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4 位作者 邵华明 曹洁 蒋天伟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7-682,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27例患者均在大脑中动脉闭塞4周后,末次梗死发生2周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用微导丝穿越、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置入支架开通闭塞。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mTICI 2b^3级定义为血管有效再通)。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梗死,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MRI、扩散加权成像、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通畅情况。术后90 d门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恢复情况(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24个月门诊随访并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开通25例,其中5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20例行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支架置入,术中出现动脉穿孔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1周内出现新发脑梗死2例,均未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病例完成术后90 d临床随访,预后良好22例(81.5%),无症状加重患者。20例患者术后6~24个月内影像随访,完全通畅18例,支架内再闭塞1例,支架内中度狭窄1例,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新发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经严格筛选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是可行、安全的,近期能改善患者脑缺血症状,卒中再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血管闭塞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可行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3 位作者 邵华明 曹洁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83-692,共10页
目的探讨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23年5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 目的探讨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23年5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末次脑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闭塞远端血管代偿方式、双路图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流再通情况,<2b级为血管再通不良,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血管穿孔、远端栓塞、术后1周内新发脑梗死)、出院时NIHSS评分等。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脑梗死,术后1周内复查MRI或扩散加权成像或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再闭塞。术后90 d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2分为临床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后3~12个月门诊随访,记录mRS评分,并行CTA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9例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均存在与闭塞血管相关的脑梗死,其中椎动脉V4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下段闭塞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5例。术前NIHSS评分1~10分,中位评分3(2,7)分,末次脑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为15~60 d,平均(25±14)d。9例患者的闭塞血管远端血管床均可通过Willis环由对侧或前后循环显示,其中4例采用双侧颈内动脉双路图技术,3例采取双侧椎动脉双路图技术,2例采用前后循环双路图技术;8例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闭塞段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3级),1例术中通过双路图技术发现微导丝穿越时明显偏离血管走向,DSA证实为血管穿孔,终止手术,但未造成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1~6分,中位评分2(2,3)分,术后随访6~12月无缺血症状复发,术后90 d随访,mRS评分≤2分8例,3分1例。8例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术后3~6个月均完成CTA随访,均显示血流通畅。结论在Willis环代偿显示闭塞段远端血管床的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应用双路图技术可行,但仍需大样本数据及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血管闭塞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型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技术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荣华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邵华明 蒋天伟 宣井岗 彭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均为发病后6或8 h及以内使用机械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等至少1种方式进行血管内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 d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中前循环病变229例、后循环病变35例,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12,19)和25(22,32)分,出院时NIHSS评分别为8(6,11)和10(8,12)分。264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为91.3%(241/264),其中mTICI分级2b级68例(25.8%)、3级173例(65.5%);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1%(24/264);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5.7%(147/264),死亡率为10.6%(28/264)。132例患者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8.3%(77/132);108例接受机械取栓+支架补救治疗,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0.9%(55/10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及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ICAS所致AIS-LVO患者,机械取栓可作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技术,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补救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术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re支架机械取栓术快速再通闭塞血管是否存在学习曲线
4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619-619,共1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良好的预后与血管成功再通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加拿大研究者们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接受Solitare支架取栓术的患者资料,评估快速血管再通是否存在学习曲线。主要评估参数包括各时间段(CT检查时间→造影就位→股动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良好的预后与血管成功再通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加拿大研究者们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接受Solitare支架取栓术的患者资料,评估快速血管再通是否存在学习曲线。主要评估参数包括各时间段(CT检查时间→造影就位→股动脉穿刺→第1次支架释放→血管再通)。2009年5月-2012年2月,共83例患者接受了Solitare支架取栓治疗,根据CT检查到血管再通时间和前述不同时间段,将患者分成3组。再通成功率——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达到IIa有75例(90.4%)。CT检查到血管再通的总时间随着经验的积累明显缩短,最初25例患者的总时间远大于近期的25例患者(分别为161和94rain,P〈0.01),最显著的进步是第1次支架释放到血管再通的时间(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01),cT检查到造影就位的时间(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2),并且股动脉穿刺到第1次支架释放的时间也明显缩短(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2)。研究者认为,在采用Solitare支架机械取栓时,存在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曲线 闭塞血管 机械取栓 取栓术 支架 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资料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松 王驰 +5 位作者 王伟 邱玉发 吕楠 杨鹏飞 肖国栋 舒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3-78,108,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例)及苏... 