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物理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陶云 赵荻 杨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6,共6页
根据1998年北半球夏季6、7、8月逐月500hPa高度场实测资料,利用具有双重筛选功能的二维空间谱分析方法,分别获得了能大致反映1998年北半球6、7、8月500hPa高度场分布特征的3组空间波集,每组包含15个空间波。分别利用这3组空间谱函数,从G... 根据1998年北半球夏季6、7、8月逐月500hPa高度场实测资料,利用具有双重筛选功能的二维空间谱分析方法,分别获得了能大致反映1998年北半球6、7、8月500hPa高度场分布特征的3组空间波集,每组包含15个空间波。分别利用这3组空间谱函数,从Galerkin途径出发,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物理机制:在前期典型ElNi?o型海温异常,以及5月后ElNio型海温异常减弱,Lania型海温异常分布建立的这些外部异常热力强迫作用下,导致大气环流出现不同的非线性内部动力过程,6月大气环流演变中波波相互作用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7、8月的大气环流演变中尽管波波相互作用明显,但波流相互作用仍然很弱。波流相互作用的持续偏弱,导致了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持续偏南,夏季强降雨带持续稳定于长江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空间谱分析 GALERKIN方法 热力强迫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半球高低层环流切变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艾秀 何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48-55,共8页
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夏季 85 0hPa和 2 0 0hPa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发现澳大利亚东北部高低层纬向风切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较好的反相关 ,并定义了澳大利亚季风指数。 9个澳大利亚冬季... 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夏季 85 0hPa和 2 0 0hPa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发现澳大利亚东北部高低层纬向风切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较好的反相关 ,并定义了澳大利亚季风指数。 9个澳大利亚冬季风 (南半球 )指数低值年与 7个高值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平均差值图表明 ,显著的降水差异出现在长江中下游 ,低值年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 ;澳大利亚冬季风指数与夏季北半球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图在东亚至西太平洋的相关分布呈现出“ - + -”结构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中低纬和贝加尔湖的高纬地区是负相关区 ,正相关在我国北方至日本的中纬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法 SVD 夏季 降水 长江流域 环流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肖志祥 谭江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4-1312,共9页
利用1961-2014年长江流域202个地面观测站日降水量、中国地面降水格点数据集(V2. 0)及JRA-5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两种空间分布型:第一模态为流域一致型变... 利用1961-2014年长江流域202个地面观测站日降水量、中国地面降水格点数据集(V2. 0)及JRA-5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两种空间分布型:第一模态为流域一致型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对应长江流域典型旱涝年份;第二主模态在空间上为南北反向型变化,年际变化与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相叠加。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第二主模态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相联系,并通过200 h Pa波列将异常信号传递到东亚,使得南亚高压向西收缩,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偏东、偏南,有利于水汽在长江流域南部辐合,北部辐散,使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呈南北反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主模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欧亚环流的低频振荡对长江流域降水影响的多尺度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丹 王黎娟 鲍瑞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6,共13页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定量诊断不同尺度环流异常对降水的贡献,对于提高旱涝灾害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CN05.1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环流指数(CI),将夏季欧亚环流划分为两脊一...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定量诊断不同尺度环流异常对降水的贡献,对于提高旱涝灾害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CN05.1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环流指数(CI),将夏季欧亚环流划分为两脊一槽(DR)型和两槽一脊(DT)型,并探究了其低频特征以及不同尺度环流异常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环流型是环流指数低频循环周期中的两个不同位相,均具有10~30 d振荡周期,对长江流域低频降水有着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为:①两类环流型对应的500 hPa低频环流场在欧亚中高纬呈现正、负位势高度异常交替的波列结构,具有明显向东传播的特征,平均传播速度约为每天5°(经度);②当DR型达峰值位相时,850 hPa低频风场中鄂霍次克海反气旋南侧的东北风引导中高纬干冷空气向长江流域入侵,与来自南海反气旋西侧的西南气流交汇,使太平洋和南海的大量水汽向长江流域输送,低频降水正异常滞后于环流2 d达到最强,DT型的特征则与之相反;③欧亚环流对长江流域低频降水的影响以大于30 d的背景水汽条件和10~30 d低频尺度环流的共同作用为主导,小于10 d的天气尺度环流次之,大于30 d的背景环流较前二者作用偏弱,并且水汽辐合项约为水汽平流项贡献的3倍,先由湿平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再通过较强的水汽辐合产生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环流 夏季降水 多尺度诊断 低频振荡 传播特征 水汽通量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柳艳香 赵振国 +2 位作者 朱艳峰 王建平 陈丽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7-813,共7页
根据1880年以来中国夏季的雨型、189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以及195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等资料,利用物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东亚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夏季主... 根据1880年以来中国夏季的雨型、189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以及195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等资料,利用物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东亚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北,黄河流域、华北一带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弱;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南移,长江流域进入多雨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强,黄河流域、华北地区则转入少雨期;但是2000年以来的夏季,在黄河流域、华北地区仍维持少雨的背景下,主要多雨带却徘徊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及华南、江南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梅雨异常偏弱,空梅频繁出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同处在持续少雨位相和干旱频发阶段,这种同步振荡的异常现象历史上极为少见。夏季东亚环流型的特殊配置是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持续少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2000年以前长江流域夏季少雨的环流背景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梅雨 异常特征 环流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及长江流域降水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48
