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小龙 申明识 +2 位作者 尹彤 徐薪 陈咏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91-594,共4页
目的 观察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 3例行尸体解剖的SARS病例肺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目的 观察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 3例行尸体解剖的SARS病例肺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死亡的SARS病人肺部病变除弥漫性的肺部损伤 (肺泡腔内可见细颗粒样或泡状水肿液、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肺泡间隔内表面可见透明膜覆盖 ,有的区域肺泡腔内出现机化性改变等 )外 ,肺间质内的毛细血管簇状增生及血管壁出现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 SARS的肺部血管病变是一个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变化 ,可能与SARS病毒的蛋白导致的剧烈免疫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间质血管病变 病理 尸体解剖 间质血管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间质血管与肺癌的转移 被引量:11
2
作者 高绪兰 吴珊 +2 位作者 赵光程 钟玉杰 张丽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6-198,T002,共4页
我们对32例肺鳞癌及癌周正常肺组织的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肺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表达明显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DR)几乎不表达,Ⅳ型胶原在基底膜上的表达与鳞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化越低,其间质血管基底膜越不完整,这些形态... 我们对32例肺鳞癌及癌周正常肺组织的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肺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表达明显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DR)几乎不表达,Ⅳ型胶原在基底膜上的表达与鳞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化越低,其间质血管基底膜越不完整,这些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都有利于肺癌细胞的浸润生长和转移。但从核仁形成区的研究才明:无论肺癌的分化程度如何,其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核内均为一个Ag-NORs颗粒。推测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血管 内皮细胞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S)-原人参二醇对肝癌间质血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秦俊杰 杨艳秋 +1 位作者 李颖新 冷吉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60-261,共2页
探讨20(S)-原人参二醇对肝癌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对照组、环磷酰胺组、20(S)-原人参二醇25mg/kg、50mg/kg、100mg/kg给药组,给药二周后处死动物,称肿瘤重量及肿... 探讨20(S)-原人参二醇对肝癌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对照组、环磷酰胺组、20(S)-原人参二醇25mg/kg、50mg/kg、100mg/kg给药组,给药二周后处死动物,称肿瘤重量及肿瘤体积,制成组织切片,以备免疫组化应用。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肿瘤间质血管密度低,其细胞增殖活性亦低,肿瘤的重量及体积明显减少,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20(S)-原人参二醇抑制了肝癌间质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从而抑制了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原人参二醇 肝癌 间质血管密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型H单克隆抗体在检测肺癌间质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玉 李厚文 +3 位作者 杨志山 孙丽华 杨广育 徐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6期453-454,共2页
肿瘤的生长分为血管前期及血管期。在血管前期,肿瘤处于休眠状态,仅能增大到1mm~2mm直径大小。当新生血管长入肿瘤并建立起肿瘤本身的微循环时,肿瘤才急剧生长。不仅如此。
关键词 间质血管 抗H单抗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MMP-2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旭 李玉林 张丽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的表达特点 ,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49例乳腺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MMP 2的表达 ,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的表达特点 ,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49例乳腺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MMP 2的表达 ,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乳腺癌组织MMP 2的表达 (75 5 % )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0 % )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MMP 2阳性组MVD均值 (5 4 93± 13 86 )高于MMP 2阴性组 (4 1 2 8± 11 6 9) ,MMP 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P <0 0 1)。此外 ,乳腺癌MMP 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MMP 2促进乳腺癌间质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MP-2 血管密度 肿瘤转移 金属蛋白酶-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旭 李玉林 张丽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3,共2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 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 49例乳腺癌和 1 0例癌旁正常组织 MVD进行检测 ,并将其结果与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癌 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 P&... 