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间作马铃薯模式下的马铃薯产量表现
1
作者 何志贵 《种子科技》 2024年第21期35-37,共3页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在贵州省福泉市开展大田试验,探讨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的效果,这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研究发现间作模式显著优于单一种植。特别是黔芋8号品种,...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在贵州省福泉市开展大田试验,探讨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的效果,这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研究发现间作模式显著优于单一种植。特别是黔芋8号品种,在间作模式下单薯质量显著提高至105.12 g,单株产量达到0.61 kg,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至13.17 t/hm^(2)。这一结果强调了间作模式在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上的优势,并对未来农业实践及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间作马铃薯 马铃薯农艺性状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马铃薯覆盖不同地膜对土壤温湿度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延翠琴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第7期76-77,共2页
为探究间作马铃薯覆盖不同地膜对土壤温湿度和产量的影响,通过选取马铃薯与玉米的间作体系当中的马铃薯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试验研究覆盖不同地膜对土壤温湿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覆膜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以及马铃薯在... 为探究间作马铃薯覆盖不同地膜对土壤温湿度和产量的影响,通过选取马铃薯与玉米的间作体系当中的马铃薯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试验研究覆盖不同地膜对土壤温湿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覆膜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以及马铃薯在生长前期土壤的温度,使马铃薯产量得到显著提高(P<0.01)。其中覆盖白色地膜的马铃薯对于水分保持的效果最佳,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明显。马铃薯淀粉积累期后,白色地膜覆盖在处理土壤温度上相比其他处理显著更低(P<0.05)。得出结论,在马铃薯和玉米的间作体系当中,采取白色地膜进行覆盖起到的增产效果最佳,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马铃薯 地膜覆盖 土壤温湿度 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蔡明 刘吉利 +3 位作者 杨亚亚 吴娜 何海锋 贺锦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362,共9页
基于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用养地矛盾导致产量低下等问题,通过设置4个氮水平和2种种植模式的裂区试验,研究间作和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参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规律,为提高马铃薯产量、缓解连作障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基于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用养地矛盾导致产量低下等问题,通过设置4个氮水平和2种种植模式的裂区试验,研究间作和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参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规律,为提高马铃薯产量、缓解连作障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表明,单作马铃薯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干物质量积累最大速率分别增加17.26%、27.41%、26.14%,间作施氮处理分别增加10.38%、33.69%、41.10%。与不施氮处理相比较,单作模式下干物质活跃积累时间随施氮量分别降低57.44%、85.09%、31.92%,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生长量分别增加84.75%、8.41%、50.43%;间作模式下干物质活跃积累时间随施氮量分别降低7.04%、16.9%、15.50%,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生长量分别增加18.28%、22.57%、30.96%。间作和施氮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提升明显,其中以间作施氮15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最佳。通过对产量模拟得出间作马铃薯最佳施氮量为154.08 kg·hm-2,理论产量可达到34674.7 kg·hm-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间作下还原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增加4.26%、2.71%、1.16%,淀粉含量分别增加0.53%、49.13%、26.85%,施氮处理间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施氮及间作交互作用下还原性糖含量差异显著;对产量和品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施氮处理综合值高于单作且施氮150 kg·hm-2处理下最高。马铃薯燕麦间作施氮在干物质累积、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均优于单作,间作马铃薯施氮量宜为150~154.0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间作马铃薯 干物质累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蚕豆间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 被引量:20
4
作者 侯慧芝 张绪成 +4 位作者 汤瑛芳 王红丽 于显枫 方彦杰 马一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80,共10页
间套作是提高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和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但就旱作全膜覆盖马铃薯豆科作物间作的增产机制及其效应,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认识。试验于2011-2014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 间套作是提高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和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但就旱作全膜覆盖马铃薯豆科作物间作的增产机制及其效应,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认识。试验于2011-2014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新大坪和临蚕131为试验材料,设马铃薯单作、蚕豆单作和薯蚕间作3个处理,记载生育期、测定年际土壤含水量,作物产量,计算作物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资源竞争力、土地当量比等参数,揭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间作蚕豆对作物生育期、产量、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评价区域马铃薯/蚕豆间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蚕豆间作的共生期长达100d以上,共生期耗水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2.5%~58.3%,是马铃薯单作总耗水量的68.2%~86.3%;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耗水量,并使马铃薯花后耗水量显著降低。尽管间作后使产量较马铃薯单作在2011和2014年下降18.1%~31.2%,并使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但使2012年的作物产量提高了10.6%,而且4年土地当量比达1.3~1.5,蚕豆对于马铃薯的资源竞争力为0.31~1.15。所以半干旱区全膜覆盖马铃薯垄沟间作种植具有显著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潜力,但需要通过科学搭配作物组合才能实现增产增效、改善农田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全膜覆盖 垄沟种植 马铃薯间作蚕豆 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氮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赵胜利 龙光强 +2 位作者 杨超 汤利 郑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6-894,共9页
