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
1
作者 王贤 纪璇 张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 【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质量浓度、吸收系数a(350)等参数,分析CDOM含量水平;使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鉴别研究海域CDOM荧光组分。运用物理稀释模型分析CDOM河口混合行为。【结果】研究海域b-a4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92~2.36 mg·L^(-1),c-a6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00~2.40 mg·L^(-1)。b-a4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22~1.60 m^(-1),c-a6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15~1.42 m^(-1)。b-a4断面光谱斜率S275-295的变化范围为0.014~0.022 nm^(-1),c-a6断面S275-295的变化范围为0.016~0.024 nm^(-1)。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1(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445 nm)、类蛋白质组分C2(275、325 nm)、类腐殖质组分C3(245、390 nm)和类蛋白质组分C4(235、340 nm)。【结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OC质量浓度和a(350)均呈现出由长江口内向口外逐渐减小的趋势,陆源输入是影响CDOM分布的主要因素;远岸S275-295值高于近岸,主要受浮游生物生产活动的影响,陆源输入影响小;4个荧光组分的高值都出现在河口处,且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这是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两个断面的4个荧光组分均符合理论稀释线,CDOM整体呈现保守混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有色溶解有机物 溶解有机碳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趋势分析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尹艳娥 沈新强 +5 位作者 蒋玫 袁琪 平仙隐 徐亚岩 韩金娣 王云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2-629,共8页
依据2007-2009年春、夏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的调查监测资料,采用富营养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富营养指数... 依据2007-2009年春、夏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的调查监测资料,采用富营养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富营养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富营养化覆盖比例很高,达到70%以上;在春季,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77.0%上升到2009年的89.8%,在夏季最低达到89.3%,最高到100.0%。3年来,富营养化在春、夏2季基本上处于逐年增加趋势,富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春季富营养指数平面分布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梯度分布明显,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情况较严重;夏季其平面分布与春季类似,但长江口和杭州湾两个水域的富营养指数的等值线都比较密集,夏季的富营养化情况较为严重。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富营养级主要集中在III级(富营养)和V P级(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春、夏2季时,长江口V P级所占比例均从0.0%增加到66.7%,受磷限制性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另外,营养盐结构显示,N/P比值从9.1到50.9,营养盐比例明显不平衡,势必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有机污染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主要处于5级(重污染),水质污染严重;长江口春、夏2季5级的比例均从50.0%分别上升到83.3%和100.0%,杭州湾分别从60.0%和80.0%均上升到100.0%;舟山渔场分别从22.2%和66.7上升到66.7%和77.7%,说明受污染程度逐年上升。另外,3年来春、夏2季长江口有机污染指数达5级的占50%以上,杭州湾60%以上,舟山渔场20%以上,杭州湾受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口,舟山渔场最小。在春、夏2季有机污染平面分布表现为污染程度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富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与盐度、溶解氧、pH均不呈线性相关。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时空变化主要是由于沿岸入海河流,浮游植物等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富营养化 分析评价方法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指标原因变量参照状态的确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丙辉 周娟 +2 位作者 刘录三 林岿璇 朱延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80-2789,共10页
河口区参照状态的确定是营养盐基准制定的核心步骤。采用参照点或观测点指标频数分布曲线法,利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992—2010年的调查数据,针对长江口外海区及舟山海区富营养化指标的原因变量,即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进行参照状态值的确... 河口区参照状态的确定是营养盐基准制定的核心步骤。采用参照点或观测点指标频数分布曲线法,利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992—2010年的调查数据,针对长江口外海区及舟山海区富营养化指标的原因变量,即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进行参照状态值的确定。经分析,长江口外海区无机氮各季节参照状态可确定如下:春季为0.317mg/L、夏季为0.273 mg/L、秋季为0.211mg/L,活性磷酸盐各季节参照状态:春季为0.014mg/L、夏季为0.009 mg/L、秋季为0.018 mg/L;舟山海区无机氮各季节参照状态确定如下:春季为0.372mg/L、夏季为0.273 mg/L、秋季为0.441 mg/L,活性磷酸盐各季节参照状态:春季为0.020mg/L、夏季为0.018 mg/L、秋季为0.029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照状态 富营养化指标 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数值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郑晓琴 丁平兴 胡克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3,共10页
