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页岩气井返排特征的闷井时间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翁定为 江昀 +3 位作者 易新斌 何春明 车明光 朱怡晖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7,共9页
为确定页岩气井压后闷井时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基于页岩气井返排液特征的闷井时间优化方法。首先,以泸州地区深层页岩和威远地区中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试验确定实验室尺度闷井时间;然后,利用返排液矿化度和返排率数据... 为确定页岩气井压后闷井时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基于页岩气井返排液特征的闷井时间优化方法。首先,以泸州地区深层页岩和威远地区中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试验确定实验室尺度闷井时间;然后,利用返排液矿化度和返排率数据反演得到矿场尺度裂缝宽度和特征长度;最后,结合自发渗吸无因次时间模型,计算得到矿场尺度闷井时间。结果表明,矿场尺度闷井时间与岩心尺度闷井时间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其结果受渗吸速率、返排液矿化度和返排率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为页岩气井压后闷井时间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闷井时间 返排液 自发渗吸 特征长度 无因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压裂开发压后闷井时间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衍君 徐树参 +3 位作者 刘娅菲 王晓萍 葛洪魁 周德胜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压后闷井对提高页岩油储层的采收率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闷井时间的确定尤为关键。目前,闷井时间的确定在国内外仍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方法。裂缝系统压力传递、产出液离子扩散、毛管力渗吸是解决上述难点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室内实验和现... 压后闷井对提高页岩油储层的采收率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闷井时间的确定尤为关键。目前,闷井时间的确定在国内外仍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方法。裂缝系统压力传递、产出液离子扩散、毛管力渗吸是解决上述难点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室内实验和现场分析为主,在明确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润湿性、纹层、以及渗吸驱油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闷井时间确定方法及特点,形成了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闷井时间综合确定方法。研究得出: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具有较强的渗吸扩散能力,压后闷井对原油产出起到驱替作用。闷井时间由井口压降平衡时间、渗吸平衡时间、产出液矿化度平衡时间综合确定。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压后闷井需要考虑微裂缝充液和基质渗吸协同作用,以井口压降第二转折点为下限、矿化度演化稳定上升转折点为上限、结合渗吸平衡得到最优闷井时间。基于室内实验和现场数据对Q井压后闷井时间进行了优化,推荐Q井闷井时间为55 d左右。该研究为优化吉木萨尔页岩油压后闷井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页岩油 压裂开发 压后 闷井时间 室内实验 现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页岩油水平井闷排采设计与实践——以陇东地区庆城油田长7段为例
3
作者 牛彩云 张磊 +4 位作者 魏韦 张磊 郑刚 邓泽鲲 李明江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主力开发层系延长组长7段储层物性致密、原始油藏压力系数低,非均质性强,开采方式不同于常规储层,一般需大规模体积压裂、闷井、排液,待压力降至一定程度后优选人工举升方式投产。鉴于长7段页岩油与国内外...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主力开发层系延长组长7段储层物性致密、原始油藏压力系数低,非均质性强,开采方式不同于常规储层,一般需大规模体积压裂、闷井、排液,待压力降至一定程度后优选人工举升方式投产。鉴于长7段页岩油与国内外页岩油储层特性差异较大,压裂后闷井时间以及排采工作制度缺少可直接借鉴的理论方法,为此,以陇东地区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开发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对体积压裂后的闷井时间、放喷排液、举升工艺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压裂后闷井时间的确定主要考虑该区块最小水平主应力,结合数值模拟、矿场实践,优化合理闷井时间约为30d;根据油嘴尺寸计算模型,建立了油嘴选配图版,有效指导了长7段页岩油放喷工作。举升工艺根据平台井数选用有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两种,从矿场应用来看,两种工艺都存在维护性作业频次高、检泵周期短等特点,主要原因为页岩油普遍采用大平台三维水平井开发,井身轨迹较常规二维水平井更为复杂。从长远发展来看,无杆采油技术是大平台丛式水平井举升工艺发展方向,但如何延长运行寿命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页岩油 闷井时间 放喷制度 举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黏土页岩气储层闷井返排数值模拟
4
作者 乔润伟 张士诚 +2 位作者 王飞 李凤霞 李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3,共12页
建立了高含黏土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后闷井返排数学模型,基于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生产数据验证了模型准确性。考虑黏土水化膨胀的影响,模拟了压后闷井及返排阶段的液体分布、有效孔隙度减小量及渗透率的水化伤害... 建立了高含黏土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后闷井返排数学模型,基于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生产数据验证了模型准确性。考虑黏土水化膨胀的影响,模拟了压后闷井及返排阶段的液体分布、有效孔隙度减小量及渗透率的水化伤害程度。结果表明:页岩基质内压裂液水化伤害程度随闷井时间增加而增强,闷井100 d时因黏土水化膨胀而导致储层有效孔隙度减小幅度为7.0%~17.6%,渗透率的水化伤害程度为13~31%。返排过程中黏土水化伤害程度小于3.2%,对比不考虑黏土水化膨胀伤害,预测初期产气量减少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兴地区 黏土矿物 页岩气储层 闷井时间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井技术在压裂驱油中的应用
