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前后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尿液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薇 王长权 侯莉娟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82,共9页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究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前后能量代谢调节的变化情况,旨在为女子足球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参加2021年大学生女子超冠联赛半决赛的10名运动员...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究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前后能量代谢调节的变化情况,旨在为女子足球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参加2021年大学生女子超冠联赛半决赛的10名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采集运动员比赛当天晨尿、赛前30 min和赛后30 min的尿样。所有数据经过转换、峰检测、归一化处理后再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前后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尿样代谢物色谱图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赛前相比,赛后的乳酸、肌酸、丙酮酸、肌酐、L-缬氨酸、色氨酸、丙氨酸等代谢物显著上调(VIP>1.3且P<0.01),腺嘌呤、β-葡萄糖、酪氨酸、柠檬酸、琥珀酸等代谢物显著下降(VIP>1.4且P<0.01)。结论:1)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在大强度比赛后显著变化的代谢物主要涉及ATP-CP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神经调节系统以及氨基酸代谢系统;2)代谢组学方法能够为运动员在备战期和赛前的饮食与营养补充以及运动效果的评价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女子足球运动 比赛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运动中血浆谷氨酰胺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严翊 田野 赵君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3-605,共3页
观察了广东省田径队 7名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间歇运动过程中血浆谷氨酰胺的动态变化及口服谷氨酰胺的效用。结果发现 :大强度间歇性运动中血浆谷氨酰胺持续下降。外源性补充谷氨酰胺可以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水平 。
关键词 间歇性运动 血浆 谷氨酰胺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运动训练与持续性运动训练在COPD病人康复治疗中应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莉 苏静 张敏柔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327-2335,共9页
目的:系统比较间歇性运动训练及持续性运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比较间歇性运动训练和持续性运动训练对C... 目的:系统比较间歇性运动训练及持续性运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比较间歇性运动训练和持续性运动训练对COPD病人康复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研究,共包括374例受试者,均为中老年COPD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性运动训练组与持续性运动训练组COPD病人的峰值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9.60,95%CI(-0.61,17.54),Z=1.83,P=0.07],峰值通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23,95%CI(-3.83,8.31),Z=0.78,P=0.44],峰值摄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6,95%CI(-0.09,0.20),Z=0.77,P=0.44],6 min步行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49,95%CI(-13.14,28.12),Z=0.71,P=0.48],呼吸困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3,95%CI(-0.82,2.47),Z=0.99,P=0.32],焦虑和抑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26,95%CI(-0.77,0.25),Z=0.99,P=0.32;MD=-0.15,95%CI(-0.85,0.55),Z=0.42,P=0.6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间歇性运动训练与持续性运动训练改善COPD病人的运动能力、肺功能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相当,两种运动训练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肺疾病(COPD) 间歇性运动训练 持续运动训练 康复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承烁 武晟竹 +3 位作者 武亮 胥亚楠 张林丽 用明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3期1817-182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康复效果,从而为脑卒中患者选择最佳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康复效果,从而为脑卒中患者选择最佳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3年3月,纳入有关HIIT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然后使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9篇文献符合该研究标准,共4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IIT对峰值摄氧量(VO_(2)peak)[MD=3.87,95%CI(3.43,4.31),P<0.000 01]、每分钟通气量(VE)[MD=7.14,95%CI(4.34,9.94),P<0.000 01]、峰值功率(WRpeak)[MD=17.13,95%CI(13.73,20.54),P<0.000 01]、6分钟步行距离(6MWD)[MD=43.82,95%CI(16.08,71.56),P=0.002]、10米步行试验(10MWT)[MD=-2.00,95%CI(-2.91,-1.08),P<0.000 1]的干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目前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或持续性有氧运动相比较,HIIT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持续有氧运动 脑卒中 心肺功能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脑、心肌、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晓莉 侯莉娟 +2 位作者 刘赟 喻云梅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 :观察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脑、心肌、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用 96只昆明雄性小鼠 ,建立间歇无氧运动模型 ,观察运动后脑、心肌、骨骼肌SOD活性、T -AOC能力及MDA含量的变化及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行... 