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未南洋华侨的数量推算和职业、籍贯构成 被引量:7
1
作者 庄国土 《南洋问题研究》 1990年第2期16-21,共6页
对鸦片战争以前南洋华侨的人口数量与职业、籍贯构成的分析较为困难。日人成田节男说:“从来关于华侨的文献都只写到暗示华侨存在的程度,要据此以考察华侨的人口和生活就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中国史料向来缺乏统计数据,西方资料除荷... 对鸦片战争以前南洋华侨的人口数量与职业、籍贯构成的分析较为困难。日人成田节男说:“从来关于华侨的文献都只写到暗示华侨存在的程度,要据此以考察华侨的人口和生活就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中国史料向来缺乏统计数据,西方资料除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吧城史料外,也缺乏鸦片战争以前的华侨统计材料,而大多是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数据。除黄文鹰先生根据吧城荷文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文 荷属东印度公司 人口数量 统计材料 江头城 甲必丹 统计数据 北大年 闽浙总督 中国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世纪的中暹大米贸易 被引量:4
2
作者 俞云平 《南洋问题研究》 1991年第1期26-30,17,共6页
泰国,古称暹罗,是个盛产稻米的国家。十八世纪时,暹米通过海路大量运进我国,缓和了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缺粮形势。本文拟就这一时期中暹大米贸易的兴衰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福建巡抚 广东巡抚 闽浙总督 议叙 东南沿海 摊丁入亩 皇朝文献通考 大清会典 杨文乾 吞武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政学堂的教育遗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祺午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1,共1页
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福州设立求是堂艺局,次年"求是堂艺局"搬至马尾,并改称船政学堂,由清廷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督办。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办被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性质的高等职业... 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福州设立求是堂艺局,次年"求是堂艺局"搬至马尾,并改称船政学堂,由清廷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督办。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办被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性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轫。为何会把150年前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我国近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起点,综合学术界的各方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船政学堂 闽浙总督 职业技术教育 沈葆桢 近代教育史 京师同文馆 奏请 福建福州 专业设置 航海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治、康熙年间清朝对待南洋华侨出入国的政策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国土 《南洋问题研究》 1983年第1期62-76,共15页
中国人到海外去的历史,其发端是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可以说,从有海外交通贸易时,就有因贸易原因而“住蕃”的早期华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向海外移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历代王朝对华侨出国一般都持禁止的态度。但一般说来,明中叶以... 中国人到海外去的历史,其发端是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可以说,从有海外交通贸易时,就有因贸易原因而“住蕃”的早期华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向海外移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历代王朝对华侨出国一般都持禁止的态度。但一般说来,明中叶以前,华侨出国规模小,数量少,时间上间歇性大。统治阶级制止人民出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管制海上贸易。因此,只是在总的方面规定:不许民人私自出海贸易,对华侨出入国不太重视,对华侨出入国的影响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 海上贸易 历代王朝 施琅 住蕃 闽浙总督 鼎元 永历帝 慕天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大米贸易
5
作者 李金明 《南洋问题研究》 1990年第4期96-104,共9页
清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解除海禁,宣布开海贸易后,即急遽地发展起来。作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口岸的厦门,据估计,贸易最盛时每年的出洋帆船当在100——200艘之间,其载运能力约有十万吨左右。这些贸易帆船... 清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解除海禁,宣布开海贸易后,即急遽地发展起来。作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口岸的厦门,据估计,贸易最盛时每年的出洋帆船当在100——200艘之间,其载运能力约有十万吨左右。这些贸易帆船遍及东南亚各地、有“噶喇吧、三宝垅、实力、马辰、暹罗、柔佛、六坤、宋居(月劳)、丁家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康熙皇帝 二千石 议叙 闽浙总督 开海贸易 顶带 福建巡抚 澄海县 海上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施琅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6
作者 吴国安 《学习月刊(福建)》 1987年第8期58-60,22,共4页
在我国历史上,对台湾统一于祖国这件大事作出过大贡献的,首先可推清初的施琅。施琅原名施郎,号琢公,字尊候,福建晋江衙口人,生于1621年。1647年郑成功起兵时,他同弟弟施显一起前去投靠,不久即成为郑手下的一名得力将领,后因同郑失和,其... 在我国历史上,对台湾统一于祖国这件大事作出过大贡献的,首先可推清初的施琅。施琅原名施郎,号琢公,字尊候,福建晋江衙口人,生于1621年。1647年郑成功起兵时,他同弟弟施显一起前去投靠,不久即成为郑手下的一名得力将领,后因同郑失和,其父及弟被杀,他只身从厦门渡海投奔清廷。清廷任命他为同安副将,后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并派他'独任专征',解决台湾问题。1683年,施琅率军三万,从铜山出发,进军澎湖,打败台湾的郑氏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在实现国家大统一的过程中,施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琅 水师提督 军事才能 台湾问题 军事史 姚启圣 康熙皇帝 闽浙总督 满洲贵族 福建水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