基于EFDC模式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模型,计算中加入径流、风、潮流和太阳辐射,与2005年7月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表明:该文建立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温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变化.由计算结果分析得到,长江口... 基于EFDC模式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模型,计算中加入径流、风、潮流和太阳辐射,与2005年7月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表明:该文建立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温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变化.由计算结果分析得到,长江口外夏季等温线呈南北走向,近岸高、口外低,长江口夏季水温分布沿着淡水舌方向由口门外逐渐减小;夏季长江冲淡水特征显著,表层低盐水可越过123°E,在长江口外形成向东淡水舌;长江口外冲淡水作用强烈区域的温盐跃层强度最大,其温跃层强度可达0.3℃/m,盐跃层强度可达2/m;长江口外温盐跃层位置重合或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跃层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EF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乐凤凤 刘诚刚 +2 位作者 郝锵 史君贤 翟红昌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藻 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 异养浮游细菌 丰度 碳生物量 环境影响因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铋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晓丹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41-1749,共9页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铋的含量,探讨了海水中溶解铋的分布特征、可能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表、底两层水体中溶解铋含量分别为0.007—0.086 nmol.L-1和0.007—0.025 nmol.L-1,平均值分别...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铋的含量,探讨了海水中溶解铋的分布特征、可能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表、底两层水体中溶解铋含量分别为0.007—0.086 nmol.L-1和0.007—0.025 nmol.L-1,平均值分别为0.033 nmol.L-1和0.014 nmol.L-1.在空间分布上,表层水体中的溶解铋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在长江冲淡水所及区域含量较低.而在杭州湾及其同纬度地区的高值区可能是由于钱塘江等河流的输入及海水的平流作用引起.温度和盐度分布特征可以反映研究区域水团输入特征,研究表明,溶解铋含量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印证了水团输入对溶解铋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河口地区溶解铋在一定盐度范围内的行为是保守的,在河口地区并未发生明显转移.溶解铋除了受沿岸水体输入影响外,吸附-解吸附过程也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溶解氧、温度和pH是控制铋在颗粒物中吸附-解吸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它们通过控制溶解度和吸附作用来影响水体中溶解铋的分布和地球化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铋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生物扰动构造定量表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张鑫 范德江 +2 位作者 程鹏 刘晓航 郑世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0-86,共17页
生物扰动构造是表征海底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主要依据,且它影响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以及物质的再分配,成为百年尺度沉积记录解读的干扰因素。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的沉积物岩心,利用高分辨X射线计算... 生物扰动构造是表征海底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主要依据,且它影响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以及物质的再分配,成为百年尺度沉积记录解读的干扰因素。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的沉积物岩心,利用高分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matlab的数据处理,定性和定量表征了该区生物扰动构造,分析了影响生物扰动构造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物扰动构造较为发育,从功能上划分为生物扩散构造、运输构造、交换构造和廓道扩散构造4种类型,运输构造和廓道扩散构造常见;生物扰动构造在岩心中分布形式多样,包括指数衰减型、波动衰减型、均匀分布型、脉冲分布型等垂向分布形式;扰动深度深浅不一,多数在20cm以内,但也有超过40cm者;生物扰动构造空间上不均一,长江口及内陆架较发育,扰动构造体积在0~13972mm^(3)之间,而苏北沿岸、中陆架则较少,扰动构造体积在351~3212mm^(3)之间,从岸向外生物扰动构造有减少趋势。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程度主要受底质类型、沉积速率制约,黏土质粉砂以及适宜的沉积速率(0.52~1.34cm/a)有利于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生物扰动构造 三维重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Eh和pH的分布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学诗 范德江 +2 位作者 刘鹏飞 逄悦 田元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6,共11页
依据2015年春季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Eh和pH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区海域水体Eh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航次现场测得的温度、盐度数据,系统探讨了Eh和pH对水团发育特征的指示作用及对自生矿物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水体为... 依据2015年春季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Eh和pH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区海域水体Eh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航次现场测得的温度、盐度数据,系统探讨了Eh和pH对水团发育特征的指示作用及对自生矿物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水体为弱氧化环境,Eh变化范围为202.3~317.2mV,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和不均一的特点,表现为近岸高、离岸越远越低,北部垂向混合均匀、南部层化作用明显。该海区水体总体上为中性-弱碱性环境,pH变化范围为7.05~8.19,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表现为近岸低、外海高,北部层化明显、南部混合均匀。依据pH-Eh判别图解,判定存在3个水团:长江冲淡水团以低pH和高Eh为特征,台湾暖流为高pH和低Eh,而沿岸流水团以快速变化的pH为特征。pH-Eh特征表明研究区水体中有利于铁、锰氧化物(Fe2O3和Mn2O3)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水体中出现的少量胶黄铁矿(FeS2)与微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 PH 水团 自生矿物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态锰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杨亭亭 任景玲 +2 位作者 王召伟 张许州 张瑞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为研究陆架边缘海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利用隐色孔雀绿-高碘酸钠催化动力学方法,对2012-03和2012-07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样的溶解态锰浓度进行测定。