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在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滑膜间充质细胞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路红艳 李健 龙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73、CD90、CD105、CD271和CD34)在人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细胞(synovial mesenchymal cells,SMCs)上的表达;同时比较这些标记在髁突肥大滑膜无病变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患者SMCs上表达水... 目的: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73、CD90、CD105、CD271和CD34)在人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细胞(synovial mesenchymal cells,SMCs)上的表达;同时比较这些标记在髁突肥大滑膜无病变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患者SMCs上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多次贴壁培养和组织块法分离得到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颞下颌关节原代SMCs并传至3代,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73、CD90、CD105、CD271的表达水平。结果:髂骨MSCs及颞下颌关节SMCs表面CD73、CD90、CD105表达量均>90%,CD271表达量<1%,CD34表达量较低为0.47%~30.00%。结论:髂骨MSCs和颞下颌关节SMCs高表达CD73、CD90、CD105,CD271和CD34表达量较低;CD34在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SMCs上的表达量较髁突肥大滑膜无病变患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颞下颌关节滑膜充质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
2
作者 唐元瑜 池茗 +3 位作者 李柏霖 林志美 赖素玉 马华根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50-1056,共7页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化30 min后,严格精准地控制低糖型DMEM完全培养液用量,进行“半悬浮”原代培养;当细胞生长融合度达到90%时进行传代扩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检测、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实验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原代接种培养6~8 d后,贴壁生长的短梭形细胞铺满皿底,呈“成纤维样”漩涡式排列生长;细胞传代至第8代时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未见明显“蝉翼样”变宽分化现象。第4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流式检测结果高表达CD90(97.3%)、CD73(96.7%)、CD44(84.1%),低表达CD34(0.4%)、CD45(8.1%)、CD11b/c(3.6%);诱导成脂、成骨分化实验均为阳性。结论:“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A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 原代培养 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三系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氨醇-1-磷酸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表面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宏伟 怡荣 +3 位作者 那仁格日勒 高锦 陈曦 阿拉坦高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9-476,共8页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脂质信号分子,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S1P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增殖,但目前关于其作用信号通路及...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脂质信号分子,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S1P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增殖,但目前关于其作用信号通路及S1P对hUC-MSCs表面标记表达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中S1P受体mRNA表达情况,发现在hUC-MSCs中优势表达S1PR1-3,而S1PR4、S1PR5的表达很少.MTT法检测S1PR1/3拮抗剂VPC23019、S1PR2拮抗剂JTE013、S1PR3拮抗剂CAY10444、Gi蛋白抑制剂PTX和ERK抑制剂PD98059对S1P诱导hUC-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VPC23019完全抑制S1P诱导的hUC-MSCs增殖,JTE013对此没有明显影响,CAY10444部分抑制S1P诱导的hUC-MSCs增殖,PTX、PD98059完全抑制S1P诱导hUC-MSCs增殖.进一步用Western印迹检测ERK1/2磷酸化水平揭示,S1P通过促进ERK1/2磷酸化进而促进hUC-MS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1P对hUC-MSCs表面标记物(CD45、CD34、CD90、CD29、CD105、CD44、CD73、CD71)表达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证明,S1P通过S1PR1/3、Gi偶联蛋白及ERK1/2信号通路促进hUC-MSCs增殖,而对hUC-MSCs表面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1-磷酸受体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增殖 细胞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钛记忆合金表面处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夏亚一 王天民 +5 位作者 李波 达国祖 孙正义 张钦 吴萌 程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 :评价镍钛记忆合金表面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镍钛形态记忆合金表面氮化钛、类金刚石处理后 ,选择不同方法表面处理试验片 6 0个 (10mm× 5mm× 1mm) ,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同培养 ,观察1d、5d、8d培养... 