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闪电过程有关的NⅡ离子光谱 被引量:8
1
作者 袁萍 刘欣生 张义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8-291,共4页
将原子结构理论应用于与雷电相关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用多组态Dirac Fock方法 ,且系统考虑了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延迟效应等重要贡献 ,计算了与闪电过程有关的NⅡ离子光谱线波长、跃迁几率、振子强度以及相应的激发能量等参数 ,据此 ... 将原子结构理论应用于与雷电相关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用多组态Dirac Fock方法 ,且系统考虑了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延迟效应等重要贡献 ,计算了与闪电过程有关的NⅡ离子光谱线波长、跃迁几率、振子强度以及相应的激发能量等参数 ,据此 ,对已观测到的闪电光谱做了比以前更详细的指认 ,为闪电过程物理机制的探讨以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过程 原子结构理论 多组态Dirac-Fock法 相对论效应 电子关联 延迟效应 NⅡ离子 闪电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 被引量:3
2
作者 祝宝友 刘亦风 陶善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9-473,共15页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 闪电放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分叉过程算法优化的K-means聚类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文欣 刘升 肖子雅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1,共7页
K-means聚类算法是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中一种常用算法,但是其存在依赖初始值和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缺陷,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一种闪电分叉过程算法优化的K-means聚类,克服聚类算法在初始值选择困难的问题,提高K-means聚类算法的求解... K-means聚类算法是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中一种常用算法,但是其存在依赖初始值和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缺陷,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一种闪电分叉过程算法优化的K-means聚类,克服聚类算法在初始值选择困难的问题,提高K-means聚类算法的求解精度,降低陷入局部最优的可能性。从UCI数据集中选取6个真实的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改进后的聚类算法有更好的求解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 闪电分叉过程算法 数据处理 K-均值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闪电连接过程优化算法反演多阶瑞雷波频散曲线 被引量:4
4
作者 付宇 艾寒冰 +3 位作者 姚振岸 李红星 田宵 张杏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0-838,共9页
在瑞雷波勘探中,频散曲线反演是获取地下地层信息的关键,具有多参数、多极值特征。传统的全局优化算法,如粒子群(PSO)算法、遗传算法(GA)等,进行频散曲线反演时存在收敛速度慢、求解精度低等问题。为此,将一种新颖的全局优化算法——闪... 在瑞雷波勘探中,频散曲线反演是获取地下地层信息的关键,具有多参数、多极值特征。传统的全局优化算法,如粒子群(PSO)算法、遗传算法(GA)等,进行频散曲线反演时存在收敛速度慢、求解精度低等问题。为此,将一种新颖的全局优化算法——闪电连接过程优化(Lightning Attachment Procedure Optimization,LAPO)算法用于频散曲线反演。LAPO算法受自然界中闪电下行先导和上迎先导连接过程的启发所提出,通过模拟自然界中闪电形成过程寻求最优解。该算法全局搜索和局部开发能力都强,无需进行参数调整。使用理论地质模型和实际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PSO算法相比,LAPO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算法性能稳定的特点;LAPO算法不仅适用于基阶频散曲线反演,而且适用于多阶频散曲线反演,是瑞雷波频散曲线定量解释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雷波 频散曲线反演 多阶 全局优化 闪电连接过程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