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海水倒灌事件长江口海域风浪潮特征分析
1
作者 吴旭云 丁骏 秦涛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4,共11页
2024年我国沿海部分区域发生了两次海水倒灌,引发全国关注。基于实测资料和浪潮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两次海水倒灌事件期间长江口海域风浪潮特征,研究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和机制。结果表明:两次事件均与强北风过境有关,但又显著不同。10月海... 2024年我国沿海部分区域发生了两次海水倒灌,引发全国关注。基于实测资料和浪潮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两次海水倒灌事件期间长江口海域风浪潮特征,研究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和机制。结果表明:两次事件均与强北风过境有关,但又显著不同。10月海水倒灌事件前期异常北风占主导,但后期东海出现强东北偏东风,渤黄海罕见的二次增水是北风松弛阶段回荡的开尔文波和东海强东北偏东风过程诱发的陆架强迫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的贡献占比为42%和58%,受陆架波的影响,此事件期间长江口海域出现两次增水过程。11月海水倒灌事件中北风持续时间更长,空间范围更大,长江口海域出现先增水后减水的特征。今后需要重点关注冷空气松弛阶段的风场变化,特别是异常偏东风过程,为极端突发海水倒灌灾害防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倒灌 风暴潮 陆架波 浪潮耦合模型 长江口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立群 王艳 +4 位作者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何柄震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通过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排序分析法,分区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以硅藻为主,甲藻占比近年来有所升高.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以桡足类动物为主.空间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呈现出由口门区向海水区递增的趋势,与盐度分布较为一致.②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整体优于浮游植物,二者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海水区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高,结构复杂;口门区浮游生物种类少,但均匀度较高;河口区浮游生物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匀.③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光照、营养盐是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除环境要素外,生物间的捕食作用对群落特征变化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口门区及部分河口区陆源输入带来了丰富的氮磷营养盐,加之河口区咸淡水混合,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海水区受黑潮影响,盐度高,营养盐含量丰富,黑潮携带大量浮游生物进入海域,提高了浮游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柄震 王艳 +4 位作者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李立群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S<2...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S<25‰)和海水区(S>25‰),从分区的角度探讨长江口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P)、硅酸盐(SiO_(3)-Si)的浓度时空分布、营养盐结构及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16-2021年DIN、PO_(4)-P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SiO_(3)-Si浓度则呈波动上升趋势.DIN浓度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PO_(4)-P和SiO_(3)-Si浓度则均呈现秋季>夏季>春季的趋势.②空间上,DIN、SiO_(3)-Si浓度均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均表现为口门区>河口区>海水区,而PO_(4)-P浓度则表现为河口区>口门区>海水区.这说明DIN、PO_(4)-P、SiO_(3)-Si浓度都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PO_(4)-P浓度高值区通常位于最大浊度带附近,悬浮颗粒物(TSM)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O_(4)-P浓度的分布情况.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营养盐浓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③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特点,N/P、Si/P均远大于16∶1,Si/N则均接近1,这说明磷为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潜在限制因子.Chla浓度的相对高值区域大都处于磷限制,其值越高,N/P和Si/P则普遍越大,生物的吸收作用会使磷的限制程度加剧,说明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长江口海域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长江冲淡水对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浮游植物的吸收作用是营养盐及其结构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营养盐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被引量:113
4
作者 吴玉霖 傅月娜 +2 位作者 张永山 蒲新明 周成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利用 2 0 0 1— 2 0 0 2年 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资料 ,研究了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 ,共鉴定浮游植物 1 5 4种 (含变种和变型 ) ,其中属硅藻类的有 1 1 3种 ,甲藻类 36种 ,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 利用 2 0 0 1— 2 0 0 2年 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资料 ,研究了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 ,共鉴定浮游植物 1 5 4种 (含变种和变型 ) ,其中属硅藻类的有 1 1 3种 ,甲藻类 36种 ,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是最重要的优势种。夏季浮游植物密集区位于长江口海域的北部及靠近浙江近海的上升流区 ,春季和秋季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南部。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夏季 (平均为 9 2 7× 1 0 6 个 /m3) ;冬季 (枯水期 )数量最少(平均为 2 91× 1 0 5 个 /m3) ,且分布相对较均匀 ,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季节变化同长江径流量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大量营养盐被长江径流携带入海 ,造成河口区严重富营养化 ,这为赤潮生物大量孳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长江口海域已成为我国沿海赤潮多发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浮游植物 长江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34
5