目的 :评价镍钛记忆合金表面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镍钛形态记忆合金表面氮化钛、类金刚石处理后 ,选择不同方法表面处理试验片 6 0个 (10mm× 5mm× 1mm) ,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同培养 ,观察1d、5d、8d培养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量、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和碱性磷酸酶含量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并进行组织免疫学染色观察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结果 :细胞计数第 1d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第 5d、8d类金刚石及氮化钛组细胞数较镍钛合金组明显增多 (P <0 0 5 )。镍离子释放浓度氮化钛组、类金刚石组与与镍钛记忆合金组之间有差异 (P <0 0 1)。细胞内嗜银蛋白染色光镜下观察类金刚石及氮化钛组核内黑色颗粒较镍钛合金组多并且颗粒较大 ,与镍钛合金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镍钛合金组与类金刚石组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在第 5d、8d明显较第 1d降低 ,但氮化钛组羟脯氨酸含量逐渐增高 ,与其他两组比较有差异 (p<0 0 5 )。第 5d、8d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下降 ,但氮化钛组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第 1d、5d、8d的细胞爬片行转化生长因子 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细胞胞浆出现棕色颗粒 ,图像分析仪测灰度值 ,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氮化钛表面处理后镍钛记忆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记忆合金 生物相容性 骨髓充质干细胞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IO标记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及体外MR成像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杰华 李丹 +5 位作者 于春鹏 周斌 颜荣华 王劲 朱康顺 单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7,164,共7页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以及体外磁共振(MRI)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以及体外磁共振(MRI)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采用25μg/mLSPIO联合0.75μg/mL多聚赖氨酸(PLL)标记BMSC,比较标记和未标记MSC细胞活力、增值、细胞周期、凋亡和成骨、成脂多向分化能力;应用1.5TMR对不同数量级细胞分别进行T1WI、T2WI和T2*WI序列扫描。【结果】普鲁士兰染色显示SPIO(25μgFe/mL,48h)对细胞的标记率接近100%,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检测,均显示SPIO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骨、成脂诱导显示,BMSC和标记BMSC均具备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对不同数量级的SPIO标记BMSC行MR扫描,T1WI、T2WI和T2*WI能检测到的最小数量级细胞分别为2×104,1×104,0.5×104,呈低信号。【结论】25μg/mLSPIO联合0.75μg/mLPLL能有效标记BMSC,不影响BMSC的活力、增值、细胞周期、凋亡和多向分化能力,1.5TMR示踪标记细胞可行,与T1WI和T2WI序列相比,T2*WI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 磁共振成像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表面分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苗 曲强 +2 位作者 沈悌 张伸 陈翠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6,I0009,共6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变化特征。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有核细胞,在含有15%胎牛血清、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早期加入10-8mol/L地...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变化特征。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有核细胞,在含有15%胎牛血清、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早期加入10-8mol/L地塞米松(实验组)或保持基础培养状态(对照组1),同时部分细胞仅培养于α-MEM培养基中(对照组2)。于培养第7、12、17天分别收集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用流式细胞方法观察细胞表面分子CD45、CD34、CD117、CD90和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并定量对比分析。结果成人骨髓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具有成骨细胞特征的成熟细胞。培养第7天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少量表达CD45,第12、17天CD45表达转为阴性。各组各时间点CD34、CD117表达均为阴性。培养第12天,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CD90表达均较第7天升高,以对照组升高明显。实验组细胞HLA-DR表达随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逐渐上升,而对照组细胞HLA-DR表达下降。结论MSCs在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特征性改变,是成骨细胞分化早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细胞表面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纳米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MR成像 被引量:10
7
作者 金旭红 杨柳 +2 位作者 段小军 陈伟 李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5-279,共5页
