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与地幔盖层结构——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
20
1
作者
刘志
王夫运
+3 位作者
张先康
段永红
杨卓欣
林吉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5-1157,共13页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裂陷盆地基底深达6km以上,研究区壳内界面C1埋深约15km,C2界面深约25km,Moho面平均埋深约35km.上地壳速度6.0~6.1km·s^-1,且横向变化较大;中地壳速度相对均匀约为6.2~6.4km·s^-1;下地壳速度为6.5~7.0km·s^-1,速度梯度较大.地壳平均速度与隆起和坳陷构造相关.研究区岩石圈底界面一般为75~80km,西端接近太行隆起构造时深至90km左右,向西呈明显加深趋势,地壳厚度呈现相同的增厚特征.地幔盖层上部速度8.0~8.2km·s^-1,具明显正梯度特征.岩石圈平均速度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显著偏低.PmP和PLP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意味着在本地区Moho界面和岩石圈界面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具有一定厚度或过渡带性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地幔盖层和下地壳速度梯度、界面性质差异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意味着破坏是一个渐变、缓慢和不均匀的过程.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低速应是其为软弱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观测距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华北裂陷盆地
岩石圈结构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洱源-江川宽角地震剖面的地壳反射特征
2
作者
张智
徐春明
+2 位作者
孟补在
刘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2-1088,共7页
通过对洱源-江川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成像,得到了一个类似于近垂直入射多道地震数据的记录剖面.反射剖面图像与地壳速度结构共同揭示出地壳厚度由剖面西北端(约45km)向东南端(约40km)减薄.在洱源-楚雄西北附近深度约10km处...
通过对洱源-江川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成像,得到了一个类似于近垂直入射多道地震数据的记录剖面.反射剖面图像与地壳速度结构共同揭示出地壳厚度由剖面西北端(约45km)向东南端(约40km)减薄.在洱源-楚雄西北附近深度约10km处存在一组向东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其东南约50km处存在向西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易门断裂两侧地壳反射属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易门断裂之西北方向深度25~40km处,中下地壳内存在两组强振幅,向东南方向上倾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并被楚雄-建水断裂后期所错断,易门断裂之东南方向上,地壳内反射较为均一,未见特别明显的强间断面反射信息,这个反射结构被解释为印度板块东向俯冲与藏东缘地壳物质东向逃逸综合作用导致下地壳增厚和厚地壳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
角
反射
折射
资料
地壳
反射
剖面
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与地幔盖层结构——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
20
1
作者
刘志
王夫运
张先康
段永红
杨卓欣
林吉焱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5-1157,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814012
41340010)联合资助
文摘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裂陷盆地基底深达6km以上,研究区壳内界面C1埋深约15km,C2界面深约25km,Moho面平均埋深约35km.上地壳速度6.0~6.1km·s^-1,且横向变化较大;中地壳速度相对均匀约为6.2~6.4km·s^-1;下地壳速度为6.5~7.0km·s^-1,速度梯度较大.地壳平均速度与隆起和坳陷构造相关.研究区岩石圈底界面一般为75~80km,西端接近太行隆起构造时深至90km左右,向西呈明显加深趋势,地壳厚度呈现相同的增厚特征.地幔盖层上部速度8.0~8.2km·s^-1,具明显正梯度特征.岩石圈平均速度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显著偏低.PmP和PLP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意味着在本地区Moho界面和岩石圈界面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具有一定厚度或过渡带性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地幔盖层和下地壳速度梯度、界面性质差异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意味着破坏是一个渐变、缓慢和不均匀的过程.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低速应是其为软弱带的证据.
关键词
长观测距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华北裂陷盆地
岩石圈结构
华北克拉通破坏
Keywords
Long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North China rift basin
Lithospherestrueture
The North China eraton destruct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洱源-江川宽角地震剖面的地壳反射特征
2
作者
张智
徐春明
孟补在
刘财
滕吉文
机构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2-108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34044和40574042)
国家973项目(2002CB412604)资助
文摘
通过对洱源-江川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成像,得到了一个类似于近垂直入射多道地震数据的记录剖面.反射剖面图像与地壳速度结构共同揭示出地壳厚度由剖面西北端(约45km)向东南端(约40km)减薄.在洱源-楚雄西北附近深度约10km处存在一组向东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其东南约50km处存在向西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易门断裂两侧地壳反射属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易门断裂之西北方向深度25~40km处,中下地壳内存在两组强振幅,向东南方向上倾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并被楚雄-建水断裂后期所错断,易门断裂之东南方向上,地壳内反射较为均一,未见特别明显的强间断面反射信息,这个反射结构被解释为印度板块东向俯冲与藏东缘地壳物质东向逃逸综合作用导致下地壳增厚和厚地壳变形的结果.
关键词
宽
角
反射
折射
资料
地壳
反射
剖面
偏移成像
Keywords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Crustal reflection profile, Migration imaging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与地幔盖层结构——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刘志
王夫运
张先康
段永红
杨卓欣
林吉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洱源-江川宽角地震剖面的地壳反射特征
张智
徐春明
孟补在
刘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