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集群行为宏观量化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蔡建堤 马超 +3 位作者 姜双城 吴建绍 蔡玉婷 刘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90,共6页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计算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各月E值,定量分析其集群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全年月平均E为7.4409×108J,生殖期间12月到翌...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计算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各月E值,定量分析其集群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全年月平均E为7.4409×108J,生殖期间12月到翌年3月,其月平均E 2.4949×108J,是全年月平均E的0.34倍,鱼群集中;4—5月,幼鱼大量出现,月平均E为4.556×108J,是全年月平均E的0.61倍,鱼群相对集中;主要索饵季节6—8月,月平均E为1.3448×109J,是全年月平均E的1.81倍,鱼群分散;9—11月,E分别为1.435×109、9.7409×108、5.769×108J,分别是全年月平均E的1.93、1.31、0.78倍,鱼群为适应水温和寻找产卵场,在外移过程中逐渐集中。可见,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的生殖群体集群性最强,其次是幼鱼群体、以适应水温和寻找产卵场为目的的群体,而索饵群体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行为 宏观量化 重心 二长棘鲷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场重心信度测算及渔场重心修正理论构建——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蔡建堤 陈方平 +4 位作者 吴建绍 刘勇 沈长春 马超 吴立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29-1937,共9页
渔场重心是表征渔场位置的重要参数,准确掌握渔场重心,对判断鱼类洄游路线、确定中心渔场、表征鱼群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渔场重心计算采用的是固定物体重心计算方法,然而运动的鱼类和固定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由固定... 渔场重心是表征渔场位置的重要参数,准确掌握渔场重心,对判断鱼类洄游路线、确定中心渔场、表征鱼群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渔场重心计算采用的是固定物体重心计算方法,然而运动的鱼类和固定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由固定物体重心计算的渔场重心能否体现鱼群分布特征,值得深入研究。渔场重心信度是用于度量由固定物体重心计算的渔场重心表征鱼群分布特征的能力,体现渔场重心的可信程度,而渔场重心修正是为了提升渔场重心表征鱼群分布特征的能力,提高渔场重心信度,以准确掌握渔场重心。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Parargrops edita Tanaka)为例,采用渔场重心、几何中心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为参数,首次建立了渔场重心信度测算及渔场重心修正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渔场重心信度,研究了渔场重心修正方法和渔场重心的分布特征,旨在从更精细地水平上掌握二长棘鲷渔场重心,为生态智慧在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二长棘鲷渔场重心信度各月变化在0.12—1.00,平均值0.67,均方差0.31,各月渔场重心可信度波动较大,12月份和2月份渔场重心信度最大为1.00,鱼群对称和均匀分布于渔场重心,渔场重心可信度最高,3—8月份渔场重心信度低于0.70,鱼群在渔场重心周围的对称性和均匀度差,渔场重心可信度差,其中3月份渔场重心信度最小为0.12;(2)渔场重心信度不仅反映了渔场重心可信程度,还体现了鱼群在渔场重心周围的分布特征,可作为研究鱼群分布特征的重要参数,渔场重心信度低于0.70,渔场重心需要修正;(3)渔区修正系数用于判别鱼群所在渔区是否排除,通过去除渔区修正系数小于0.5的鱼群,能保留85%以上的鱼群数量,提高渔场重心信度0.70以上;(4)修改后的渔场重心变化规律较显著,4—5月份,幼鱼群体重心向西迁移,6—7月份,索饵群体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8月份,索饵群体重心开始往南迁移,9—11月份,越冬群体重心逐渐向南移动,12月份,生殖群体重心继续往南迁移,1—3月份生殖群体主要集中在305渔区(119°15'E,23°15'N)附近进行生殖活动,鱼群少有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场重心信度 渔场重心修正 渔场重心 渔场几何中心 二长棘鲷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生产量和允许总渔获量 被引量:6
3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06-510,共5页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 ,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 86 4.6 3kt,进而以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 ,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 5 1 9.5 6kt。Gulland和MSY简单模...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 ,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 86 4.6 3kt,进而以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 ,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 5 1 9.5 6k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2 5 0 .5 7kt和 2 5 9.78kt。Schae 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 2 36 .0kt和2 34.1k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 1 1 40 4.1和 1 2 6 6 6 .6MW·d ,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 42 4和 471组 ,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Shen鱼类 资源生产量 鱼类资源 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允许总渔获量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景观多样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建堤 苏国强 +4 位作者 马超 席英玉 罗娟 刘勇 叶孙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47-2355,共9页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以各个渔区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及其到渔场重心距离为参数,构建基于渔场重心动能的景观要素,运用景观多样性,并结合因子分析,分析了二长棘鲷群体景...