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域—行动者—数字客体:一个新闻研究领域阐释框架的提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拓 白红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5-232,共8页
“变化”成为新闻业的核心特性之一,“变化的新闻业”理念深入人心,不仅标志着人们不再将其视为相对稳定的职业,更意味着研究者们应当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探讨模式对新闻业展开考察。事实上,现有研究脉络隐藏着一个以场域—行动者—数字客... “变化”成为新闻业的核心特性之一,“变化的新闻业”理念深入人心,不仅标志着人们不再将其视为相对稳定的职业,更意味着研究者们应当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探讨模式对新闻业展开考察。事实上,现有研究脉络隐藏着一个以场域—行动者—数字客体为核心的新闻业变迁阐释框架。对场域、行动者和数字客体的分析不仅能够洞察当下媒介生态有何特质,更能够思考不同身份的行动者、数字客体与相对宏观的新闻环境如何互动,又如何影响了新闻业的地位、性质与意义。这一框架关注“新闻业为何会这样”,并通过将具体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解读与宏观层面新闻业变化相连,为外界提供了理解新闻业变迁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研究 新闻理论 数字新闻学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被引量:62
2
作者 李怡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35,共4页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制"的阐释框架,将使我们的文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和可靠的逻辑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中国现代文学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视觉修辞的概念维度与阐释框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晶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4,2,共12页
政治视觉修辞是指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从而实现某种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内涵是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或特定的政治诉求,外延是指政治视觉修辞文本的构成形式。明确的政治意图、象征性的图像、面向特定的受众是政... 政治视觉修辞是指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从而实现某种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内涵是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或特定的政治诉求,外延是指政治视觉修辞文本的构成形式。明确的政治意图、象征性的图像、面向特定的受众是政治视觉修辞的基本特征。政治视觉修辞的构成要素包括句子与词法、文字、正统语言与地方语言。政治视觉修辞的阐释框架可以借鉴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框架和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框架,将孤立的政治性和视觉性藉由修辞而得以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视觉修辞 概念维度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觅 邬东璠 吴晶巍 《风景园林》 2023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 【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 阐释框架 长城 哈德良长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纪录片的媒介行动主义与阐释框架——以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为例
5
作者 李静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88,共3页
环保纪录片的兴起与近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以及西方媒介行动主义有着重要关系。文章从媒介行动主义理论的角度关注环境保护纪录片的创作,以《难以忽视的真相》为例,探讨媒介行动主义对环保纪录片阐释框架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行动主义 《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纪录片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不可能中的意义:巴塞尔姆《城市生活》的文本叙事化
6
作者 那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4,共6页
叙事化是认知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读者的认知过程是叙事化的过程。具有鲜明后现代文本特征的短篇小说集《城市生活》虽然采用了文字嬉戏、并置及碎片化、对话问答及人物(内心)话语等后现代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规约,但在叙事的深... 叙事化是认知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读者的认知过程是叙事化的过程。具有鲜明后现代文本特征的短篇小说集《城市生活》虽然采用了文字嬉戏、并置及碎片化、对话问答及人物(内心)话语等后现代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规约,但在叙事的深层结构上文本的叙事性并未受到较大影响。通过确立以叙述者的意识呈现、文本的主题指涉、反映叙事文本图式的情节和人物意识等以体验性为认知参数的阐释框架,读者可以将看上去极不连贯且难以理解的此类后现代文本加以"叙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 叙事化 后现代文本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我之园:豫园遗产价值及其变迁 被引量:3
7
作者 段建强 《园林》 2022年第10期36-43,共8页
豫园遗产价值的认定自其最初的毁废即已开始。在其不断演进的历史中,价值认定指向空间场所的同时,对其历史文化的追溯与认定,也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园林层析中加强,伴随上海城市发展进程而与城市空间文化积极互动,从而形成豫园遗产价值变... 豫园遗产价值的认定自其最初的毁废即已开始。在其不断演进的历史中,价值认定指向空间场所的同时,对其历史文化的追溯与认定,也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园林层析中加强,伴随上海城市发展进程而与城市空间文化积极互动,从而形成豫园遗产价值变迁的丰富内涵。基于不同历史阶段豫园遗产价值框架解析与比较,研究并梳理豫园遗产价值及其变迁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上海城市更新急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对豫园价值框架体系的构成内容、阐释结构与价值评估的研究。当代豫园遗产价值阐释框架的基本结构与价值内涵应且必须基于豫园历史发展作出整体建构,其最终目标是将“人”的因素纳入到对遗产的当代理解之中,从而有效地以“有我之园”的方式——基于并尊重当代人对传统园林的遗产认知与价值思考,平衡当代保护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价值冲突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园 遗产价值 变迁 价值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