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脂肪酸标记的长江口海区浮游动物常见种食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鑫 李超伦 +1 位作者 孙松 刘梦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3-1090,共8页
脂肪酸不仅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分,也被作为生物标记来指示动物的食物组成及其之间的营养关系。本文运用脂肪酸标记法对长江口附近海区6个浮游动物常见种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雌体和桡足幼体都表... 脂肪酸不仅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分,也被作为生物标记来指示动物的食物组成及其之间的营养关系。本文运用脂肪酸标记法对长江口附近海区6个浮游动物常见种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雌体和桡足幼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植食性。但雌体中16:1ω7的含量要明显高于18:4ω3,表明雌体对硅藻的摄食较多;桡足幼体的18:4ω3要高于雌体,说明桡足幼体对甲藻的摄食较多。磷虾(Euphausia spp.)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ω3系列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说明其作为饵料可以给摄食者提供较多的脂类营养物质。中华哲水蚤和磷虾较低的22:6ω3/20:5ω3比值说明他们的营养地位较低。箭虫(Sagitta spp.)的20:1和22:1脂肪酸含量很高,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的摄食。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瓜水母(Bero cucumis)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tetraphylla)的20:1+22:1脂肪酸所占比例较高,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的摄食,但是水母类的总脂肪酸含量都很低。几种水母和箭虫的22:6ω3的含量要明显高于20:5ω3的含量,说明它们在浮游食物网中具有较高的营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浮游动物 脂肪酸 长江口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Ⅲ温度结构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兴泉 侯一筠 +1 位作者 尹宝树 杨德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6-533,共8页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温度分布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和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温度呈垂直均匀分布,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生成温度锋;外海深水区的中上层温度低且呈垂直均匀分布,底层温度高并形成弱的分层。春季,近...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温度分布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和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温度呈垂直均匀分布,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生成温度锋;外海深水区的中上层温度低且呈垂直均匀分布,底层温度高并形成弱的分层。春季,近岸温度高、外海低;近岸温度大致呈垂直均匀分布,外海出现明显分层;长江口以北温度表层低、底层高;长江口及其以南表层和底层温度低,而中层高;陡坡区至外海生成温度锋,随着温度锋自陡坡至外海的下移,锋面以上温度逐渐变为垂直均匀分布,而锋面以下温度却大致呈水平均匀分布。夏季,海区的温度分布和春季一样,为近岸高、外海低;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浅水区温度呈垂直均匀分布;长江口以北和长江口及其以南的外海温度自表层至底层由高变低且大致呈水平均匀分布,并在表层至次表层生成强温跃层,跃层强度随水深增加迅速减弱,深底层温度几乎呈均匀分布且保持低温特征。秋季,海区的温度分布与冬季相同,也为近岸低,外海高;在长江口以北,近岸温度为表层高,底层低;外海底层温度低且大致呈水平均匀分布,而底层以上温度高且大致呈垂直均匀分布;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温度呈垂直均匀分布,陡坡至外海的表层至底层生成弱的温度锋,随温度锋自陡坡至外海的下移,锋面以上温度逐渐变为垂直均匀分布,长江口以南陡坡区的底层温度几乎呈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温度 垂直分布 温跃层 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II.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兴泉 尹宝树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20,共9页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和秋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和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东海沿岸流与长江径流顺岸南下,随着自北往南岸界地形坡度的增大,其流幅变窄,流速增强;台湾暖流沿陡坡及其外缘蜿蜒北上,随着自南往北水深的变浅,其流幅由宽变窄继而又由窄变宽,流速却一直由强变弱。冬季和秋季海区纬度断面垂直环流的总趋势由近岸向外海流动,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离岸流产生波动,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离岸流产生剧烈振荡而生成强升降流。春季和夏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与东海沿岸流汇合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舟山群岛附近及长江径流和东海沿岸流汇合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长江径流和台湾暖流平行北上并在长江口以北产生顺时针偏转。由海区水平环流特征和变化趋势证实,春季长江冲淡水已开始向东北偏转,夏季冲淡水的偏转程度、伸展距离和扩展范围都更甚于春季;春季在长江口近岸存在弱上升流,夏季长江口外的陡坡区出现下降流,而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陡坡区出现上升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水平环流 垂直环流 升降流 气旋涡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夏初、秋末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及羽状锋的盐度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郑琰明 康建成 +5 位作者 钟巍 周尚哲 王芳 徐韧 孙瑞文 吴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季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分布与以往观测研究结果对比,可得:(1)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的盐度值主要在5—31之间,冲淡水前缘盐度锋面的盐度值为18—28;盐度值20—28的盐度锋面基本体现该海区羽状锋的特征及变化。(2)夏初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范围明显大于秋末,夏初该海区以冲淡水为主,秋末冲淡水的范围收缩,紧贴沿岸一带。相应地,夏初该海区羽状锋呈倾斜锋面,占据较大的海区;秋末则为垂直锋面,介于122.50°E—122.70°E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区 河口 近岸环境 冲淡水 羽状锋 盐度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Ⅰ.定解条件与研究方案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兴泉 尹宝树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9,共8页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水动力学研究因其与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倍受海洋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该海区环流的动力过程和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动力成因,首先在对研究海区的地形特征、海面风应力、海面温度、海面盐度以及...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水动力学研究因其与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倍受海洋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该海区环流的动力过程和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动力成因,首先在对研究海区的地形特征、海面风应力、海面温度、海面盐度以及北、南、东三个液边界温度和盐度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定适合于研究海区的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POM)。以研究海区冬、春、夏和秋季的海面风应力、海面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北、南和东三个液边界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等外海入流的影响,对研究海区(120.9°E—124°E,29.5°N—33°N)四个季节的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实施了动力学数值研究。获得了与观测事实相一致的三维流速和温、盐结构的空间分布。从动力学角度揭示并阐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的动力过程以及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和动力成因,为海区的生态动力学研究提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环流 温盐结构 海面边界 侧向液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Ⅳ盐度结构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兴泉 侯一筠 +1 位作者 尹宝树 杨德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4-540,共7页
