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平洋牡蛎溶菌酶基因对4种磺胺类抗生素的表达响应
1
作者 陈昊 李淑君 +6 位作者 叶琳 冯晓龙 孙婧 苏博 吉成龙 由丽萍 马元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848,共10页
为了探究太平洋牡蛎溶菌酶基因(LZM基因)对4种磺胺类抗生素的表达响应,本研究开展了4种磺胺类抗生素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暴露实验。基于海洋环境中磺胺类抗生素的调查浓度,设置暴露浓度为5μg·L^(-1)和500μg·L... 为了探究太平洋牡蛎溶菌酶基因(LZM基因)对4种磺胺类抗生素的表达响应,本研究开展了4种磺胺类抗生素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暴露实验。基于海洋环境中磺胺类抗生素的调查浓度,设置暴露浓度为5μg·L^(-1)和500μg·L^(-1)。进行牡蛎急性(48 h)、亚慢性(14 d)抗生素暴露及暴露后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刺激实验,采集肝胰腺和鳃组织进行LZM基因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抗生素对牡蛎LZM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表现出的生物毒性效应均存在差异,其中磺胺二甲基(SMT)和磺胺邻二甲氧嘧啶(SDX)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对鳃组织(SMT和SDX的抑制率分别约为69%和72%)和肝胰腺(SMT和SDX的抑制率分别约为70%和74%)LZM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具有更好的生物免疫适应性,且在高浓度、长时间暴露条件下,其生物毒性效应明显增加。菌刺激实验后发现,SMT和SDX暴露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并未降低牡蛎对弧菌的免疫能力,而SMM和磺胺甲恶唑(SMX)可能提高了牡蛎对弧菌的免疫能力;牡蛎对弧菌的免疫响应存在组织差异性,且相较于鳃组织,肝胰腺LZM基因的表达响应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磺胺类抗生素暴露能够引起太平洋牡蛎LZM基因表达响应发生变化,但磺胺类抗生素对牡蛎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对牡蛎免疫能力的影响阈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太平洋牡蛎 溶菌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价铁离子对太平洋牡蛎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悦莉 王雁凯 +3 位作者 宋超 孙丽莹 李卓然 王茂林 《水产养殖》 2025年第7期28-31,48,共5页
开展了三价铁离子(Fe^(3+))对太平洋牡蛎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组,一个试验组使用分析纯氯化铁(FeCl_(3))按照20 mg/L的浓度配制Fe^(3+)海水溶液,另一个为对照水组,使用的海水为同时取用的、无任何药品添加,分别放入20个品相完好... 开展了三价铁离子(Fe^(3+))对太平洋牡蛎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组,一个试验组使用分析纯氯化铁(FeCl_(3))按照20 mg/L的浓度配制Fe^(3+)海水溶液,另一个为对照水组,使用的海水为同时取用的、无任何药品添加,分别放入20个品相完好、体格健康的牡蛎,于1 h、2 h、4 h、8 h、12 h、24 h、48 h、96 h、168 h测定牡蛎免疫酶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没有出现牡蛎个体的死亡,说明短时间生活在低浓度的Fe^(3+)环境中,不会导致牡蛎的死亡;对照组各时间段之间免疫酶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溶菌酶活性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68 h显著低于1 h,同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68 h时酶活性是(3.45±0.22)mg/g,是1 h酶活性的8%,是对照组的8.9%;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三价铁离子 毒性效应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环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3
作者 白晶 毛帆 +3 位作者 刘客林 宋菁晨 喻子牛 张扬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环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内传感器,能够识别细胞质内异常存在的DNA并触发免疫反应。为了揭示cGAS在软体动物先天性免疫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长牡蛎中的cGAS基因(CgcGAS),其开放阅读框... 环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内传感器,能够识别细胞质内异常存在的DNA并触发免疫反应。为了揭示cGAS在软体动物先天性免疫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长牡蛎中的cGAS基因(CgcGAS),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1623bp,编码540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62.3kDa,并具有保守的Mab21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了CgcGAS为软体动物cGAS家族中的一员。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结果显示CgcGAS广泛表达于各组织,并在消化腺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亚细胞定位实验观察到CgcGAS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提示其可能在细胞核内的DNA感应以及细胞质内的DNA结合和信号传递中发挥作用。另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和RNA干扰实验结果显示,CgcGAS能够显著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干扰素刺激性反应元件(interferon-sensitive response element,ISRE)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炎症相关因子干扰素诱导病毒抑制蛋白(virus inhibitory protein endoplasmic reticulum-associated interferon-inducible,viperi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2/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8,IRF2/8)的表达。综上所述,CgcGAS在长牡蛎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的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先天性免疫 环GMP-AMP合酶 基因克隆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牛磺酸转运蛋白Cg TauT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