目的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SPIO)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MR细胞成像示踪可行性。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体外不同浓度SPIO联合硫酸鱼精蛋白标记,未... 目的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SPIO)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MR细胞成像示踪可行性。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体外不同浓度SPIO联合硫酸鱼精蛋白标记,未标记细胞设为对照组。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检查鉴定细胞内铁颗粒,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磁标记MSCs转入成骨、成脂肪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后进行鉴定,应用1.5TMR梯度回波T2加权(GRET2*WI)扫描序列和自旋回波T2加权(SET2WI)扫描序列对磁标记细胞成像示踪。结果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检查显示细胞质内含致密铁颗粒,磁标记对MSCs活性和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记细胞可正常成骨、成脂肪分化。GRET2*WI序列和SET2WI序列提示与未标记细胞信号强度(SI)相比,1×106(标记细胞)、5×105(标记细胞)SI均显著性下降(P<0·05),其中GRET2*WI的信号强度衰减率(△SI)显著高于T2WI序列(P<0·05)。在2个序列中1×106(标记细胞)△SI均高于5×105(标记细胞)△SI,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IO联合硫酸鱼精蛋白转染剂能成功标记MSCs,磁标记对细胞存活、增殖及潜在多向分化能力无影响。磁标记细胞在MR上产生特征性的低信号改变。应用1.5TMR成像示踪标记细胞可行,以GRET2*WI序列成像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 骨髓充质干细胞 标记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体外磁标记MR成像 被引量:5
8
作者 谢光友 杨海涛 +5 位作者 吕富荣 鲁文力 盛波 肖智博 吕发金 欧阳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67-1571,共5页
目的研究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培养鉴定方法,联合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SPIO)和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行体外磁标记细胞,探讨磁标记示踪的可行性。方... 目的研究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培养鉴定方法,联合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SPIO)和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行体外磁标记细胞,探讨磁标记示踪的可行性。方法分离、纯化并培养兔AD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90、CD44和CD34。应用SPIO-PLL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胞内铁粒子。体外3.0T MR分别对1×107个未标记ADSCs(空白对照),经25、50、75μg/mL SPIO-PLL分别标记的1×107个细胞,经25μg/mL SPIO-PLL标记的1×107个(标记1 d)、1×107个(标记3 d)和5×106个(标记1 d)ADSCs进行成像,包括T1WI、T2WI及T*2WI序列,测量各组的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结果第3代ADSCs纯度高、排列规则,细胞呈漩涡状,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示CD44和CD9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2%、98.7%,CD34表达阴性。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示胞浆内蓝色颗粒,磁标记率近100%。MR示随着SPIO-PLL浓度增高,T*2WI和T2WI序列的信号强度变化较T1WI明显。1×107个ADSCs(标记1 d)的信号强度变化率较1×107个(标记3 d)和5×106个(标记1 d)大,T*2和T2弛豫时间与T1弛豫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1.47,P<0.05),但T*2和T2弛豫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88,P>0.05)。结论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可获得足量的ADSCs,SPIO-PLL能够有效标记ADSCs,体外可行MR细胞成像,以T*2WI和T2WI序列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超顺磁性氧化铁 标记 磁共振成像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过程表面标志物的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姗姗 郑永富 +2 位作者 马梦婷 高庆华 韩春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8-1464,共7页
利用阿利新蓝、甲苯胺蓝、茜素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鉴定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同分化阶段蛋白多糖、Ca^(2+)和Ⅱ型胶原蛋白3种软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泌量。结果表明,诱导第14~21天细胞蛋白多糖分泌逐渐增加,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染色... 利用阿利新蓝、甲苯胺蓝、茜素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鉴定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同分化阶段蛋白多糖、Ca^(2+)和Ⅱ型胶原蛋白3种软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泌量。结果表明,诱导第14~21天细胞蛋白多糖分泌逐渐增加,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逐渐达强阳性,至第28天时蛋白多糖胞外积累量开始下降;茜素红染色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第14~35天,细胞阳性结果均逐渐上升,第35天茜素红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结果显著高于前3个阶段。表明:体外诱导鹿茸MSCs至第14天软骨细胞开始出现,并分泌蛋白多糖和少量Ⅱ型胶原蛋白,第21天软骨细胞大量出现,开始分泌少量Ca^(2+),至第28天时软骨开始向骨分化,蛋白多糖分泌下降,Ca^(2+)在胞外积累,第35天软骨细胞完成终末分化进入钙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体外诱导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不同表面处理钛片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怡 李源莹 +4 位作者 杨成 田元 黄晓菲 刘鑫灿 薛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rBMSCs)在微弧氧化处理(micro-arc oxidation,MAO)、喷砂处理(sandblasting)和光滑(smooth)钛片表面的粘附和增殖情况,评价MAO钛片、喷砂处理钛片和光滑钛片...