目的分析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例)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3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采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患者入院开通闭塞血管术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术前升高≥4分。根据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有无发生END,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END组(29例)和非END组(9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心房颤动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史、抗凝药物用药史、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闭塞部位以及取栓次数、各中心手术量(低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高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初步筛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分析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家中心共127例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与非END组间取栓次数≥3次(χ^(2)=4.904,P=0.027)、低手术量中心(χ^(2)=23.839,P<0.01)及颈内动脉闭塞(χ^(2)=4.631,P=0.031)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取栓次数≥3次(OR=2.749,95%CI:1.029~7.342)及低手术量中心(OR=8.433,95%CI:3.155~22.537)为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取栓次数≥3次及低手术量中心是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血管内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广文 刘鹏 +4 位作者 宫文韬 刘彤晖 孙玉杰 张贤军 张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福德 陈晨 +3 位作者 宋文锋 袁兴运 韩建峰 王建懿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选用的支架类型将其分为RECO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有效性指标(血管成功再通率、首次取栓再通率、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及90 d良好预后率),以及安全性指标(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和90 d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81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0±12.0岁,男性57例(70.4%);RECO支架治疗组42例,Solitaire支架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基线NIHSS评分、ASPECTS评分,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比例,随机血糖、血小板计数、入院时Hcy、收缩压水平,以及闭塞部位、串联病变、桥接治疗比例和全身麻醉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CO支架治疗组与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88.1%vs.82.1%)、首次取栓再通率(28.6%vs.38.5%)、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95.6±12.3 min vs.92.5±14.2 mi n)、术中血栓逃逸率(11.9%vs.15.4%)、夹层样病变发生率(4.8%vs.2.6%)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14.3%vs.10.3%)、24 h全因死亡率(7.1%vs.5.1%)、90 d全因死亡率(19.0%vs.17.9%)及90 d良好预后率(57.1%vs.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ECO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Solitaire支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支架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大鹏 霍晓川 +3 位作者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91-1098,共8页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死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9
作者 郭文婷 吴川杰 +2 位作者 吴隆飞 李传辉 吉训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2期1-5,I0002,共6页
血管内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既往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管内取栓治疗对发病24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安全有效。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相比,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单纯药物治疗的死亡率和致... 血管内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既往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管内取栓治疗对发病24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安全有效。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相比,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单纯药物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而取栓治疗对这部分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随着近期后循环机械取栓临床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尤其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BAOCHE以及ATTENTION研究阳性结果的问世,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取栓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因此,本文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取栓治疗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作一述评,旨在为临床实践中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机械取栓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闭塞 后循环 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早期识别
10
作者 杨成双 刘圣 +4 位作者 梁堃 曹月洲 赵林波 施海彬 贾振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建立简单的临床预测模型,以期术前更方便地识别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建立简单的临床预测模型,以期术前更方便地识别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ICAS-LVO)所致大血管闭塞(ICAS-LVO组)和非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非ICAS-LVO组),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ICAS-LVO临床预测模型并根据相关参数绘制Nomogram图。结果共计110例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51例患者(49.6%)血管闭塞原因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非ICAS-LVO组相比,ICAS-LVO组患者更年轻,伴心房颤动更少,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低,最终筛选出3个因素可用于构建ICAS-LVO术前诊断预测模型,包括心房颤动、闭塞部位和侧支循环情况,该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校准(Hosmer-Lemeshow检验,P=0.562)和良好的识别力(AUC=0.956,95%CI:0.906~0.986)。结论由无心房颤动、闭塞部位为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近、中段和侧支循环良好3个预测因素构建的ICAS-LVO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助于神经介入医师早期识别ICAS-LVO并制定血管再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后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闭塞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tGLM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识别与诊断
11