4
作者 姜春雨 孔宁 +5 位作者 孙士晴 李想 罗聪 乔鑫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湿质量为155.0 g±5.0 g)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基因家族成员组成及其表达特征,采用全基因组筛查策略对长牡蛎牛磺酸转运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利用qRT-PCR对其组织分布模式和牛...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湿质量为155.0 g±5.0 g)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基因家族成员组成及其表达特征,采用全基因组筛查策略对长牡蛎牛磺酸转运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利用qRT-PCR对其组织分布模式和牛磺酸处理下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牡蛎基因组中存在4个Cg TauT基因,均包含1个SNF结构域和12个跨膜结构域;4个Cg TauT基因在长牡蛎各组织中呈组成性表达,其中Cg TauT1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高,Cg TauT2、Cg TauT3和Cg TauT4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不同组织中Cg TauT基因表达量与牛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牛磺酸浸泡处理下4个Cg TauT基因在外套膜中呈现不同的时序表达模式,其中Cg TauT1的表达量在处理3 h后率先升高,Cg TauT3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Cg TauT4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Cg TauT的生理功能和长牡蛎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牛磺酸转运蛋白 组织分布 基因家族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群体长牡蛎形态性状与壳容积的通径分析及遗传参数评估
5
作者 杨颜菲 杨奔 +1 位作者 李琪 刘士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55,共9页
为探究不同群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形态性状对壳容积的影响及通过选育进行壳容积性状改良的可能性,本研究在中国选育群体、日本选育群体、韩国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中分别测量了113、246、53和79只牡蛎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 为探究不同群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形态性状对壳容积的影响及通过选育进行壳容积性状改良的可能性,本研究在中国选育群体、日本选育群体、韩国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中分别测量了113、246、53和79只牡蛎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和壳容积(V)。对不同群体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和遗传参数评估。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选育群体的生长性状有了明显改良,其中中国选育群体改良最明显。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除韩国群体外,对壳容积影响最大的因素均为壳高,而在韩国群体中,壳宽对壳容积的影响最大。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长牡蛎各个形态性状与壳容积之间的回归方程,其中中国选育群体为V=-19.087+0.248SL+0.216SH+0.506SW(R 2=0.581),日本选育群体为V=-15.623+0.179SL+0.195SH+0.493SW(R 2=0.557),韩国选育群体为V=-17.359+0.139SL+0.771SH+0.170SW(R 2=0.718),而野生群体为V=-15.090+0.339SL+0.216SH+0.190SW(R 2=0.765)。遗传参数评估结果表明,长牡蛎壳容积具有较高的遗传力(0.64),与形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属于高等水平(0.57~0.83),表型相关性属于中到高等(0.49~0.66),长牡蛎的壳容积可以通过选育进行有效改良。本研究为长牡蛎壳容积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壳容积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遗传参数 形态性状 选育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酵母营养强化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肝胰腺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6
作者 董璐瑶 王卫军 +6 位作者 杨建敏 李赞 孙国华 徐晓辉 冯艳微 崔翠菊 王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699,共12页
富硒酵母可显著增强水产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为探究富硒酵母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代谢通路的影响,以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设置0(对照组)、2×10^(-6)和4×10^(-6)三种富硒酵母浓度处理,通过液相色谱-质谱... 富硒酵母可显著增强水产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为探究富硒酵母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代谢通路的影响,以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设置0(对照组)、2×10^(-6)和4×10^(-6)三种富硒酵母浓度处理,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并对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富硒酵母能够显著调控长牡蛎的核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在2×10^(-6)处理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嘌呤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以及脂肪酸代谢通路,而在4×10^(-6)处理组,则显著富集于赖氨酸降解、谷胱甘肽代谢、维生素B6代谢等关键通路。同时,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显著富集,其中N8-乙酰亚精胺、同胱氨酸及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等与神经信号传导相关代谢物的显著上调,揭示高浓度富硒酵母可能通过调控神经递质代谢及其受体通路,增强长牡蛎的环境适应性和应激响应能力。论文从代谢层面解析了富硒酵母对长牡蛎肝胰腺代谢通路的影响,揭示了其通过调控关键代谢通路提升长牡蛎抗氧化能力和生长性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填补了富硒酵母在贝类营养强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其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富硒酵母 营养强化 肝胰腺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乳酸菌肽对长牡蛎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孙佰鸣 陈伟 +3 位作者 高雁 张丽文 栾淼 路小光 《水产养殖》 2025年第7期18-22,42,共6页
