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舰船燃气轮机间冷系统流动参数优化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高鹏 董威 《航空发动机》 2011年第4期29-32,共4页
在传统换热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优化设计。使用VB程序语言和VS平台开发了辅助间冷系统设计程序,利用该程序进行了某参数条件下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初步设计,并分析了不同液侧进口参数对间冷系统性能的... 在传统换热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优化设计。使用VB程序语言和VS平台开发了辅助间冷系统设计程序,利用该程序进行了某参数条件下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初步设计,并分析了不同液侧进口参数对间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乙二醇水溶液流量和海水流量的增加都可以提高间冷系统性能,但流量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条件合理选择流量;海水温度对间冷系统效率的影响很显著,优化设计时要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冷系统 舰船燃气轮机 板翅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 流动参数 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次表面换热器在舰船燃气轮机间冷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曹辉 刘荫泽 董威 《航空发动机》 2017年第3期38-42,共5页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舰船燃气轮机设计点间冷器的典型热力参数和布置特点,设计了满足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间冷器模块,给出并分析了所设计的间冷器在不同冷却淡水温度和流量下的换热器性能。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气侧出口温度和压降会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的下降呈近似线性下降,在燃气轮机低负荷时需注意气体中水冷凝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次表面换热器 间冷系统 舰船燃气轮机 紧凑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变工况特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2 位作者 张辉 彭伟麒 胡亚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08-3316,共9页
基于复间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建立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过程中,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变工况计算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 基于复间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建立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过程中,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变工况计算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工作于环境低温时段的逆制冷循环(动力循环)过程中,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分析得出汽轮机排汽压力、工质过热度、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运行因素对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影响。以600MW虚拟复间冷机组为例,定量阐明了诸影响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和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冷系统 变工况特性 汽轮机排汽压力 膨胀机输出功率 循环 逆制循环(动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高温时段排汽状态分析与实验研究
4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1 位作者 曹生现 王恭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8,共6页
基于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简称复间冷)系统的结构形式和传热过程,针对复间冷系统制冷循环,建立换热过程计算模型,并进行汽轮机排汽耦合制冷循环的动态模拟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冷循环运行约500s后,排汽温度趋于稳态工况,随着排汽热负... 基于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简称复间冷)系统的结构形式和传热过程,针对复间冷系统制冷循环,建立换热过程计算模型,并进行汽轮机排汽耦合制冷循环的动态模拟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冷循环运行约500s后,排汽温度趋于稳态工况,随着排汽热负荷的增加、环境气温的升高以及迎面风速的减小,排汽温度升高,实验结果与600 MW机组的模拟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冷系统 循环 排汽温度 正交实验 动态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朗肯循环间接空冷系统运行优化与生命周期评价
5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1 位作者 彭伟麒 曹生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04-2713,共10页
兼顾汽轮机排汽冷却性能,联合利用汽轮机排汽潜热、低温烟气余热和环境冷能资源,提出氨朗肯循环间接空冷(氨间冷)系统,以氨间冷机组总功率最大化为原则,建立变工况特性下汽轮机最佳排汽压力的计算模型,优化分析不同环境气温下的最佳... 兼顾汽轮机排汽冷却性能,联合利用汽轮机排汽潜热、低温烟气余热和环境冷能资源,提出氨朗肯循环间接空冷(氨间冷)系统,以氨间冷机组总功率最大化为原则,建立变工况特性下汽轮机最佳排汽压力的计算模型,优化分析不同环境气温下的最佳排汽压力。依据运行状态优化结果,以600MW直接空冷(直冷)机组参数、蒙东某厂气温分布特性为基准,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定量对比评估氨间冷机组与直冷、间接空冷(间冷)机组的环境影响负荷和成本,结果表明对于1MW×h功能单元,氨间冷机组环境影响负荷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别为181.85′10~3m P_(ET,2000)、403.73元/(MW×h),较直冷机组201.69′10~3m P_(ET,2000)、439.02元/(MW×h),间冷机组198.92′10~3m P_(ET,2000)、438.39元/(MW×h),可降低供电煤耗31.2和27g/(k W×h)。结果可为氨间冷系统运行优化和技术经济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冷系统(IAC-ARC) 最佳排汽压力 运行状态 环境影响负荷 生命周期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冷循环燃气轮机集成仿真及优化匹配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铁磊 刘瑞 +3 位作者 王志涛 周少伟 张君鑫 高楚铭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95-1202,共8页
考虑到舰船燃气轮机的运行特点,对船用燃机进行间冷改造是获得大功率、低油耗动力装置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集成仿真方法,建立间冷燃气轮机的Simulink/AMESim集成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间冷循环燃气轮机与间冷系统的匹配问题以及... 考虑到舰船燃气轮机的运行特点,对船用燃机进行间冷改造是获得大功率、低油耗动力装置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集成仿真方法,建立间冷燃气轮机的Simulink/AMESim集成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间冷循环燃气轮机与间冷系统的匹配问题以及淡水流量和海水流量对间冷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最优的淡水流量与海水流量及燃机运行在不同工况时的三通阀调节规律。研究表明:通过间冷系统与燃气轮机的优化匹配,可以获得综合性能更优的间冷燃气轮机;在非设计工况时,阀门调节规律对燃机稳定运行有着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燃气轮机 间冷系统 优化匹配 控制 集成仿真 性能优化 阀门调节 液体耦合式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AL型间冷循环水水质对金属材料腐蚀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肖海刚 黄万启 +4 位作者 汤自强 王刚 张洪博 苏玮 韩霜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18,共6页
