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学术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范立舟 臧俊改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5,共7页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摧毁近两千年经学迷幕,清代汉学公推其为典范之作。其学术成就的影响力大大超越了考据学所能企及的上限,开创了清代辨伪疑经之风气。促成清代学术的转向,底定了朴学压倒理学,汉学取代宋学的学术趋向。阎若璩所实...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摧毁近两千年经学迷幕,清代汉学公推其为典范之作。其学术成就的影响力大大超越了考据学所能企及的上限,开创了清代辨伪疑经之风气。促成清代学术的转向,底定了朴学压倒理学,汉学取代宋学的学术趋向。阎若璩所实践的学术样式,所标定的学术规格,是一种明晰的汉学家法,认为考据是学术的基本尺度,经学不在于义理之醇正而在于文献考据之正误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璩 《尚书古文疏证》 汉学 宋学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阎若璩与清代学术范式的确立——以《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1-219,312,共9页
阎若璩基于尊经明道的价值观念,以"根柢—枝节"的逻辑结构,运用实证、虚会法排比史料,考辨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传》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伪而成《尚书古文疏证》。这对清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实有先导作用,因而具有学术... 阎若璩基于尊经明道的价值观念,以"根柢—枝节"的逻辑结构,运用实证、虚会法排比史料,考辨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传》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伪而成《尚书古文疏证》。这对清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实有先导作用,因而具有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璩 《尚书古文疏证》 范式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阎若璩的经学思想
3
作者 黄绍海 《江汉论坛》 1985年第4期66-71,共6页
阎若璩,字百诗,别号潜修老人,山西太原人,侨寓江苏淮安。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卒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享年六十九岁。他于宦途很不得意,终老仅一介书生:但在清代经学研究领域却颇负盛名。嘉庆间,江藩所撰《国朝汉学师承记》,就把阎... 阎若璩,字百诗,别号潜修老人,山西太原人,侨寓江苏淮安。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卒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享年六十九岁。他于宦途很不得意,终老仅一介书生:但在清代经学研究领域却颇负盛名。嘉庆间,江藩所撰《国朝汉学师承记》,就把阎列为榜首,承认他对于汉学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思想 若璩 古文尚书 十三年 朱熹 宋儒 理学 札记 清代汉学 疏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虞廷十六字心传辨正及思想变迁——基于欲望的认知及治疗视角
4
作者 张昭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6,共9页
出自《尚书·大禹谟》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人心之欲与道心之理的二元对立,理学家发展出存理遏欲的欲望治疗方案。在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潮下,阎若璩质疑十六字心传是后人袭用《荀子》伪作,这对于宋明理学无... 出自《尚书·大禹谟》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人心之欲与道心之理的二元对立,理学家发展出存理遏欲的欲望治疗方案。在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潮下,阎若璩质疑十六字心传是后人袭用《荀子》伪作,这对于宋明理学无疑是釜底抽薪。考辨阎若璩所论可知,其论点与论证均不足以支撑其论断,反而可以说明荀子继承发挥了十六字心传,并影响了宋明理学。十六字心传是尧舜禹所传的外王政治之道。结合《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的上下文,通过尧舜禹的为君治民之法、大禹伐有苗,引入汉唐的权威注疏,可判别出道心、人心、允中为三元关系,属于允许欲望适度释放的治疗方案。综合中国哲学形成发展史,宋明理学的欲望认知及治疗与荀子具有相似性,并受佛教禁欲刺激,发展出存理遏欲的观点,侧重于个体修身的内圣;三代尧舜禹、汉唐权威注疏倾向于欲望的适度释放,侧重于国家政治的外王。尽管内圣与外王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欲望治疗方案,且应用场景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字心传 《荀子·解蔽》 存理遏欲 若璩 欲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的文章体式与传世古文《尚书》的真实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贾学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9-74,共6页
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对阎若璩的《尚书》证伪是尖锐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他赖以立论的基础。一文一题或一个标题统辖数篇文章,不能作为判断《尚书》类文献真伪的标准。《尚书》类文献中出现战国秦汉时期的语句,是由这类文献... 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对阎若璩的《尚书》证伪是尖锐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他赖以立论的基础。一文一题或一个标题统辖数篇文章,不能作为判断《尚书》类文献真伪的标准。《尚书》类文献中出现战国秦汉时期的语句,是由这类文献最终写定的时段造成,不能依此把这类文献视为伪作。《尚书》类文献有的用韵,有的经过修饰雕琢,这些审美方面的运作,同样不能成为作伪的依据。清华简整理者对《说命》简文所作的说明,依然未能摆脱疑古思潮的窠臼,给出的结论有失公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璩 《尚书》证伪 清华简 真伪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传》在清末民国语文教育中接受状况探析
6
作者 林长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69,共4页
