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语义网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涛 殷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选取530首内地歌曲和634首台湾地区歌曲进行语义网... 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选取530首内地歌曲和634首台湾地区歌曲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可“远读”歌词中的情感内涵、主题建构和文化意蕴。结果显示量化分析佐证情感认同,可视化图表呈现“和而不同”,为两岸交流提供有益的数据支撑和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语歌曲 语义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闽南语歌曲的人文情结及地域文化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丹丹 王萍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15,共3页
闽南语歌曲是富于华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歌种,台湾闽南语歌曲以其深厚的人文情结,散发着浓郁的地缘、血缘、文缘的情愫与芳香,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从台湾闽南语歌曲之产生和流行,充分、深刻地说明了闽台人民同胞骨肉亲、本是... 闽南语歌曲是富于华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歌种,台湾闽南语歌曲以其深厚的人文情结,散发着浓郁的地缘、血缘、文缘的情愫与芳香,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从台湾闽南语歌曲之产生和流行,充分、深刻地说明了闽台人民同胞骨肉亲、本是一家人之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闽语歌曲 海峡两岸 人文情结 地域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早期闽南语流行歌的历史流变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5,共7页
台湾闽南语流行歌的歌词从日据时期的初创期开始,就从未能够脱离开汉文言与国语(白话)的影响,这些歌词大多是文言诗歌的旧体形式(如对偶、押韵、长短句)与新文化新思想的结合体,并且大都采用文言、国语(白话)与方言语汇的交杂并用的书... 台湾闽南语流行歌的歌词从日据时期的初创期开始,就从未能够脱离开汉文言与国语(白话)的影响,这些歌词大多是文言诗歌的旧体形式(如对偶、押韵、长短句)与新文化新思想的结合体,并且大都采用文言、国语(白话)与方言语汇的交杂并用的书写方式。台湾早期的闽南语流行歌对此后台湾文坛的歌词创作有着持续的影响。据此可看出作为中华区域文学的台湾方言文学之源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语流行歌 早期流变 审美意蕴 歌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闽南语的ka^7与宾语的前置 被引量:9
4
作者 曹逢甫 《汉语学报》 2005年第1期21-30,共10页
本文主要讨论台湾闽南语中宾语的前置标志ka7,认为介词ka7是四种语意角色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来源标志、标的标志、受事者标志和受惠者标志。文章分析了这四种标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ka7 宾语前置 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语电视传播与闽台文化互动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连子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79,共7页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的提出,开展闽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在开展对台传播和闽台文化交流中,闽南语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本文以当前在大陆电视媒体...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的提出,开展闽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在开展对台传播和闽台文化交流中,闽南语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本文以当前在大陆电视媒体中出现的闽南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当前闽南语电视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考察,力图探索闽南语电视在对台传播、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方面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电视 对台传播 闽台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到端闽南语合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6
作者 颜世江 陈越 +3 位作者 颜婉玲 许彬彬 李琳 洪青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8-994,共7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语音合成在闽南语上的应用,建立了闽南语数据库,并验证了Tacotron2为有效的语音合成模型.数据库方面,建立起地方特色的闽南语词库和音素体系;模型框架方面,在Tacotron和Tacotron2以及结合了两者不同模块的融合框架上进行... 为了更好地研究语音合成在闽南语上的应用,建立了闽南语数据库,并验证了Tacotron2为有效的语音合成模型.数据库方面,建立起地方特色的闽南语词库和音素体系;模型框架方面,在Tacotron和Tacotron2以及结合了两者不同模块的融合框架上进行实验对比.在厦门大学自主采集的厦门口音闽南语数据集的基础上,使用闽南语识别模型对语音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对应的带有标点符号的音素序列,通过专业定制的词典建立音素标注体系,进行多组实验,比较采样率、建模方式和模型结构对合成音质以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梅尔谱和编码解码对齐图等评测标准,得到了三者的最佳搭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合成 端到端模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语”“闽南语”和“沪语”:汉语方言称“语”的三种形成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佳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第3期82-91,共10页
本文在回顾前人对方言与语言边界意识形态属性研究的基础上,将方言称"语"现象的成因概括为3种模式:"粤语"模式是古来一级方言称"语"的传袭,"闽南语"模式是自治状态下的次级方言提升为"语&... 本文在回顾前人对方言与语言边界意识形态属性研究的基础上,将方言称"语"现象的成因概括为3种模式:"粤语"模式是古来一级方言称"语"的传袭,"闽南语"模式是自治状态下的次级方言提升为"语",而"沪语"模式则是他治状态下的次级方言提升为"语"。本文对3种模式的性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如加强党政机关和新闻媒体的语言国情教育;在相关法律法规尚存真空的情况下,为方言的具体称谓及称谓的使用制订既尊重历史习惯,又严守政治"红线"的部门规范;对社会的一般使用,一级方言建议可采用"方言"称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 沪语 方言称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语波行声母P音再考——与保留上古声母特征的闽南语的P音对照