7
作者 孙淑清 马淑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52,共17页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江淮流域地区则为弱区。当海温呈ElNi o分布时 ,则相反。数值试验的结果是 :在 1 998年实际海温强迫下 ,模式十分成功地模拟了该年夏季流场的基本特征 ,南海季风爆发的日期及强度皆与实际十分符合 ,印度季风也偏弱。特别是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 1 998年长江流域 6~ 7月的强降水 ,距平百分率达到 1 0 0 %以上。改变热带海温 ,分别用气候海温代替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实际海温。结果发现 ,在用赤道东太平洋气候海温取代实际海温时 ,与 1 998年实况相比 ,印度季风与南海季风明显加强 ,长江流域降水趋于正常值。即如果 1 998年不出现ElNi o现象 ,或者海温异常的强度减弱 ,则长江流域降水就会大大减弱。 1 998年热带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季风的影响与热带东太平洋十分相像。暖洋面将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强降水 ,而不利于南海季风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 夏季 长江流域 降水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62
8
作者 张永领 高全洲 +1 位作者 丁裕国 姜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25.8mm/10a、69.4mm/10a、31.0mm/10a,信度水平在95%以上;岷江流域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为40.7mm/10a,信度水平在99%以上;岷江流域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80年代降水最多,而其它区域在1990年代降水最多。夏季降水量江汉-洞庭湖平原在1985年、鄱阳湖平原在1994年、长江三角洲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而岷江流域则在1963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各个区域都存在明显的年际或年代际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降水变化敏感区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静 祁莉 +1 位作者 何金海 吴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85-3995,共11页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土壤湿度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去除该线性趋势后,我们定义了一个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来定量表征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表层、中层、深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率趋于一致,且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土壤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56).当TPSMI偏大时,即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偏大,而西部偏小时,夏季在高原东部(西部)存在一个潜热(感热)热源,二者共同作用下,在对流层中高层从高原西部经我国大陆直至东北地区激发出一个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该波列呈相当正压结构,有利于东北冷涡的加强及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此同时,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低空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伴随着上升运动加强,从而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当TPSMI偏小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 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大气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5-1237,共13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北距平风的汇合区,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2)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在强季风年里,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3)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CISO),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降水偏多;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不容易激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气候平均的季节内振荡(CI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M的长江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典型环流的客观分型
11
作者 杨雅涵 翟盘茂 周佰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2-644,共13页
利用1961—2021年逐日降水格点化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无监督深度学习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方法,将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客观划分成4种典型环流型(P1—P4)。各环流型呈现出的关键环流... 利用1961—2021年逐日降水格点化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无监督深度学习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方法,将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客观划分成4种典型环流型(P1—P4)。各环流型呈现出的关键环流系统配置影响异常雨带的形成及落区。P1和P3中、高纬度分别为典型的单阻型和双阻型环流形势,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显著偏强并向西延伸。P2和P4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低压异常,P2中的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以西为宽广低槽,贝加尔湖以东为脊区,形成入梅期间的稳定环流形势,长江流域受到低值系统的控制,副高位置靠南。P4在巴尔喀什湖以西和以东分别表现出位势高度异常偏低和偏高,长江流域表现为气旋性环流异常,同时副高位置偏北。P1、P2有来自高纬度冷空气的影响,P3和P4的冷空气较弱。以副高北跳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与4种环流型的出现以及相应的雨带位置有紧密联系,P1、P2主要对应6月至7月上旬持续性强降水,P3、P4则主要对应7月上旬至8月持续性强降水,导致P1和P2降水异常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P3和P4的降水异常中心分别位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地区。P1、P3的水汽输送相比另外两类明显偏强,造成的降水强度也更强。此外,对典型环流型的稳定性分析表明,长江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上述4种典型环流型的稳定维持密不可分。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93.2%的环流表现出持续性的特征,P1和P2、P3和P4持续天数分别主要集中在5和3 d。从长期趋势来看,P1和P3环流型出现频次增多,P2和P4趋于减少。这意味着从有利环流的角度来说,持续性强降水倾向于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持续性强降水 逐日环流型 异常环流的稳定性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陆面植被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可预报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连华 江志红 刘征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5-909,共15页