目前,表面冷凝器铝换热器(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间冷)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运行控制尚无标准可依,间冷循环水水质对系统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根据间冷循环水水质特点,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水中痕量SO4^2-、Cl–以及pH... 目前,表面冷凝器铝换热器(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间冷)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运行控制尚无标准可依,间冷循环水水质对系统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根据间冷循环水水质特点,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水中痕量SO4^2-、Cl–以及pH值等因素对碳钢和纯铝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痕量(≤1mg/L)的SO4^2-和Cl^–均可加速碳钢腐蚀;SO4^2-对碳钢腐蚀表现出自催化效应,同样质量浓度的SO4^2-比Cl^–对碳钢腐蚀危害更大,而SO4^2-对纯铝表现出缓蚀作用;溶液pH值上升则会加速纯铝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L型间冷系统 循环却水 SO4^(2-) Cl^– pH值 碳钢 纯铝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变化对600MW直冷与间冷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8
作者 王秀英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组 系统 间冷系统 环境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 combined power and cooling system based on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志奇 周奇遇 +2 位作者 夏小霞 刘斌 张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53-359,共7页
A novel power and cooling system combined system which coupled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with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VCRC) was proposed. R245 fa and butane were selected as the working fluid for the po... A novel power and cooling system combined system which coupled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with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VCRC) was proposed. R245 fa and butane were selected as the working fluid for the pow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respectively. 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for the combined system was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al-pressure ORC-VCRC system can achieve an increase of 7.1% in thermal efficiency and 6.7% in exergy efficiency than that of basic ORC-VCRC. Intermediate pressure is a key parameter to both net power and exergy efficiency of dual-pressure ORC-VCRC system. Combined system can produce maximum net power and exergy efficiency at 0.85 MPa for intermediate pressure and 2.4 MPa for high pressure, respectively. However, superheated temperature at expander inlet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two indicators. It can achieve higher overall COP, net power and exergy efficiency at smaller difference between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 and evaporation temperature of VC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press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waste heat performanc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radiant cooling room on indoor temperature 被引量:1
10
作者 辛亚娟 王志强 田喆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709-714,共6页
A building model with radiant cool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oling load, indoor tempera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ils and other parameters in non-cooling and radiant cooling room were calculated by T... A building model with radiant cool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oling load, indoor tempera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ils and other parameters in non-cooling and radiant cooling room were calculated by TRNSY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uation and delay proves that the operation of radiant cooling system increases the degree of temperature attenuation of the room and reduces the inner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ll significantly,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nd delay time of wall heat transf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nner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lls in the radiant cooling room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non-cooling room in the day with the maximum cooling load, which reduces the indoor operation temperature largely, and improves the thermal comfor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indoor temperature of the rooms with different operation schedules of cooling system, it can be derived that the indoor mean temperature changes with the working time of radiant cooling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schedule can be adjusted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indoor temperature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rmal comf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radiant cooling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cooling load operating schedule TR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