开展添加乳酸菌肽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A、B、C)和1个对照组(D),试验组A、B、C组分别在养殖水体里添加0.5%、1.0%、1.5%乳酸菌肽,对照组D添加量为0.0%,每组3个重复,对应4个水槽,时间30 d... 开展添加乳酸菌肽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A、B、C)和1个对照组(D),试验组A、B、C组分别在养殖水体里添加0.5%、1.0%、1.5%乳酸菌肽,对照组D添加量为0.0%,每组3个重复,对应4个水槽,时间30 d,在幼虫0~15日龄和15~30日龄2个阶段分别测定其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幼虫0~15日龄时,各组壳高增长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B和C组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5);幼虫15~30日龄壳高增长率B组最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A、C组差异不显著(P>0.05);B组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眼点幼虫发育时间为B组第2组出眼点时间最短,为19日龄时,出眼点最晚的为对照组第1组,为26日龄时。指出,乳酸菌肽饵料添加剂产品对长牡蛎的育苗有一定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虫变态率,降低幼虫死亡率,加速幼虫生长,建议育苗期乳酸菌肽添加浓度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肽 牡蛎 幼虫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细菌感染病例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8
作者 张子怡 孙清美慧 黎睿君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2期58-61,共4页
通过对大连地区细菌感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进行系统的病原学分析,包括个体临床检查、外套膜和肌肉组织的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分离出一株优势病原菌。经鉴定,该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 通过对大连地区细菌感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进行系统的病原学分析,包括个体临床检查、外套膜和肌肉组织的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分离出一株优势病原菌。经鉴定,该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氟苯尼考、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敏感性,对头孢克肟、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表现出耐药性。结合研究结果并参考农业农村部用药白皮书,提出了针对性的用药建议和防控措施,为大连地区长牡蛎养殖中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流行情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哈维氏弧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杂交三倍体与诱导三倍体的生长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孔静 王昭萍 +5 位作者 于瑞海 张跃环 刘剑 李晓瑜 李雅琳 郭希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71,共5页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导三倍体群体相比,杂交三倍体表现出明显优势,D幼率、D形幼虫大小均大于诱导三倍体群体,且差异显著(P<0.05);稚贝期壳长和壳高生长也显著快于诱导三倍体群体(P<0.05)。至附着,杂交三倍体的存活率很高,显著优于诱导三倍体群体。就三倍体率而言,杂交三倍体达到100%,而诱导三倍体群体仅为51.00%±11.79%。由上得知,杂交三倍体更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三倍体 二四倍体杂交 化学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整倍体太平洋牡蛎的存活、生长与性腺发育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昭萍 郭希明 +1 位作者 张筱兰 李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447-452,共6页
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牡蛎群中检测到了非整倍体 ,其中 3n± 1非整倍体相对于三倍体的存活率为 6 0 .98%。非整倍体牡蛎作为一个群体 ,其生长与其三倍体同胞在体重上无明显差异 ,且与三倍体一样明显大于其二倍体对照组... 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牡蛎群中检测到了非整倍体 ,其中 3n± 1非整倍体相对于三倍体的存活率为 6 0 .98%。非整倍体牡蛎作为一个群体 ,其生长与其三倍体同胞在体重上无明显差异 ,且与三倍体一样明显大于其二倍体对照组。非整倍体牡蛎的性腺发育情况与三倍体个体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非整倍体 存活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活体冷藏过程中脂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11
作者 李彤彤 赵玲 +2 位作者 王善宇 刘淇 曹荣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9,共7页
