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疼痛特异性学说与闸门控制学说:争论还在持续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群 吕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09-613,共5页
人类对疼痛机制的探索已持续了几千年,自公元17世纪起相继提出了四个较为流行的关于疼痛机制的假说:特异性学说(Specificity or Labeled Line Theory),强度学说(Intensity Theory),模式学说(PatternTheory)和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 人类对疼痛机制的探索已持续了几千年,自公元17世纪起相继提出了四个较为流行的关于疼痛机制的假说:特异性学说(Specificity or Labeled Line Theory),强度学说(Intensity Theory),模式学说(PatternTheory)和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疼痛机制学说是综合当时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提出的疼痛机制理论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代疼痛机制研究的进展,强度学说和模式学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外周特异性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的发现,确立了特异性学说的主导地位,但其中枢通路的特异性仍然受到质疑。从否认存在特异性伤害性感受器这一点来说,闸门控制学说显然是错误的,但其提出的中枢调制(central modulation)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当代慢性疼痛机制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异性学说和闸门控制学说两个学派之间发生过激烈争论,至今仍未平息。本文作者认为,两个学说应该不是"非你即我"的关系,特异性学说强调的是正常生理性疼痛的感知和传递系统,而闸门控制学说更适合解释病理状态下中枢敏化的过程。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我们对疼痛感知以及痛觉传递与调制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必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现有的假说,甚至提出新的假说。本文简要回顾了当代疼痛机制研究者对疼痛机制假说的综合评价,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特异性学说 闸门控制学说 脊髓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构建与解构 被引量:16
2
作者 Mendell LM 刘婷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94-695,共2页
1.概述 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里程碑式的文章发表至今己接近50年,作者Melzack和Wall对疼痛机制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后续的研究都参照闸门控制学说来进行评价,因此对这篇文章的讨论能够为该领域当时及之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视窗,为现代疼... 1.概述 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里程碑式的文章发表至今己接近50年,作者Melzack和Wall对疼痛机制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后续的研究都参照闸门控制学说来进行评价,因此对这篇文章的讨论能够为该领域当时及之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视窗,为现代疼痛理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周围神经病变和电刺激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从外周依次经过脊髓、脑干和丘脑投射至皮层的疼痛通路。利用与疼痛机制有重要关联的刺激行为的观察结果建立了新的疼痛概念,闸门控制学说推动了此后疼痛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门控制学说 疼痛理论 解构 周围神经病变 疼痛机制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怀闸门控制学说的缔造者之一Patrick David Wall
3
作者 张蔚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疼痛 闸门控制学说 Patrick DAVID WALL 镇痛 缔造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假说理论浅论
4
作者 王哲银 徐启明 《医学与哲学》 1989年第10期14-17,共4页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多发病症。据统计,每三个就医病人中,就有两个有疼痛病症。然而疼痛机理至今未完全明了。本文拟就目前最为人们所乐意接受的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作些哲...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多发病症。据统计,每三个就医病人中,就有两个有疼痛病症。然而疼痛机理至今未完全明了。本文拟就目前最为人们所乐意接受的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作些哲学方面的思考,以期对今后疼痛机理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闸门控制学说 哲学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作用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5
作者 赵夏洁 尹金玲 +2 位作者 李航兵 程龙 张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480-3482,共3页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上的感受和情感上的体验。疼痛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显示,疼痛是住院患者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镇痛起源于中国...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上的感受和情感上的体验。疼痛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显示,疼痛是住院患者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镇痛起源于中国传统的针灸,但其镇痛作用强于针灸;与电针相比,TENS对患者无创,而两者作用效果相同,故临床应用时更多采用T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作用 神经电刺激 TENS stimulation 闸门控制学说 镇痛效果 镇痛机制 多模式镇痛 阿片受体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6
作者 郑兵 朱江 +2 位作者 吴雪莲 黄强民 吴宗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疼痛的诊疗思路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导致疼痛的因素较多,且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随着不断的学术争鸣和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是1965年由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和特异性学说。王群等[1]认为两个学说应该不是&... 疼痛的诊疗思路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导致疼痛的因素较多,且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随着不断的学术争鸣和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是1965年由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和特异性学说。王群等[1]认为两个学说应该不是"非你即我"的关系,特异性学说强调的是正常生理性疼痛的感知和传递系统,而闸门控制学说更适合解释病理状态下中枢敏化的过程。相信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临床疼痛诊疗技术也会得到较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门控制学说 诊疗思路 学术争鸣 疼痛治疗 疼痛诊疗 传递系统 中枢敏化 肌筋膜触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