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佳丽 刘芳 +3 位作者 甘永康 崔红梅 雷燕 郝文立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78-3384,共7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中小动静脉的炎性、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功能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使用药物干预不显著时,多采用血管介入...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中小动静脉的炎性、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功能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使用药物干预不显著时,多采用血管介入、血管重建、骨搬移血管再生和交感神经切除等手术方法,患者疼痛缓解,但复发率和截肢率较高。中医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防治疾病的特点,临床治疗TAO效果良好。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TAO的潜在机制涉及减少氧化应激、抗炎、调节免疫、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变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单味中药 中药提取物 中药复方 防治 病理机制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凉血和营方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血管炎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夏 王御震 +3 位作者 祝艳丹 赵诚 李骥 曹烨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15-2922,共8页
目的研究凉血和营方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大鼠血管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凉血和营方低、中、高剂量组(2.25、4.5、9 g/kg),大鼠后肢股动脉注射0.1 mL月桂酸钠(10 mg/mL)建立TAO大模型,造模成功后灌... 目的研究凉血和营方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大鼠血管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凉血和营方低、中、高剂量组(2.25、4.5、9 g/kg),大鼠后肢股动脉注射0.1 mL月桂酸钠(10 mg/mL)建立TAO大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观察患肢形态变化并进行评级;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扫描各组大鼠后肢血流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6、ICAM-1、VCAM-1水平;HE染色观察股动脉和股静脉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股动脉组织中TNF-α、IL-6、JAK2、p-JAK2、STAT3、p-STAT3、ICAM-1、V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肢形态学评分升高(P<0.01);患侧/健侧血液灌注量比降低(P<0.01);血浆TNF-α、IL-6、ICAM-1、VCAM-1水平升高(P<0.01);股动脉及股静脉组织中存在富含大量炎性细胞的血栓浸润,股动脉组织中TNF-α、IL-6、p-JAK2、p-STAT3、ICAM-1、VCAM-1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凉血和营方中、高剂量组大鼠患肢形态学评分降低(P<0.01),患侧/健侧血液灌注量比升高(P<0.01),股动脉及股静脉组织中血栓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股动脉组织中IL-6、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1);各剂量组血浆TNF-α、IL-6、ICAM-1、VCAM-1水平降低(P<0.05,P<0.01),股动脉组织中TNF-α、ICAM-1、VCAM-1、p-JAK2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凉血和营方可以改善TAO大鼠全身炎症状态,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减轻血管炎性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血和营方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内皮细胞活化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介入治疗体会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铭义 王峰 +1 位作者 纪东华 李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可行性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56例确诊下肢TAO患者入组。所有病例均行下肢CTA及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及明确病变范围,联合采用"祛栓、导管溶栓、腔内成形、抗...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可行性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56例确诊下肢TAO患者入组。所有病例均行下肢CTA及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及明确病变范围,联合采用"祛栓、导管溶栓、腔内成形、抗凝"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术后近期总有效率88.9%,治愈率32.1%,有效率60.8%,无效率7.1%。随访时间(37±12)个月,按照Cooley疗效标准,痊愈12例(21.5%)、良好30例(53.5%)、一般8例(14.3%)、差及截肢6例(10.7%)。大部分患者患肢疼痛缓解,溃疡愈合,行走距离延长,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介入治疗对下肢TAO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下肢缺血分期与介入治疗疗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分期越高,疗效及预后越差;远端流出道对于介入治疗下肢TAO的疗效至关重要;积极开通闭塞血管对TAO治疗具有正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6 位作者 何晓明 罗开元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马震寰 陆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851-852,共2页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细胞移植治疗 自体外周血 血管病变 病发病机制 干细胞移植 严重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造模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晓辉 刘忠德 +3 位作者 朱晓男 吕延伟 杨吉相 尤春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378-379,共2页
采用无 ZT医用胶技术复制 TA O动物模型 ,并与采用 ZT医用胶者进行效果比较。实验动物采用大白鼠 ,设立假手术组、ZT医用胶对照组及非 ZT医用胶手术组。术后取患肢标本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的检查 ,并对造模成功例数、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 采用无 ZT医用胶技术复制 TA O动物模型 ,并与采用 ZT医用胶者进行效果比较。实验动物采用大白鼠 ,设立假手术组、ZT医用胶对照组及非 ZT医用胶手术组。术后取患肢标本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的检查 ,并对造模成功例数、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例数等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造模成功例数 ,ZT组及非 ZT组均与假手术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 .0 0 1 ) ,但前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切口感染延期愈合例数 ,假手术组及 ZT组均与非 ZT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 .0 5) ,但前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光镜及电镜检查显示非 ZT组的组织损伤小。非 ZT组造模方法成功率高 ,负效应少而轻 ,其科学性、实用性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ZT医用胶 造模方法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阳 孙思翘 +1 位作者 赵文光 王嘉桔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5-388,共4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中小动静脉的阶段性闭塞性炎症疾病。