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黏性土的开闭口管桩承载性状室内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明义
管金萍
+3 位作者
王永洪
刘俊伟
桑松魁
苗德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桩端形式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对黏性土中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开口管桩T1和闭口管桩T2的Q-s曲线均呈陡降型,最大沉降量分别为47.72,43.24 m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桩端形式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对黏性土中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开口管桩T1和闭口管桩T2的Q-s曲线均呈陡降型,最大沉降量分别为47.72,43.24 m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分别为6.3,7.3 kN;试桩T1内管桩身轴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随着埋深逐渐减小;试桩T1和T2外管桩身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试桩T2外管桩身轴力比试桩T1外管桩身轴力大24.2%~102.7%;试桩T1内管侧摩阻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随着埋深的增大逐渐增大;试桩T1和T2外管侧摩阻力在荷载较小时,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桩顶荷载达到最大时,始终呈增大的趋势;在各级荷载作用下,两试桩的桩端阻力分担比介于53.5%~72.3%,桩端阻力始终发挥主要作用,且开口桩的桩端阻力分担比小于闭口管桩。研究结果对实际工程中桩型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
管桩
闭口管桩
黏性土地基
承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透明土的管桩贯入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
49
2
作者
曹兆虎
孔纲强
+1 位作者
刘汉龙
周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4-1568,共5页
由于受土塞效应等因素影响,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针对该两者贯入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透明土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系统,用于桩基贯入过程...
由于受土塞效应等因素影响,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针对该两者贯入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透明土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系统,用于桩基贯入过程中桩周土体变形的非插入式测量。试验选用的透明土由玻璃砂和具有相同折射率的孔隙液体制成。该试验系统主要包括:线性激光光源、CCD(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自动沉桩加载仪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激光射入透明土,和透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散斑场,通过CCD相机摄取贯入过程中各个时刻散斑场变形的图片,然后通过PIV技术对这些变形前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即可得到整个土体位移场。分别进行了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桩基贯入试验,得到了对应的土体位移场,并对桩基贯入引起的桩周土体径向位移试验结果与圆孔扩张法、应变路径法等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闭口管桩,由于竖向位移的影响,试验值比圆孔扩张法结果小,其与应变路径法更为接近;对于开口管桩,由于沉桩过程中土塞作用,试验值比圆孔扩张法大,其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
管桩
闭口管桩
模型试验
位移场
透明土
PIV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均质黏性土中静压沉桩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土压室内试验研究
3
作者
王永洪
徐泽强
+4 位作者
张明义
张腾
银吉超
吴江斌
魏家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入土深度越大,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越大,闭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大于开口桩;桩身上部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小于桩身下部;同一入土深度,随着桩身h/L的增加,桩土界面土压力存在侧压力“退化”的现象;特定试验条件下,闭口和开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与上覆有效土体自重比值最大值分别是61.2%和52.1%,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是超孔压的3.76~5.46倍。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与桩身h/L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沉桩
开口
管桩
闭口管桩
有效土压力
桩土界面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黏性土的开闭口管桩承载性状室内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明义
管金萍
王永洪
刘俊伟
桑松魁
苗德滋
机构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山东省高等学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7231,51778312,51809146)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GSF16107,2018GSF117010,2018GSF11700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6EEQ08,ZR2016EEP06)
文摘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桩端形式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对黏性土中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开口管桩T1和闭口管桩T2的Q-s曲线均呈陡降型,最大沉降量分别为47.72,43.24 mm,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分别为6.3,7.3 kN;试桩T1内管桩身轴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随着埋深逐渐减小;试桩T1和T2外管桩身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试桩T2外管桩身轴力比试桩T1外管桩身轴力大24.2%~102.7%;试桩T1内管侧摩阻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随着埋深的增大逐渐增大;试桩T1和T2外管侧摩阻力在荷载较小时,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桩顶荷载达到最大时,始终呈增大的趋势;在各级荷载作用下,两试桩的桩端阻力分担比介于53.5%~72.3%,桩端阻力始终发挥主要作用,且开口桩的桩端阻力分担比小于闭口管桩。研究结果对实际工程中桩型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开口
管桩
闭口管桩
黏性土地基
承载性状
Keywords
open-end pipe pile
close-end pipe pile
clayey ground
bearing behavior
分类号
TU473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透明土的管桩贯入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
49
2
作者
曹兆虎
孔纲强
刘汉龙
周航
机构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出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4-156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1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项目(U1134207)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125)
文摘
由于受土塞效应等因素影响,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针对该两者贯入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透明土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系统,用于桩基贯入过程中桩周土体变形的非插入式测量。试验选用的透明土由玻璃砂和具有相同折射率的孔隙液体制成。该试验系统主要包括:线性激光光源、CCD(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自动沉桩加载仪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激光射入透明土,和透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散斑场,通过CCD相机摄取贯入过程中各个时刻散斑场变形的图片,然后通过PIV技术对这些变形前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即可得到整个土体位移场。分别进行了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桩基贯入试验,得到了对应的土体位移场,并对桩基贯入引起的桩周土体径向位移试验结果与圆孔扩张法、应变路径法等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闭口管桩,由于竖向位移的影响,试验值比圆孔扩张法结果小,其与应变路径法更为接近;对于开口管桩,由于沉桩过程中土塞作用,试验值比圆孔扩张法大,其影响不可忽略。
关键词
开口
管桩
闭口管桩
模型试验
位移场
透明土
PIV技术
Keywords
open-ended pipe pile
closed-ended pipe pile
model test
displacement field
transparent soil
PIV technique
分类号
TU411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均质黏性土中静压沉桩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土压室内试验研究
3
作者
王永洪
徐泽强
张明义
张腾
银吉超
吴江斌
魏家斌
机构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高等学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出处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E0113400)。
文摘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入土深度越大,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越大,闭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大于开口桩;桩身上部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小于桩身下部;同一入土深度,随着桩身h/L的增加,桩土界面土压力存在侧压力“退化”的现象;特定试验条件下,闭口和开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与上覆有效土体自重比值最大值分别是61.2%和52.1%,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是超孔压的3.76~5.46倍。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与桩身h/L位置有关。
关键词
静压沉桩
开口
管桩
闭口管桩
有效土压力
桩土界面
室内试验
Keywords
jacked pile-sinking
open-end pile
close-end pile
effective earth pressure
pile-soil interface
indoor test
分类号
TU473.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黏性土的开闭口管桩承载性状室内试验对比研究
张明义
管金萍
王永洪
刘俊伟
桑松魁
苗德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透明土的管桩贯入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曹兆虎
孔纲强
刘汉龙
周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均质黏性土中静压沉桩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土压室内试验研究
王永洪
徐泽强
张明义
张腾
银吉超
吴江斌
魏家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