5
作者 孟欣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5年第1期58-62,共5页
压裂规模和闷井时间是影响压裂驱油措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干扰试井解释结果,分析造缝前后邻井压力响应时滞的差异,实现了对压裂驱油裂缝延伸距离的定量评价。应用流动阶段划分、线性流等效处理等方法,计算压裂驱油液在地层中达到拟... 压裂规模和闷井时间是影响压裂驱油措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干扰试井解释结果,分析造缝前后邻井压力响应时滞的差异,实现了对压裂驱油裂缝延伸距离的定量评价。应用流动阶段划分、线性流等效处理等方法,计算压裂驱油液在地层中达到拟稳定流动的时间,实现了对合理闷井时间的预测。试井技术在压裂驱油中的创新应用,为油气藏措施挖潜和效果评价提供了更准确、更丰富的动态监测信息,有助于提高增产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驱油 裂缝延伸距离 合理闷井时间 干扰试 资料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压-闷-采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志明 赵鹏飞 +3 位作者 曹耐 廖新维 王佳楠 刘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7,共8页
目前在页岩油藏的多段压裂水平井压-闷-采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方法,为此,基于动态反演理论,建立了压裂参数优化方法。首先,根据页岩油藏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采用数值理论和离散裂缝方法,建立了考虑页岩油储层特... 目前在页岩油藏的多段压裂水平井压-闷-采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方法,为此,基于动态反演理论,建立了压裂参数优化方法。首先,根据页岩油藏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采用数值理论和离散裂缝方法,建立了考虑页岩油储层特征和复杂天然裂缝的多段压裂水平井数值模型(EDFM-NM),得到了含离散天然裂缝的油藏压力解及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井底压力数值解;然后,应用动态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段间距、闷井时间和井距的优化方法。应用建立的优化方法对长庆页岩油XC井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实例井合理段间距为100~125 m,合理闷井时间为25~35 d,合理井距为590~610 m。研究结果为长庆油田页岩油藏压-闷-采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 动态反演 参数优化 段间距 闷井时间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83区页岩油水平井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凯凯 安然 +3 位作者 岳潘东 陈世栋 杨凯澜 韦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安83区页岩油储层致密,能量补充效果差,早期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未能获得预期的开发效果。根据前期注水补能探索及重复压裂试验认识,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升级压裂工具的基础上,研究了极限分簇射孔、储层差异化改造和多级动态暂堵等工艺,... 安83区页岩油储层致密,能量补充效果差,早期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未能获得预期的开发效果。根据前期注水补能探索及重复压裂试验认识,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升级压裂工具的基础上,研究了极限分簇射孔、储层差异化改造和多级动态暂堵等工艺,不仅提高了裂缝复杂程度,同时优化闷井时间,形成了水平井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技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后,水平井产量大幅提高,最高单井日产油量为邻井的7倍,措施后生产10个月,单井累计增油量达到2 010.0 t,效果和效益显著提高。该技术可实现同时补充地层能量及有效改造储层,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水平 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 渗吸置换 闷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潜力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满 常程 +3 位作者 岳文瀚 余杨康 罗鑫 唐亮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63-67,共5页
目前,页岩气压后返排闷井时间与油嘴制度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选取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H36平台9口已开发的水平井进行分析,对3口控压返排井进行压后返排优化模型评估。... 目前,页岩气压后返排闷井时间与油嘴制度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选取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H36平台9口已开发的水平井进行分析,对3口控压返排井进行压后返排优化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实际与理论的返排结果在闷井时间及油嘴制度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可采储量存在5%~10%的潜力提升空间,建议采用返排优化模型来确定合理闷井时间以及油嘴制度,从而提高单井阶段最终可采储量及平台井整体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区 返排优化模型 闷井时间 油嘴制度 潜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地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渗吸排驱及液体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乔润伟 张士诚 +2 位作者 李凤霞 王飞 李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复兴地区凉高山组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体积压裂改造后闷井和返排期间易出现反凝析和液锁现象,影响开采效果。为准确了解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的渗吸排驱和液体渗流特征,优化闷井转排驱时机,选取储层岩心,开展了气水渗吸排驱试验和... 