腰交感神经切除术(LS)通过使动脉痉挛逆转、改善肢体缺血状态、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成为TAO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虽然LS有70余年的历史,但手术作用仍有争议。本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中小动静脉的阶段性闭塞性炎症疾病。腰交感神经切除术(LS)通过使动脉痉挛逆转、改善肢体缺血状态、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成为TAO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虽然LS有70余年的历史,但手术作用仍有争议。本文作者对LS治疗TAO的现状和并发症的防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腹膜后电镜下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玥 侯玉芬 +2 位作者 孙连庆 刘政 宋岳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6期1195-1196,共2页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4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5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显效126例,好转56例,无...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4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5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显效126例,好转56例,无效7例,死亡2例,2例均因心脏病死亡。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满意,其方法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白俊龙 王江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63-1565,共3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最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最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最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最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跛行,进而表现为皮温下降、疼痛,如出现静息痛则提示病情严重,晚期出现溃疡、坏疽,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则截肢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行静脉 局部缺血 皮温 静息痛 动静脉转流术 人工血管 间歇性跛行 静脉动脉化手术 TAO 闭塞性脉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4例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春亭 罗保平 +1 位作者 尹红 何敢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61-63,6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54例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用前列地尔,阿司匹林等扩管,抗血小板治疗及抗感染,并同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虚寒型,瘀滞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54例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用前列地尔,阿司匹林等扩管,抗血小板治疗及抗感染,并同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虚寒型,瘀滞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局部溃疡给予局部外用中药,清创等对症处理。观察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平均住院治疗37.5 d,9例坏疽患者有2例因缺血症状加重截肢,3例足趾呈干性坏疽而自行脱落;有42例在住院期间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2例疼痛无明显改善;38例溃疡15例完全愈合,15例溃疡缩小,8例溃疡未见好转。出院时疗效为治愈17例,13例显效,17例进步,7例无效。总有效率87.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伟 赖俊谕 代远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索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及其特异性抗原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中的表达。方法:TAO组23例,动脉硬化闭塞组(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25例,健康... 目的:探索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及其特异性抗原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中的表达。方法:TAO组23例,动脉硬化闭塞组(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25例,健康组25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3组中ANC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TAO组和健康组ANCA抗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乳铁蛋白酶(LF)、组织蛋白酶G(CG)、杀菌/渗透性增高蛋白(BPI)抗体。结果:(1)23例TAO组患者中有12例ANCA阳性,检测率为52.2%。25例ASO组患者有1例ANCA阳性,检测率4%。健康组未检测出ANCA阳性。(2)TAO组重度患者ANCA的临床检出率(66.7%;10/15)及ANCA滴度均要高于中度患者(25%;2/8)。(3)12例ANCA阳性血清中有5例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为阳性,有3例抗乳铁蛋白酶(LF)抗体为阳性,1例抗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抗体为阳性,1例抗杀菌/渗透性增高蛋白(BPI)抗体为阳性,抗蛋白酶3(PR3)抗体,抗组织蛋白酶G(CG)抗体均为阴性。(4)4种阳性抗体均发现于严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结论:ANCA的检测率和抗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ANCA的检测对临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1个有效的血清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蕲蛇酶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景 于洋 张海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2479-2482,2487,共5页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蕲蛇酶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价值,为丰富临床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蕲蛇酶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价值,为丰富临床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同时采用蕲蛇酶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2组患者均同时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肢体发凉、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肤色异常、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蕲蛇酶注射液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疗效,可作为该疾病常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蕲蛇酶注射液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管壁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轶 代远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83-1685,共3页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aogiitis obliterans,TAO)患者的病变血管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以探讨血管壁的免疫损伤与TAO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05~2007年29例因TAO导致肢体坏死行截肢术的患肢血管为病例组,以我院同期32例...