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标记方法及其体内分布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晨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39-1342,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由于其取材方便、体外能大量扩增,近年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MSC作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载体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心...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由于其取材方便、体外能大量扩增,近年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MSC作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载体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创伤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部分成果已用于临床。但是关于MSC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及分子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经体外分离、培养的MSC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对于其体内横向分化潜能还不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植入机体后是否有癌变的可能,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深入研究其归巢特点、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也有助于MSC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只有研究清楚MSC在体内特异微环境下的分化命运,MSC才可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因此,体外如何稳定高效标记MSC,从而对其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布及增殖、分化进行监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MSC体外标记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不同体外标记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的适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标记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缘损伤模型静脉移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动态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乔丽萍 侯世科 +4 位作者 姚利秀 孙惠敏 袁佳琴 赵少贞 李素慧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MSCs)取材方便,可使器官、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成为可能,但MMSCs在体内的分布、归巢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文中探讨角膜缘损伤模型静脉移植兔MMSCs的体内动态分布特点。...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MSCs)取材方便,可使器官、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成为可能,但MMSCs在体内的分布、归巢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文中探讨角膜缘损伤模型静脉移植兔MMSCs的体内动态分布特点。方法选用2.5 kg,月龄2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入笼养至7 d。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正常兔作为对照组,角膜缘碱烧伤兔(制备右眼)作为实验组。分别进行静脉移植MMSCs,观察动物进食、休息状态、行为、排便,是否有腹泻、毛色变化、脱毛等;观察眼部是否有睑球粘连、感染。分别于细胞移植后第3、21、60天耳缘静脉抽取2ml外周血后,空气栓塞处死兔(每组每次处死6只),将眼、肺、心、肝、脾、肾、肌肉和脑组织作冰冻切片,片厚4μm。结果对照组移植术后不同天数MMSCs细胞数目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移植术后第3天,外周血中的MMSCs数量较高(2.98±0.11)个,与第21、60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移植MMSCs的起始数量与外周血中第3天的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0.567,P<0.05)。2组间移植术后第3、21、60天细胞数目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像镜下可观察到外源性MMSCs迁移至角膜。对照组在角膜、虹膜、视网膜、脉络膜、虹膜可偶见MMSCs分布。实验组MMSCs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角膜缘、角膜中央、结膜、视网膜、脉络膜、虹膜;且MMSCs在角膜缘的分布有"聚集现象";MMSCs经静脉移植后,心、肝、脾肺、肾、肌肉、脑均可见到分布。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肺MMSCs数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组织中MMSCs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静脉移植MMSCs可归巢至角膜损伤部位,在全身实质器官中均有分布,肺组织是主要截流场所,脾是MMSCs破坏与溶解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移植 角膜缘损伤模型 动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柳太云 冯善伟 +4 位作者 李才明 曾缨 姚晓黎 黄文 张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1-196,I0003,I0004,共8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特点。方法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s,将1×10^7个干细胞(0.3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48h、2、4、8、12、16...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特点。方法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s,将1×10^7个干细胞(0.3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48h、2、4、8、12、16、20、24周处死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织器官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骨骼肌人细胞核(Hu)及人抗肌萎缩蛋白(Dys)的表达,RT-PCR检测人Dys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内,BrdU阳性细胞核可见于多数组织、器官,其中以骨髓、肝、肺较多;肝、肺Brdu阳性细胞核数4周后逐渐下降;移植后48h骨髓BrdU阳性细胞核数较多,2周最多,16周后仍维持较高水平;4周后骨骼肌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逐渐增加。移植后2周骨骼肌检测到少量人特异性抗核抗体(anti-Hu)阳性细胞核,4周后在骨骼肌肌膜可见少量人特异性Dys阳性细胞,8周后有Dy8mRNA的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anti-Hu抗体阳性细胞核数和Dys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Dys 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hBM-MSCs移植mdx鼠后早期(2—4周)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肺,后期(4周后)主要分布在骨髓、骨骼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e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骨髓 充质干细胞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被引量:32
4