玉米//马铃薯间作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施氮水平[玉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马铃薯:N0(0 kg/hm^2)、N1(62.5 kg/hm^2)、N2(125 kg/hm^2)、N3(187.5 k... 玉米//马铃薯间作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施氮水平[玉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马铃薯:N0(0 kg/hm^2)、N1(62.5 kg/hm^2)、N2(125 kg/hm^2)、N3(18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作物产量、生物量和氮在作物籽粒、茎叶和根系的累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有间作产量优势,在4个氮水平下,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46、1.20、1.04、0.92。随氮水平提高,间作产量优势逐渐下降。各施氮水平下间作玉米籽粒、茎叶和根的氮吸收量平均比单作高39.76%、27.98%、15.36%;间作马铃薯块茎和茎叶的氮吸收量平均比单作低4.14%、24.59%。玉米马铃薯氮吸收的间作优势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间作和施氮对玉米马铃薯各组织中氮的分配比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玉米//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玉米、马铃薯在低氮水平(N1)就能获得单作玉米、马铃薯常规施氮(N2)或高氮水平(N3)时的产量,因此玉米//马铃薯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氮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玉米//马铃薯间作 氮累积和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被引量:47
6
作者 董宛麟 张立祯 +4 位作者 于洋 苟芳 赵沛义 妥德宝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27-133,共7页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马铃薯/向日葵2种间作模式:2行马铃薯:2行向日葵(2P:2S)和4行马铃薯:4行向日葵(4P:4S)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2~1.3,都具有较强的间作产量优势。其中,4P:4S间作体系2年平均的LER为1.26,间作优势最大。4P:4S间作马铃薯的农田蒸散量ET与单作马铃薯的ET相比差异不显著。单作向日葵和间作向日葵的农田蒸散量ET无显著差异。虽然,2P:2S间作模式和4P:4S间作模式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单作分别降低了81%和66%,但2种间作模式下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作相当。因此,在马铃薯和向日葵间作模式中,整体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水分当量比WER在1.2~1.3,其中4P:4S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2a均为1.3,说明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特别是4P:4S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在可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 土壤 马铃薯/向日葵间作 水分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 风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旱地全膜垄沟马铃薯和蚕豆间作栽培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一凡 张绪成 +3 位作者 侯慧芝 方彦杰 于显枫 王红丽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11期103-105,共3页
从选地整地、起垄覆膜、品种选择、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防治、适时收获、翻耕、残膜清除等方面总结了陇中旱地全膜垄沟马铃薯和蚕豆间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 陇中旱地 全膜垄沟 马铃薯间作蚕豆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与水分利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侯建伟 段玉 +2 位作者 张君 赵沛义 景宇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苕子和马铃薯/莜麦2种间作模式具有较强且程度相当的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9~2.24和1.56~2.22。间作并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作物的耗水量,马铃薯、苕子和莜麦于不同种植年的耗水量有差异,最大降幅分别可达25.1%、23.7%和25.5%。间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59~2.01和1.55~2.24),且主要体现在苕子和莜麦作物上。此外,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果还与当年的降雨量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间作有利于整个间作系统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对苕子和莜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马铃薯间作 农田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4
9
作者 覃潇敏 郑毅 +1 位作者 汤利 龙光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928,共10页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分别增加17.36%、7.38%和3.76%、32.21%,其中间作马铃薯的AWCD值最高,单作玉米最低。间作玉米和间作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单作,但在间作和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单间作处理差异的敏感碳源。说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根际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韦贞伟 陈超 +2 位作者 熊先勤 张园 李复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8-262,共5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量为147 431.44kg·hm-2,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76和1.63),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大于单作,经济效益提高达50 802元·hm-2。间作经济效益均大于单作芜菁甘蓝和马铃薯,芜菁甘蓝/马铃薯1∶2间作地下无间隔表现出最佳生产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模式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的偏生产力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丹 范茂攀 +1 位作者 汤利 郑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6-780,共5页