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aogiitis obliterans,TAO)患者的病变血管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以探讨血管壁的免疫损伤与TAO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05~2007年29例因TAO导致肢体坏死行截肢术的患肢血管为病例组,以我院同期32例因其他病因行截肢术的患肢血管为对照组,均以免疫组化SP法进行CD3、CD20染色,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探讨。结果:TAO组中CD(3+)、CD2(0+)细胞平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TAO组中CD(3+)细胞平均数高于CD2(0+)细胞平均数,两者间有较显著差异(P<0.05)。结论:TAO的发病与患者血管壁的免疫损伤关系密切,CD(3+)细胞直接引起的免疫损伤在血管壁的免疫损伤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免疫病理学 血管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骥琼 陈志林 +2 位作者 王道明 吕大伦 姚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 :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 ,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腘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肩胛下动脉与腘动脉分支... 目的 :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 ,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腘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肩胛下动脉与腘动脉分支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起始外径分别为 3 .90、4.68、42 .9、2 7.3mm ,以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可以在膝周构建一支相当重要的侧支循环。血管闭塞的位置决定着切口的选择。结论 :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血管化后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侧支循环 血管 背阔肌瓣 肩胛下动脉 解剖学 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振国 张富生 +1 位作者 蒋福斌 郭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98-999,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脉通络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脉通络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康复治疗的健康教育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惠榕 郑燕琴 吴妙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8期81-81,共1页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康复治疗 健康教育 患肢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德卫 赵瑜 时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91-393,401,共4页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氏病 病因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动脉搭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热真假多变幻 慧眼识证守病机——奚九一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磊 赵凯 奚九一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1-651,共1页
关键词 闭塞性脉管炎 寒热真假 奚九一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电视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联合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2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鉴涛 代远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143-1144,114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电视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Video-assisted laparoscopic lumbar sympathectomy,VALLS)联合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普外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VALLS联合原位大隐静脉动... 目的:探讨经电视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Video-assisted laparoscopic lumbar sympathectomy,VALLS)联合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普外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VALLS联合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2例。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2月,患者间歇性跛行时间延长,静息痛显著缓解或消失。结论:本术式切口小,创伤小,疗效满意,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静脉动脉化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营通脉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晋 傅雷 龙期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2-153,共2页
目的 探讨清营通脉法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中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临床运用加减清营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 ,并与通塞脉片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 探讨清营通脉法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中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临床运用加减清营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 ,并与通塞脉片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加减清营汤能显著降低其全血、血浆粘度 (P <0 .0 1)和血小板聚集率 (P <0 .0 1) ,其作用与通塞脉片相似。结论 清营通脉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脉管炎 中医药疗法 清营通脉法 清营汤 治疗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2例临床护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楠 王东雁 +1 位作者 刘玉风 丁俊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562-563,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与护理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效果.方法:对42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并与30 例西医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与护理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效果.方法:对42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并与30 例西医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治疗与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