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曾妍 王征 +4 位作者 赵晶 姚冲 高兴莲 方敏 万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水平、病人手术前后双下肢腘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病人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第2轮质量审查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得分为(83.58±8.78)分,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44.58±12.93)分];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快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24 h的D-二聚体为1.25(0.86,3.15)mg/L,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2.25(0.91,5.13)mg/L];第2轮质量审查病人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为2.50%,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11.54%);第2轮质量审查护士的审查指标1~审查指标20执行率均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围术期IPC,有利于规范护士操作行为,降低病人下肢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形成 循证护理 手术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脑卒中病人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世林 刘常清 +3 位作者 刘逸文 代小蓉 许勤宸 李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5,共5页
从间歇充气加压泵用于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应用评价3个方面展开综述,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以期为脑卒中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临床实践指导。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充气加压 深静脉血栓 机械预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栾斌 李铮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 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组(n=1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主要结局:干预前后主动伸展任务期间肘部伸展和躯干向前运动的变化。次要结局:干预前后上肢Fugl-Meyer评估、积木箱子测验、行动研究手臂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和卒中影响量表(SIS)。结果2组肘部伸展角度在干预后都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4±0.9 vs 2.5±0.6,P=0.04,效应量=0.68)。2组躯干向前运动在干预后都有所降低,并且联合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1±0.8 vs−2.3±0.4,P=0.04,效应量=0.70)。2组Fugl-Meyer评分在干预后均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49.0±4.6 vs 42.1±4.9,P=0.03,效应量=0.81)。2组在ARAT、积木箱子测验评分、MAL评分及SIS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肘部伸展、Fugl-Meyer评分,减少躯干向前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模拟训练 间歇充气加压 急性脑梗死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式加压技术快速腌制皮蛋工艺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孙静 杜金平 马美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为缩短皮蛋的生产周期,按照U10(108)均匀试验设计,采用间歇式加压技术进行腌制,利用压力控制程序调控腌制罐中的加压及卸压过程,利用高压加快腌制液中碱向蛋内渗透,低压时,蛋内压力小于蛋外环境的压力,从而加速蛋内产生的水分和H2S、NH3... 为缩短皮蛋的生产周期,按照U10(108)均匀试验设计,采用间歇式加压技术进行腌制,利用压力控制程序调控腌制罐中的加压及卸压过程,利用高压加快腌制液中碱向蛋内渗透,低压时,蛋内压力小于蛋外环境的压力,从而加速蛋内产生的水分和H2S、NH3及CO2等气体向外逸出,有利于碱进一步向蛋内渗透,起到加快皮蛋成熟的作用。通过对皮蛋蛋清、外层蛋黄及内层蛋黄的游离碱度、蛋黄硬化率和感官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选出最优工艺条件组合为:碱(食品级氢氧化钠)质量分数5%,高压180kPa保持40min,低压保持12min,腌制206h;用此法腌制皮蛋最多可将生产周期缩短到传统工艺的78%,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各因素对皮蛋品质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P<0.05),影响作用按大小顺序排列为腌制时长>低压保持时间>高压保持时间>碱质量分数>高压压力,综合品质与高压值呈负相关关系,在腌制时长一定的条件下,高低压分配对皮蛋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低压保持时间对内层蛋黄游离碱度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蛋 间歇加压 生产周期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泵及序贯加压袜对食管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唐文凤 王显平 +1 位作者 魏小妹 叶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序贯加压袜(graded compression elastic stocking,GCS)对食管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择期食管癌术后的患者45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序贯加压袜(graded compression elastic stocking,GCS)对食管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择期食管癌术后的患者45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个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GCS、IPC 2种方法,比较3组在股静脉血流峰值、血流平均速度及血流量指标值的差异。结果:GCS组及IPC组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GCS组vs.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3、0.032、0.045;IPC组vs.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IPC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显著高于GCS组(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IPC组vs.GCS组P值分别为0.014、0.025、0.037)。结论:间歇充气加压泵与序贯加压袜均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善血流量,IPC法优于GCS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血流动力学 间歇充气加压 序贯加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0
6
作者 高丽琴 庄利梅 +6 位作者 曹玲玲 朱蕾 周婷 周喆 赵娟 苏涛丽 李巧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2期23-25,共3页
目的将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用于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其预防效果。方法将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术前、术中、术后均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照组在术后开始使用间歇性... 目的将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用于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其预防效果。