目的 :探讨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 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 49例乳腺癌和 1 0例癌旁正常组织 MVD进行检测 ,并将其结果与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癌 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 P<0 .0 1 ) ;乳腺癌 MVD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 P<0 .0 5 ) ,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雌孕激素受体水平无关。结论 :乳腺癌 MVD可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微血管密度对胃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新 李玉林 张丽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间质微血管密度 ( 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 SP法 )对手术切除胃癌标本 74例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1 7例进行 MVD检测。结果 :胃癌间质 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 P<0 .0 1 )。MVD与淋巴... 目的 :探讨胃癌间质微血管密度 ( 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 SP法 )对手术切除胃癌标本 74例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1 7例进行 MVD检测。结果 :胃癌间质 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 P<0 .0 1 )。MVD与淋巴结转移、癌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浸润到肌层以下者 ,其 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MVD是判定胃癌生长、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转移 病理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的表达与临床及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志德 李玉林 +3 位作者 寇伯君 吴珊 韩英杰 鲁学军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 ,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 (P <0 .0 1)。手术 2年后随访 ,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1)。结论 :PCNA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 ,且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 ,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PCNA 肿瘤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MRI表现1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小丽 王绍武 +3 位作者 张丽娜 宋清伟 高雪 宁殿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445,共1页
患者女,36岁,发现左乳肿物半年,逐渐增大2个月入院。查体:左乳外下象限触及一大小约6.0cm×4.0cm肿物,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可,表面皮肤光滑,未见"橘皮样"改变。超声:左乳囊实性占位,BI-RADS 3类。乳腺MRI:左乳外下象限团块,边... 患者女,36岁,发现左乳肿物半年,逐渐增大2个月入院。查体:左乳外下象限触及一大小约6.0cm×4.0cm肿物,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可,表面皮肤光滑,未见"橘皮样"改变。超声:左乳囊实性占位,BI-RADS 3类。乳腺MRI:左乳外下象限团块,边界清楚,约6.8cm×6.0cm×5.5cm,FSPGR呈等信号,内见裂隙样低信号区(图1A);脂肪抑制T2WI上呈结节状、片状稍高信号,内见裂隙样高信号区(图1A);脂肪抑制T2WI上呈结节状、片状稍高信号,内见裂隙样高信号区(图1B);Vibrant动态增强呈卵圆形肿块样强化,边界清楚,内部强化不均匀,裂隙样低信号区无强化(图1C),动态增强曲线呈流入型(Ⅰ型);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b值选择1000s/mm^2,ADC值为1.49×10^-3m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血管瘤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的超声和X线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秀明 陈路增 +2 位作者 陈铭 石健 李静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超声和乳房X线片表现。方法纳入51例经病理证实PASH患者,共54个结节,观察其超声及X线表现。采用Newcombe法评价超声及X线结节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4个乳腺PASH结节中,26个(26/54,48.15%)经超声评价... 目的观察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超声和乳房X线片表现。方法纳入51例经病理证实PASH患者,共54个结节,观察其超声及X线表现。采用Newcombe法评价超声及X线结节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4个乳腺PASH结节中,26个(26/54,48.15%)经超声评价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28个51.85%(28/54)为BI-RADS 4类;其中41个(41/54,75.93%)表现为低回声;31个为椭圆形(31/54,57.41%);29个(29/54,53.70%)边缘不光整;52个(52/54,96.30%)结节内未见钙化;44个(44/54,81.48%)未见血流信号。30例接受X线检查,15例未见占位,其中3例仅显示腺体密度不对称;12例(12个结节)可见无钙化的高密度影;7个(7/12,58.33%)边缘清晰。超声及X线对乳腺PASH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54/54)和40.00%(12/30),95%CI为(26.69%,63.86%)(P<0.05)。结论乳腺PASH超声及X线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但超声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瘤样增生 超声检查 乳房X线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3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晨晨 王凤 +2 位作者 沈铭红 周晓军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性间质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3例PASH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4、vimentin...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性间质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3例PASH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4、vimentin、Calponin、SMA、ER、PR、CD31、FⅧRAg、ERG、S-100等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肿物为黄白色结节,质地中等,切面见微小裂隙。