目的 :观察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脑、心肌、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用 96只昆明雄性小鼠 ,建立间歇无氧运动模型 ,观察运动后脑、心肌、骨骼肌SOD活性、T -AOC能力及MDA含量的变化及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行为能力的影响。结果 :间歇运动后 ,小鼠骨骼肌SOD活性、T -AOC及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心肌SOD和T -AOC变化与骨骼肌大致相同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MDA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脑组织T -AOC升高显著 (P <0 0 5 )。结果显示 :间歇运动使小鼠体重自然增长速度延缓。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组织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无氧运动 小鼠 心肌 骨骼肌 抗氧化能力 脂质过氧化损伤 氧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大强度运动前后人体血清代谢组学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郭新明 吴丽君 向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55-761,共7页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间歇性大强度运动前后人体血清的代谢组学特征,为运动健身与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体育学院2016级体育教育专业男生8人,于清晨8时空腹进行蹬骑功率自行车30 s×3/间歇3 min(负荷为0...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间歇性大强度运动前后人体血清的代谢组学特征,为运动健身与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体育学院2016级体育教育专业男生8人,于清晨8时空腹进行蹬骑功率自行车30 s×3/间歇3 min(负荷为0.075 kg/kg体重)的运动。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小时、运动后1天、运动后1周进行肘静脉采血5 mL,经离心、去蛋白等处理后进行1H-NMR检测。采用Mest ReNova、SIMCA-P11.0、SPSS17.0等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并找出差异代谢标志物。结果:(1)间歇性大强度运动后即刻与运动前相比有13种代谢差异物(VIP>1且P<0.01),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乳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肌酸、肉毒碱、甜菜碱、乙酰乙酸、甘氨酸、甘油、葡萄糖,其中只有乳酸值呈上升趋势,约为运动前的3倍,其余均呈下降趋势。(2)运动后1小时与运动前相比,差异代谢物共有8种,分别是: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乳酸、甜菜碱、乙酰乙酸、甘油(P<0.01)、肌酸(P<0.05),其中乳酸与乙酰乙酸值高于运动前,其余6种均低于运动前。(3)运动后1天与运动前相比只有甜菜碱(P<0.05)、甘油值(P<0.01)仍显著低于运动前,运动后1周与运动前相比已无差异代谢物。(4)运动后1小时与运动后即刻相比有7种差异代谢物,分别是:谷氨酰胺、甜菜碱、乙酰乙酸、甘油、葡萄糖(P<0.01),谷氨酸、甘氨酸(P<0.05),均明显上升;(5)运动后1天与运动后1小时相比有5种差异代谢物,分别是: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乳酸、肌酸(P<0.01),除乳酸明显降低外,均显著上升,运动后一周与运动后1天相比已无差异代谢物。结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及有氧氧化系统均参与间歇性大强度运动供能,糖、脂肪、蛋白代谢均发生变化,差异代谢物在运动后即刻与运动前差异最显著,但运动后1小时至1天恢复明显,1周内基本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大强度运动 人体 血清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无氧运动后足球传球精准度变化与血乳酸清除速率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鲍捷 魏宏文 +3 位作者 马胜 施志社 李平 王国祥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1,共6页
目的:分析无氧运动后血乳酸清除速率与足球传球精准度关系,探讨疲劳对人体运动技能发挥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12名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分别设计间歇性无氧运动前后30 m长传球与10 m短传球实验,记录得分(S)及运动前后得分变化率(DS%),同时... 目的:分析无氧运动后血乳酸清除速率与足球传球精准度关系,探讨疲劳对人体运动技能发挥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12名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分别设计间歇性无氧运动前后30 m长传球与10 m短传球实验,记录得分(S)及运动前后得分变化率(DS%),同时采集运动前、即刻、3~11 min多点血乳酸(BLA),运动前后数据进行组间配对t检验,以DS%为因变量对X%、tmax、BLAmax、BLAmax/tmax、DBLAmax、DBLAmax/tmax进行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间歇性无氧运动后30 m长传球DS%非常显著性下降(P<0.001),10 m短传球显著下降(P<0.05);BLAmax出现时点呈正偏态分布,多集中在3~7min出现;BLAmax/tmax,DBLAmax/tmax为因变量与时点tmax呈曲线回归规律;DBLAmax/tmax对因变量DS%呈线性回归规律。结论:间歇性无氧运动后致长传球与短传球精准度下降显著,且对长传球精准度影响尤为明显;间歇性无氧运动后BLAmax时点越靠前,即tmax越小,血乳酸清除速率越快,运动员较复杂动作技能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无氧运动 血乳酸清除速率 足球 传球 精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工位转盘系统间歇性高速运动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芦俊 周芸 +1 位作者 潘小华 陈宁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1,共6页
多工位转盘系统是转盘式测试分选设备的关键部件,其间歇式高速转动产生的惯性激励力会引起转盘支撑臂顶端吸笔的振动,从而影响转盘系统的整定时间。通过对支撑臂在间歇式惯性激励力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学分析,计算出支撑臂顶端吸笔的振动... 多工位转盘系统是转盘式测试分选设备的关键部件,其间歇式高速转动产生的惯性激励力会引起转盘支撑臂顶端吸笔的振动,从而影响转盘系统的整定时间。通过对支撑臂在间歇式惯性激励力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学分析,计算出支撑臂顶端吸笔的振动响应。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出以转动惯量最小化为设计目标的原转盘结构在运动停止后的振动响应过大,导致了设备后续工作流程的滞后;因此,对转盘结构进行改进,并对转盘结构改进前后的振动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吸笔振动大幅减小,满足了设备高速分选的节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工位转盘 间歇高速运动 瞬态动力学 振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延迟效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蔡春先 张运亮 +2 位作者 朱艳彤 冯淑瑞 刘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1-548,共8页
