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局地辐射雾过程及其水汽来源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
作者 崔寅平 晋银保 +6 位作者 张娟 沈傲 吴蒙 谭浩波 刘一鸣 卢骁 樊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180,共10页
基于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7年11月10~11日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次局地雾天气过程及其水汽来源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WRF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雾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过程;晴朗夜晚地面长波辐射冷却降温... 基于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7年11月10~11日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次局地雾天气过程及其水汽来源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WRF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雾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过程;晴朗夜晚地面长波辐射冷却降温使得区域范围内水汽聚集并凝结产生相变,同时夜间存在逆温层以及局地低于1 m/s的静小风促进了此次雾过程的发展;垂直方向上温度和水汽含量的变化较为一致,揭示了近地面雾层的垂直发展情况。进一步利用WRF高分辨率模拟结果驱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此次雾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进行分析发现:除本地水汽凝结相变外,佛山市辖区内珠江流域水汽的输送对本次雾天气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长波辐射冷却 水汽条件 HYSPL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暖海雾过程中的湍流热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37
2
作者 黄健 王斌 +6 位作者 周发琇 黄菲 吕卫华 黄敏辉 黄辉军 杨永泉 毛伟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5-725,共11页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湍流对海雾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是在西南低压和变性冷高压的控制下,来自南海东部暖水区的空气平流在近岸冷海面上形成的暖海雾;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过程比冷海雾更为复杂;(2)在暖海雾的形成和消散阶段,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起主要作用;而在发展和维持阶段,既有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也有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3)风切变机械湍流向冷海面输送热量,对近海面空气起到降温和增湿作用;热力湍流同样向冷海面输送热量,但对雾层起到增温和降湿作用;(4)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机制与雾层的非充分混合结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海雾 湍流热量交换 风切变 雾顶长波辐射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盖式蓄水屋顶隔热功效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丁小中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10-15,共6页
描述蓄水屋顶的演变过程,推荐隔热效果最优化的浮盖式方案,提出蓄水屋顶动态衰减的新见解.分析影响衰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蓄水屋顶 隔热降温 长波辐射冷却 水体蓄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压缩PVT热泵系统夏季制冷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超 王晶晶 +1 位作者 张吉礼 陈建泉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PVT热泵系统是太阳能热泵与光伏光热(PVT)综合利用技术的结合,具有在同一套系统上分时输出热能、电能和冷量的热电冷三联供的特点,可以满足建筑多样化、分布式的能源需求。本文以单级压缩PVT热泵系统的夏季制冷性能为研究重点,对以PVT... PVT热泵系统是太阳能热泵与光伏光热(PVT)综合利用技术的结合,具有在同一套系统上分时输出热能、电能和冷量的热电冷三联供的特点,可以满足建筑多样化、分布式的能源需求。本文以单级压缩PVT热泵系统的夏季制冷性能为研究重点,对以PVT组件直接作为热泵系统冷凝器与外界环境进行辐射冷却换热和对流换热的制冷运行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论述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数学模型、性能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实验系统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制冷性能,对系统数学模型理论解进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单级压缩PVT热泵系统在夏季多种气象条件下均可实现制冷模式运行,且制冷性能良好、系统配置简单、长期稳定运行。在夏季夜间晴朗气象条件下,系统平均制冷COPc为2.8(制冷冻水)和2.3(制冰);在夏季日间阴天工况,系统平均制冷COPc为2.37(制冷冻水),系统在夜间的制冷性能比日间约高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热泵 吹胀式PVT组件 天空长波辐射冷却 系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asonal coolth storage system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Australia 被引量:3
5
作者 T.Lhendup L.Aye R.J.Fulle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740-747,共8页
Night sky cooling is explor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cooling technologies using fossil fuels. The night sky cool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long wave radiation of unglazed collectors to the sky at night.... Night sky cooling is explor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cooling technologies using fossil fuels. The night sky cool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long wave radiation of unglazed collectors to the sky at night. An evaluation of the night sky cooling system is present for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three cities of Australia, namely Alice Springs, Darwin and Melbourne. The system comprises an unglazed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 integrated with borehole storage. It uses night sky radiation to reduc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ground near to the boreholes. The system was simulated with TRNSYS, a transient simulation progra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or adequately sized systems show that night sky radiation is able to reduce the coolth storage borehole temperature and the proposed system is able to meet the cooling load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simulated in three locations. Borchole lengths of 270, 318 and 106 m are required for coolth storage with 90, 260 and 14 m2 collector area for heat rejection in Alice Springs, Darwin and Melbourne, respectively. At the 20th simulation year, the proposed system is able to achieve a system cool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of 2.2 in Alice Springs, and 2.8 in Darwin and Melbour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ght sky cooling BOREHOLE coolth storage unglazed solar collec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