方法将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术前、术中、术后均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照组在术后开始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两组不同阶段的D-二聚体浓度,术后下肢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间歇性充气加压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超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盛 王瑜 +4 位作者 蒋彦彦 王燕婷 邹忠东 戴露倢 林亚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8-460,共3页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组(实验组)和不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方法测定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组(实验组)和不使用间歇充气加压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方法测定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结果与气腹前平卧位相比,两组气腹形成后取头高脚低位患者股静脉直径均增大,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降低(P<0.01);术中,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股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但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至术毕CO2气体排出后、麻醉恢复前取平卧位时股静脉直径变细(P<0.01),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增加(P<0.01),但仍达不到气腹前平卧位水平(P<0.05)。实验组手术过程中,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维持在较稳定状态。两组间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间歇充气加压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CO2气腹建立、头高脚低位及手术时间延长)所致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管径变粗、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肿瘤 间歇充气加压 下肢深静脉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泵及序贯加压袜预防开胸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唐文凤 王显平 +1 位作者 魏小妹 叶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序贯加压袜(Graded compression elastic stock-ing,GCS)对开胸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有DVT高危险因素的患者120名,...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序贯加压袜(Graded compression elastic stock-ing,GCS)对开胸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有DVT高危险因素的患者120名,分为对照组+3个干预组,分别采用GCS、IPC+GCS、IPC 3种方法进行干预,采用临床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D-二聚体(D-D)检测对各组进行研究。结果:3个干预组DVT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对照组高于联合或者单独应用GCS组和IPC组。结论:IPC及GCS对开胸术后DVT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对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开胸及大手术后患者早日康复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序贯加压 间歇充气加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长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37
9
作者 朱梦春 杨玉金 +7 位作者 王苹 颜兴伟 张欢欢 王苏敏 郑春艳 袁庆文 周为民 陈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治疗时长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240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A组在常...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治疗时长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240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序贯加压弹力袜(GCS),B组、C组和D组在A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B组每天治疗2次,每次1 h;C组每天治疗2次,每次2 h;D组每天治疗2次,每次4 h。比较4组病人DVT发生率及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干预后4组的DVT发生率、远端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的DVT发生率为0;干预后4组病人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降低,且4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D-二聚体降低幅度最大,为(8.21±6.99)μg/mL,A组D-二聚体降低幅度最小,为(0.48±2.08)μg/mL。[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抗凝药物可以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时间较长,DVT的发生率较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序贯加压弹力袜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敏 柏亚妹 刘云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2期10-12,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等常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等常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电刺激。连续10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及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穴位电刺激 间歇性充气加压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肿瘤病人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亚茹 赵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387-3390,共4页
综述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包括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效果、模式的选择、使用时长及频次、依从性等方面的研究,为肿瘤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 肿瘤 围术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宇 周跃 +1 位作者 罗春梅 汪涓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4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间歇充气加压(IPC)对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下肢IP...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间歇充气加压(IPC)对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下肢IPC对预防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IPC与空白组比较[随机效应模型OR=0.37,95%CI(0.25,0.56),P<0.000 01],与弹力袜比较[固定效应模型OR=0.39,95%CI(0.22,0.69),P=0.001],低分子肝素+IPC与仅低分子肝素比较[固定效应模型OR=0.21,95%CI(0.12,0.36),P<0.000 01],住院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结论]IPC能降低住院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结合抗凝药物使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间歇充气加压 低分子肝素 弹力袜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术后静脉血栓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崔露萍 吴荷玉 褚婕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034-3040,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IPC)装置对手术病人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IPC对...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IPC)装置对手术病人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IPC对手术病人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临床研究。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对所选取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6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6 363例手术病人。