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异常 被引量:6
1
作者 茹晓 李青 +3 位作者 房孝生 李英 王欣 张凌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本研究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和间期FISH技术对80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MDS患者异常克隆的阳性率。结... 本研究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和间期FISH技术对80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MDS患者异常克隆的阳性率。结果表明:80例MDS患者经FISH技术检出染色体异常43例(53.8%),明显高于CC的异常核型检出率17例(21.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各亚型中,FISH异常检出率高于CC,其中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两组患者阳性率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各评分等级中,FISH阳性率也明显高于CC,其中中危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技术敏感性优于CC,可以检测出CC分析失败及正常的染色体异常克隆,提高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IPSS中的中危组患者;在WHO各亚型中,RA和RCMD组患者从FISH技术中获益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 染色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和常规染色体分析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蓉 缪扣荣 +13 位作者 仇海荣 钱思轩 洪鸣 乔纯 张建富 范磊 吴汉新 陆化 仇红霞 陈丽娟 张苏江 徐卫 刘澎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83-986,共4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CC)。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I-FISH技术对157例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CC)。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I-FISH技术对157例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136例拟诊APL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对45例同时进行了CC和I-FISH检测,对其余21例仅进行I-FISH分析。结果表明:136例进行CC分析的APL患者中,120例(88.2%)存在t(15;17)(q22;q21)易位,其中107例(78.7%)为单纯t(15;17)(q22;q21)易位,13例(9.6%)为伴t(15;17)(q22;q21)异位的复杂核型异常;在16例无t(15;17)(q22;q21)易位的APL患者中1例(0.7%)为t(5;17)(q24;q21)易位,3例(2.2%)正常核型,12例(8.8%)未见分裂相。在所有66例进行FISH检测的APL患者中,64例存在PM I/RARα融合基因,其阳性率为97.0%,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p=0.041);而5例其他类型AML患者和5例正常标本均未检出PM I/RARα融合基因。结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杂交技术联合分析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是诊断该病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异常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文君 郭力 +4 位作者 侯明 孙建芝 邵琳琳 王淑康 马道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94-498,共5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和疗效的关系。以4种序列特异性探针P53、D13S25、ATM、RB1和1种着丝粒探针CSP12,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对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 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和疗效的关系。以4种序列特异性探针P53、D13S25、ATM、RB1和1种着丝粒探针CSP12,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对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然后对9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无分裂相的CLL患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结果表明:用p53与D13S25检测7例患者结果均呈阳性,ATM探针检测5例患者结果呈阳性,用RB1与CSP12探针检测4例患者结果呈阳性。9例患者I-FISH检测结果均显示有遗传学异常。检测显示,ATM缺失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相关性,ATM缺失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结论:I-FISH技术适用于C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提高了CLL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但I-FISH检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否是CLL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尚需扩大样本量的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白血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力 杜庆锋 +5 位作者 宋兰林 张嵩 李荣 林榕 刘启发 周淑芸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检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核心结合因子(CBF)受累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并对治疗后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进行监测,同时对I-FISH与常规染色体G显带的灵敏度进行比较。方法在骨髓形态学初筛的基础上,应... 目的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检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核心结合因子(CBF)受累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并对治疗后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进行监测,同时对I-FISH与常规染色体G显带的灵敏度进行比较。方法在骨髓形态学初筛的基础上,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行核型分析,应用I-FISH对患者可能受累的CBF相关靶基因进行检测,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进行了MRD监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中,CYTOCELL公司提供的3种探针(AML1/ETO易位探针、MYH11基因断裂点双色探针和ETV6/AML1易位探针)的正常分界值分别为4.13%、1.95%和2.12%。(2)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15例患者中有6例伴有潜在累及CBF基因的染色体异常,其中8例AML-M2中5例伴t(8;21),2例AML-M4EO中1例伴inv(16),5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未检出相应的异常。I-FISH检测15例患者发现有12例累及CBF基因,其中8例AML-M2患者均为AML1/ETO融合基因(+),2例AML-M4EO病人CBFβ/MYH11融合基因均为(+),5例儿童B-ALL中2例ETV6/AML融合基因(+)。(3)3例AML-M2患者中2例MRD阳性;2例M4E0患者治疗后MRD监测结果均阴性;2例B-ALL患者1例阴性,1例阳性。结论I-FISH较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能够更灵敏地检测出累及CBF的急性白血病,在初诊时联合应用这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检测 核心结合因子 急性白血病 染色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易位derins(17;15)患者的联合G显带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彤 邱镜滢 +7 位作者 余纯福 马晓兰 贾晓鹏 王艳平 刘红星 林跃辉 童春容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37-540,共4页