8
作者 曾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17-27,共11页
本文通过考察日语波行万叶假名的闽南语发音,对古代日语中P音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考证,并对バ行声母在古代是否是B音及日语上古音中是否存在H音进行了分析验证,得出了以下结论:万叶假名的汉字在古汉语中读P音,为波行声母在古代日语读P音提... 本文通过考察日语波行万叶假名的闽南语发音,对古代日语中P音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考证,并对バ行声母在古代是否是B音及日语上古音中是否存在H音进行了分析验证,得出了以下结论:万叶假名的汉字在古汉语中读P音,为波行声母在古代日语读P音提供了新的佐证,且不送气的读法多于送气的读法;バ行声母可能不仅仅读作B音,而是经过了B音、P音混用的阶段,最后才逐渐固定为B音;古代日语中也有可能存在H音。非、敷、奉3母所对应的万叶假名,有可能读作P音、H音或F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音考 万叶假名 古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闽南语文字化的问题——方言与政治
9
作者 春子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6-,共1页
关键词 台湾 文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声有影:台湾闽南语影歌中的女性形象
10
作者 施沛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8-24,共7页
流行文化中以闽南方言传唱的歌曲与演出的电影,伴随着台湾人民度过漫长岁月;这其间有明清时期人岛汉人移民早已唱响的闽南歌仔,有日据时期与光复后创作的流行歌,更在1955年至1981年间,台湾兴起拍摄闽南语电影风潮中,通过文化借取方式,... 流行文化中以闽南方言传唱的歌曲与演出的电影,伴随着台湾人民度过漫长岁月;这其间有明清时期人岛汉人移民早已唱响的闽南歌仔,有日据时期与光复后创作的流行歌,更在1955年至1981年间,台湾兴起拍摄闽南语电影风潮中,通过文化借取方式,产生不少以歌借影或以影作歌的大众文化作品,为台湾闽南语影歌历史写下特有篇章,而从歌曲与电影内容中,更可一窥台湾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形象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人民 女性形象 电影内容 流行文化 明清时期 日据时期 文化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字省略的韵律条件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艳惠 冯胜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文章讨论北京话[数+量+名]短语中"一"字省略的允准条件:"一"字的省略不是纯句法的现象,而是语体、韵律、句法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导致同样句式却有"一"的可省和不可省之分,不但比较全面地... 文章讨论北京话[数+量+名]短语中"一"字省略的允准条件:"一"字的省略不是纯句法的现象,而是语体、韵律、句法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导致同样句式却有"一"的可省和不可省之分,不但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北京话的省略现象,而且也可以解释何以台湾闽南语不能省略"一"。两者的区分可归根于北京话和台湾闽南语在韵律上的基本不同行为——北京话,但非台湾闽南语,常以轻重音来表达讯息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名]短语 语音省略 韵律 核心重音 讯息弱化 北京话 台湾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大学生语言使用状况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游汝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6-160,共5页
台湾大学生个人、家庭母语的使用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其常用的语言有国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和英语5种。各种语言平均使用频率分别是:国语占76.52%,闽南话占15.39%,客家话占1.03%,原住民语占0.29%,英语占1.08%。台湾大学生各种... 台湾大学生个人、家庭母语的使用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其常用的语言有国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和英语5种。各种语言平均使用频率分别是:国语占76.52%,闽南话占15.39%,客家话占1.03%,原住民语占0.29%,英语占1.08%。台湾大学生各种语言使用能力存在显著特征:不管母语是什么语言,大学生的国语能力最强。闽南母语人的闽语能力强于客家话,客家母语人的客家话能力强于闽语。国语母语人的闽语能力强于客家母语人,这说明闽语的竞争力大于客家话。在语言态度上,台湾大学生喜爱国语的程度高于英语;但在语言的期望值上,不管学生的母语是什么,他们对英语的期望值都最高;其次是国语;再次是闽南话;客家人对客家话的期望值高于闽南话,这说明客家人的语言忠诚度比闽南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大学生 国语 客家话 语言态度 语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峡两岸说唱歌仔册的编目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培忠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96,共7页
歌仔册是闽南语说唱"歌仔"和通俗歌谣的底本,深受海峡两岸民众和东南亚华人的喜爱,存世文献的庋藏遍及海内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歌仔册的目录编制历经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文献的... 歌仔册是闽南语说唱"歌仔"和通俗歌谣的底本,深受海峡两岸民众和东南亚华人的喜爱,存世文献的庋藏遍及海内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歌仔册的目录编制历经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文献的陆续刊布,如今有必要全面、系统地重访文献,并以目验为据,重视对歌仔册版本及著录的查证,编制出内容详备、规范的新总目,以推动歌仔册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册 编目 俗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Black Tea
14
作者 程华明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76,共1页
茶叶最早是从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茶”字的音。这是由于“名从主人”的原则,即事物应以原主的或原来所在地方的名称为名(name after the originating person or place)。各国语言中称“茶”的... 茶叶最早是从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茶”字的音。这是由于“名从主人”的原则,即事物应以原主的或原来所在地方的名称为名(name after the originating person or place)。各国语言中称“茶”的词语,如英语“tea”,德语“tee”等,都是由闽南语“茶”字音译过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红茶 “名从主人” AFTER “茶” the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波: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就了我