探究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延迟效益。方法:以5年级小学生为实验对象,依据跳绳的节奏将其随机分成低强度组(LIIT组)、中强度组(MIIT组)和高强度组(HIIT组),各组按照运动方案进行跳绳干预。运动前、运动后0.5 h... 探究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延迟效益。方法:以5年级小学生为实验对象,依据跳绳的节奏将其随机分成低强度组(LIIT组)、中强度组(MIIT组)和高强度组(HIIT组),各组按照运动方案进行跳绳干预。运动前、运动后0.5 h、运动后48 h均使用儿童执行功能测量工具,运用Flanker任务、2-back任务、More-odd shifting任务全面评价小学生的抑制、刷新、转换3个子功能。结果:1)抑制功能。HIIT组和MIIT组在不同时间点上完成Flanker任务的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IIT组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刷新功能。HIIT组和LIIT组在不同时间点上完成2-back任务的反应时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MIIT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3)转换功能。HIIT组在不同时间点上完成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反应时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而MIIT组和LIIT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在运动后0.5 h,中强度组、低强度组与高强度组完成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运动后48 h,不同强度实验组完成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反应时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不同,中强度间歇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更显著。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有一定的延迟效益,效益延迟时间与运动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运动 儿童 执行功能 延迟效益 跳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及Mfn2、Drp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漆正堂 郭维 +2 位作者 张媛 贺杰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比较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和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运动方式下线粒体管网发生运动适应的动力学差异。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on,n=10)、耐力运动组(ET,n=10)、间歇性运动组(... 目的:比较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和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运动方式下线粒体管网发生运动适应的动力学差异。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on,n=10)、耐力运动组(ET,n=10)、间歇性运动组(SIT,n=10)。间歇性运动组每天进行9~10次10s极量强度(≥42 m/min)间歇跑台运动,间歇时间30~60 s;耐力运动组每天进行30~60 min低强度(≤16.7 m/min)持续跑台运动;每周训练6天,训练8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休息24 h,安静状态下取腓肠肌,Real-time PCR检测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OPA1与分裂基因Drp1、hFis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Mfn2、Drp1蛋白水平。结果:(1)ET组Mfn1 mRNA表达显著高于Con组(P<0.05),SIT组Mfn2 mRNA表达显著低于Con组(P<0.05),SIT组OPA1 mRNA表达显著高于ET组(P<0.05)。SIT组Drp1 mRNA表达显著高于Con组(P<0.05)和ET组(P<0.01),ET组和SIT组hFis1 mRNA表达均无显著变化。(2)SIT组线粒体Mfn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n组(P<0.05),Drp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以及线粒体Mfn2、Drp1蛋白对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和大强度间歇性运动有不同的适应机制,这来源于运动方案的差异。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可能通过Mfn2、Drp1基因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影响骨骼肌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可能通过Mfn1基因转录发挥类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 间歇性运动 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分裂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酸和肌酸的补充与运动能力(综述) 被引量:20
11
作者 冯连世 冯炜权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4-68,共5页
肌酸(creatine)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它以游离型(Cr)和磷酸化型(PCr,磷酸肌酸)两种形式,在骨骼肌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Cr和PCr在人体内组成肌酸池(creatine pool),它是能量利用、储存的重要物质。Cr在骨赂肌... 肌酸(creatine)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它以游离型(Cr)和磷酸化型(PCr,磷酸肌酸)两种形式,在骨骼肌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Cr和PCr在人体内组成肌酸池(creatine pool),它是能量利用、储存的重要物质。Cr在骨赂肌、心肌及大脑等组织中,由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催化而转变成含有高能磷酸键的PCr。当肌肉收缩,ATP不是时,PCr能为ADP提供高能磷酸根(~P),以补充ATP。因此,肌酸对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肌酸 骨骼肌 运动能力 大强度运动 受试者 耐力运动 肌重 人体骨骼 间歇性运动 外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卢裕秋 孙金玉 马世伟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75-2280,共6页