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以各个渔区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及其到渔场重心距离为参数,构建基于渔场重心动能的景观要素,运用景观多样性,并结合因子分析,分析了二长棘鲷群体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揭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态境况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从生态水平上合理综合利用二长棘鲷渔业资源提供新的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鱼群的分布特征差别明显,8月鱼群分布范围最广,11月鱼群分布最为均匀,2月和12月鱼群分布最集中,而9月鱼群占据渔场空间能力最强;(2)不同群体之间具有不同分布特征,生殖群体分布范围最小,且最集中,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最弱,幼鱼群体分布范围小,且相对均匀,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强,索饵群体分布范围最广,且较均匀,鱼群分散索饵,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最强,而9—11月群体平均分布范围较广,且最均匀,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较弱;(3)鱼群综合景观指数是具空间结构的CPUE指数,从生态水平上反映了鱼群CPUE,其排名依次为8月、6月、7月、9月、10月、11月、5月、1月、4月、3月、2月、12月;(4)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指示的生态学意义分别为鱼群的分布范围、均匀程度和鱼群空间竞争能力,其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5)水温是影响鱼群景观均匀度的主要因子,索饵是增加鱼群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的主要因子,而生殖因子则降低鱼群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水温、索饵和生殖是二长棘鲷群体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多样性 因子分析 海洋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渔业资源 二长棘鲷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方水美 杨圣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80,共7页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90~2002年的渔捞记录,研究该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鲐鱼年间数量变动具有时间同步的特征,年均网次产量显著相关.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分布差异表现在:...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90~2002年的渔捞记录,研究该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鲐鱼年间数量变动具有时间同步的特征,年均网次产量显著相关.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分布差异表现在:蓝圆鲹分布的海区水深较鲐鱼浅,蓝圆鲹和鲐鱼分布渔区的水深,春季分别为40~660m和40~70m,夏季分别为30~50m和30~60m,秋、冬季分别为30~60m和40~60m;鲐鱼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北、偏向台湾岛西岸,蓝圆鲹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南、偏向台湾海峡的中心区域;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的时空隔离、彼此取代比较明显.蓝圆鲹与鲐鱼的群聚区存在一定的重叠,与其种间对食物的竞争有关.两鱼种所出现两种适应性趋向。增加了它们在同一生境中长期共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蓝圆碜 鲐鱼 群聚 空间分布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的分布 被引量:4
6
作者 蔡立哲 李复雪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获得83种多毛类,隶属于35科67属。欧努菲虫(Onuphiseremita)、锥唇吻沙蚕(glyceraonomichiensis)、拟特须虫(Parlacydoniaparadoxa)和沿指矾沙蚕(Euniceindica)等出现频率较高。马... 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获得83种多毛类,隶属于35科67属。欧努菲虫(Onuphiseremita)、锥唇吻沙蚕(glyceraonomichiensis)、拟特须虫(Parlacydoniaparadoxa)和沿指矾沙蚕(Euniceindica)等出现频率较高。马氏独毛虫(Tharyxmarioni)、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pinnata)、多齿全刺沙蚕(Nectomeanthesmultignatha)和梯额虫(Scalibregmainflatum)密集地分布于局部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13g/m2,年平均密度为25个/m2,均低于台湾海峡北部、东山湾潮下带和大亚湾等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表现为低多样性特征。这些分布特征取决于底质类型,该海区沉积颗粒较粗,不利于多毛类繁衍。海流和水团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类 分布 闽南 台湾 浅滩 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类及其不同生态类群的资源生产量
7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1 位作者 肖方森 朱进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72-,共1页
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历次海洋科学调查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在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52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检测后,先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ing模型估算鱼类资... 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历次海洋科学调查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在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52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检测后,先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然后应用Seetile模型分别估算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进而从鱼类资源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采用G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各生态类群的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并讨论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估算结果:鱼类资源生态容量为98.62×104 t,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48.34×104 t.其中中上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56.90×104 t,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28.35×104 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19.45×104 t和22.27×104 t,合计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21.27×104 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9年超过其最大持续可开发量,呈过度捕捞.中上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至今尚未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态类群 资源生产量 开发水平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沈长春 《福建水产》 2012年第4期302-308,共7页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大吨位、大功率渔船数量连续多年不断增长;渔具型式以有翼单囊网具为主;部分渔船使用的拖网网囊尺寸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带鱼、二长棘鲷幼鱼损害现象较为严重;秋季8—10月蓝圆鲹和鲐鱼群体绝大多数个体可达到最小可捕规格。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2002年以来单船拖网渔业资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生命周期短、营养级较低的蟹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虾类资源渔获比重显著增长;原优势种类绿布氏筋鱼资源已出现严重衰竭;二长棘鲷资源量逐年减少,渔获群体明显趋向小型化、低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船拖网渔业 调查与分析 闽南-台湾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叶状仔鳗形态比较