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使用IPC或联合医用弹力袜(GCS)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与其他护理措施[RR=0.33,95%CI(0.24,0.46),P<0.000 01]或单独使用GCS[RR=0.45,95%CI(0.27,0.74),P=0.002]或空白组[RR=0.31,95%CI(0.20,0.47),P<0.000 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护理措施比较,术中使用IPC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低[RR=0.63,95%CI(0.42,0.96),P=0.03];术中IPC联合GCS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与单独使用G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47,1.30),P=0.34];术中IPC联合GCS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与单独使用G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4,95%CI(0.16,0.72),P=0.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术中使用IPC与其他护理措施相比,能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由于本研究所纳入文献的疾病种类及手术类型不同,部分指标所纳入的文献数量不足,因此需要多中心、更大样本量、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术中使用IPC对围术期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间歇充气加压 肺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 预防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最佳使用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晶慧 甘秀妮 +2 位作者 李钱玲 胡亚丽 李玉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2018年5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2例,按照最小不平衡指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人均实施常规血栓预防管理措...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2018年5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2例,按照最小不平衡指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人均实施常规血栓预防管理措施。对照组常规使用IPC,每天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使用IPC,每天2次,每次40 min。比较两组病人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血栓发生率,分析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肢体周径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但对照组有6例(28.57%)病人出现隐匿性下肢DVT,观察组2例(9.52%)发生隐匿性下肢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两组病人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4,P=0.486),但观察组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t=2.739,P=0.009)。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7.027,P<0.001;F交互=3.390,P=0.044);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肢体周径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137,P=0.022;F交互=24.034,P<0.001;F时间=18.648,P<0.001)。[结论]间歇加压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与每天2次、每次40 min均能预防DVT,但每天2次、每次40 min可有效降低出血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最佳使用时间 出血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亚 包倪荣 +2 位作者 刘云 李莹 谢煜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8期106-110,共5页
综述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不同科室患者使用IPCD的依从性不同,主要原因包括中止使用后未及时复位,病房IPCD配置不足,随着住院时间推移患者使用意愿降低,IPCD并发症等;总结提高IPC... 综述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不同科室患者使用IPCD的依从性不同,主要原因包括中止使用后未及时复位,病房IPCD配置不足,随着住院时间推移患者使用意愿降低,IPCD并发症等;总结提高IPCD使用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健康教育,增加IPCD使用文书记录,增加装置易得性和易用性等;归纳我国IPCD预防DVT开展及患者依从性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依从性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第九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新进展 被引量:40
16
作者 周玉杰 杨士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33-37,共5页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落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近 日,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在Chest...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落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近 日,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在Chest 杂志上公布了第9 版《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ACCP-9)[1-4]。此版指南在第8 版基础上,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抗栓治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推荐。本文将结合CCP-9 对VTE 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患者 抗栓治疗 预防指南 低分子量肝素 DVT 疾病 出血风险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溶栓治疗 VTE 栓塞性 胸科 最新进展 医师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宝珠 曲玉娟 +2 位作者 宋沙沙 赵秦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7-1191,1197,共6页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中频电治疗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预防对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慕维 刘高 +2 位作者 和意娴 郭清源 蔡恩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评价机械预防对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机械预防... 目的评价机械预防对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机械预防(间歇充气加压泵、弹力袜)联合常规预防对卒中患者VTE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2月。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等级(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VTE、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和入组30 d死亡率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证据分级。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59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预防联合常规预防可降低卒中患者VTE的发生率(RR 0.73,95%CI 0.55~0.98,P=0.03);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常规预防在DVT的发生率上预防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预防(RR 0.53,95%CI 0.31~0.93,P=0.03),弹力袜对DVT的预防效果不明显;机械预防联合常规预防对卒中患者入组30 d死亡率和PE的发生率改善不明显。GRADE评分显示,机械预防对VTE和间歇充气加压泵对DVT发生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机械预防对PE发生率、机械预防对入组30 d死亡率、弹力袜对DVT的证据级别为中等。结论机械预防联合常规预防能降低卒中患者VTE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患者的PE发生率和入组30 d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卒中 机械预防 间歇充气加压 弹力袜 证据分级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