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rBMSCs)在微弧氧化处理(micro-arc oxidation,MAO)、喷砂处理(sandblasting)和光滑(smooth)钛片表面的粘附和增殖情况,评价MAO钛片、喷砂处理钛片和光滑钛片之间的生物相容性差别。方法将钛片分为3组:MAO组,喷砂组及光滑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MAO钛片表面形貌特征,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检测其表面主要元素含量。从大鼠股骨骨髓取材并培养rBMSCs,其成骨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进行鉴定。3组钛片分别置于3个24孔板内,每孔1片,每板20片。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rBMSCs,接种到3组钛片表面,在接种细胞后第1、3、5、7天每组分别取出5枚钛片,1个行扫描电镜观察,另外4个行细胞计数。观察rBMSCs在不同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情况。结果电镜下MAO钛片表面有无数2-10μm的微孔,能谱分析结果主要元素为钙、磷;rBMSCs经过20 d成骨诱导后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阳性,证明rBMSCs有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rBMSCs在MAO钛片表面的增殖优于喷砂组和光滑组。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孔,富含钙、磷元素的MAO钛片表面的粘附及增殖均优于其它组,MAO钛片比喷砂处理钛片和光滑钛片具有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钛片表面处理 细胞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碘标记转铁蛋白体外示踪脊髓内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金柱 丁为民 +7 位作者 刘忠军 俞敏俊 田嘉禾 王凡 杜进 张小燕 李凌松 沈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 :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转铁蛋白受体 (TfR)在体外培养及移植入脊髓后的表达 ,进行体外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方法 :从胎儿血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受体放射性分析鉴定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 ,用放射性... 目的 :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转铁蛋白受体 (TfR)在体外培养及移植入脊髓后的表达 ,进行体外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方法 :从胎儿血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受体放射性分析鉴定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 ,用放射性碘 (12 5I)标记的铁饱和转铁蛋白 [12 5I Tf(Fe) 2 ]作为示踪剂 ,进行体外放射自显影 ,示踪移植于兔正常脊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 ,并对12 5I Tf(Fe) 2 在脊髓实质的弥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体外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转铁蛋白受体 ,受体放射性分析表明12 5I Tf(Fe) 2 与其受体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 (KD)为 (0 .98± 0 .12 )nmol/L ,最大结合位点 (Bmax)为每个细胞 (10 770 2± 6 2 2 6 )个。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脊髓 2d后转铁蛋白受体表达 ,10d后不表达 ,移植 2d后以12 5I Tf(Fe) 2 为示踪剂进行脊髓切片体外放射自显影 ,获得移植细胞阳性影像。离体脊髓在12 5I Tf(Fe) 2 溶液中体外孵育 ,16h后12 5I Tf(Fe) 2 弥散入全部脊髓实质。结论 :12 5I Tf(Fe) 2 作为示踪剂可以在体外示踪到脊髓内移植 2d后的间充质干细胞 ,TfR和12 5I Tf(Fe) 2 是应用核医学影像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初期活体示踪可能的生物学标志和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碘标记转铁蛋白 转铁蛋白受体 TFR 脊髓内移植 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勇 程敬亮 +2 位作者 李华丽 王娟 赵天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HU555A)体外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不同铁浓度(35、70、140和210mg/L)的SHU555A标记大鼠BMSCs,分别于标记后1d及1、2、3周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纳米颗粒进... 目的:探讨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HU555A)体外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不同铁浓度(35、70、140和210mg/L)的SHU555A标记大鼠BMSCs,分别于标记后1d及1、2、3周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纳米颗粒进入细胞情况,台盼蓝排除试验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普鲁士蓝染色显示标记的大鼠BMSCs胞质内存在细小蓝色铁颗粒,标记率100%;台盼蓝染色显示标记时间对BMSCs活力无影响,铁浓度为35mg/L时对标记的细胞活力无影响,大于该浓度则细胞活力下降。结论:35mg/L的铁纳米颗粒可用于大鼠BMSCs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超顺磁性氧化铁 示踪标记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标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眼内示踪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凯 罗燕 +1 位作者 李士清 田景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目的评估PKH26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及眼内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hADSCs,使用PKH26对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并观察标记结果。