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特性 被引量:7
1
作者 蔡建堤 徐春燕 +4 位作者 马超 刘勇 庄之栋 陈洁 沈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44-1850,共7页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中于少数团聚的斑块,不同季节种群聚集特性差异显著,春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低,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斑块组成;夏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弱,个体平均拥挤度高,种群主要由4个斑块组成;秋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弱,个体平均拥挤度较低,种群主要由7个斑块组成;冬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高,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大斑块组成。随着个体生长速度的增大,种群呈现扩散的趋势,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管鞭虾 闽东北海域 聚集特性 种群分布格局 格局强度 负二项参数 平均拥挤度 聚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种群分布格局强度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建堤 徐春燕 +5 位作者 叶孙忠 庄之栋 马超 刘勇 陈梅芳 沈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90-5797,共8页
以负二项参数、Mrisita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和扩散系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 Crosnier)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探讨了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生态学意义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假... 以负二项参数、Mrisita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和扩散系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 Crosnier)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探讨了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生态学意义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假长缝拟对虾种群聚集强度和聚块性夏季最强,其余依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平均拥挤度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冬季,春季最小,扩散程度春季最大,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最小。负二项参数和Mrisita指数表征种群聚集强度,聚块指数体现种群斑块的组成形式,个体平均拥挤度指数反映平均个体实际的拥挤程度,扩散系数反映种群扩散程度。饵料浮游动物是影响假长缝拟对虾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种内竞争是影响假长缝拟对虾种群扩散程度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长缝拟对虾 闽东北海域 格局强度 聚集强度 聚块性 平均拥挤度 扩散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前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飞跃 《福建水产》 2014年第4期285-293,共9页
利用2008年5、8、11月和2009年2月开展的"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1998—1999年开展的"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业管理"资料,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的生物学特性、数量分布及变化。结... 利用2008年5、8、11月和2009年2月开展的"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1998—1999年开展的"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业管理"资料,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的生物学特性、数量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的资源量为6 673 t。1998—1999年假长缝拟对虾雌虾平均体长71.0 mm,平均体重6.2 g,雄虾平均体长68.7 mm,平均体重3.2 g;2008—2009年雌虾平均体长89.1 mm,平均体重6.8 g,雄虾平均体长83.0 mm,平均体重5.0 g。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1998—1999年的平均渔获量资源密度指数为2.3 kg/h,2008—2009年的平均渔获量资源密度指数为1.6 kg/h。与1998—1999年相比,假长缝拟对虾群体中的体长和体重均略有增长,但资源密度却略有减少,表明假长缝拟对虾资源比较稳定,还有一定的利用潜力,但为了保障该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长缝拟对虾 生物学特性 利用前景 闽东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