肥料偏生产力(PFP)是反映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主要种植区4个县(市)8个乡16个村共120个农户的田间访问和随机问卷调查,获得了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的第一手资料,并从肥料偏... 肥料偏生产力(PFP)是反映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主要种植区4个县(市)8个乡16个村共120个农户的田间访问和随机问卷调查,获得了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的第一手资料,并从肥料偏生产力(PFP)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主要种植区总养分投入量为838.96 kg/hm2,其中化学养分总投入量为564.91kg/hm2,化肥施用的偏生产力为20.01 kg/kg,按氮(N)、磷(P2O5)和钾(K2O)计算则肥料偏生产力分别为27.41、137.17和164.39 kg/kg。与单作玉米相比,氮(N)、磷(P2O5)和钾(K2O)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增加7.34、47.61、47.93 kg/kg;与单作马铃薯相比,氮(N)、磷(P2O5)和钾(K2O)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1、103.29、124.9 kg/kg。玉米马铃薯间作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上与单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施肥 肥料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间作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促进效应及其氮素调控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顶 李欢 +3 位作者 伊文博 陈林康 赵平 龙光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64-1173,共10页
间作是高效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的作物种植模式,是最典型的农业多样性种植模式之一。然而,地上作物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氮调控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在多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的第7年,分析4个... 间作是高效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的作物种植模式,是最典型的农业多样性种植模式之一。然而,地上作物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氮调控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在多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的第7年,分析4个氮水平(N0:0 kg∙hm^(−2);N1:62.5 kg∙hm^(−2);N2:125 kg∙hm^(−2);N3:187.5 kg∙hm^(−2))下,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中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N0相比,施氮(N1,N2和N3)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其中N1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马铃薯单作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更高,但仅在N0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另外,施氮显著影响了6类碳源的代谢活性(P<0.05)。在马铃薯单作种植土壤中,施氮提高了微生物对除碳水化合物外所有碳源的代谢能力;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中,施氮提高了微生物对聚合物、酚类和胺类化合物(惰性碳源)的代谢能力,但降低了对碳水化合物、羧酸和氨基酸(活性碳源)的代谢能力。Mantel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含水量、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和马铃薯生物量是影响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但铵态氮仅在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中有显著影响(P<0.05)。网络分析表明,马铃薯单作(0.930)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平均聚类系数略高于间作(0.907),表明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过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地上作物多样性种植提高了地下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多样性,且这种互作关系受施氮的显著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马铃薯间作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功能 土壤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玉米//马铃薯间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覃潇敏 郑毅 +1 位作者 汤利 龙光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6-894,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提高了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蛋白...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提高了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玉米拔节期(马铃薯现蕾期),间作玉米及间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硝化势呈上升的趋势,并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N2处理的活性最高;在成熟期,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N2处理的活性最高,而土壤硝化势则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硝化势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施氮及间作种植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化势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施氮量 土壤酶活性 硝化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间作条件下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覃潇敏 郑毅 +1 位作者 汤利 龙光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54-362,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和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条件...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和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施氮(N1、N2、N3)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马铃薯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在N2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却显著降低了真菌的数量。与N0处理相比,施氮均显著提高了间作条件下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N3处理的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率(AWCD)、Shannon-Wiener(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及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最高,而马铃薯在N2处理时最高,但对6类碳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玉米、间作马铃薯各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出现较大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发生改变。表明适量施氮对调控间作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其功能多样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施氮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玉米间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伏云珍 马琨 +2 位作者 李倩 李光文 崔慧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15-1725,共11页