镜检:结节境界清楚,乳腺间质见致密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分隔形成裂隙样假血管腔,裂隙内衬梭形细胞。灶性区域可伸入周围脂肪,但未见明确浸润性生长,该区域中可见多核梭形细胞,未见核异型与核分裂象。梭形细胞可呈旺炽性增生,呈束网状,致裂隙样结构消失,形成罕见的“束状型亚型PASH”。免疫表型:梭形细胞CD34、vimentin均阳性,Calponin、SMA不同程度阳性,ER、PR、CD31、FⅧRAg、ERG、S-100、desmin、CD10、CK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旺炽性增生病例增殖指数增高。Masson染色示乳腺间质胶原呈蓝色,裂隙内衬梭形细胞核呈紫色。3例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均无复发。结论结节性PAS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特征性的裂隙样假血管腔结构在冷冻病理诊断时易误诊。根据结节性PASH临床特征、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瘤性增生 MASSON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LS_AB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的改进
12
作者 于洪藻 张雅杰 +2 位作者 李玉林 高绪兰 于红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424-425,共2页
用LS_AB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的改进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于洪藻,张雅杰,李玉林,高绪兰长春中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于红关键词肺癌,肿瘤间质血管,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中图号R392.12在肿瘤间质... 用LS_AB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的改进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于洪藻,张雅杰,李玉林,高绪兰长春中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于红关键词肺癌,肿瘤间质血管,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中图号R392.12在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中,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瘤间质血管 第八因子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凉油中毒的一例报告
13
作者 卢培标 姚青松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6-47,共2页
清凉油急性中毒致死病例少见,本文介绍一例口服自熊牌清凉油10亳升左右,引起急性中毒后8小时死亡。现将清凉油成份的检验和主要病理改变报告如下。案情摘要,死者于××,女14岁,身体平素健康,因上午在校受批评后于当天11时提前回... 清凉油急性中毒致死病例少见,本文介绍一例口服自熊牌清凉油10亳升左右,引起急性中毒后8小时死亡。现将清凉油成份的检验和主要病理改变报告如下。案情摘要,死者于××,女14岁,身体平素健康,因上午在校受批评后于当天11时提前回家,至12时许被人发现她跌倒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情摘要 急性中毒 间质血管充血 细胞渗出 致死病例 中性白细胞浸润 血管扩张充血 空泡变性 核溶解 核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lycoprotein的新功能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飞 牛瑞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32-636,共5页
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多药耐药基因如MDR1、MRP1和BCRP等高表达,其中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目前公认可以诱发癌细胞发生MDR的重要分子。传统研究认为P-gp主要是作为... 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多药耐药基因如MDR1、MRP1和BCRP等高表达,其中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目前公认可以诱发癌细胞发生MDR的重要分子。传统研究认为P-gp主要是作为一个药物泵将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导致MDR。然而系列研究发现,除了介导MDR以外,P-gp还能够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其他生物学行为;而且研究表明P-gp的这些作用可以依赖,也可以不依赖于其药物泵的功能。这些结果表明P-gp能够通过一些新的机制促进肿瘤的进展。本文主要针对P-gp在促进肿瘤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LYCOPROTEIN 多药耐药 增殖凋亡迁移上皮转化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特征在鉴别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黎三艳 张声 +1 位作者 陈林莺 王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880-1882,共3页
目的探讨可鉴别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本院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63例,其中纤维腺瘤36例,叶状肿瘤27例。比较两者的肿瘤边界、间质细胞密度、间质过度生长、间质细胞异型性、间质细胞分布、核分裂数、脂肪细胞、叶状... 目的探讨可鉴别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本院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63例,其中纤维腺瘤36例,叶状肿瘤27例。比较两者的肿瘤边界、间质细胞密度、间质过度生长、间质细胞异型性、间质细胞分布、核分裂数、脂肪细胞、叶状结构、上皮增生、假血管瘤样增生等10项病理特征和年龄、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是否多发4项临床特征。结果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1项临床指标和10项形态学指标,包括年龄(37.5±2.2)、(27.2±1.8)岁、肿瘤边界不清(100%、2.8%)、间质分布不均(100%、5.6%)、间质细胞中重度异型性(48.1%、0%)、中重度间质细胞密度(55.6%、0%)、间质细胞过度生长(70.3%、5.6%)、核分裂数>2个/10HPF(48.1%、0%)、脂肪细胞(85.2%、22.2%)、假血管瘤样增生(77.8%、8.33%)、叶状结构(85.2%、45.7%)、中重度上皮增生(63.0%、19.4%)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肿瘤边界和间质分布情况是鉴别良性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最简单实用的指标,间质细胞密度、异型性、过度生长情况、核分裂数在鉴别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时有意义。年龄大,出现脂肪细胞,中重度上皮增生和出现假血管瘤样增生对诊断PT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上皮性肿瘤 纤维腺瘤 叶状肿瘤 血管瘤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