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冬半年海洋热动能对寒潮过程响应模拟研究
1
作者 王坚红 周雨 +2 位作者 李洪利 苗春生 牛丹 《海洋预报》 2016年第4期58-70,共13页
应用大气与海洋再分析资料和FVCOM-SWAVE区域海洋耦合模式,对2004—2009年长江口杭州湾冷季(11—3月)海洋热动能—主要为海流能和温差能进行特征分析,以及对北路及西路入海寒潮过程影响下的海洋热动能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海... 应用大气与海洋再分析资料和FVCOM-SWAVE区域海洋耦合模式,对2004—2009年长江口杭州湾冷季(11—3月)海洋热动能—主要为海流能和温差能进行特征分析,以及对北路及西路入海寒潮过程影响下的海洋热动能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海流能主要受沿岸流和黑潮流系影响,此两流系强弱变化与南北季风的强弱变化,以及入海径流丰枯期的变化相关。2月海面温度SST低,且南北向水平温度梯度大,显示北方高纬冷海温的势力强盛。北路偏北寒潮大风在大陆近岸造成向南余流增强和余水位向岸增高。西路寒潮的偏西大风造成离岸向东的余流,在外海受地转力作用转为偏南流动,造成湾内负值余水位。海水表层温度的降低往往滞后于寒潮降温1—2 d。近海SST低于底层,其降温幅度大于底层,此种特征可持续3—5 d。外海站点寒潮影响造成的上下层海温迅速混合所需时间大约1—2 d,温度降幅小于近岸。增加波浪模式的耦合,增强了水位对寒潮的响应强度,显著改善模式产品质量。对3个SST海温槽脊系统的海流能与温差能比较显示,寒潮剧烈天气过程的影响,驱动自北向南的冷水团质量输送,造成海区热动能表现为短期迅速地显著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杭州湾 冬半年 海洋热动能 寒潮过程 FVCOM-SWAVE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毗连海区的现代沉积速率 被引量:60
2
作者 夏小明 杨辉 +2 位作者 李炎 李伯根 潘少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运用沉积地层同位素2 10 Pb、13 7Cs测年技术 ,估算长江口 杭州湾毗连海区的现代沉积速率。研究结果表明 ,以泗礁水道为界 ,东侧的马鞍列岛区受外海高盐水的顶托 ,长江来沙少 ,淤积缓慢 ;西侧至长江口、杭州湾海岸交汇点 (南汇咀 )之... 运用沉积地层同位素2 10 Pb、13 7Cs测年技术 ,估算长江口 杭州湾毗连海区的现代沉积速率。研究结果表明 ,以泗礁水道为界 ,东侧的马鞍列岛区受外海高盐水的顶托 ,长江来沙少 ,淤积缓慢 ;西侧至长江口、杭州湾海岸交汇点 (南汇咀 )之间水域 ,是长江泥沙扩散南下的主要通道。其中 ,受长江冲淡水次级锋和杭州湾锋面输沙影响的湾口浅滩区 ,沉积速率约 3cm/a ;洋山港区 ,水深大于 2 0m的峡道区 ,受强动力作用而处于侵蚀状态 ,峡道两端出口的浅水区 ,沉积速率为0 .3~ 1.6cm/a ;马迹山港区 ,位于典型的峡道沿岸淤泥质陡坡 ,其沉积过程不稳定 ,正常沉积速率为 0 .7~ 3.4c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速率 同位素测年 河口海岸学 时空分布 长江口-杭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生物生产力锋面及其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69
3
作者 宁修仁 史君贤 +1 位作者 蔡昱明 刘诚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106,共11页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锋面的存在和位置被水色遥感所确认.光和营养盐在此呈现最佳的权衡.在该锋区悬浮体浓度小于5mg/dm3,盐度为25~30.在该锋面的西侧高的悬浮体浓度造成了浮游植物的光限制,其东侧距长江口和杭州湾口较远,陆源营养盐被稀释,加之浮游植物的消耗,造成了营养盐的限制.夏季水体的层化,增强了水体的垂直稳定,使这种分布格局更加显著.由于细菌多附着在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细菌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近口门区的最大浊度带,在向外海方向随着悬浮体的沉降细菌丰度迅速降低.在生物生产力锋面,浮游植物的旺发导致水体跃层之上高溶解氧浓度和低营养盐浓度,尤其是PO4被耗尽,同时浮游动物饵料的丰富,造成浮游动物旺发;由于蓝细菌的快速增殖,其流式细胞测定的细胞粒径变小.生物生产力锋面的出现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学效应,一方面造成某些经济鱼类产卵和索饵场的形成,例如鲐鱼、马鲛鱼等;另一方面造成赤潮多发区和底层水缺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生产力锋面 浮游植物 生态学效应 赤潮 长江口杭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杭州湾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学鲁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李宁 袁华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67,共7页
根据2004年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表层水中pH值、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到了溶解无机碳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HCO3-、CO23?和CO2(T)占溶解无机碳浓度百分比分别为... 根据2004年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表层水中pH值、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到了溶解无机碳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HCO3-、CO23?和CO2(T)占溶解无机碳浓度百分比分别为80.33%~97.75%、0.61%~19.42%和0.25%~2.34%,平均值分别为(93.28±3.68)%、(5.58±4.03)%和(1.14±0.43)%。水文、浮游植物等对各参数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但对不同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长江口海域岸线变化对杭州湾潮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莉 操进浪 +1 位作者 贺治国 姚炎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05-1615,共11页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杭州湾海域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采用1974年、2005年和2016年代表年份的岸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杭州湾海域长时间、大区域的岸线变化对其水动力特征的影...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杭州湾海域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采用1974年、2005年和2016年代表年份的岸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杭州湾海域长时间、大区域的岸线变化对其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974—2016年,杭州湾M2分潮振幅增大的幅度从金山到尖山逐渐增加,M4分潮振幅在尖山附近增加最大;潮能通量在金山到澉浦之间减小最大;尖山断面和杭州湾口涨潮占优趋势增加,乍浦断面和金山断面之间涨潮占优趋势减弱.岸线缩窄通过影响浅化效应和底部耗散项,影响杭州湾分潮振幅、相位及潮汐不对称等潮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长江口海域 岸线变化 潮能 分潮 潮汐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生态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设及水质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镔麒 王艳 +2 位作者 徐香勤 吕旭波 雷坤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154,共9页
河口海湾位于陆海交错带,受径潮流作用的双重影响,具有物质输运格局复杂、生态环境变化梯度大等特点。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是科学、客观评估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的前提。采用空间平衡抽样法开展监测点位增设和优化方案研究,将2... 河口海湾位于陆海交错带,受径潮流作用的双重影响,具有物质输运格局复杂、生态环境变化梯度大等特点。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是科学、客观评估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的前提。采用空间平衡抽样法开展监测点位增设和优化方案研究,将2020年5月上海市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布设的142个监测点位,增设至200个,并进一步优化至170个,对优化前后的点位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优化后点位的方差和空间自相关值更小,说明空间平衡抽样法适用于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优化,点位布设和优化结果可客观反映河口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随后,采用泰森多边形法确定了优化所得的170个离散点位的海域代表面积,克服现有空间插值法的缺陷,为河口海湾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杭州湾 空间平衡抽样法 抽样框架 点位优化 泰森多边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