作者 叶属峰 纪焕红 +1 位作者 曹恋 黄秀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32,共7页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 ,赤潮生物种类增加 ,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 ,赤潮生物种类增加 ,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赤潮 ,赤潮危害程度在增大 ,这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和生物条件、河口最大浑浊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口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同时河口海域甲藻孢囊也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建议建立赤潮立体监测体系、赤潮信息管理系统、海产品赤潮毒素卫生检疫制度和赤潮应急响应机制 ,全面加强长江口海域的赤潮监控与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赤潮 监测体系 信息管理系统 毒素 卫生检疫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00年长江口海域水质重金属浓度分布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百顺 刘阿成 陈忠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8,共7页
研究了 1984—2000 年长江口海域水质溶解态重金属 Hg, Pb, Cd 和 Cu 的分布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布机理。长时段多航次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金属的总体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取得了两个基本认识... 研究了 1984—2000 年长江口海域水质溶解态重金属 Hg, Pb, Cd 和 Cu 的分布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布机理。长时段多航次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金属的总体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取得了两个基本认识:重金属的分布演化具有波动性,沿中值水平线上下变化;高值区分布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离岸带高值区在长江口海域最具特色,各种分布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重金属 分布变化 离岸带高值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长江口海域岸线变化对杭州湾潮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莉 操进浪 +1 位作者 贺治国 姚炎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05-1615,共11页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杭州湾海域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采用1974年、2005年和2016年代表年份的岸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杭州湾海域长时间、大区域的岸线变化对其水动力特征的影...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杭州湾海域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采用1974年、2005年和2016年代表年份的岸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杭州湾海域长时间、大区域的岸线变化对其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974—2016年,杭州湾M2分潮振幅增大的幅度从金山到尖山逐渐增加,M4分潮振幅在尖山附近增加最大;潮能通量在金山到澉浦之间减小最大;尖山断面和杭州湾口涨潮占优趋势增加,乍浦断面和金山断面之间涨潮占优趋势减弱.岸线缩窄通过影响浅化效应和底部耗散项,影响杭州湾分潮振幅、相位及潮汐不对称等潮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长江口海域 岸线变化 潮能 分潮 潮汐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新生代地层与断裂活动性初探 被引量:11
8
作者 火恩杰 章振铨 +1 位作者 刘昌森 王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6-216,共11页
长江口海域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查明 ,新生代地层可分为 5个地震层。分别为第四系、上新统、中新统上段、中新统下段及始新统。第三纪地层自东北向西南依次超覆、减薄尖灭 ,上部被第四纪地层不整合覆盖。沉积基底主要由晚侏罗世火山岩... 长江口海域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查明 ,新生代地层可分为 5个地震层。分别为第四系、上新统、中新统上段、中新统下段及始新统。第三纪地层自东北向西南依次超覆、减薄尖灭 ,上部被第四纪地层不整合覆盖。沉积基底主要由晚侏罗世火山岩系及燕山晚期酸性小岩体构成 ,未发现早第三纪及晚白垩世断陷盆地。断裂构造很发育 ,按展布方向大体可归为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 3组 ,皆为正断层。前两者数量多、延伸长、断距大 ,与同区的航磁异常构架吻合。北东向断裂分段明显 ,西南段为第四纪断裂 ,中段为晚第三纪断裂 ,东北段为早第三纪断裂 ;而北西向断裂分段不很清晰。两者的垂直位移速率平均在 0 0 1 5mm a。本文对该海域有关的几个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新生代地层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a来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杨颖 徐韧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在过去近30a监测结果基础上,对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江口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现上升的趋势,重金属(铜、铅、镉和总汞)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浮游生物的种类数年际变化较大,浮游植物中硅藻... 在过去近30a监测结果基础上,对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江口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现上升的趋势,重金属(铜、铅、镉和总汞)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浮游生物的种类数年际变化较大,浮游植物中硅藻比例有所下降,甲藻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浮游动物中桡足类的比例下降。讨论了长江径流输沙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硅酸盐的含量与输沙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硅酸盐的减少与海域硅藻比例的减少具有一定相关性。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有所下降,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仍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生物状态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近年来虽偶有波动,但没有明显改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生态环境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章振铨 火恩杰 +1 位作者 刘昌森 王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6-431,共6页