作者 邓为民 韩钦 +5 位作者 葛薇 尤胜国 李长虹 张伟 邓鸿业 赵春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ISA和FACS等方法检测BMSC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可进入并较长期(30天)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体外,BALB/C小鼠的BMSC对由ConA诱导的BALB/C和C57BL/6(B6)和BXSB小鼠的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前两种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分泌Ig方面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XSB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Ig分泌有抑制作用。BALB/C小鼠的BMSC对BALB/C和B6小鼠由ConA诱导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却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两种品系小鼠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但对于BXSB小鼠却不同,BALB/C的BMSC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BXSB小鼠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由ConA诱导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结论:异基因BMSC不但可进入受体的免疫器官,且可较长期(30天)存在;另外,BMSC对同基因正常、异基因正常和异基因自身免疫病的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充质干细胞 免疫器官 分布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下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体内成骨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松 郭延伟 房殿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行为,评价下颌骨BMMSCs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取兔下颌骨中的松质骨,贴壁培养,取第P2或P3代检测: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行为,评价下颌骨BMMSCs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取兔下颌骨中的松质骨,贴壁培养,取第P2或P3代检测: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2)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3)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4)将P3代BMMSCs与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复合,自体回植;单纯HA/TCP植入做对照。术后8周和20周,通过组织学观察评价体内成骨的效果。结果:1)细胞经传代后形态一致;2)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颌骨BMMSCs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3)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后形成钙结节及脂滴,茜素红、油红O染色呈阳性;4)体内成骨显示术后8周BMMSCs-HA/TCP组空隙内新骨形成;术后20周大量新骨形成,HA/TCP大部已降解。单纯HA/TCP植入组术后8周未见新骨形成;20周大部HA/TCP降解,仍未见新骨形成。结论:兔下颌骨分离出的BMMSCs,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增殖能力及多向诱导分化的潜能,并能体内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行为 体内成骨 羟基磷灰石 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体内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红 高旭光 +2 位作者 陆龙 白郁山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4-537,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源性、多向分化、强大的支持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同时具有来源广泛,易于体外分离和扩增的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研究资料表明,MSC输注后广泛分布于受者各组织器官,然而MSC体内靶向迁移是达到...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源性、多向分化、强大的支持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同时具有来源广泛,易于体外分离和扩增的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研究资料表明,MSC输注后广泛分布于受者各组织器官,然而MSC体内靶向迁移是达到临床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对静脉输注后MSC的体内分布特点和增强MSC体内靶向迁移策略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体内迁移 体内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体内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辉 杨树源 +2 位作者 只达石 张建宁 杨新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1)分离培养:从水囊引产胎儿的四肢骨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再通过贴壁方法将间充质干细胞从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测定...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1)分离培养:从水囊引产胎儿的四肢骨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再通过贴壁方法将间充质干细胞从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测定。(2)体外分化观察:将间充质干细胞在二甲基亚砜(DMSO)和丁羟茴醚(BHA)中作用5h后,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微丝等免疫组化染色。(3)体内分化观察:将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移植于顶叶皮质区,然后再行烯醇化酶、神经微丝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细胞表现为梭形细胞形态,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CD34、HLA-DR的表达为阴性,而CD44、CD29、CD13的表达为阳性。(2)体外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被DMSO/BHA处理后,胞浆向细胞核方向收缩,形成一个收缩的胞体,外周是细胞膜的突起,呈现出典型的神经元表型,并且免疫组化染色呈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神经微丝染色阳性。(3)体内分化:间充质干细胞被立体定向移植后,在移植部位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团,同时可见BrDU阳性细胞迁移到周围宿主的皮质中。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移植物中及邻近宿主皮质中的移植细胞呈神经元标记烯醇化酶染色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阳性 免疫组化染色 体内 DU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烯醇化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分化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自发分化
8