为探究活体牡蛎在冷链贮运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以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对其4℃冷藏过程中的存活率、脂质组分及其氧化程度及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低温贮藏6 d后存活率仍能达85%以上;总... 为探究活体牡蛎在冷链贮运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以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对其4℃冷藏过程中的存活率、脂质组分及其氧化程度及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低温贮藏6 d后存活率仍能达85%以上;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冷藏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下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牡蛎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相对含量增加,(E)-2-戊烯醛、(E)-2-己烯醛、(E)-2-庚烯醛、庚醛、3-辛酮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可能是造成牡蛎风味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亚油酸、亚麻酸等相对含量与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庚醛、3-辛酮等挥发性物质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影响牡蛎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的重要因素。综上,尽管太平洋牡蛎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但脂质氧化分解和挥发性物质变化会对其风味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活体贮藏 脂质 挥发性物质 贮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2龄贝的生长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志松 孙景伟 +5 位作者 刘忠颖 李大成 王军 王笑月 隋锡林 刘璐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7-18,共2页
通过 1998年 3月至 12月对太平洋牡蛎 2龄贝生长进行测定得出 :壳高在 4~ 6月初生长最快 ;7月、 12月为出肉率最高时期 ;7月末 8月初为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2龄贝 规律 出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太平洋牡蛎浮游幼虫生长差异的原因浅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华琳 李文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幼虫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4
作者 郑泽文 周子权 +3 位作者 陈志 陈建楠 薛婷 林岗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探究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揭示牡蛎总体风味的来源及形成机制。采用SPME-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平洋牡蛎闭壳肌、肝胰腺、鳃和性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检测到18种物质... 为探究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揭示牡蛎总体风味的来源及形成机制。采用SPME-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平洋牡蛎闭壳肌、肝胰腺、鳃和性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检测到18种物质,肝胰腺中检测到11种物质,鳃中检测到8种物质,性腺中检测到6种物质。闭壳肌、鳃和性腺中主要成分为醛类物质,肝胰腺中主要成分为醇类物质,4个组织中共检测出2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大多数化合物为醛类、酮类、醇类等;采用聚类热图分析、关键风味成分筛选以及主成分分析比较4个不同组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中各组织风味差异明显,影响太平洋牡蛎风味的主要物质为醛类和酮类,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的各种风味物质相互协调,造就了太平洋牡蛎独特的海洋鲜香风味。研究结果对指导太平洋牡蛎风味研究和产品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楼宝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303-306,共4页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特性 体重 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MyD88-3基因克隆及溶藻弧菌感染后的表达模式
16
作者 方静 钱敏桦 +2 位作者 陈泓霖 杨绍宇 蔡小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0-1519,共10页
【目的】克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MyD88-3,分析其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后的表达模式,为探究太平洋牡蛎MyD88基因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太平洋牡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克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MyD88-3,分析其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后的表达模式,为探究太平洋牡蛎MyD88基因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太平洋牡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CgMyD88-3基因编码区(CDS),运用ProtScale、SWISS-MODEL和InterPro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溶藻弧菌感染前后,CgMyD88-3基因在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gMyD88-3基因CDS长度为537 bp,共编码178个氨基酸残基,CgMyD88-3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0.74 kD,理论等电点为6.10。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gMyD88-3蛋白位于细胞质,含5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17TEED20、29SNLE32、76TQNE79、118TAND121、123TKED126)和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26TMK28、148TAK150、169SEK171)。CgMyD88-3氨基酸序列只含1个TI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结构域,不含Death结构域。