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获知 ,长江口海域断裂构造发育 ,以北东、北西向断裂为主 .断裂以上新世 -早更新世活动为主 ,最新活动可至中更新世 .断裂的最大断距一般为几十米 ,往上断距变小 ,中更新统底界的断距在 12~ 13m .断裂平均垂直位... 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获知 ,长江口海域断裂构造发育 ,以北东、北西向断裂为主 .断裂以上新世 -早更新世活动为主 ,最新活动可至中更新世 .断裂的最大断距一般为几十米 ,往上断距变小 ,中更新统底界的断距在 12~ 13m .断裂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 10 - 3mm/a量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活动性 长江口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长江口海域夏季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绚丽 许永久 +1 位作者 俞存根 张洪亮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共10页
根据2017年夏季长江口海域的两个连续站位的温盐深仪剖面调查及24 h水样的采样数据,获得两个站位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及营养盐剖面昼夜分布。利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各水层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建立不同水层叶绿素a变化与环境因子、... 根据2017年夏季长江口海域的两个连续站位的温盐深仪剖面调查及24 h水样的采样数据,获得两个站位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及营养盐剖面昼夜分布。利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各水层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建立不同水层叶绿素a变化与环境因子、浮游动物捕食效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探讨长江口海域夏季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层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显著,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下午较高(1.0~7.0 mg/m^(3)),底层叶绿素a受到台湾暖流中下层水团的影响,质量浓度较低(0.2~1.0 mg/m^(3))。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叶绿素a的昼夜变化主要受到高营养盐的长江冲淡水、光照度的影响,而底层叶绿素a主要受到潮汐作用和台湾暖流带来的低营养盐水团的周期性影响,两个站位叶绿素a垂直分布、昼夜时间序列分布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长江口海域的表层营养盐是影响表层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浮游动物捕食作用对叶绿素a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潮汐作用带来的盐分和营养物质(Si∶N和N∶P)对底层叶绿素a昼夜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昼夜变化 营养盐 影响因素 长江口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的第四纪断层与新构造活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舒畋 李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8,共6页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现数条第四纪断层。他们有的切穿第四系底部,有的切入中更新统甚至晚更新统之中。结合对该区历史地震及近期地震资料的分析,这些第四纪断层可能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切...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现数条第四纪断层。他们有的切穿第四系底部,有的切入中更新统甚至晚更新统之中。结合对该区历史地震及近期地震资料的分析,这些第四纪断层可能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切穿上更新统底部的F12(NE向)断层,与1996年11月9日的Ms6.1级地震震中及1505年10月19日Ms6 34级地震震中的距离都比较近。该断层与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极有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说明该区域第四纪断层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地壳新构造活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活动 第四纪断层 长江口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空间分布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菊英 杜博文 +4 位作者 韦美怡 李阳东 胡松 李鸿莉 常亮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D观测数据与水样分析数据呈较强线性相关关系。反距离权重插值对TSM和Chl-a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整体最优的效果。TSM浓度在近岸和近海底较高,在观测区域内出现两个高值中心;Chl-a浓度在近岸海域较高,有较明显的片状高值结构,垂向上表层较高。TSM与Chl-a浓度分布在长江口南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长江径流、外海洋流、潮汐混合等水动力过程是影响该区域TSM和Chl-a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悬浮物浓度 叶绿素A浓度 空间插值 断面分析 大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
14
作者 王贤 纪璇 张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 【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质量浓度、吸收系数a(350)等参数,分析CDOM含量水平;使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鉴别研究海域CDOM荧光组分。运用物理稀释模型分析CDOM河口混合行为。【结果】研究海域b-a4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92~2.36 mg·L^(-1),c-a6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00~2.40 mg·L^(-1)。b-a4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22~1.60 m^(-1),c-a6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15~1.42 m^(-1)。b-a4断面光谱斜率S275-295的变化范围为0.014~0.022 nm^(-1),c-a6断面S275-295的变化范围为0.016~0.024 nm^(-1)。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1(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445 nm)、类蛋白质组分C2(275、325 nm)、类腐殖质组分C3(245、390 nm)和类蛋白质组分C4(235、340 nm)。【结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OC质量浓度和a(350)均呈现出由长江口内向口外逐渐减小的趋势,陆源输入是影响CDOM分布的主要因素;远岸S275-295值高于近岸,主要受浮游生物生产活动的影响,陆源输入影响小;4个荧光组分的高值都出现在河口处,且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这是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两个断面的4个荧光组分均符合理论稀释线,CDOM整体呈现保守混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有色溶解有机物 溶解有机碳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水团特征与影响范围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5
15
作者 吴晓丹 宋金明 李学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119,共10页
