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nm激光光凝对兔视网膜组织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慧丽 王春燕 +2 位作者 李小丹 余海 傅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4-828,共5页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和比较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和比较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黑兔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为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签法按照视网膜光凝条件不同将26只中华黑兔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577nm激光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激光组(18只),其中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按照激光工作负载率的不同亚分为9%、12%和15%阂下微脉冲激光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光凝后行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摘取兔眼球壁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彩色眼底照相和OCT显示正常对照组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9%阈下微脉冲激光组OCT扫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稍模糊;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轻度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稍模糊;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可见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明显水肿,RPE层局限性隆起;各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彩色眼底照相均未见光凝斑。577nm激光组兔眼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灰白色光凝斑,OCT扫描层面可见视网膜呈多灶性隆起,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模糊,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与正常对照组兔眼相比,9%和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兔眼脉络膜血管变形或出血,但视细胞形态结构、双极细胞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层未见明显改变;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视细胞扁平状膜盘肿胀,双极细胞层和RGC层未见明显改变;577nm激光组兔眼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RGC层结构紊乱,RPE层变薄。结论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脉络膜层和RPE层具有高度选择性,视网膜光凝后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损伤程度轻微,既可发挥治疗作用,又不损伤视网膜神经上皮;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可对视网膜全层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凝 眼色素上皮/手术 视网膜/病理 阈下微脉冲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3
2
作者 廖丹 许立帅 +2 位作者 戴乐 杨祯 杨小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12眼确诊为病灶在黄斑中心凹的慢性CSC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渗漏... 目的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12眼确诊为病灶在黄斑中心凹的慢性CSC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渗漏点及其周围进行多点覆盖性光凝。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0.27±0.08)log MAR提高到(0.19±0.11)log M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由治疗前的(432.42±134.17)μm下降到(248.75±36.0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SRF高度由治疗前的(213.58±132.60)μm下降到(17.25±21.9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末次随访时,6眼的SRF已经完全消失,6眼仍然有SRF的积存,但较治疗前有缓解的趋势。随访6个月,所有患眼均未见视网膜或脉络膜损伤。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CSC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微脉冲激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凹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