利用美国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中心(GIMMS)1982—2006年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1854—2008年海温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CC)1951—2006年160站月降水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和相关分析获... 利用美国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中心(GIMMS)1982—2006年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1854—2008年海温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CC)1951—2006年160站月降水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和相关分析获得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序列和植被、海温预报因子集。基于最优子集回归方法(OSR),并借助交叉验证(CV)以及空间重建等手段,构建了单独以前期春季海温为预报因子和同时引入前期春季海温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因子的两类预报模型,对比分析引入陆面植被因子前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效果改善状况,评估春季陆面植被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可预报性的影响及预报效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海温因子,春季陆面植被因子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具有同样重要性,引入春季归一化植被指数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系数平均由0.49提升到0.66,提高0.17左右,模型解释方差提升平均60%左右,其中单纯海温因子预报效果较差的汉江—淮河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相关系数更是提高了0.20—0.30,模型解释方差提升1倍左右;(2)交叉验证预报表明,相对于仅考虑海温因子模拟情形,交叉预报相关系数下降较多,模型稳健性较低,引入归一化植被指数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稳健性得到明显提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改善尤为明显;(3)长江流域降水可预报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嘉陵江流域地区、汉江—洞庭湖地区预报效果最好,汉江—淮河地区、淮河流域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预报效果最差,但引入归一化植被指数后预报效果提高最明显,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虽然模拟效果较好,但预报稳健性较低,交叉验证相关系数降幅达到0.27,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分区预报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最优子集回归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冬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祝雷 任保华 +2 位作者 郑建秋 卢国阳 徐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73-1283,共11页
利用1980~2012年Hadley中心的Had 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前冬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周边冬季逐月海表温度距平(SSTA)EOF分解第一... 利用1980~2012年Hadley中心的Had 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前冬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周边冬季逐月海表温度距平(SSTA)EOF分解第一模态具有全区一致模形式,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具有季节持续性,可从前一年冬季一直维持到当年的夏季。用Ni?o3.4指数剔除海温场中ENSO线性信号后,表明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可能是独立于ENSO位相的区域局地现象。基于冬季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形式,定义了表征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一致模指数(CMI),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具有一定的短期预测意义。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显著相关,一方面是因为澳大利亚周边海温异常能激发南北半球遥相关,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从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周边海温异常导致热带地区南北半球对流异常,尤其使得菲律宾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进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周边海温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一致模指数 热带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在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中的作用 被引量:54
14
作者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4-192,共9页
1997/1998年冬季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积雪异常偏多,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雪灾。作者在回顾关于青藏高原雪盖与中国季风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1998年夏季各月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和主要雨带移动的特点,并与青藏高原多雪年夏... 1997/1998年冬季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积雪异常偏多,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雪灾。作者在回顾关于青藏高原雪盖与中国季风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1998年夏季各月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和主要雨带移动的特点,并与青藏高原多雪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活动的统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成因。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降水的一些重要特征:如6月强降雨出现在湖南、江西、浙江一线,7月二度梅发生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北部一带,8月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和黄淮地区降水频繁,以及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北移明显推迟,都与多雪年的情况非常相似。突出地反映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发生,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出现的积雪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多雪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也明显偏迟,致使中国主要雨带持续偏南,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另外,分析表明,它还与 1997年强厄尔尼诺的共同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洪涝 青藏高原 异常雪盖 中国 1998年 东部地区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秦皇岛和唐山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因子
15
作者 向亮 孙婉怡 +1 位作者 张潇潇 祝从文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2-446,共15页