复兴地区凉高山组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体积压裂改造后闷井和返排期间易出现反凝析和液锁现象,影响开采效果。为准确了解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的渗吸排驱和液体渗流特征,优化闷井转排驱时机,选取储层岩心,开展了气水渗吸排驱试验和三相渗吸排驱试验,采用核磁共振、恒压驱替相结合的方式,量化了渗吸排驱过程中压裂液的水锁伤害特征及凝析油的可流动特征;建立了液锁伤害表征方法,并模拟了矿场尺度闷井过程中的水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页岩储层压裂渗吸阶段岩心的渗吸采收率在50.22%~57.14%;渗吸液矿化度越低,返排率越低,水锁伤害率越高;油锁伤害率低于水锁伤害率;存在束缚水时,凝析油的临界可流动饱和度约可降低20%;若以闷井后解除近裂缝水锁伤害为目标,闷井时间以20~30 d为宜。研究结果为复兴地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页岩 凝析气藏 渗吸 压裂液 液体渗流特征 闷井时间 复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渗吸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胡亚斐 李军诗 +5 位作者 胡水清 吴峙颖 姜晶 董宁 胡泊旸 吕彦兵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注水难以建立有效驱替、裂缝-基质间渗吸作用强等问题,运用室内渗吸实验和相似理论,在分析超低渗透油藏动态渗吸驱油机理的基础上,得到动态渗吸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实验...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注水难以建立有效驱替、裂缝-基质间渗吸作用强等问题,运用室内渗吸实验和相似理论,在分析超低渗透油藏动态渗吸驱油机理的基础上,得到动态渗吸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实验室数据应用到油田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低渗透油藏动态渗吸的主要因素包括润湿性、注入速度、裂缝密度、吞吐周期等。其中,润湿性是渗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岩石亲水性越强,渗透率越高,裂缝越多,动态渗吸效果越好;适合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注水速度为0.1 mL/min;合理吞吐周期为2~3个,优化闷井时间为30 d左右。矿场试验表明,鄂尔多斯盆地A油田5口水平井进行体积压裂并利用动态渗吸采油后,平均含水下降20个百分点,5口水平井累计增油2145 t,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对超低渗透油田生产方案的制订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动态渗吸 渗吸采收率 吞吐轮次 闷井时间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拉哈塘油田缝洞性油藏注水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江龙 刘应飞 +1 位作者 张键 杨浩森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5期65-68,共4页
哈拉哈塘油田建产区块目前大部分缝洞带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自然递减大,为了实现区块的高效开发,减缓递减,需要补充能量进行注水开发。总结单井钻井放空漏失状况、酸压特征、开发试采特征、试井特征和测井,给出洞穴型、裂缝-孔洞... 哈拉哈塘油田建产区块目前大部分缝洞带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自然递减大,为了实现区块的高效开发,减缓递减,需要补充能量进行注水开发。总结单井钻井放空漏失状况、酸压特征、开发试采特征、试井特征和测井,给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特征及判识标准;对哈拉哈塘油田不同典型缝洞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哈拉哈塘油田定容洞穴、裂缝孔洞型、连通缝洞体合理的注水时机、闷井时间、注入速度、周期注采比。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和油藏地质特征,为井区下步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注水时机 闷井时间 储层判识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技术的研究与试验
12
作者 于法珍 王观华 +1 位作者 龚雪峰 左家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02-104,共3页
针对特低渗油藏地层能量下降大、压裂液难以返排的难题,进行了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在压裂前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利用混相与溶解气作用,起到补充地层能量和提高压裂后助排效果的目的。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确定... 针对特低渗油藏地层能量下降大、压裂液难以返排的难题,进行了二氧化碳段塞辅助压裂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在压裂前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利用混相与溶解气作用,起到补充地层能量和提高压裂后助排效果的目的。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确定了以桩74块为代表的低渗油藏原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并优选了最佳闷井时间和压裂施工参数,现场应用5口井,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 辅助 压裂 最小混相压力 闷井时间优化 施工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岩心带压渗吸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江昀 许国庆 +4 位作者 石阳 余玥 王天一 曾星航 郑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致密油藏体积改造压后闷井过程中发生的渗吸置换,通常在压差(基质外部流体压力与孔隙压力之差)作用下进行,但渗吸置换物理模拟却通常在常压下进行(即自发渗吸),带压条件下的渗吸置换特征尚未提及。为研究压差作用下的渗吸置换(即带压渗... 致密油藏体积改造压后闷井过程中发生的渗吸置换,通常在压差(基质外部流体压力与孔隙压力之差)作用下进行,但渗吸置换物理模拟却通常在常压下进行(即自发渗吸),带压条件下的渗吸置换特征尚未提及。为研究压差作用下的渗吸置换(即带压渗吸)规律,首先,建立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的带压渗吸实验方法;其次,分析自发/带压渗吸的异同;最后,建立带压渗吸无因次时间模型。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96.76%~97.25%的油相集中分布于纳米孔(1 ms≤T2≤100 ms)内,纳米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相比于自发渗吸,带压渗吸置换效率大幅提升是由强化的渗吸作用和压实作用共同造成的;岩心尺度建立的带压渗吸无因次时间模型可行,为确定油藏尺度压后闷井时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带压渗吸 低场核磁共振测试 无因次时间模型 闷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宁区块页岩压后压裂液离子含量变化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良 胡仁德 +3 位作者 杨建 彭钧亮 韩慧芬 杨斌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02,共4页
