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再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文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8,共7页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忽视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写作上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遮蔽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独到之处和重要价值。《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和开端,可谓《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珠联璧合,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文献,而《再论问题与主义》则是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的第一篇经典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再论问题与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5期61-71,共11页
五四运动后不久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囿于个人认知和时代变迁,后来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误解。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主义,牵涉面都很广。"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就在于注重实践,破除"... 五四运动后不久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囿于个人认知和时代变迁,后来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误解。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主义,牵涉面都很广。"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就在于注重实践,破除"假、大、空",在于思想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传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6,共5页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董国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4,共6页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个人关系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分歧 ;李大钊的质疑辩难与胡适的积极回应实际并非针锋相对 ,而是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建构 ;至少到 1 92 3年初为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李大钊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永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6,共10页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会中原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从事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会员形成了所谓“问题与主义”派。而围绕着《少年中国》月刊文字方针而展开的“学理与主义”之争,并非人们所说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范式转换,而是学会自由研究与预备主义的表现与结果。在导致学会分化的共同主义之争中,胡适及学会内的“问题与主义”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胡适 李大钊 少年中国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译序 被引量:8
6
作者 杜骏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0,23,共3页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家 问题与主义 网络政治 互联网 “沉默的螺旋”理论 查德 大众传播 社会公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历史阐释的学术解读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63,共10页
在"五四"后20年间,并未见有人将"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五四时期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专门考察,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问题与主义"之争才开始受到以艾思奇为代表的中共党内知识分子的关注。中共党内知识分子... 在"五四"后20年间,并未见有人将"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五四时期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专门考察,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问题与主义"之争才开始受到以艾思奇为代表的中共党内知识分子的关注。中共党内知识分子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阐释,逐渐演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意识形态论争。在当时适应了不同阶段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的需要,有着积极的政治与社会作用,但也对大陆史学界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书写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内知识分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 问题与主义 实验主义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明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8,共8页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争论中吸收了胡适的部分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最初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李大钊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先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86-92,共7页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想信仰上各有不同,究其实质主要还是一种思想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并非政治的分歧,更不是青年胡适有意“挑起”、旨在阻碍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摩擦的必然反应和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之争 重新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耀登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70-75,共6页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广”,是“最狡猾的敌人”;“投入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文集》 五四时期 实验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 瞿秋白 胡适 主义 蔡尚思 陈独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本期栏目解说
11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2,共4页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栏目 解说 中国近代史 五四运动 五四时期 近代中国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马以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65-72,共8页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个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些赞同、补充和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后人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了。 其实,当时参与讨论的也不过是李大钊、蓝志...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个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些赞同、补充和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后人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了。 其实,当时参与讨论的也不过是李大钊、蓝志先二人,胡适本人以后也只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二文。前后时间仅为一个多月。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后人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查阅当时的有关文章与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 主义 李大钊 安福系 再评价 实验主义 社会主义 《每周评论》 杜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兴卫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9-14,共6页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政治思潮 政治论战 实验主义 胡适 李大钊 "问题与主义" 学术讨论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7
14
作者 魏绍馨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1期33-38,共6页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魏绍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有关中国社会问题的严肃而认真的争论,这种争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影响。按照"实践是检验真...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魏绍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有关中国社会问题的严肃而认真的争论,这种争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影响。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则对这些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验主义 胡适 李大钊 社会问题 科学与民主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问题与主义”观及其在理论创新中的展开 被引量:8
15
作者 金民卿 《毛泽东研究》 2019年第3期37-49,共13页
毛泽东在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时,形成了正确的'问题与主义'观,这就是要深刻把握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以主义为引领来解决重大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发展主义,既不脱离实际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主义,也不离开主义而陷入问题丛中迷... 毛泽东在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时,形成了正确的'问题与主义'观,这就是要深刻把握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以主义为引领来解决重大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发展主义,既不脱离实际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主义,也不离开主义而陷入问题丛中迷失方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他把这种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在理论创新中展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解决中国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为中心,以推动实践发展为根本目的,成功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创立并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问题与主义'观对于全面准确理解'问题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问题与主义 问题意识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华梓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0,共6页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新探索将基于互文性的研究方法,以《国家与革命》首译文的问世为线索,继而动态探讨"问题与主义"之争终结(der Ausgang)的政治哲学维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症结” 互文性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问题与主义”刍议
17
作者 王颖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6期87-90,共4页
胡适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逐渐分化。在这个分化过程中,胡适接连就西方... 胡适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逐渐分化。在这个分化过程中,胡适接连就西方的“主义”与中国的“问题”,写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的新思潮的不同看法。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良莠难分。这时期的胡适,一方面还是一个抱着救国救民愿望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斗士;另一方面他思想上又顽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崇尚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处在逐步向资产阶级右翼转化的过程中。因此,“问题与主义”的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新文化运动 胡适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历史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 中国思想界 具体问题 李大钊 十月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馬克思主义者对胡适派改良主义的斗爭(“諭問題与主义”論战中的几个問題)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懋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S1期80-100,共21页
“问題与主义”论战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因为刊载这次论战文章的“每周评论”,在同年八月被查封,从而影响了这次论战的充分展开。论战的主将李大釗同志也只写过一篇论战文章——“再论问題与主义”。表面上看,这次论战和五四时期其他... “问題与主义”论战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因为刊载这次论战文章的“每周评论”,在同年八月被查封,从而影响了这次论战的充分展开。论战的主将李大釗同志也只写过一篇论战文章——“再论问題与主义”。表面上看,这次论战和五四时期其他论战比較起来,似乎规模不大,影响不深。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胡适 改良主义 问题与主义 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民 五四时期 社会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五四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问题”的性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珍英 马拥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问题意识"不仅面向问题的提出,还面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个人的机械总和,因此,社会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既不同于个人问题,也不等于个人问题的机械总和。在"问题"与"... "问题意识"不仅面向问题的提出,还面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个人的机械总和,因此,社会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既不同于个人问题,也不等于个人问题的机械总和。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五四"先贤对社会问题的性质存在观念分歧,但都反对偏废"问题"和"主义",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问题意识 社会问题 胡适 蓝公武 李大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永斌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1,共4页
无论构建理论体系还是研究现实问题,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在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问题”与“主义”简评的基础之上,提出关注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学研究之必然。当今高等教育学研究应该走“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 无论构建理论体系还是研究现实问题,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在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问题”与“主义”简评的基础之上,提出关注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学研究之必然。当今高等教育学研究应该走“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在问题研究中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研究 问题与主义 问题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