15
作者 张燕 凌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22,共6页
一、由厦语片起步,而后进入邵氏张燕:您好,见到您特别激动,跨越时代与银幕光影,终于见到现实生活中的梁兄哥啦!我查到一些资料,您早在1949年就进入香港电影界了,演了很多的闽南语影片、粤语片,然后60年代才进入邵氏拍国语片。是什么机... 一、由厦语片起步,而后进入邵氏张燕:您好,见到您特别激动,跨越时代与银幕光影,终于见到现实生活中的梁兄哥啦!我查到一些资料,您早在1949年就进入香港电影界了,演了很多的闽南语影片、粤语片,然后60年代才进入邵氏拍国语片。是什么机缘让您进入邵氏并主演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戏曲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黄梅调电影 1949年 现实生活 60年代 戏曲电影 电影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下的乡土守望与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筠 杨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2,共4页
《蕃薯浇米》以闽南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生活为题材,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视听镜头,深入刻画那些在乡土中留守的人,但作品一改闽南语电影的悲情传统,呈现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变迁的闽南乡村。本文借鉴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 《蕃薯浇米》以闽南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生活为题材,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视听镜头,深入刻画那些在乡土中留守的人,但作品一改闽南语电影的悲情传统,呈现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变迁的闽南乡村。本文借鉴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法,分析作品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阐述电影对乡土空间的建构及闽南文化的表征。《蕃薯浇米》作为一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虽仍有不足之处,但对当下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中乡土经验的表述可圈可点,期待新一批闽南语电影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蕃薯浇米》 语电影 女性 乡土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台湾电影的特色分析
17
作者 李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9,共2页
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作品出现许多说闽南语的人物角色。闽南语是台湾电影中关于本土的重要意象,也是构建本土形象和本土意识的重要符号,闽南语热潮实质上是一股本土风潮,这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地缘关系和本土认同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 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作品出现许多说闽南语的人物角色。闽南语是台湾电影中关于本土的重要意象,也是构建本土形象和本土意识的重要符号,闽南语热潮实质上是一股本土风潮,这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地缘关系和本土认同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功能被充分发挥,社会神话与个人神话的结合构筑出温馨美好的本土形象,使人们在电影院里通过"想象性结局"获得抚慰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本土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汉语方言传承一瞥
18
作者 任弘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第3期83-84,共2页
现代汉语的方言融合现象是语言传承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代中国有几次方言大融合的机遇:一是东南沿海各省华人移民的方言在东南亚的融合,粤方言、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等,在几个华人聚集的城市混合使用,并与当地语言和殖民主的语言相融,... 现代汉语的方言融合现象是语言传承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代中国有几次方言大融合的机遇:一是东南沿海各省华人移民的方言在东南亚的融合,粤方言、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等,在几个华人聚集的城市混合使用,并与当地语言和殖民主的语言相融,创造了不少新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眷村 客家话 客家语 汉语方言 闽语 台湾 地区 高雄 华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时漫谈
19
作者 莫清华 《农业考古》 1981年第2期137-139,共3页
一、茶的起源茶是世界普遍喜爱的日常饮料,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都始于我国。至今世界上各国关于“茶”的叫法;都源出汉语,或是取自广东的读音“cha”;或是取于闽南语的”tea”;俄语中的“”(茶)字,则是由我国北方“茶叶”读音转化... 一、茶的起源茶是世界普遍喜爱的日常饮料,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都始于我国。至今世界上各国关于“茶”的叫法;都源出汉语,或是取自广东的读音“cha”;或是取于闽南语的”tea”;俄语中的“”(茶)字,则是由我国北方“茶叶”读音转化的。我国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末期至父系氏族社会期间。古籍云:“神农尝百物,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时“荼”通今之“茶)乃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叶 母系氏族 饮茶 读音 世界市场 饮料 父系氏族 绿茶 社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十余载逐梦绿涛路——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发展纪实
20
作者 林狄显 黄秋萍 《福建林业》 2021年第4期15-16,共2页
回望百年党史,我们能从中激发信仰、获得启迪、汲取力量。回首林场人六十余载逐梦绿涛路,绿水青山终究是务林人心中永远不变的追求!碧卿,地处永春县外山乡与东关镇的毗邻地带,该地带山高沟深,当地群众流传:“人过八坑心胆寒,虎狼匪兽自... 回望百年党史,我们能从中激发信仰、获得启迪、汲取力量。回首林场人六十余载逐梦绿涛路,绿水青山终究是务林人心中永远不变的追求!碧卿,地处永春县外山乡与东关镇的毗邻地带,该地带山高沟深,当地群众流传:“人过八坑心胆寒,虎狼匪兽自相残。神仙欲行皆绕道,漫山遍野绝人烟。”故取闽南语谐音雅化而得名“碧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绿水青山 永春县 东关镇 务林人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