压后排液在页岩气的开发中被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排液阶段的特征是后期生产关键的一环.长宁区块返排制度主要是通过经验方法或者借助邻井的返排数据指导返排,对压后返排的特征缺乏理论认识.目前压后返排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排液的环保、... 压后排液在页岩气的开发中被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排液阶段的特征是后期生产关键的一环.长宁区块返排制度主要是通过经验方法或者借助邻井的返排数据指导返排,对压后返排的特征缺乏理论认识.目前压后返排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排液的环保、处理工艺及技术上,极少关注返排液的离子含量变化特征.为了探索返排液的离子来源,进一步认识页岩与压裂液的相互作用机理,文章开展了压后返排液的离子来源及离子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与压裂液相互作用后引起返排液离子含量变化主要来源于页岩本身的溶解或阳离子交换,部分来源于支撑剂及黏土矿物;随着返排时间的增加,压后返排液中Na+、K+、Ca2、Mg2的含量均有所增加,返排在4~10d范围内,离子含量变化趋于稳定;离子含量变化的特征能够反映压裂液与页岩、支撑剂的相互作用过程,并能为优化闷井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区块 页岩 压裂液 返排液 离子来源 闷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邓宝康 李军建 +2 位作者 高银山 王新星 郭愿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125,共7页
注CO2吞吐是提高致密油藏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研究吞吐过程中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提高CO2吞吐效果的关键。基于核磁共振T2谱测试原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7储层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不同注气压力下CO2吞吐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注气... 注CO2吞吐是提高致密油藏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研究吞吐过程中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提高CO2吞吐效果的关键。基于核磁共振T2谱测试原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7储层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不同注气压力下CO2吞吐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注气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不同直径孔隙中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气压力的升高,驱油方式发生变化,原油最终采收率不断增大,所需吞吐次数不断减少,平均采油速度不断提高;当注气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MMP)时,CO2能够进入微细孔隙,甚至抽提出死孔隙中的原油,降低最小孔隙动用下限;当注气压力保持恒定时,增加吞吐次数无法降低微细、小孔隙中剩余油饱和度,但却能够有效降低中等、大孔隙内的剩余油饱和度;当注气压力大于最小抽提压力(MEP)时,增加闷井时间不但能够提高中等、大孔隙中原油采收率,还能降低最小孔隙动用下限;中等孔隙和大孔隙内的剩余油仍然是CO2吞吐挖潜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为姬塬油田长7段储层的注气开发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吞吐 剩余油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 核磁共振 注气吞吐 孔隙直径 闷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滞留压裂液损益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天昊 王秀坤 盛家平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3期103-110,共8页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后返排率较低,大量压裂液滞留于地层,对后续生产存在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美国Bakken盆地中部一口页岩油井的生产动态及地质情况建立了其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压裂后的生产过程中,孔缝系统内油水运动规律以及延长闷井时间...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后返排率较低,大量压裂液滞留于地层,对后续生产存在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美国Bakken盆地中部一口页岩油井的生产动态及地质情况建立了其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压裂后的生产过程中,孔缝系统内油水运动规律以及延长闷井时间对于日产油量、累产油量、累产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产阶段,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下压裂液自发向储层内部运移,最远运移到距离裂缝7.62 m处,且在向基质中运移的同时置换出一部分油,尽管压裂液会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但总体来说,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利大于弊。延长闷井时间可提高生产早期的产量,但对于长期的累积产量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旨在探明压裂液在储层中滞留的损益效益及油水运动规律,可为确定页岩油藏最佳生产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压裂液滞留 油水交换 闷井时间 数值模拟 渗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