑是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逻辑这一根本逻辑,将法治精神融入、内嵌到政治逻辑之中,实现法治的政党化阐释、政党的法治化表达。政党法治逻辑的核心命题在于实现依法保障权利、依法规范权力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新时代推进政党法治建设应确立依法保障权利、依法规范权力的立规理念,形成保障权利规范权力的法规体系、政治生活、权力配置方式和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法治 逻辑阐释 核心命题 中国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