CgMyD88-3氨基酸序列与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CvMyD88-like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基于MyD88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CgMyD88-3先和美洲牡蛎CvMyD88-like聚为一支,然后与太平洋牡蛎CgMyD88-T1和CgMyD88-T2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gMyD88-3基因在健康太平洋牡蛎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最高的为外套膜组织,鳃组织次之,在其他组织中依次为血细胞>性腺>消化腺>闭壳肌。溶藻弧菌感染后,太平洋牡蛎闭壳肌、消化腺、血细胞和鳃组织中的CgMyD88-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在闭壳肌、消化腺和血细胞中感染72 h后达最高,在鳃中感染6 h后达最高,而在外套膜组织中感染后各时间段的CgMyD88-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低于0 h。【结论】CgMyD88-3基因在健康的太平洋牡蛎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在外套膜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溶藻弧菌刺激可诱导CgMyD88-3基因高表达,表明CgMyD88-3基因可能在太平洋牡蛎抵御外界微生物及病原体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 基因克隆 溶藻弧菌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幼体成活与生长发育的研究
17
作者 高荣祥 李琪 于瑞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67-72,共6页
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遗传失活方法和6-DMAP抑制第二极体的染色体加倍法,诱导出太平洋牡蛎的雌核发育二倍体,观测了幼体不同时期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卵裂率、早期胚胎成活率、D形幼虫发生率,孵化后3... 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遗传失活方法和6-DMAP抑制第二极体的染色体加倍法,诱导出太平洋牡蛎的雌核发育二倍体,观测了幼体不同时期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卵裂率、早期胚胎成活率、D形幼虫发生率,孵化后3,6,9,12,15和18 d的幼体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生长速度方面,在孵化后6 d内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大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在6 d后显著大于对照组。这显示随着致死隐性基因因纯合而被自然排除,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性状可能逐渐优于正常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雌核发育 成活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大量死亡原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孙景伟 王志松 +3 位作者 王富贵 胡庆明 张胜利 隋锡林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7,共5页
本文通过对大连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养殖状况、病害发生及水文、水质的调查与分析,初步查明其大量死亡原因主要为局部养殖规模过大、密度偏高、品种单一、管理不善及海况异常,加之由此引起的水质恶化、赤潮、饵料不足等,并针对死亡原... 本文通过对大连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养殖状况、病害发生及水文、水质的调查与分析,初步查明其大量死亡原因主要为局部养殖规模过大、密度偏高、品种单一、管理不善及海况异常,加之由此引起的水质恶化、赤潮、饵料不足等,并针对死亡原因初步提出了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牡蛎 死亡原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期的太平洋牡蛎在不同干露状态下的成活率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于瑞海 王昭萍 +2 位作者 孔令锋 李琪 郑小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7-620,共4页
用太平洋牡蛎的D形幼虫、壳顶中期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说明太平洋牡蛎其成体、D形幼虫、壳顶中期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 用太平洋牡蛎的D形幼虫、壳顶中期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说明太平洋牡蛎其成体、D形幼虫、壳顶中期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成活率高,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相同的时间成活率明显降低。在温度、湿度相同的条件下,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幼贝〉稚贝〉D形幼虫。本实验为太平洋牡蛎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成贝低温或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干露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8
20
作者 王芳 董双林 +1 位作者 张硕 王如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于 1996年 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水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 于 1996年 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水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口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φ=5.55—5.79μ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φ=4.35μm)的藻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明相同条件下两种贝类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水温对滤除率的影响实验中,当水温从20℃升至26℃时,小贝和成贝的滤除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从26℃升至29℃时,海湾扇贝的滤除率略有增加,而太平洋牡蛎的滤除率则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扇贝 太平洋 牡蛎 食物选择性 滤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