基于2009年—2011年调查资料,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温度和盐度时空分布特征,剖析该海域水团特征与影响范围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从春末到秋初,长江水以高温形式向外海扩展,秋末至翌年春初,径流水以低温形式从河口流向东南。西北... 基于2009年—2011年调查资料,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温度和盐度时空分布特征,剖析该海域水团特征与影响范围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从春末到秋初,长江水以高温形式向外海扩展,秋末至翌年春初,径流水以低温形式从河口流向东南。西北部海区受黄海冷水团影响,水温较低,东北部受南黄海西部逆时针环流影响,盐度较低,东南部海区受黑潮及分支台湾暖流影响,呈高温高盐状态。受径流量和季风季节差异,长江冲淡水影响一般夏季最强,扩展范围最大,秋末冬初最弱。其双向延伸趋势在夏季有最清晰表现,一支自河口向东北方向延伸,指向南黄海中部,一支穿过杭州湾口及舟山群岛一带沿岸南下,或自长江口向东南方向扩展。温度垂向变化表明夏季存在上升流,并明确处于以31.5°N,122.67°E为中心,在经纬方向上各达1°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水团特征 季节变化 长江口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16
作者 董爱国 翟世奎 +1 位作者 ZABEL Matthias 于增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68,共15页
根据2003和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元素铬、铜、镍、铅、锌、铝、钙和锶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完成到2006年6月,长江... 根据2003和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元素铬、铜、镍、铅、锌、铝、钙和锶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完成到2006年6月,长江输沙量逐年减少,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黏土的百分含量明显增加,但是沉积物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重金属元素大多在泥质区沉积物中富集,高值区沿岸线呈带状分布,在最大浑浊带和口外羽状锋处达到峰值。在长江大量物质输入的背景下,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其他类似河口较低。河流的陆源颗粒输入、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氧化还原条件也对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人为污染)对长江口外泥质区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重要影响,尤其对铅和锌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显著。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以来,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沉积机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重金属元素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元素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环境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晓兰 林以安 张健 《东海海洋》 1989年第2期60-65,共6页
本文根据东海倾废区环境基线调查的资料,分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包括倾废区)的pH、溶解氧、溶解无机氮和磷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了该区的营养状况和各要素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Ⅱ、Ⅲ号倾废区具有较强的纳污能力。
关键词 环境水化学 长江口海域
全文增补中
2015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汤昌盛 张芳 +2 位作者 冯颂 戴芳群 王彦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0-499,共10页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夏季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孙亚伟 曹恋 +2 位作者 秦玉涛 王金辉 程祥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70,共5页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四个群落:Ⅰ圆筒原盒螺-滩栖阳遂足-棘刺锚参-背蚓虫群落;Ⅱ圆筒原盒螺-钩虾群落;Ⅲ背蚓虫-奇异稚齿虫-不倒翁-尖叶长手沙蚕-近辐蛇尾群落;Ⅳ短叶索沙蚕-长吻沙蚕-纽虫群落。通过引入环境变量的二维MDS图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底层盐度、有机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口区悬浮粉砂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趋势分析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32
20
作者 尹艳娥 沈新强 +5 位作者 蒋玫 袁琪 平仙隐 徐亚岩 韩金娣 王云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2-629,共8页
依据2007-2009年春、夏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的调查监测资料,采用富营养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富营养指数... 依据2007-2009年春、夏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的调查监测资料,采用富营养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富营养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富营养化覆盖比例很高,达到70%以上;在春季,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77.0%上升到2009年的89.8%,在夏季最低达到89.3%,最高到100.0%。3年来,富营养化在春、夏2季基本上处于逐年增加趋势,富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春季富营养指数平面分布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梯度分布明显,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情况较严重;夏季其平面分布与春季类似,但长江口和杭州湾两个水域的富营养指数的等值线都比较密集,夏季的富营养化情况较为严重。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富营养级主要集中在III级(富营养)和V P级(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春、夏2季时,长江口V P级所占比例均从0.0%增加到66.7%,受磷限制性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另外,营养盐结构显示,N/P比值从9.1到50.9,营养盐比例明显不平衡,势必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有机污染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主要处于5级(重污染),水质污染严重;长江口春、夏2季5级的比例均从50.0%分别上升到83.3%和100.0%,杭州湾分别从60.0%和80.0%均上升到100.0%;舟山渔场分别从22.2%和66.7上升到66.7%和77.7%,说明受污染程度逐年上升。另外,3年来春、夏2季长江口有机污染指数达5级的占50%以上,杭州湾60%以上,舟山渔场20%以上,杭州湾受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口,舟山渔场最小。在春、夏2季有机污染平面分布表现为污染程度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富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与盐度、溶解氧、pH均不呈线性相关。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时空变化主要是由于沿岸入海河流,浮游植物等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富营养化 分析评价方法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