盐度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年四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盐度分布均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与外海盐差大。冬季近岸和外海的上层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陡坡及外海的底层出现层化;近岸特别是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盐度的水平变化显著,外海变化缓... 盐度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年四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盐度分布均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与外海盐差大。冬季近岸和外海的上层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陡坡及外海的底层出现层化;近岸特别是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盐度的水平变化显著,外海变化缓慢。春季在长江口以北,近岸至外海的表层至近底层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近岸至外海的底层存在一个向北延伸的盐舌;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和外海的表层至次表层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在近岸稍远的表层至次表层形成盐跃层,其强度自近岸至外海和自表层至底层逐渐减弱;在陡坡区的底层盐度几乎呈均匀分布,并保持高盐特征。夏季除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浅水区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外,其它区域盐度均出现剧烈分层,在长江冲淡水区形成强盐跃层,其强度自表层至底层迅速减弱,陡坡至外海的底层盐度大致呈均匀分布且保持高盐特征。秋季长江口以北近岸浅水区表层盐度低且出现层化,表层以下盐度高且呈垂直均匀分布;近岸以远自表层至底层呈垂直均匀分布,在外海上层盐度低且呈垂直均匀分布,而底层盐度高并出现分层;长江口及其以南近岸浅水区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陡坡区出现层化,其盐度为表层低,底层高;层化自表层至底层逐渐增强,并随陡坡至外海的减弱,上层又逐渐变为垂直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冲淡水 盐度垂直分布 盐跃层 盐度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海区DZS2孔第四纪磁性地层 被引量:10
7
作者 邹亮 张志忠 韩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2,共10页
长江河口区外海域是陆源物质沉积以及向外海输送的重要地带。DZS2孔采自长江河口外海域(东海陆架西北部),是我国现今最深,年代最久远的大陆架海底全取心钻孔。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古地磁研究,结合岩心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以及AMS14 C... 长江河口区外海域是陆源物质沉积以及向外海输送的重要地带。DZS2孔采自长江河口外海域(东海陆架西北部),是我国现今最深,年代最久远的大陆架海底全取心钻孔。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古地磁研究,结合岩心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以及AMS14 C测年等的分析,建立了可靠的长江河口外海区年代地层框架序列。磁极性地层研究揭示了清晰的M/B极性转换界线,且沉积地层中出现了多个可与标准极性柱对比的反极性漂移事件,这其中包括Gothenburg、Blake、Emperor、Jaramillo和Olduvai事件,这为钻孔年代约束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钻孔DZS2沉积物岩性特征较为简单,相对来说泥质层位较多,与长江三角洲陆上典型第四纪钻孔的岩性特征以及沉积演化旋回存在一定差别。这可能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下覆基岩的起伏有关,根据单道地震剖面的资料,长江河口区西南部有一系列岛屿分布,海底明显存在较高隆起的基岩,松散沉积物厚度较薄,这很可能阻挡了部分长江物质,特别是粗颗粒沉积物向外海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ZS2孔 第四纪 古地磁 磁性地层 长江口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陆架模式及其应用——一个三维陆架模式及其在长江口外海区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朱建荣 沈焕庭 朱首贤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浅海与陆架模式,并首次应用于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研究。模式计算区域为整个东中国海,水平分辨率为7.5′×7.5′,垂向分辨率为11层,考虑实际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在空间完全交错的网...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浅海与陆架模式,并首次应用于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研究。模式计算区域为整个东中国海,水平分辨率为7.5′×7.5′,垂向分辨率为11层,考虑实际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在空间完全交错的网格系统上,离散化控制方程组,采用ADI计算方法数值求解。动量方程中的非线性项采用二次能量守恒的半动量格式,温盐方程中的平流项采用迎风格式,垂向涡动扩散项采用隐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 陆架 三维模式 长江口海区 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初夏长江口及毗邻海区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 被引量:6
9
作者 余小青 金海燕 +5 位作者 陈建芳 李宏亮 王奎 高生泉 卢勇 庄燕培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2009年6月对东海表层海水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ical Taxonomy(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研究了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表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群... 2009年6月对东海表层海水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ical Taxonomy(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研究了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表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群落组成受温度、悬浮物质量浓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水平分布上有着明显差异,具有区域性特征。长江河口区生物量不高,硅藻占绝对优势。长江冲淡水羽状锋是生物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Chla、硅藻特征色素Fuco和甲藻特征色素Peri等的高值均位于羽状锋附近,其中硅藻为优势种,其优势地位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沿着长江冲淡水保持至123.5°E,在舟山群岛海域优势最明显。Chla的另一高值和金藻特征色素19’BF的高值位于浙闽沿岸,定鞭藻特征色素19’HF高值位于外陆架北部附近海域,而蓝藻特征色素Zea高值则位于台湾暖流控制区域,但生物量较低。东海中陆架海区,除个别站位以甲藻为优势种外,其余站位无明显的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色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长江口及毗邻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