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西坡生态旅游开发及保护规划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车秀珍 尚金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8-123,共6页
长白山西坡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 ,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极高品位和价值 .但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对保护区带来冲击和影响 ,在分析旅游开发对保护区区域环境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长白山西坡生态旅游开发的保护规划建议 ,旨在为其旅游开发... 长白山西坡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 ,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极高品位和价值 .但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对保护区带来冲击和影响 ,在分析旅游开发对保护区区域环境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长白山西坡生态旅游开发的保护规划建议 ,旨在为其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西坡 生态旅游 保护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西坡林线景观动态对农业布局的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海针 孙嘉鸿 +4 位作者 徐晓云 李鹏启 贾园园 王晓东 董炜华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以长白山西坡林线为研究区,以1980、2000、2005和2009年林线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系列景观指数对林线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苔原与岳桦林相互挤占扩张过程中,景观呈破碎化趋势。苔原和岳桦林在入侵时都先以相对规则的斑块为... 本文以长白山西坡林线为研究区,以1980、2000、2005和2009年林线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系列景观指数对林线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苔原与岳桦林相互挤占扩张过程中,景观呈破碎化趋势。苔原和岳桦林在入侵时都先以相对规则的斑块为突破口占据有利生境,然后以斑块为核心在最有利方向上延伸扩展,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向规则化方向调整,呈现反复变动的历程。林线景观结构不断变动,苔原变动相对活跃,岳桦林则相对平缓。本研究从景观尺度分析林线变动方式,对于深入研究环境变化与农业生产演变有着一定外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西坡 景观尺度 林线变动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西坡郁闭型林线不同植物种群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东 褚丽娟 +2 位作者 费龙 刘惠清 吴正方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以长白山西坡一段地势平坦的郁闭型岳桦(Betula ermanii)林线为研究区,连续设置25个样方(10m×10m),对样方内所有岳桦树木的胸径、生长特征和林下主要灌木、草本植物的盖度、高度进行常规统计分析,探讨了区内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特征... 以长白山西坡一段地势平坦的郁闭型岳桦(Betula ermanii)林线为研究区,连续设置25个样方(10m×10m),对样方内所有岳桦树木的胸径、生长特征和林下主要灌木、草本植物的盖度、高度进行常规统计分析,探讨了区内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样方内以大径级树木为主,幼树与小树相对较少,大量枯立木、倒木显示树木死亡率较高,此处林线由于乔木种群--岳桦的萎缩呈退缩态势.小叶章种群(Deyeuxia angustifolia)扩张现象明显,有独占此地所有生态位的趋势.岳桦在风倒木根部以无性繁殖方式繁衍幼苗、主干基部小树枝大量生长等特殊生理变化应对不利的竞争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西坡 郁闭型林线 岳桦 种群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西坡不同林分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历胤男 《林业勘查设计》 2016年第1期61-64,共4页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研究长白山西坡天然林乔木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白山西坡5种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排序为水曲柳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椴树林>柞树林;(2)本研究调查以阔叶混交林为例,碳储...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研究长白山西坡天然林乔木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白山西坡5种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排序为水曲柳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椴树林>柞树林;(2)本研究调查以阔叶混交林为例,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增加。林龄对碳储量的影响是随着龄级的增大碳储量增大。即碳储量大小排列为成熟林(C=18.35t/ha)>中龄林(C=17.86t/ha)>近熟林(C=17.78t/ha)>幼龄林(C=16.56t/ha);(3)碳储量的变化同样受立地条件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西坡 含碳率 碳储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对践踏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桥 吴正方 +1 位作者 孟祥君 杜海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115,146,共6页
长白山苔原带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践踏干扰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以长白山西坡核心景区的苔原带为对象,采取野外样方调查法和实验室分析法,探讨苔原带游径的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等对践踏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苔原带游径植物个体数量... 长白山苔原带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践踏干扰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以长白山西坡核心景区的苔原带为对象,采取野外样方调查法和实验室分析法,探讨苔原带游径的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等对践踏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苔原带游径植物个体数量和种类随践踏干扰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其减少程度要大于草原、森林等植被;践踏干扰造成群落多样性减少,均匀度下降,而物种优势度则不同于其他群落,规律性不明显。中重度践踏干扰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剧烈变化,密度变大,孔隙度变小,紧实度增强。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降低,而有效磷、有效钾和pH值升高,且重度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大。践踏加重了土壤的侵蚀,使游径变宽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西坡 苔原带 游径 践踏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