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
26
1
作者
苑亚茹
李娜
+3 位作者
邹文秀
尤孟阳
韩晓增
马大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025-6032,共8页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
团聚
体
闭蓄态微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长期定位试验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期植稻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演变规律及其潜在固持机制
2
作者
张迎春
王萍
+1 位作者
刘亚龙
汪景宽
《土壤学报》
2025年第4期1049-1058,共10页
水稻土是长期水耕熟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阐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可为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围垦后形成的1000年水稻土时间序列,结合力稳性团聚...
水稻土是长期水耕熟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阐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可为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围垦后形成的1000年水稻土时间序列,结合力稳性团聚体分级和物理颗粒/密度分组等手段,研究长期植稻下土壤团聚体内闭蓄态/游离态和颗粒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植稻下土壤有机碳逐渐积累的同时,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也随之提高,但以MOC为主,占总碳库的64.4%~87.9%。不同植稻年限土壤中各粒径团聚体的分布规律一致,依次为大团聚体(74.0%~77.6%)、微团聚体(9.2%~15.9%)和黏粉粒级微团聚体(8.6%~15.7%),进而超过70%的碳储存于大团聚体中。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植稻年限和粒径大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形态团聚体中主要以MOC为主,在大团聚体、闭蓄态和游离态微团聚体中MOC最高可达POC的2.9倍、1.1倍和3.2倍。闭蓄态微团聚体对POC的保护作用强于游离态微团聚体,具体表现为闭蓄态微团聚体中POC含量最高可达游离态的1.5倍。在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下,长期植稻有利于有机碳的固定,而闭蓄态微团聚体对颗粒态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稻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时间序列
土壤
团聚
体
有机碳组分
闭蓄态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
26
1
作者
苑亚茹
李娜
邹文秀
尤孟阳
韩晓增
马大龙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025-603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316
41771327
+4 种基金
41571285)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2018184)
啥尔滨师范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计划项目(xkb201309)
中科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项目(QYZDB-SSW-SYS02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5002)
文摘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关键词
水稳性
团聚
体
闭蓄态微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长期定位试验
黑土
Keywords
water-stable aggregate
occluded microaggregat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long-term experiment
black soil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期植稻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演变规律及其潜在固持机制
2
作者
张迎春
王萍
刘亚龙
汪景宽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土壤学报》
2025年第4期1049-105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7088,41807089)资助。
文摘
水稻土是长期水耕熟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阐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可为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围垦后形成的1000年水稻土时间序列,结合力稳性团聚体分级和物理颗粒/密度分组等手段,研究长期植稻下土壤团聚体内闭蓄态/游离态和颗粒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植稻下土壤有机碳逐渐积累的同时,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也随之提高,但以MOC为主,占总碳库的64.4%~87.9%。不同植稻年限土壤中各粒径团聚体的分布规律一致,依次为大团聚体(74.0%~77.6%)、微团聚体(9.2%~15.9%)和黏粉粒级微团聚体(8.6%~15.7%),进而超过70%的碳储存于大团聚体中。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植稻年限和粒径大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形态团聚体中主要以MOC为主,在大团聚体、闭蓄态和游离态微团聚体中MOC最高可达POC的2.9倍、1.1倍和3.2倍。闭蓄态微团聚体对POC的保护作用强于游离态微团聚体,具体表现为闭蓄态微团聚体中POC含量最高可达游离态的1.5倍。在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下,长期植稻有利于有机碳的固定,而闭蓄态微团聚体对颗粒态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稻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潜在机制。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时间序列
土壤
团聚
体
有机碳组分
闭蓄态微团聚体
Keywords
Paddy soil
Soil chronosequence
Soil aggregates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Occluded microaggregates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苑亚茹
李娜
邹文秀
尤孟阳
韩晓增
马大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长期植稻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演变规律及其潜在固持机制
张迎春
王萍
刘亚龙
汪景宽
《土壤学报》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