作者 邓蔓菁 金岩 +4 位作者 史俊南 董蕊 何大为 张光东 聂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自发分化的情况。方法:取第7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于第3d、1周、2周取材,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细胞团块逐渐变小、消失。HE染色细胞形态多样,数量... 目的:探讨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自发分化的情况。方法:取第7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于第3d、1周、2周取材,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细胞团块逐渐变小、消失。HE染色细胞形态多样,数量逐渐减少。注射后3d,细胞仍表达Vimentin,其余染色未见明显阳性,细胞趋于坏死、吸收。1周时,细胞数量少,为成纤维样细胞。2周时,细胞团消失。结论:面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生长、分化能力不明显, 多数细胞坏死、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充质干细胞 自发分化 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体内向肝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政 劳学军 高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体内能否存活并分化为肝样细胞。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的脐带分离出MSCs,培养并检测人脐带来源的MSCs的细胞表面标志。取第5代人脐带MSCs用PKH26标记,制作大鼠肝部分切除...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体内能否存活并分化为肝样细胞。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的脐带分离出MSCs,培养并检测人脐带来源的MSCs的细胞表面标志。取第5代人脐带MSCs用PKH26标记,制作大鼠肝部分切除模型,将标记的细胞经门静脉植入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第1、2、3周细胞能否存活,以及移植细胞能否向肝样细胞分化,表达肝细胞的标记物白蛋白。结果:人脐带MSCs能在体外大量扩增,移植到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肝脏后细胞能存活,并表达肝细胞标记物白蛋白,PKH26标记后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红色荧光,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肝脏冰冻切片中散在分布的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大多数标记细胞白蛋白染色阳性,并发绿色荧光。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大鼠体内能够存活并分化为肝样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作为肝细胞移植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细胞 干细胞移植 体内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单次静脉注射NOG小鼠组织分布及其分析方法学研究
10
作者 叶志超 陈国玉 +8 位作者 潘若浪 史煜华 顾利强 夏丽娟 林晓波 张强 徐莎莎 邵金金 张立将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73-1580,共8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小鼠组织中人源SRY基因DNA RT-qPCR分析方法学,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单次静脉注射后在重度免疫缺陷NOG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建立小鼠组织中人源SRY基因... 目的建立并验证小鼠组织中人源SRY基因DNA RT-qPCR分析方法学,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单次静脉注射后在重度免疫缺陷NOG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建立小鼠组织中人源SRY基因DNA的RT-qPCR分析方法,进行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准确度与精密度、稳定性等方法学验证。取NOG小鼠36只,雌雄各半,单次静脉注射给予HUCMSCs 3.5×10^(7)cells/kg,于6、12、24、72 h、1周、2周各取6只小鼠麻醉,采集血液(EDTA抗凝)后解剖,取肺、肾、心脏、肝、大脑、脊髓、胃、小肠、脂肪、皮肤、脾、睾丸(子宫、卵巢)提取DNA,用已验证的小鼠组织中人源SRY基因DNA RT-qPCR分析方法测定各组织中HUCMSCs的分布情况。另选取NOG小鼠18只,雌雄各半,分为对照组6只、给药组12只,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HUCMSCs 3.5×10^(7)cells/kg,给药期间观察小鼠急性毒性反应情况,给药组于给药后72 h、2、4周各取4只动物剖检观察脏器组织大体观情况,取肺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线粒体蛋白表达,分析HUCMSCs在肺组织中的定植情况。结果建立的小鼠组织中人源SRY基因DNA的RT-qPCR分析方法各考察指标均符合验证标准;NOG小鼠单次静脉注射HUCMSCs后,主要分布于肺和血液中(给药后1周内),肺组织浓度高于血液,肺组织、血液中HUCMSCs浓度分别在6~24 h、6~72 h之内维持相对平稳水平,之后随时间推移下降,其他组织各采样点均未测得HUCMSCs分布;定植结果显示静脉注射HUCMSCs后72 h可在肺部检测到其存在,2周和4周时则未检测到;单次静脉注射HUCMSCs后NOG小鼠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反应。结论建立的HUCMSCs小鼠组织中分布分析方法可靠、可行;NOG小鼠单次静脉注射HUCMSCs后主要于给药后1周内分布于肺和血液,72 h主要定植于肺组织;单次静脉注射HUCMSCs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NOG小鼠 定植分析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科学家将人体的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成功培育出人体间充质干细胞
11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8-78,共1页
据中国军网2011年2月22日援引新华社东京2月22日电,日本近畿大学医学系教授福田宽二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将人体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在小鼠体内便捷地培育出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后者能发育为人体骨骼、软... 据中国军网2011年2月22日援引新华社东京2月22日电,日本近畿大学医学系教授福田宽二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将人体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在小鼠体内便捷地培育出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后者能发育为人体骨骼、软骨和肌肉等组织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日本科学家 多功能 体内 小鼠 诱导 培育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血管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亮 李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5,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本文系统总结了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分...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本文系统总结了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分类阐述了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几种方法,并探讨了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血管 体内构建 体外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在小鼠体内培育出人体间充质干细胞
13
《中国动物保健》 2011年第3期84-85,共2页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2月21日宣布,他们开发出的一种新方法,可将人体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较便捷地培育出能发育为人体骨骼、软骨和肌肉的间充质干细胞。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培育 体内 小鼠 日本 人体骨骼 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细胞药物体内可视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奶杰 王广基 张经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3,共8页
