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先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86-92,共7页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想信仰上各有不同,究其实质主要还是一种思想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并非政治的分歧,更不是青年胡适有意“挑起”、旨在阻碍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摩擦的必然反应和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之争 重新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国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4,共6页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个人关系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分歧 ;李大钊的质疑辩难与胡适的积极回应实际并非针锋相对 ,而是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建构 ;至少到 1 92 3年初为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李大钊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华梓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0,共6页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新探索将基于互文性的研究方法,以《国家与革命》首译文的问世为线索,继而动态探讨"问题与主义"之争终结(der Ausgang)的政治哲学维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症结” 互文性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早期认识
4
作者 王彦民 《安徽史学》 1999年第4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 无政府主义 李大钊 陈独秀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阶级斗 毛泽东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