针对运动目标检测中的间歇性运动问题,设计了一个深度卷积神经网络MONet。在缺乏训练数据集的情况下,利用仿射变换生成一个合成数据集Go Chairs,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的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训练后的MONet能够有效地根据像素点之间的... 针对运动目标检测中的间歇性运动问题,设计了一个深度卷积神经网络MONet。在缺乏训练数据集的情况下,利用仿射变换生成一个合成数据集Go Chairs,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的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训练后的MONet能够有效地根据像素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检测出运动的目标。传统的运动目标检测数据集CDnet和I2R被用于测试以验证该网络的泛化性能。针对目标的间歇性运动问题,MONet与经典方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网络在检测间歇性运动的目标时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目标检测 间歇性运动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合成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周不同运动干预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传 万春晓 +3 位作者 张嘉玮 孟祥雪 徐凯月 史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6-931,共6页
目的:探究8周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中等强度持续运动(continuous moderateintensity training,CMT)、静息(sedentary,SED)干预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 目的:探究8周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中等强度持续运动(continuous moderateintensity training,CMT)、静息(sedentary,SED)干预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心梗静息组(MI-SED)、心梗CMT组(MI-CMT)、心梗HIIT组(MI-HIIT),分别进行8周干预,观察实验终点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肌梗死面积比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表达。结果:干预8周后,①与MI-SED组比较,MI-CMT、MI-HIIT组梗死面积比均显著降低(14.93±1.934%,PMI-CMT=0.000;16.72±1.125%,PMI-HIIT=0.000);②MI-HIIT组大鼠LVEF显著低于MI-CMT组(37.15±7.141%VS 47.22±8.242%,P=0.017);③MI-CMT、MI-HIIT组PGC1-α显著高于MI-SED组(PMI-CMT=0.019,PMI-HIIT=0.022);④在MI-SED、MI-CMT、MI-HIIT组中,PGC1-α与LVEF呈正相关,而与梗死面积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8周的CMT和HIIT效果均优于SED,CMT和HIIT可以激活PGC1-α的表达,改善心梗后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且8周的CMT干预保护并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运动对心血管病病人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郎振敏 闫薇 闫晗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96-190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强度运动对心血管病病人的康复效果,为临床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病人的运动康复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高等强度间歇性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性运动对心血管病人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强度运动对心血管病病人的康复效果,为临床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病人的运动康复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高等强度间歇性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性运动对心血管病人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RevMan 5.3.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高强度间歇性有氧运动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相比,最大耗氧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97,95%CI(0.13,1.81),P=0.02]。[结论]高强度间歇性锻炼与中等强度持续性锻炼降血脂、体重指数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相当,但前者可增加最大耗氧量,且降血压效果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运动强度 运动康复 间歇性运动 持续运动 META分析 体重指数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能量代谢与能力训练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奋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97-398,共2页
在以往的篮球训练中,有些教师和教练往往是凭自己或别人的经验来指导训练,缺乏科学性.通过对篮球运动特点和供能特点的分析,改进篮球运动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间歇性运动 无氧代谢 有氧代谢 运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展开铰链锁定冲击及减小冲击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宏伟 李长洲 +3 位作者 史文华 刘荣强 邓宗全 李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减小空间可展开机构中弹簧展开铰链应用时易产生的冲击,通过拉格朗日方程与赫兹方程,提出铰链展开末端的冲击加速度和冲击力矩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冲击力矩大小的主要因素,首次从组合机构的角度,提出间歇性运动机构和耗能型机构两种... 为减小空间可展开机构中弹簧展开铰链应用时易产生的冲击,通过拉格朗日方程与赫兹方程,提出铰链展开末端的冲击加速度和冲击力矩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冲击力矩大小的主要因素,首次从组合机构的角度,提出间歇性运动机构和耗能型机构两种降低弹簧展开铰链展开末端冲击的设计方案,从能量的角度讨论两种机构减小铰链冲击方法的作用效果.对两种降低铰链冲击的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间歇性运动机构和耗能型机构分别可以使冲击力矩减少约90%和31%.研制两种低冲击铰链机构样机,并进行试验和测试,冲击加速度测量结果表明,间歇性运动机构和耗能型机构可以分别使铰链展开末端冲击速度降低约95%和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展开铰链 降低锁定冲击 间歇性运动机构 减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宝仁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3,54+64,共4页
本文指出了排球比赛时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并介绍了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旨在指导排球运动员的供能训练和体能训练。
关键词 间歇性运动 有氧供能 无氧供能 训练强度 运动员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