本文基于1981~2022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大气再分析、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Ni?o3.4)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相关和合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秦皇岛和唐山(简称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对... 本文基于1981~2022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大气再分析、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Ni?o3.4)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相关和合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秦皇岛和唐山(简称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对其产生影响的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因子。结果表明,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表现为符号一致性特征,降水量呈由北向南递减分布。蒙古气旋(MC)和日本海高压(SJH)是影响该地区夏季降水的两个关键环流系统,环流强度与降水量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MC和SJH偏强有利于水汽输送和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该地区夏季降水极端偏多;当SJH偏弱时,水汽输送减少,该地区夏季降水极端偏少。前期冬春季的Ni?o3.4指数处于负(正)位相时,夏季印度洋海温偏低(高),西北太平洋海温偏高(低),SJH偏强(弱),秦唐地区降水偏多(少)。当春季PDO为正(负)位相时,夏季西北太平洋呈“北正南负(北负南正)”型海温分布,MC偏强(弱),秦唐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因此,前期冬春季ENSO和春季PDO的位相状态对秦唐地区夏季降水的精细化季节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的分析结果同样适用于华北地区,为提高华北夏季降水空间精细化的季节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唐山地区 夏季降水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海温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降水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自江 宋连春 李小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利用长江流域 ( 1 0 2°E以东 ) 1 2 5个站的实测降水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统计特征 ,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 ,特别是和 1 931、1 954年等特大洪水年份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 .结果表明 ,1 998年夏... 利用长江流域 ( 1 0 2°E以东 ) 1 2 5个站的实测降水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统计特征 ,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 ,特别是和 1 931、1 954年等特大洪水年份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 .结果表明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强降水主要分为 4个时段 ;总降水量的分布成不对称的鞍型场 ;上、中、下游地区异常频繁的、特别集中的强降水是造成长江持续高水位和特大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夏季 长江流域 洪涝灾害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殷永红 倪允琪 史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对 1951- 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 ,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 .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 :热... 对 1951- 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 ,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 .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 :热带印度洋、黑潮、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大西洋 .各关键区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特征为 :当前期冬季赤道印度洋、黑潮、赤道大西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 (降低 ) ,当年夏季印度西南季风和东亚热带辐合带减弱 (加强 ) ,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北 ) ,副热带辐合带加强 (减弱 ) ,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 (干旱 ) .相关显著性分析表明 ,前冬赤道印度洋和黑潮区的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海表温度异常 亚洲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嫩江流域降水异常对水位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白人海 李帅 王明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29-34,共6页
利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 ,讨论了该流域降水对水位变化的影响。结论指出 ,松花江、嫩江流域汛期水位变化与流域内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1 998年夏季特大洪水主要是由嫩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引起的 ,逐日水位变化取决于上游... 利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 ,讨论了该流域降水对水位变化的影响。结论指出 ,松花江、嫩江流域汛期水位变化与流域内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1 998年夏季特大洪水主要是由嫩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引起的 ,逐日水位变化取决于上游水位和临近流域的降水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降水异常 松花江 江流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4-763,共10页
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中选取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台站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周期分布及影响降水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中选取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台站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周期分布及影响降水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旱涝年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易涝区位于河套平原,易旱区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2)1960-2008年,流域夏季降水量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多雨年少雨年相间出现,近50 a中降水整体呈现平稳—少雨—多雨—平稳—多雨—少雨的过程;(3)黄河中上游流域降水变化周期复杂多样,总体以2 a周期振荡为主,异常少雨年多表现为9 a周期振荡,异常多雨年多表现为15 a周期振荡,且流域主周期的空间分布可能与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及流域分布等地理因素有关;(4)丰、枯雨年环流形式差异显著,影响流域降水的环流系统有季风,西太平洋副高,温带气旋及贝加尔湖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小波周期分析 环流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0
20
作者 王 慧 王谦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4,共10页
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上年8-10月北太平洋中部关键海区(162.5~177.5°W,36.5~41.5°N)的SSTA存在持续高的... 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上年8-10月北太平洋中部关键海区(162.5~177.5°W,36.5~41.5°N)的SSTA存在持续高的正相关关系;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对应着一种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型,而关键海区正好位于其相关最显著地区;正是由于北太平洋大范围持续的海温异常引起了次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这也正是海温与降水具有很好相关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降水异常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型 环流异常 SVD分析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