9
作者 林元烧 江素菲 朱如晖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99-304,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1987年11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21°00’~24°00’N,116°00’~119°00’E)采获的9种叶状仔鳗,它们分别属于3个科:鸭嘴鳗科(Nettastomidae)3种,锯犁鳗科(Serrivomeridae)1种,蛇... 本文首次报道1987年11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21°00’~24°00’N,116°00’~119°00’E)采获的9种叶状仔鳗,它们分别属于3个科:鸭嘴鳗科(Nettastomidae)3种,锯犁鳗科(Serrivomeridae)1种,蛇鳗科(Ophichthyi-dae)5种。文中描述、比较研究了叶状仔鳗的主要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状仔鳗 形态 闽南-台湾浅滩 浅滩渔场 鳗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资源的评估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旭才 丘书院 +2 位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11-516,共6页
以1971—1987年的蓝圆鲹叉长组成资料,应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的资源。结果表明,1971—1980年的现存资源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45292×10~5尾和9.49×10~4t,1981—1987年分别为63908×10~5尾和13.51... 以1971—1987年的蓝圆鲹叉长组成资料,应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的资源。结果表明,1971—1980年的现存资源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45292×10~5尾和9.49×10~4t,1981—1987年分别为63908×10~5尾和13.51×10~4t;1971—1980年和1981—1987年的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6347和0.4859。通过Beverton-Holt模式估算出蓝圆鲹目前的持续产量为9.58×10~4t,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3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Shen 资源 闽南 台湾 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伏季休渔期间灯围作业调查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泉水 卢振彬 +5 位作者 戴天元 冯森 颜尤明 洪明进 郑国富 黄桂芳 《福建水产》 2001年第3期45-51,共7页
本文报道了闽厦渔0043号灯围船于2001年6月至8月伏季休渔期间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调查结果和同期的生产状况。并结合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的资源状况和历史的调查资料对灯围作业是否纳入伏季休渔作了探讨。
关键词 灯围作业 伏季休渔 闽南-台湾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海表温度对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学敏 商少平 +3 位作者 张彩云 卢振彬 商少凌 李雪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96,共6页
利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986-1997年遥感海表温度资料与同期灯光围网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对该渔场海表温度与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沿着25.5℃等温线形成一个中心渔场,空间位置的年际摆动范... 利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986-1997年遥感海表温度资料与同期灯光围网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对该渔场海表温度与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沿着25.5℃等温线形成一个中心渔场,空间位置的年际摆动范围在纬向上小于0.5°;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鲐鲹鱼类资源指数的变动在年际尺度上没有关联,但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一定关联,1988年起SSTA摆动的频度和幅度在正值态大于负值态,而资源指数则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UE 鲐鳢鱼类 遥感SST 长期变动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监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伟洋 张壮丽 +1 位作者 叶孙忠 黄培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不足,建议扶持灯围作业,加大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 台湾 浅海渔场 中上层鱼类 资源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的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陈金泉 傅子琅 李法西 《台湾海峡》 CAS 1982年第2期5-13,共9页
我们分析了闽南渔场水温、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得出:自6月至翌年3月,闽南渔场存在着上升流。6月至9月上升流最强盛的位置在厦门——汕头海岸与台湾浅滩之间的海域(即图1加斜线的区域);10月至翌年3月则移至台湾浅滩西南外斜一带(即图8... 我们分析了闽南渔场水温、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得出:自6月至翌年3月,闽南渔场存在着上升流。6月至9月上升流最强盛的位置在厦门——汕头海岸与台湾浅滩之间的海域(即图1加斜线的区域);10月至翌年3月则移至台湾浅滩西南外斜一带(即图8加斜线的区域)。这两支上升流的来源有所不同,前者来自南海下层水,后者可能来自黑潮下层水。我们还分析了闽南渔场底层常流,表层风生海流的规律。并从底层海流的爬升作用以及风生海流引起的海水涌升运动等动力学方面的因素出发,对闽南渔场上升流形成的可能机制及位置变动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最后,我们计算了上升流的速度,其量级为10-5米/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外斜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陈金泉 流动(力学) 闽南渔场 断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微型硅藻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健 程兆第 刘师成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4-128,T001,共6页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微型硅藻时,鉴定出14个在我国首次记录的种类,它们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minutissima),分歧双壁藻(Diploneisdivergens)、槌棒脆杆藻(Fragilatiaopephoroides)、微细脆杆藻(Fr...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微型硅藻时,鉴定出14个在我国首次记录的种类,它们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minutissima),分歧双壁藻(Diploneisdivergens)、槌棒脆杆藻(Fragilatiaopephoroides)、微细脆杆藻(Fragilariaatomus)、折断舟形藻(Naviculafracta)、虫瘿舟形藻(Naviculagallica)、叶状舟形藻(NaviculaPhyllepta)、阿杜菱形藻(Nitzschiaadductoides)、詹氏菱形藻(Nitzschiajohnmartinii)、劳氏菱形藻(Nitazschiarosenstockii)、交际菱形藻(Nitzschiasociabilis)、具丝维舟藻(Rhaphoneiscrinigera)、半圆棒杆藻(Rhopalodiasipresemicirculata)、能杆状针杆藻(Synedrafragilario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硅藻 新记录 闽南-台湾 浅滩渔场 硅藻