为探明连续马铃薯、玉米单作及间作种植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利用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单作玉米(M)、单作马铃薯(P)、马铃薯||玉米间作(PM)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马铃薯||玉米间... 为探明连续马铃薯、玉米单作及间作种植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利用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单作玉米(M)、单作马铃薯(P)、马铃薯||玉米间作(PM)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马铃薯||玉米间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土壤pH等没有显著变化。所获得的56787个土壤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共分为46门、55纲、114目、208科、455属。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占总相对丰度的57.68%~65.11%,为优势菌门;间作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丰富度(ACE指数和Chao1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基于门、属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组成。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间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P=0.023),提高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P=0.043)。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较低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Candidatus Solibacter属更易受到种植方式的影响;间作提高了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球菌属(Blasto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随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细菌群落功能上出现差异,通过KEGG功能预测共得到7个一级功能层,35个二级功能层,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土壤细菌群落在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方面功能活跃。7个一级功能层中的代谢功能组在马铃薯||玉米间作与马铃薯单作间有显著差异。利用前向选择,经蒙特卡罗检验表明,连续马铃薯、玉米单作及间作栽培5年后的土壤各理化性状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连续马铃薯||玉米间作及单作5年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是由马铃薯||玉米间作作物种间互利和竞争关系而驱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玉米间作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功能预测 高通量测序 种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间作玉米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光文 李倩 +2 位作者 崔慧珍 伏云珍 马琨 《农业科学研究》 2021年第3期17-26,共10页
为揭示土壤细菌群落对间作栽培的响应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及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玉米连续单作及间作4年后,土... 为揭示土壤细菌群落对间作栽培的响应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及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玉米连续单作及间作4年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中,各处理的土壤细菌脂肪酸含量波动幅度较小;随栽培时间的延长,马铃薯单作(P)与玉米单作(M)间,土壤革兰氏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G-)的脂肪酸含量出现显著差异(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土壤细菌优势菌门。马铃薯间作玉米(M||P)栽培提高了土壤柔膜菌门(Tener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单作及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香农维纳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RDA分析表明,全部排序轴能够在累积变量74.24%上揭示栽培模式对土壤细菌门水平分类学组成影响的差异,但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马铃薯间作玉米栽培提高了参与土壤氮、碳、纤维素降解、硫循环过程的细菌菌属丰度,降低了梭菌属(Clostridium)、支原体属(Mycoplasm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短期内,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不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间作玉米 细菌群落 多样性 生物量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间作蚕豆的效益评价与栽培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海燕 王晓玲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37-40,共4页
针对海原县马铃薯间作蚕豆的生物学特性及旱地生态条件,在大量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构建了马铃薯与蚕豆间作复合群体,并研究出了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间作蚕豆 效益评价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蚕豆间作对二者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洪英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3495-3496,3677,共3页
对马铃薯蚕豆间作与单作下两种作物的根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与蚕豆间作可以增加马铃薯和蚕豆的根干重和根系活力,但对根含水量影响不大.马铃薯与蚕豆间作、单作的根干重和根系活力随着生育进程的进行不断增加,到蚕豆结荚期达到最... 对马铃薯蚕豆间作与单作下两种作物的根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与蚕豆间作可以增加马铃薯和蚕豆的根干重和根系活力,但对根含水量影响不大.马铃薯与蚕豆间作、单作的根干重和根系活力随着生育进程的进行不断增加,到蚕豆结荚期达到最大.在0~80 cm土层中,土层越深、根系干重越小,在40~60 cm土层中根含水率最高、根系活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蚕豆间作 根系分布 根含水量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马铃薯间作不同播期配置的产量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霖 朱磊 +1 位作者 顾庆党 宰青华 《云南农业》 2018年第9期80-82,共3页
玉米间作马铃薯是重要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在云南省玉米马铃薯主产区(宣威市)开展玉米、马铃薯不同播期配置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宜在宣威地区马铃薯、玉米最佳播期及播期配置,为滇东北地区玉米间作马铃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马铃... 玉米间作马铃薯是重要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在云南省玉米马铃薯主产区(宣威市)开展玉米、马铃薯不同播期配置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宜在宣威地区马铃薯、玉米最佳播期及播期配置,为滇东北地区玉米间作马铃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马铃薯第一播期和玉米第三播期间作搭配,可获得最高的群体产量,即马铃薯的最佳播期为3月6日,玉米的最佳播期为4月1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播期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阳区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对比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聂秀竹 黄平 王开金 《云南农业》 2020年第2期77-78,共2页
马铃薯间作玉米(在马铃薯播种的同时间作大春作物玉米),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说明,间作种植以2∶2模式复合单产量最高,以4∶2模式复合产值最高。
关键词 马铃薯间作玉米 栽培模式 不同农艺性状 对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