采用抽签法将C57BL/6J小鼠1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标记细胞组(9只)和未标记细胞组(3... 目的评估PKH26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及眼内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hADSCs,使用PKH26对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并观察标记结果。采用抽签法将C57BL/6J小鼠1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标记细胞组(9只)和未标记细胞组(3只),标记细胞组和未标记细胞组C57BL/6J小鼠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10^5/ml标记细胞和未标记细胞各1μl,注射后1个月分别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取正常对照组及标记细胞组小鼠视网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判定毒性反应。结果hADSCs经PKH26体外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标记细胞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标记细胞后1个月可见视网膜血管前红色强荧光,标记细胞组小鼠视网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均未见细胞变性坏死及增生。hADSCs体外、体内标记显影结果显示,未标记细胞组均无荧光显色,显色阳性率均为0,标记细胞组均出现红色荧光,显色阳性率均为100%。结论PKH26可用于标记hADSCs及眼内示踪,形态学评估显示其无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毒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标志物与示踪标记物 被引量:1
14
作者 辛钟成 王林 +1 位作者 林桂亭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4-517,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位于基质内的多能细胞,具有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点。实验发现多种成体组织内均存在MSCs,并可分化为脂肪、骨和软骨等间质组织[1]。体外三系分化实验是鉴定各种组织来源的MSC...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位于基质内的多能细胞,具有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点。实验发现多种成体组织内均存在MSCs,并可分化为脂肪、骨和软骨等间质组织[1]。体外三系分化实验是鉴定各种组织来源的MSCs的基础[2-3]。尽管有一些实验试图证实移植细胞的整合和分化,但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移植的干细胞是通过分化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标记 组织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in 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机械适应中的作用
15
作者 岳丹阳 潘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4-104,共1页
目的揭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Lamin A表达降低后的机械性能和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6周龄SD大鼠的MSCs,选用第3、4代用于实验。(2)利用基因沉默技术降低Lamin A表达,对照为正常培养MSCs,在玻璃上接种... 目的揭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Lamin A表达降低后的机械性能和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6周龄SD大鼠的MSCs,选用第3、4代用于实验。(2)利用基因沉默技术降低Lamin A表达,对照为正常培养MSCs,在玻璃上接种MSCs并培养两天后检测。结果降低Lamin A表达对MSCs的影响,(1)提高黏附和力学性能。增加了MSCs细胞黏着斑蛋白paxillin的表达和长度,促进了肌球蛋白的磷酸化和F-actin的聚集,提高了细胞弹性模量;这些变化是通过调控肌球蛋白、ROCK和F-actin成核蛋白Formin 2实现的。(2)激活机械敏感通路。提高了黏着斑激酶和AKT的磷酸化及PI3K的表达,激活了FAK-PI3K-AKT通路,促进了YAP蛋白在核内的表达。(3)调控染色质和DNA。提高了常染色质标记物H3K27me3的表达,降低了异染色质标记物H3K9me3的表达,降低了核内DNA损伤标记物γH2AX的表达。结论Lamin A通过调控肌球蛋白、ROCK和Formin 2,影响了MSCs的黏附、力学性能和机械敏感通路,并调控了染色质的重塑和DNA损伤,在MSCs机械适应性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 骨髓充质干细胞 黏着斑激酶 DNA损伤 肌球蛋白 标记 异染色质 全骨髓贴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后白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梁文杰 谢肇 +5 位作者 吴雪晖 许建中 郭书权 罗飞 何清义 戴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DOC)后在干扰素-γ(IFN-γ)刺激下对猪白细胞表面抗原(SLA)的变化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以未分化的MSC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未诱导、成骨诱导的... 目的: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DOC)后在干扰素-γ(IFN-γ)刺激下对猪白细胞表面抗原(SLA)的变化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以未分化的MSC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未诱导、成骨诱导的MSC、MSC+IFN-γ、DOC+IFN-γ的SLA分子的表达,采用单向混合淋巴反应观察各组细胞对外源凝集素(PHA)刺激PBMC的每分钟脉冲值(CPM)变化。结果:MSC+IFN-γ组和DOC+IFN-γ组SLA-I表达上调(P<0.05),SLA-Ⅱ表达明显上调(P<0.01)。MSC成骨分化后能抑制PHA刺激的PBMC增殖反应。结论:在体外实验中,DOC后的MSC在IFN-γ刺激下仍具有低免疫原性,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 细胞表面抗原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CM-DiI标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雨红 莫碧文 +5 位作者 李劳冬 李洁 王孝养 韦江红 黄剑伟 徐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7-611,共5页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以及标记的方法,为后期体内实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MSCs,培养期间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物,成脂成骨分化诱导鉴定。