2012-0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底层水体中溶解态锰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201... 为研究陆架边缘海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利用隐色孔雀绿-高碘酸钠催化动力学方法,对2012-03和2012-07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样的溶解态锰浓度进行测定。2012-0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底层水体中溶解态锰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2012-07底层溶解态锰浓度显著高于表层。溶解态锰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2012-07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12-03的。春、夏季溶解态锰浓度在表、底层分布整体上均呈现出由近岸到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表明近岸受到河流输入的影响。2012-0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态锰基本表现为保守混合,2012-07盐度2~8海域表层发生明显的清除。两端元混合模型及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悬浮颗粒物(SPM)是溶解态锰的一个主要汇。此外,水团的物理混合是影响该海域溶解态锰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溶解态锰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等的分布、来源与沉积物环境质量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松琴 宋金明 +1 位作者 李学刚 刘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共6页
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来源以及沉积物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很不均匀,除硫化... 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来源以及沉积物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很不均匀,除硫化物外,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以及氮磷基本呈现长江口和杭州湾东北近岸的上海外海出现高值,其他区域浓度较低。硫化物在长江口外、杭州湾西部以及舟山群岛东南海域出现高值,与这一区域低氧区的分布基本一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主要来自于长江及陆源排污,长江等河流的输入占绝对优势,且影响这一整体海域,陆源排污主要影响排污的近岸区域。单因子评价的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国家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 来源 表层沉积物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解李娜 周斌 +3 位作者 刘梦 杨琳 杨桂朋 张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45,共19页
于2019年3月、7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盐度、吸收光谱斜率S275~295、吸收系数aCDOM(355)以及叶绿素a的分析发现,在河口内低盐度区,7月淡水流量大,陆源输入量最大,a_(... 于2019年3月、7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盐度、吸收光谱斜率S275~295、吸收系数aCDOM(355)以及叶绿素a的分析发现,在河口内低盐度区,7月淡水流量大,陆源输入量最大,a_(CDOM)(355)值最高,3月CDOM来源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活动的影响,aCDOM(355)值较10月高;在口外高盐度区,3月和7月的aCDOM(355)值相近,均低于10月,CDOM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生产活动的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共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类蛋白质组分C1(280/330 nm)、类腐殖质组分C2(300/350 nm)、类腐殖质组分C3(260/465 nm)和类腐殖质组分C4(320/410 nm)。在3月、7月及10月,4个荧光组分强度由长江口内到口外呈递减趋势,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活动的影响,平均荧光强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来说,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10月、3月。3个季节CDOM荧光组分均存在偏离理论稀释线的现象,说明CDOM的来源(陆源输入、沉积物再悬浮和现场生物活动)和去除(被颗粒物吸附、光降解和细菌降解)机制复杂多变,揭示了长江口区域CDOM在不同时空下的不保守混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荧光光谱 吸收光谱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最大化的富营养化二级模糊评价模型——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爱泉 石晓勇 +1 位作者 唐洪杰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9-70,共12页
为进一步丰富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参数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本文在确立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富营养化模糊判别方法的比较,从富营养化症状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响应角度出发,确定并建立了"致害因素-效应"... 为进一步丰富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参数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本文在确立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富营养化模糊判别方法的比较,从富营养化症状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响应角度出发,确定并建立了"致害因素-效应"框架下的基于熵最大化原理的二级模糊评判方法。不同评价方法对中国典型河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结果显示,基于熵最大化原理的二级模糊评价模型所得结果最符合以逼近理想解排序所得的合理营养等级,并且在对各种方法所得评价结果进行理想解的接近度以及广义距离排序时,基于熵最大化的二级评价模型均排在较前的位置,可知该模型的评价结果最接近研究海域水环境系统各指标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二级模糊评价 熵权最大化 致害因素-效应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佳玉 张洪海 +1 位作者 李江萍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8-87,共10页