胡适曾评价《水浒传》“很当得起一个阎若璩替他下一番考证的工夫,很当得起一个王念孙来替他做一番训诂的工夫”,又说他自己“够不上做这种大事业”,最后竞做了一篇很长很精细的《水浒传考证》。可见,《水浒传》的文学成就之高。
关键词 《水浒传》 接受状况 语文教育 清末民国 文学成就 若璩 王念孙 工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世末期城市知识分子的变貌——探求中国近代学术知识的萌芽 被引量:2
7
作者 山口久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7,共10页
本文对不得已从儒者向学者转变的清朝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进行解明的同时 ,对由作为与政治、道德密切相关的智慧 (wisdom)的学问 ,向追求“实事求是”之中性知识 (knowledge)的学问转变的清朝学术史之一端进行了描绘。目的在... 本文对不得已从儒者向学者转变的清朝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进行解明的同时 ,对由作为与政治、道德密切相关的智慧 (wisdom)的学问 ,向追求“实事求是”之中性知识 (knowledge)的学问转变的清朝学术史之一端进行了描绘。目的在于借此解明中国近世末期城市型知识分子意识的变貌。虽然本文仅仅举了阎若璩和章学诚二例而已 ,但试图藉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知的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知识分子 近代 知识 若璩 章学诚 士大夫阶层 清朝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汉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34-36,共3页
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辨张汉东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只做了三天国君,时间之短,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由于在位时间过于短暂,《史记》记载比较特殊,后人便产生了疑问和误解,认为孝文王实际享国一年多,并成为被广泛采用的流行之说。... 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辨张汉东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只做了三天国君,时间之短,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由于在位时间过于短暂,《史记》记载比较特殊,后人便产生了疑问和误解,认为孝文王实际享国一年多,并成为被广泛采用的流行之说。秦简出土后,富金壁同志结合新资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秦孝文王 若璩 《资治通鉴》 己亥 辛亥年 陈直 《古文尚书疏证》 三年之丧 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吴派《尚书》学疑辨成就管窥——以《古文尚书考》为中心
9
作者 王祥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1-176,共6页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鷟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考》 《尚书古文疏证》 惠栋 若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戴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10
作者 孙以昭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52-53,共2页
深入开展戴学研究,我认为以下几点意见是应予重视的。第一、要重视研究戴震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了横的方面,研究戴震与朋辈学者关系的文章较多,而研究戴氏学术渊源与影响的文章则很少甚或没有。不深入了解与研究... 深入开展戴学研究,我认为以下几点意见是应予重视的。第一、要重视研究戴震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了横的方面,研究戴震与朋辈学者关系的文章较多,而研究戴氏学术渊源与影响的文章则很少甚或没有。不深入了解与研究戴震的学术思想渊源与影响,便不可能全面地正确地评价戴学。例如戴震“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经学思想与治经方法就渊源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其后又受清初顾炎武、阎若璩等人“明道救世”、“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昧于声音诂训,则不识古人之语言文字,而无以得古人之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学研究 戴震 学术思想 学术渊源 古文经学 经学思想 思想渊源 若璩 治经 救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王山史年谱》札记
11
作者 马明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2-96,共5页
读《王山史年谱》札记马明达《王山史年谱》是赵俪生先生的一部力作,初稿完成于一九四七年,历四十个春秋后,近年由齐鲁出版社出版。约二十年前,我曾有缘拜读《年谱》的稿本,现在再读刊本,不但有今昔恍然之感,而且从刊本的明显推... 读《王山史年谱》札记马明达《王山史年谱》是赵俪生先生的一部力作,初稿完成于一九四七年,历四十个春秋后,近年由齐鲁出版社出版。约二十年前,我曾有缘拜读《年谱》的稿本,现在再读刊本,不但有今昔恍然之感,而且从刊本的明显推进上,想到老一辈学者不息的求索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因笃 若璩 年谱 博学鸿词科 《清诗纪事初编》 《古文尚书疏证》 明遗民 孙枝蔚 屈大均 藏之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位词在古汉语中的动词功能
12
作者 余心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56-61,共6页
事物有体有用。名词表体,动词表用。周伯琦《六书正讹》:“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说文》“梳”字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因亦曰梳。凡字之体用伺称如此。”古人造字,一般是先从名词起,名词往往又用作动... 事物有体有用。名词表体,动词表用。周伯琦《六书正讹》:“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说文》“梳”字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因亦曰梳。凡字之体用伺称如此。”古人造字,一般是先从名词起,名词往往又用作动词。有的还破音异读。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凡字有体有用。如“枕”:上声,体也,实也;去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璩 古文尚书疏证 周伯琦 人制 表体 陈涉 体用 师古注 李将军列传 姑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