活细胞药物的研发以及治疗的成功实施均需要充分阐明移植后的细胞命运,这对活细胞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细胞成像技术进入人们视线,利用可视化技术对活细胞药物进行无创示踪,可以了解活细胞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活细胞药物的研发以及治疗的成功实施均需要充分阐明移植后的细胞命运,这对活细胞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细胞成像技术进入人们视线,利用可视化技术对活细胞药物进行无创示踪,可以了解活细胞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归巢、活性等,有助于确定最佳的移植细胞数量、优化给药方案、提高移植效率、增强作用的靶向性、降低潜在的靶外积累风险。本文从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磁颗粒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荧光成像技术以及多模态成像技术综述了活细胞药物体内无创可视化示踪的研究进展,旨在指导应用合适的造影剂和示踪技术,获得活细胞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为活细胞药物研发及其移植治疗提供更加合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药物 体内成像 CAR-T细胞 充质干细胞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评价、迁移及分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加美 朱华 +4 位作者 姚志刚 邓威 李秦 马春梅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2,共6页
目的评价h 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h 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及理论依据。方法直接向幼年性食蟹猴脑内注射h BMSCs,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注射部位炎... 目的评价h 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h 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及理论依据。方法直接向幼年性食蟹猴脑内注射h BMSCs,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注射部位炎症反应及免疫排斥情况;通过对h BMSCs体外标记示踪和携带的男性特异基因的检测,观察移植后h BMSCs在脑内的迁移及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直接脑内注射h BMSCs未引起受试动物出现全身症状,移植部位脑组织炎症反应局限,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脑组织变性坏死和明显胶质细胞增生聚集。h BMSCs移植4周后,仍大量存活,并可在脑内广泛迁移,其迁移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观察到不同移植受体细胞分布重叠现象。另外,h BMSCs迁移分布具有从前脑向后脑迁移及向血管和室管膜下迁移的趋势。结论 h BMSCs直接脑内注射移植安全性好;h BMSCs可以在脑内长期存活并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充质干细胞 食蟹猴 迁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人源化骨髓微环境的重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欢 田征 +5 位作者 李彬 邢海燕 李欢 唐克晶 王敏 饶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6-1862,共7页
目的:通过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重建人源的骨髓微环境,为进一步研究人异常的骨髓微环境在人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模型。方法:通过反复冻融浓缩后血小板获得人血小板裂解液(HPL),以α-MEM作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10%HPL和10%胎牛血清(... 目的:通过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重建人源的骨髓微环境,为进一步研究人异常的骨髓微环境在人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模型。方法:通过反复冻融浓缩后血小板获得人血小板裂解液(HPL),以α-MEM作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10%HPL和10%胎牛血清(FBS)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添加成分对MSC形态、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将HPL培养的MSC接种于β-TCP支架材料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背部皮下,8-12周后取出移植体做HE染色,观察MSC在体内形成骨以及骨髓结构的能力。结果:用HPL和FBS培养的M SC均呈现长梭形纤维样细胞结构,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两种体系培养的M SC免疫表型无明显区别,但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向成骨分化能力;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SC具有在体内形成骨组织样结构的能力。结论:HPL培养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以及成骨分化潜能,它能在NOD/SCID鼠上重建人源化骨髓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骨髓微环境 骨髓充质干细胞 人血小板裂解液 增殖能力 成骨分化 体内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bFGF的ZIF-8复合纳米纤维膜:肌腱粘连防治与修复的新途径
17
作者 曹锦科 吕永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4-134,共1页
目的在肌腱损伤的修复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缺乏是修复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一锅合成法制备负载bFGF的沸石咪唑酯框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ZIF-8)纳米晶... 目的在肌腱损伤的修复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缺乏是修复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一锅合成法制备负载bFGF的沸石咪唑酯框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ZIF-8)纳米晶体,探究其在损伤肌腱部位持续释放bFGF的潜力,从而提高肌腱修复质量。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双层纳米纤维膜,外层由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和明胶(geltain,Gel)共混纺丝形成随机排列的纳米纤维膜,发挥屏障作用以防肌腱粘连;内层由PCL混合负载bFGF的ZIF-8纳米晶体为核层、Gel为壳层形成定向排列的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膜,在肌腱损伤的酸性微环境下,ZIF-8分解释放bFGF和锌离子促进肌腱修复。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该膜的促成腱分化、防肌腱粘连和促肌腱修复效果。结果bFGF成功负载于ZIF-8纳米晶体中,包封率为50.13±1.42%,可在体外持续释放bFGF超过40天,累积释放量为35.02±4.27%。该膜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腱分化,改善大鼠再生腱体的粘连情况及促进跟腱修复。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双层纳米纤维膜能有效保护bFGF的生物活性,实现在肌腱损伤部位的持续释放,促进肌腱修复。研究结果为肌腱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为肌腱修复过程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肌腱修复 肌腱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体内外实验 骨髓充质干细胞 纳米纤维膜 定向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将用于骨科治疗
18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799-2799,共1页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干细胞促进骨骼组织再生,这一成果有望用于骨折、骨髓创伤等骨科疾病的治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发表公报说,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骨骼、软骨、韧带等各个相关组...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干细胞促进骨骼组织再生,这一成果有望用于骨折、骨髓创伤等骨科疾病的治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发表公报说,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骨骼、软骨、韧带等各个相关组织的细胞,目前科学家可通过模拟体内环境将这种干细胞分离出来,但要引导这些干细胞正确地分化成相关细胞并生成相应组织则十分困难,并需借助昂贵的工程仪器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干细胞分离 充质干细胞 骨科治疗 骨科疾病 格拉斯哥大学 骨骼组织 体内环境 研究报告 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