作者 宋晓微 尹伟 +7 位作者 李佳褀 魏宸铭 王玥明 邳靖陶 陈乐 高策舒 马为之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根据头颈部血管检查(CTA/MRA/DSA)区分大血管闭塞和非大血管闭塞。依托于ChatGLM模型,利用提示词功能、指令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给出推理过程和诊断结果,并探索不同的推理过程判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由Python统一实现,用于表示模型的推理性能。结果共纳入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35例,其中大血管闭塞230例,采用零样本学习、零样本学习+思维链、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思维链、少样本学习及少样本学习+思维链推理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36.1%、52.1%、73.0%、72.6%和75.1%。结论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病例诊断和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基于电子病历文本进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识别和诊断,采用少样本学习的诊断准确性总体要显著高于零样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闭塞 大语言模型 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洪扬 李旭华 +5 位作者 周娟 李云杰 武津成 韩红星 王贤军 赵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8,104,共9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发病72 h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发病72 h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将发病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定义为END,并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功能恶化组和病情稳定(发病72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无增加或增加1~3分)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责任闭塞血管(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病变大脑半球、侧支循环评分、入院72 h内治疗用药情况(静脉溶栓+双抗、替罗非班+双抗、阿加曲班+双抗、单纯阿加曲班、单纯双抗)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0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男143例,女65例,年龄38~85岁,平均(64±9)岁。其中功能恶化组86例,病情稳定组122例。(1)功能恶化组与病情稳定组糖尿病[39.5%(34/86)比17.2%(21/122)]、吸烟史[43.0%(37/86)比29.5%(36/122)]、左侧大脑半球病变[57.0%(49/86)比41.0%(50/122)]患者比例及侧支循环评分[4(3,5)分比5(4,5)分]、发病至入院时间[7.0(3.0,17.0)h比4.3(2.0,11.0)h]、入院时血糖[7.4(5.8,10.0)mmol/L比6.7(5.8,7.7)mmol/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8(2.4,5.1)比3.0(2.1,4.3)]、单纯双抗[19.8%(17/86)比6.6%(8/122)]、阿加曲班+双抗[8.1%(7/86)比29.5%(36/122)]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余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674,95%CI:1.121~6.377,P=0.027)、左侧大脑半球病变(OR=2.030,95%CI:1.083~3.806,P=0.027)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加曲班+双抗(OR=0.267,95%CI:0.116~0.613,P=0.002)、高侧支循环评分(OR=0.551,95%CI:0.368~0.824,P=0.004)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发生END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左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易发生END,阿加曲班联合双抗治疗、侧支循环良好可降低其发生EN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轻型卒中 神经功能恶化 血管闭塞 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和血栓病理分析
14
作者 马腾云 高玉元 +2 位作者 马桂贤 张斌 王丽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1-301,共11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LVO血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LVO血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AIS-LVO的患者,并根据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分为手术组和未手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脏外科手术方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TRA)、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他手术(心脏瓣膜修补术、房间隔修补术、室间隔修补术、心脏移植术)]、心脏外科手术至AIS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椎-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卒中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发病至穿刺时间、卒中病因(栓塞、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前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后循环ASPECTS(pc-ASPECTS)及CT血管成像、CT灌注等影像学资料。将取出的血栓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马休黄猩红蓝染色,并根据红细胞在血栓中的比例分为富含红细胞血栓(红细胞比例≥70%)、混合血栓(红细胞比例31%~69%)、富含纤维蛋白血栓(红细胞比例≤30%)。卒中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将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后AIS-LVO患者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及根据临床经验判定的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AIS-LVO的患者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龄19~86岁,平均(58±14)岁,其中未手术组50例,手术组52例。(1)手术组与未手术组患者在高血压病[32.7%(17/52)比54.0%(27/50),P=0.030]、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12.3(12.3,21.8)分比35.0(18.0,35.0)分,P<0.01]、血管闭塞部位(P=0.048)、心脏外科手术方式(P<0.01)、前循环ASPECTS或pc-ASPECTS[9(8,9)分比4(3,6)分,P<0.01]及卒中后90 d预后良好[75.0%(39/52)比10.0%(5/50),P<0.01]及死亡患者比例[7.7%(4/52)比68.0%(34/50),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余临床、影像学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病因为栓塞、动脉夹层、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6.5%(45/52)、7.7%(4/52)、5.8%(3/52)。(2)以卒中后90 d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TRA、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前循环ASPECTS或pc-ASPECTS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卒中后90 d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预后良好赋值为1,预后不良赋值为0),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影响因素及血管闭塞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高(OR=0.86,95%CI:0.78~0.95,P=0.002)及未行血管内治疗(OR=6.93,95%CI:1.05~45.55,P=0.044)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45例心源性栓塞患者中,有33例患者留取了血栓标本,血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无患者为富含红细胞血栓,3例患者为混合血栓,30例患者为富含纤维蛋白血栓,且其中12例患者血栓纤维蛋白比例超过90%。结论血管内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导致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的血栓以富含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缺血性卒中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血栓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李知衡 程娅雯 +5 位作者 韩香凝 李嘉豪 马文龙 于嘉 罗国刚 刘福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并行EVT的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两组:SAP组(55例)和非SAP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及围手术期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上述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静吸复合麻醉比例、术中取栓次数、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AP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低于非SAP组(P均<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持续时间长(OR=1.014,95%CI:1.001~1.028,P<0.05)、吞咽功能障碍(OR=6.137,95%CI:1.694~22.232,P<0.01)及血管未成功再通(OR=6.043,95%CI:1.062~34.382,P<0.05)是该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持续时间长、吞咽功能障碍及血管未成功再通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直接相关,故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尽早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此类患者术后SAP的发生率,进而改善其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张潇文 唐涛 +2 位作者 李迪 李深 席春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69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梗死进展速度中位数将患者平均分为快速进展...