2019年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中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处于142.6~482.7 ppbv之间,平均值为(271.6±80.1)ppbv。研... 2019年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中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与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处于142.6~482.7 ppbv之间,平均值为(271.6±80.1)ppbv。研究区域内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11~3.27 nmol·L-1,平均值为(0.71±0.72)nmol·L-1。大气与海水中CO均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CO浓度高值出现在表层海水中,且浓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在中午时段表现出最大值,在凌晨前后出现最小值,具有明显的周日差异,表明了海水中CO的光化学产生这一来源特性。现场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发现CO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趋势,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其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bio)的范围为0.21~1.12 h^-1,平均值为(0.62±0.31)h^-1。此外,表层海水中CO浓度在绝大部分站位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在0.54~14.51之间,其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2.1~31.15 nmol·m^-2·h^-1,平均值为(4.84±7.54)nmol·m^-2·h^-1,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大气中CO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来源、组成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慕雨 陈霖 +2 位作者 韩露露 赵彬 姚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56,共20页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河口与边缘海溶解有机物(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示踪不同水团混合、输运过程中DOM的迁移转化等。通过测定2018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分层水体中C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特征,结合温、盐和溶解氧等理...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河口与边缘海溶解有机物(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示踪不同水团混合、输运过程中DOM的迁移转化等。通过测定2018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分层水体中C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特征,结合温、盐和溶解氧等理化参数,研究其来源、组成和分布,并分析了外源输入和生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CDOM的3个特征参数(芳香性指数SUVA254、吸收系数a350和腐殖化指数HIX)在长江口显著高于邻近海域的,从表层到中层再到底层逐渐降低,表明长江冲淡水中CDOM主要来源为陆源输入;而长江口外海域和浙闽沿岸附近特征参数相对较低,代表DOM分子量的光谱斜率S275-295和生物指数BIX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有较多的生物活动,应与长江、台湾暖流和黑潮次表层水所带来的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关。研究海域HIX数值较低,BIX数值较高,表明CDOM主要是自生源贡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pH、溶解氧、温度和叶绿素a等是影响DOC浓度、CDOM绝对含量和组成的主要因素,但在表层这种影响较其他层次弱。基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在CDOM中共识别出3种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λex为240 nm和285 nm,λem为352 nm)、类蛋白组分C2(λex为270 nm,λem为306 nm)、类腐殖质C3(λex为265 nm和335 nm,λem为428 nm)。其中C1为海洋自生来源和陆源共同影响,C3主要来自陆源;C1和C3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杭州湾和浙闽沿岸附近,而C2主要分布在长江口门处和杭州湾外。在表层水体中,一些中高盐度的站位类蛋白组分C2的值较高,对应研究区域内较高质量浓度的叶绿素a和较低的表观耗氧量(AOU),说明C2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现场生产。一些中低盐度的站位C2组分的值较低,C1组分的值较高,且个别站位叶绿素a质量浓度也较高,说明高的初级生产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使得一些类蛋白组分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产生类腐殖质组分C1。这些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CDOM组成和分布及影响因素认识的丰富,有助于深入理解大河河口及邻近海域DOM的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有色溶解有机物 来源和组成 水团混合 生物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四醚脂类的来源及其对底层溶解氧指示作用探究
15
作者 王宗月 袁华茂 +3 位作者 宋金明 贺志鹏 段丽琴 李学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34,共11页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作为一种重要的膜脂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基于GDGTs对温度的敏感性,TEX86(TetraEther indeX of 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指标被广泛...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作为一种重要的膜脂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基于GDGTs对温度的敏感性,TEX86(TetraEther indeX of 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指标被广泛用于海洋古温度重建。然而,研究表明GDGTs母源生物古菌也会受到环境中溶解氧(DO)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膜脂组成,但边缘海DO对GDGTs组成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研究了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含量与组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来源及其组成对底层DO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颗粒物GDGTs的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表层沉积物中的GDGT-2/GDGT-3和GDGT-0/Cren比值均与底层颗粒物相近,表明沉积物中GDGTs主要来源于底层颗粒物的沉降输入。进一步对受陆源有机质输入影响较小的站位研究发现有机质来源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ctter)指标<0.2。研究发现,随着底层DO的降低,表层沉积物中GDGT-0/Cren比值与底层DO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2=0.57,P<0.01),提示GDGT-0/Cren具有指示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层DO变化的潜力。未来还需结合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古菌生物群落和完整极性GDGTs的分析,进一步阐明GDGTs指示DO的机制及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GTs 溶解氧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指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近30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艳民 秦延文 +2 位作者 张雷 乔飞 马迎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6,共8页