为探讨1例罕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插入型变异易位derins(17;15)的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联合应用G显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RT-PCR、基因扫描、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等对该例变异型易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显带所见的derin... 为探讨1例罕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插入型变异易位derins(17;15)的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联合应用G显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RT-PCR、基因扫描、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等对该例变异型易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显带所见的derins(17;15)是一种罕见的类型,联合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采用位点特异的双色pml/rarα融合探针证实了G显带的结果,间期FISH技术检测出几种信号类型,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该例虽具有插入型变异易位,但仍存在完整的pml/rarα基因。该病例经联合化疗达完全缓解,随访1年至今仍完全缓解。结论:t(15;17)变异型插入易位发生率低,其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中具有多种信号类型,本例应用联合化疗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变异易位der ins(17 15) G显带技术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易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婉玲 武永吉 +2 位作者 李辉 汪玄 庄俊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490,I0004,共7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瘤细胞,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4例MM患者进行del(13 q)和t(14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瘤细胞,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4例MM患者进行del(13 q)和t(14 q)的检测。结果11例(45.83%)为del(13 q)、9例(37.50%)为t(14q),5例(20.83%)为两个位点均异常、15例(62.50%)为至少1个位点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有效组(n=14)del(13q)的阳性率为35.71%、无效组(n=9)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14);治疗有效组t(14q)的阳性率为21.43%、无效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7)。多因素分析显示,del(13q)(OR=5.761,95%CI 0.500-66.391,P=0.160)、t(14q)(OR=6.576,95%CI 0.580-74.614,P=0.129)和校正血清钙水平(OR=8.080,95%CI 0.738-88.427,P=0.087)是相对独立的、影响MM疗效的负性因素。结论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突变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del(13q)、t(14q)以及校正血清钙水平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3号染色体 免疫球蛋白重链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q^- 染色体异常 被引量:1
7
作者 申咏梅 薛永权 +3 位作者 李建勇 潘金兰 吴亚芳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5-168,共4页
为了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2 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异常中的价值 ,应用绿色荧光素SpectrumGreen直接标记的酵母人工染色体 (YAC)克隆 912C3(跨越 2 0号染色体长臂q12断裂点 )作为探针 ,对 5 ... 为了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2 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异常中的价值 ,应用绿色荧光素SpectrumGreen直接标记的酵母人工染色体 (YAC)克隆 912C3(跨越 2 0号染色体长臂q12断裂点 )作为探针 ,对 5 2例MDS患者和 5名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单色间期FISH检测 ,每例分析 2 0 0 -30 0个细胞 ,以 1个绿色荧光杂交信号 >7.16 %作为阳性标准 ,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 (conventionalcytogenetics,CC)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 ,5 2例MDS患者中FISH检测 7例 (13.5 % )为阳性 ,CC检测其中 4例为阳性 ,3例为阴性。结论 :YAC912C3为探针的间期FISH技术是检测MDS患者 2 0q-染色体异常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检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异常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诊断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价值
8
作者 杨慧 范磊 +5 位作者 仇海荣 王蓉 张建富 吴雨洁 李建勇 刘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56-1160,共5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 AML)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分别应用AML1-ETO双色双融合探针和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基因探针CBFβ-MYH11检测82例AML-M2及43... 本研究主要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 AML)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分别应用AML1-ETO双色双融合探针和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基因探针CBFβ-MYH11检测82例AML-M2及43例AML-M4/M5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与R显带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2例AML-M2患者中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25例(30.5%),CC检测存在t(8;21)(q22;q22)染色体异常为23例(28.0%),所有FISH检测AML1-ETO阳性患者中典型的阳性信号模式1R1G2F为22例(88.0%);不典型的信号模式包括1R2G1F和2R1G2F共3例(12.0%)。在所有43例AML-M4/M5患者中,FISH检出inv(16)(p13;q22)/t(16;16)(p13;q22)信号模式(1R1G1F)为10例(23.3%),CC检测出存在inv(16)(p13;q22)/t(16;16)(p13;q22)为2例(4.6%),FISH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CC(p<0.05)。结论:FISH作为新型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可以弥补CC技术灵敏度较低、检测周期长等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成为CBF AML诊断乃至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14例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9
作者 胡杰英 蒋东霞 +4 位作者 范瑞华 郭金东 魏旭东 符粤文 宋永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9-661,共3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病程差异较大,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染色体异常,以与14q32相关的易位和13q缺失最常见。由于MM细胞比例低、体外有丝分裂指数低及中期分裂相少等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病程差异较大,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染色体异常,以与14q32相关的易位和13q缺失最常见。由于MM细胞比例低、体外有丝分裂指数低及中期分裂相少等因素,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思轩 李建勇 +6 位作者 张闰 洪鸣 仇海荣 李丽 徐卫 盛瑞兰 吴汉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77-581,共5页