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梗死进展速度中位数将患者平均分为快速进展组和缓慢进展组,每组各14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7,95%CI:1.39~3.71)、心房颤动(OR=1.95,95%CI:1.22~3.12)、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OR=1.98,95%CI:1.19~3.28)是脑梗死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心房颤动、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三项因素均有预测梗死进展速度的效能(P<0.05),但效能较低。将三者串联联合预测梗死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0.579~0.704),预测效能有所提升,但仍然较低。结论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和近端闭塞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脑梗死 梗死进展速度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心房颤动 颈内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在远端中等脑血管闭塞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赵开杰 邵少举 +2 位作者 张国祯 孙秀亭 张晓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0-438,共9页
机械取栓对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疗效明确,但远端中等脑血管闭塞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因血管纤细、路径迂曲及远端供血区有限,血管再通治疗难度较大,行机械取栓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尚未成为机械取栓的标准适应证。随着介入器械微型化... 机械取栓对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疗效明确,但远端中等脑血管闭塞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因血管纤细、路径迂曲及远端供血区有限,血管再通治疗难度较大,行机械取栓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尚未成为机械取栓的标准适应证。随着介入器械微型化及其导航性能的提升,远端中等脑血管闭塞逐渐成为机械取栓的潜在靶点,然而穿支动脉闭塞因管径过于细小,目前仍难以适用该技术。该文从远端中等脑血管闭塞的解剖学特征与类型、影像学诊断、治疗策略及机械取栓新材料、新技术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远端中等脑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中等脑血管闭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后延迟性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蓝文雅 杜娟 +4 位作者 邱峰 姜海波 杜明洋 许丽丽 曹辉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9-71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延迟性功能改善(DFI)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延迟性功能改善(DFI)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FI)定义为对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以上的患者在血管成功再通24 h后有4分以上的改善;或对于NIHSS评分≤4分的患者,血管再通24 h后NIHSS评分降至0或1分。DFI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DF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347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65岁,男性占比62%,中位NIHSS16分。在347例患者中,185例(53.3%)患者发生EFI。与非EFI组患者相比,EFI组患者年龄(P=0.028)和基线NIHSS评分(P=0.007)更低,症状性颅内出血(P<0.001)以及肺部感染(P=0.002)的发生率更低。在162例非EFI患者中,36例(22.2%)患者出现DFI。与非DFI组患者相比,DFI组患者年龄(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P<0.001)更低,房颤(P=0.008)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P=0.003)发生比例更低,而吸烟患者的构成比更高(P=0.03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95%CI=0.89~0.98]、基线NIHSS评分(OR=0.88,95%CI 0.81~0.96)、侧支循环(OR=8.33,95%CI 2.41~28.82)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OR=0.20,95%CI 0.04~0.93)是DF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比例患者发生EFI,而在非EFI患者中也有超过20%的患者发生DFI。年龄、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对于DFI发生至关重要。需关注以上因素以加强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再通 延迟性功能改善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姜河 王珵 +1 位作者 陈祥华 许春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8-1024,共7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5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2月,因非卒中相关疾病收入东台市人民医院并在住院期间因疑似卒中症状激活院内卒中绿色通道的所有患者。采用ROC曲线... 目的探讨并分析5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2月,因非卒中相关疾病收入东台市人民医院并在住院期间因疑似卒中症状激活院内卒中绿色通道的所有患者。采用ROC曲线评估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5种筛查量表分别为卒中现场评估和分类转运量表(field assessment stroke triage for emergency destination,FAST-ED)、快速动脉闭塞评估量表(rapid arterial occlusion evaluation,RACE)、洛杉矶运动量表(Los Angeles motor scale,LAMS)、辛辛那提院前卒中严重程度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everity scale,CPSSS)和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4例患者,其中54例(31.0%)患者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RACE(AUC 0.888,95%CI 0.849~0.928)和LAMS(AUC 0.859,95%CI 0.812~0.905)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最高,其次是FAST-ED(AUC 0.820,95%CI 0.768~0.872)、CPSSS(AUC 0.810,95%CI 0.756~0.863)和PASS(AUC 0.786,95%CI 0.727~0.844),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在预测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RACE和LAMS的预测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院内卒中 血管闭塞 卒中筛查量表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被引量:2
20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缪中荣 +5 位作者 陈康宁 孙瑄 杨明 孙大鹏 李光建 陈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33-1358,共2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是由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急性颅内中等血管闭塞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此次共识编写涵盖颅内中等血管的定义,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是由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急性颅内中等血管闭塞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此次共识编写涵盖颅内中等血管的定义,中等血管闭塞的发病率、预后、诊断、静脉/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具体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等内容,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尤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护理及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中等血管闭塞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证据 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