收集了1990年—201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20°30′E~123°30′E,29°00′N~32°30′N)记载的赤潮事件,基于GIS软件对所有赤潮事件进行整理,分析了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图。结果表明:近3... 收集了1990年—201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20°30′E~123°30′E,29°00′N~32°30′N)记载的赤潮事件,基于GIS软件对所有赤潮事件进行整理,分析了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图。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经历了先升高后下降的过程,赤潮次数共计144次,赤潮面积>1000 km^(2)有28次。赤潮发生核心区集中在长江口外、花鸟山-嵊泗列岛、岱山岛-中街山列岛、舟山岛-朱家尖岛海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多发期为5—8月,5、6、7、8月发生的赤潮次数分别占总数的28.37%、34.75%、17.78和9.29%;东海原甲藻(Prorocenrum donghaiens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最常见赤潮肇事种,发生次数分别为55次和40次,占统计总次数的38.19%和27.78%,2000年以来,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频率呈上升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赤潮 时空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卢海建 翟世奎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9,共9页
对采自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31个元素(或氧化物)的含量进行了富集因子和变异系数分析,探讨了元素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分布特征,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五大沉积地球化学区,相关分析和R... 对采自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31个元素(或氧化物)的含量进行了富集因子和变异系数分析,探讨了元素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分布特征,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五大沉积地球化学区,相关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分区 控制因素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历史变化及发生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鹏皓 李博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1-406,共6页
通过回顾历年关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相关文献记录,结合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从动力机制,地质地理环境,生物化学地球过程三个方面来总结低氧水体发展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冲淡水与台湾暖流的入侵所形成的强烈层化现象阻止溶... 通过回顾历年关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相关文献记录,结合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从动力机制,地质地理环境,生物化学地球过程三个方面来总结低氧水体发展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冲淡水与台湾暖流的入侵所形成的强烈层化现象阻止溶解氧的垂向输运,是造成低氧主要原因;(2)陆源有机物输入量增加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生物体呼吸耗氧与有机分解耗氧恶化了长江口外的低氧现象;(3)长江口外特殊的陡坡式地形与水下河谷地形保护低氧水免于被破坏,并为低氧水的扩张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低氧分布 历史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对中国东部边缘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和降解的指示作用
19
作者 郑天昊 袁华茂 +3 位作者 宋金明 贺志鹏 段丽琴 李学刚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1,共11页
边缘海是全球有机质埋藏的热点区域,以不足10%的面积承载了全球约80%的有机碳埋藏,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活性直接决定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中国东部边缘海存在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和人为干扰,导致有机质埋藏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了南黄... 边缘海是全球有机质埋藏的热点区域,以不足10%的面积承载了全球约80%的有机碳埋藏,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活性直接决定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中国东部边缘海存在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和人为干扰,导致有机质埋藏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了南黄海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以及氨基糖(AS)的含量和组成,评估了两个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活性。结果显示,海源自生有机质约占研究海域沉积物总有机质的70%,且随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葡萄糖胺与半乳糖胺之比(GlcN/GalN)小于3,表明其中的有机质经历了深度的异养改造,活性相对较低。相较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GlcN/GalN(1.76±0.72),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GlcN/GalN更高(1.83±0.66),表明其有机质降解程度相对较低且活性较高。利用细菌特有的氨基糖生物标志物胞壁酸(MurA)估算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细菌贡献,发现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细菌贡献(20.24%±7.45%)略高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4.95%±5.22%),表明南黄海在中国东部边缘海细菌有机碳长期封存中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较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南黄海泥质区等远端泥质区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更小,将成为有机碳长期埋藏的热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南黄海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测定海水中溶解态痕量重金属——直接稀释法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莹 翟世奎 +1 位作者 张爱滨 王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关键词 ICP-MS 海水 痕量金属 直接稀释法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