全文增补中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渔业状况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叶孙忠 何文成 +1 位作者 张壮丽 张澄茂 《南方水产》 2005年第6期39-43,共5页
根据福建省1987~2003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16°00′~119°30′E,22°00′~24°30′N)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统计数据和资源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在该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状况、发展演变和资源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由... 根据福建省1987~2003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16°00′~119°30′E,22°00′~24°30′N)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统计数据和资源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在该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状况、发展演变和资源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由于单拖作业和流刺网作业的发展,灯光围网作业持续萎缩,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渔船大型化,渔场向深水推进,灯源配置及集鱼并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渔获物中蓝圆鲹占绝对优势,鲐鱼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金色小沙丁鱼年间波动明显,颌圆鲹则快速减少,竹鱼近年来产量快速增长。文章还提出改进和提高灯光围网作业捕捞技术和自身竞争力,合理引导部分疏目快拖作业参与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优化海区捕捞作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海区渔业资源的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围网 渔业状况 管理建议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野生真鲷寄生的分室科中柄虫属一新种(吸虫纲:单殖吸虫目)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立伟 严杰 王焕萍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7-210,共4页
报道了闽南-台湾浅滩野生鱼类真鲷(Pagrosomusmajor)鳃丝上寄生的分室科中柄虫属一新种——厦门中柄虫Encotyllabexiamenensissp.nov.,虫体在体型、体长宽比、大钩和小钩长度比值、小钩的形状、卵黄腺的分布以及卵巢的位置等特征与现有... 报道了闽南-台湾浅滩野生鱼类真鲷(Pagrosomusmajor)鳃丝上寄生的分室科中柄虫属一新种——厦门中柄虫Encotyllabexiamenensissp.nov.,虫体在体型、体长宽比、大钩和小钩长度比值、小钩的形状、卵黄腺的分布以及卵巢的位置等特征与现有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且在卵巢左侧具有发达的肌肉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室科 中柄虫属 形态特征 吸虫纲 闽南-台湾浅滩 野生真鲷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蟹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8
作者 叶孙忠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4期249-254,共6页
本文根据 1994~ 1996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蟹类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 ,研究分析了该渔场蟹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生物量分布的特点。初步鉴定该渔场蟹类有 5 9种 ,隶属 12科、2 7属 ,绝大部分种类为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 ,属... 本文根据 1994~ 1996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蟹类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 ,研究分析了该渔场蟹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生物量分布的特点。初步鉴定该渔场蟹类有 5 9种 ,隶属 12科、2 7属 ,绝大部分种类为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 ,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 ,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是东海 ,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蟹类群体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 ,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 ,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 10月为最高 ,达2 9.5kg/h ,5月最低 ,仅为 5 .5kg/h。 1~ 6月蟹类群体分布范围基本不变且范围相对较小 ,7~ 12月分布中心有逐渐向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北部和内侧移动的趋势且范围相对较大 ,群体密集度较高。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约十余种 ,在渔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善泳等 ,年渔获量约 ( 5 .0~ 5 .5 )×10 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渔场 台湾浅滩渔场 蟹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光诱渔业的持续发展与对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进福 《福建水产》 2001年第2期44-51,共8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本渔场现有光诱作业的发展历史,着重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光诱作业产量及其在全场渔获产量中的结构变化和资源利用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闽南-台湾浅滩 光诱渔业 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现状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壮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7-120,132,共5页
福建闽南地区的单船网板拖网作业,经过70年代的试捕、革新,80年代迅速崛起,90年代初成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首屈一指的渔业。1994年有单拖渔船1520艘(功率均在88kW以上),渔获量218681t,占该两渔场捕捞总产量的50.5%。其发展速度之快,... 福建闽南地区的单船网板拖网作业,经过70年代的试捕、革新,80年代迅速崛起,90年代初成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首屈一指的渔业。1994年有单拖渔船1520艘(功率均在88kW以上),渔获量218681t,占该两渔场捕捞总产量的50.5%。其发展速度之快,在福建渔业史上绝无仅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 台湾 浅滩渔场 单拖渔业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