本研究探讨bcr/abl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D-FISH)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对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用DD-FISH进行监测,同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 本研究探讨bcr/abl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D-FISH)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对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用DD-FISH进行监测,同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相比较。样本取自骨髓,少数来源于骨髓片或外周血。结果表明:14例CML患者在Allo-HSCT后CC显示持续正常供者核型,RT-PCR转为阴性,移植2月后均为完全供者嵌合(DC),DD-FISH检测结果持续为阴性,平均随访11.25月,MRD无增加。1例CC及RT-PCR阴性,而性染色体FISH为混合嵌合,DD-FISH阳性,监测无MRD增加,临床未治疗,疾病稳定。3例骨髓复发患者的DD-FISH及性染色体FISH均提示MRD明显增加,RT-PCR转为阳性,却只有1例CC异常,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均为DC,DD-FISH阴性,RT-PCR阴性。1例骨活检证实髓外复发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样本的DD-FISH、CC及PCR均阴性,供受者完全嵌合。结论:间期双色双融合FISH可应用于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RD的监测,其操作简易快速,灵敏度高,且骨髓或外周血均可采用。动态监测能及时发现扩大的白血病细胞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间期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BCR/ABL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针D13S319和D13S25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丽 徐卫 +3 位作者 仇海荣 程月新 张苏江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9-232,共4页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用D13S319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0例(41.7%);用D13S25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1例(45.8%),两个位点同时存在del(13q14)异常者9例(37.5%)。del(13q14)在不同的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4/7(57.1%),B期3/7(42.9%),C期5/10(50%),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可能位于D13S319和D13S25之间,FISH是一种检测del(13q14)异常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13S319~ D13525探针 13Q14缺失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的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力 邝丽萍 +2 位作者 庞妍 伍九龙 肖芷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等位点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及10例其他疾病伴幼稚浆细胞增生患者骨髓细胞,用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等位点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及10例其他疾病伴幼稚浆细胞增生患者骨髓细胞,用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对IGH重排阳性患者进行三种IGH重排亚型检测。结果:29例初诊MM患者中,17例通过FISH检出1种及以上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58.6%),核型分析只检出3例异常(10.3%)。11例IGH重排阳性患者中有3例IGH/FGFR3阳性,5例IGH/CCND1阳性,无IGH/MAF阳性。结论:FISH技术在MM遗传学检测方面优于核型分析技术,IGH重排阳性患者有必要进行IGH重排亚型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筛查联合FISH诊断Down综合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兹礼 李文典 吴玉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目的 :应用单项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 A)筛查与羊水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产前诊断相结合预防妊娠Down综合征胎儿。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 (ELISA)对孕周分别为 6~ 2 7周的 1839例孕妇进行母血PAPP A单项筛查 ,以低于同一孕周的... 目的 :应用单项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 A)筛查与羊水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产前诊断相结合预防妊娠Down综合征胎儿。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 (ELISA)对孕周分别为 6~ 2 7周的 1839例孕妇进行母血PAPP A单项筛查 ,以低于同一孕周的中位数时视为可能妊娠Down综合征胎儿的高风险孕妇。取高风险孕妇羊水细胞直接进行间期FISH产前诊断并同时用部分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查作对照。结果 :检出 1例孕 7周孕妇其PAPP A值为 0 0 5 1U/L ,低于同一孕周中位数 2 0多倍。羊水细胞间期FISH结果显示 ,含 5个杂交信号的核占所有杂交核的 38 5 % ,与细胞遗传学分析的 2 1三体核型完全一致。结论 :单项PAPP A筛查与羊水间期细胞FISH相结合是早期防治妊娠Down综合征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综合征 产前诊断 单项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筛查 羊水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寡核苷酸免疫刺激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买地娜·艾尔肯 刘虹 +15 位作者 王一林 王一淳 黄琴 王增胜 古再丽努尔 郎涛 聂玉玲 安利 阿孜古丽 木合塔拜尔 张晓燕 富玲 艾何买江 毛敏 王晓敏 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0-475,共6页
目的:探索CpG-寡核苷酸(CpG-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免疫刺激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细胞染色体培养中的价值,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进一步提高CLL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核型检出率。方法... 目的:探索CpG-寡核苷酸(CpG-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免疫刺激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细胞染色体培养中的价值,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进一步提高CLL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核型检出率。方法:收集82例CLL患者的骨髓标本,分别应用植物血凝素(PHA)、CpG-寡核苷酸联合白介素-2(CpG-ODN DSP30+IL-2)刺激培养72 h后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分析。同时应用D13S25、Rb1、ATM、p53和CSP12探针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iFISH)检测。比较2种细胞刺激剂进行染色体培养及iFISH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PHA与CpG-ODN DSP30+IL-22种免疫刺激法核型培养成功率(可分析分裂相t≥20个)分别为90.2%(74例)和68.3%(56例),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13.5%(10例)和46.4%(26例)。PHA组核型培养成功率显著高于CpG-ODN DSP30+IL-2组(P=0.01),而CpG-ODN DSP30+IL-2组异常核型检出率显著高于PHA组(P=0.003)。iFISH异常核型检出率(74.4%,61例)显著高于CpG-ODN DSP30+IL-2组(P=0.000)。iFISH检测能验证CC分析检出的异常。结论:应用CpG-ODN DSP30+IL-2免疫刺激法培养CLL细胞,可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特别是能检出提示预后差的各种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pG一寡脱氧核苷酸 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