MSCs经...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以及标记的方法,为后期体内实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MSCs,培养期间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物,成脂成骨分化诱导鉴定。MSCs经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I)标记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率,并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明确CM-DiI对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 MSCs接种24~48 h后,贴壁细胞多为圆形、多角形、梭形,传至第3代时形态呈均一的长梭形。第3代MSCs高表达CD44,低表达CD106,不表达CD11b、CD45,85%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成脂成骨诱导分别经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CM-DiI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红色荧光,体外培养2周荧光未见明显减弱;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标记率达95%以上,标记后细胞生长增殖不受影响。结论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及其扩增后可获得大量纯度较高的间充质干细胞,CM-DiI标记是一种简单、稳定、无毒的细胞标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原代培养 CM-DiI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腺病毒介导的GFP标记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云鹤 种铁 +6 位作者 杨平 郭子宽 甘为民 陈长虹 翟宇强 石硕文 彭秀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7-592,共6页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的方法,同时应用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GFP)检测细胞转染的效率。方法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对hMSCs进行分离,经贴壁纯化后用MTT法检测增殖能力;并对其成骨、成脂、...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的方法,同时应用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GFP)检测细胞转染的效率。方法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对hMSCs进行分离,经贴壁纯化后用MTT法检测增殖能力;并对其成骨、成脂、成平滑肌诱导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油红O染色及α-SM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用Ad-GFP转染,并应用荧光显微镜与FCM检测转染效率。结果 hMSCs镜下为成纤维样形态,约在第4天进入对数增长期;分化诱导后ALP染色、Von kossa银染、油红O染色以及α-SMA均为阳性;FCM检测CD14、CD31、CD45表达阴性,CD44、CD73、CD106及PDGFRβ表达阳性;当感染复数MOI=200,细胞培养48h时感染效率较高,FCM检测显示为99.81%。结论经过对增殖、分化能力以及表面标志的分析,证明用Ficoll可以分离得到较纯的hMSCs,Ad-GFP可以很好地感染细胞,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体内示踪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分化 细胞表面标志 Ad-GFP 细胞转染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颗粒标记间充质干细胞及对其功能的调控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思雨 王鹏 +2 位作者 杨玉志 孙剑飞 顾宁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9-566,共8页
干细胞治疗是目前组织修复领域中最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干细胞示踪技术等原因,目前的多数研究都还停留在实验阶段。需要利用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对移植到体内后干细胞的分布、活性、分化、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因此,干细胞... 干细胞治疗是目前组织修复领域中最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干细胞示踪技术等原因,目前的多数研究都还停留在实验阶段。需要利用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对移植到体内后干细胞的分布、活性、分化、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因此,干细胞示踪技术的发展对解决上述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磁性纳米颗粒标记干细胞后,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有望实现体外无创、实时、安全、有效的长期示踪观察。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修复原理、磁性纳米颗粒参与协助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修复以及磁性纳米颗粒标记干细胞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充质干细胞 组织修复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荧光素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绍代 王玉 +9 位作者 鲁长风 陈鹏 王冲 刘雪剑 孙百川 张凯红 荆晓光 胡丹 彭江 田建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标记,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及CCK-8法评估标记后细胞的形态、荧光强度以及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ADSCs,其纯度达95%以上,并成功将ADSCs诱导成脂肪、骨、软骨;PKH26标记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膜上均匀分布的强红色荧光,细胞的形态以及增殖活性与未标记的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 PKH26荧光素染料标记后对ADSCs的形态及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示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转归及干细胞标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